恐龍檔案101——鴨嘴龍

恐龍檔案101——鴨嘴龍

名稱:鴨嘴龍( Hadrosaurus)

年代:白堊紀晚期

地點:北美洲(美國蒙大拿州、新澤西州、新墨西哥州和南達科他州)

大小:長9米

食性:植物

鴨嘴龍是北美洲第一種被發現的恐龍。其骨骼發現於新澤西州,1858年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解剖學教授約瑟夫·萊迪復原並命名。約瑟夫·萊迪發現鴨嘴龍的結構與禽龍相關,後者的化石首次發現於英格蘭南部並在1825年被命名。

萊迪避免了曼特爾的錯誤,即早早地、錯誤地將禽龍復原成為四足恐龍型動物,因為他手頭上有更完整的骨骼,而且本身是訓練有素的解剖學家。相較之下,曼特爾手頭的化石並不完整,且他雖身為醫師,卻並無脊椎解剖方面的任何經驗。

萊迪從鴨嘴龍的結構推斷出它能夠靠後足行走,他用其奔跑姿勢證明鴨嘴龍是兩足行走動物,用後腿站立,短前肢懸於胸前,軀幹與地面平行,靠外伸的長尾巴保持平衡。鴨嘴龍是鴨嘴龍科的典型成員。與小貴族龍一樣,它低矮的長頭上也沒有冠脊,但鼻子上有一個大瘤凸,由堅固的骨頭構成,可能覆有堅硬的厚皮。鴨嘴龍的喙位於頜的前方無牙,但頜後方有幾百顆牙齒,因堅硬的食物而磨損的牙齒會不斷被新生牙齒所取代。

鴨嘴龍的上下頜能夠上下左右移動,這種大範圍的運動產生強有力的咀嚼和碾磨,在吞嚥之前將食物碾碎,有助於消化。

在白堊紀晚期,地球處於一個動盪的年代,陸地逐步在擴大,植物種類也隨之增多,這就為以植物為食的恐龍提供了一個可以遊蕩全球吃遍天下的有利環境,由此使得植物食類的兩肢行走恐龍繁衍進入了最高峰時代,鴨嘴龍就是這一時代的產物。它們是鳥腳類中體形碩大的家族,以為了能大量嚼食植物而形成的像鴨嘴一樣寬扁的吻部以及頜骨兩側排列著眾多的牙齒等為其特徵。鴨嘴龍類一般分為頭上無突起冠狀頂飾的鴨嘴龍科和帶有中空骨冠的蘭氏龍科兩大族群。它們當中既有“光頭”的,也有“戴帽”的,多以四肢行走,視力較好。儘管身無禦敵武器,但遠遠就能看清敵友,它們在白堊紀早期結束時開始出現在大地上,到了白堊紀晚期在北半球非常繁盛。一般認為鴨嘴龍類大都過著哺乳子女的群居生活。

恐龍檔案101——鴨嘴龍

有冠的鴨嘴龍

恐龍檔案101——鴨嘴龍

長嵴冠的鴨嘴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