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贾平凹《废都》的朋友,你们对这部书作何评价?

情感书生谈感情


初读此书的时候,年纪不大,那些方框和此处省去多少字的提示确实诱惑不小。人就是这样,缺什么,就意淫什么,完了之后就觉得这家伙是洪水猛兽,可不能让所有人都意淫,该禁止。

人性就是如此。

《废都》1993年出版,卖到断货,随即被禁。得益于中国社会文化逐渐开明,16年后重见天日。不过此书早已蜚声国际,1997年贾平凹凭《废都》获得法国费米娜文学奖。

该书记录了西京城里以庄之蝶为首四大文化人的起落,是八九十年代经济飞速发展时期,高级文人心态颓废的艳情史。大篇幅的性描写带动了情节的发展,将整个社会荒诞堕落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个有着大量生动人物的社会横截面图,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物裹挟在时代之中的命运。

中华第一奇书《金瓶梅》现在的地位已经逐渐上升,文学性虽然不如《红楼梦》,但是超级接地气,从社会各个方面描写了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红楼梦》更像电影,《金瓶梅》才是生活。

而《废都》通过性描写来批判社会的手法,与《金瓶梅》如出一辙。

当时的整个社会关系就是混乱,迷幻的,就如同男主混乱的性关系一样。贾平凹对这种社会状况是持批判态度的,《废都》给人带来的那种颓废感,正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认识和解读,而这个认识是比较准确的。

读《废都》,只看到性混乱,那是完全没有读懂。

《废都》的性混乱,不是性混乱。

女人和男人自暴自弃,不再珍惜自己的名誉、节操、身体,就会陷入性混乱。那么整个社会呢?如果整个社会都自暴自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废都》那些空格方框后面的思考正在如此,细想之下,不仅悲凉,甚至让人恐怖。

我们今天的社会和九十年代相比,本质是否发生了变化?物欲横流,颓废迷乱,社会是否不再像《废都》里描述的那样?各位自有体会。

贾平凹是失望而批判的,他的心态和两千年前的庄周是一样的,眼冷心热。

所以主人公叫做“庄之蝶”。

很多人讨厌《废都》,主要是三点:性描写,社会病态,让人绝望。

一、现在还拿性描写来说事,不值一驳。

二、《废都》里面的社会病态?确实,可是它一直还在你的眼皮子底下延续,可不可怕?

三、没有希望,没有高尚,只有颓废,只有阴暗。余华说过: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是的,《废都》中社会关系颓废、混乱,而且作者并没有给出解决方案。一可能是因为作者自己也不清楚未来如何发展,应该如何解决他的困惑。另外就可能是和庄子一样,懒得跟你们谈。

但是不能说没有高尚。《废都》里面的人,都是正常人,人格都是高尚的。你感受不到对任何人的鄙视。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没有坏人”。

人都没病,社会病了。

当今这个时代,如果能出一部名著,可能就是《废都》。

不光是文字技巧,谋篇布局,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废都》我读过。因为高等自学考试,我买了大量的书,《小说选刋》也是每期必买。当时红火的一些小说,刘心武的《班主任》,张贤亮的《绿化树》,莫言的《丰乳肥臀》,陈忠实的《白鹿原》,等等,我都看过。

当时贾的《废都》出来,便炒得很厉害。我正好看过了《金瓶梅》的两种版本,正在看《姑妄言》(个人觉得不亚于《金瓶梅》),有4本,花了我60大洋,很可观的一笔开支。我为什么提这个呢,因为刚看过,所以比较熟悉。对贾《废都》中的一些色情描写,觉得很小儿科了。

《废都》中其中一个情节,几乎照搬《金瓶梅》了。就是金莲与女婿陈敬济鬼混,被丫环发现。《废都》中庄之蝶与婉儿那有一段,就是那样子的。不详写了,写出来这个回复会很长了。即便如此,这条回复还是不短的。我看了一些情节,觉得“我们好像见过面”,似曾相识的感觉。

上面说到的一些书,已经不在身边,因为搬家,与子女不住一起,书没有全部带过来。我又老了,所以叙述废都的一些人物,记不住名字。全靠回忆,书又不在身边,无法查考。这样或许存在张冠李戴的现象。

比如上段金莲的丫环我就忘了名字,庄之蝶跟谁鬼混时,被”谁谁”发现了,为了堵住“谁谁”的嘴,于是,这个谁对庄说,干脆把”谁谁”也拿下。这情节与《金瓶梅》的金莲与女婿陈鬼混被一人发现,金莲出主意也让陈敬济把那发现者也拿下。非常非常相似。

当然,《废都》对城市小市民的生活环境描写,心理活动的刻划是相当到位的。对“文人相轻”,那些表面上“三从四德”,背后却“男盗女娼”的臭文人(所指应该广义)的一些行为,描写得真是“入木三分”。其实,书中描写的那些,即便现在也是存在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废都》借那个老头,哼出了不少顺口溜,切中时弊,尤其是那“几种人”,曾经红极一时。成为茶余饭后,酒桌上的谈资。只要看过或听过那“几种人”的顺口溜的人,现在肯定还会记起,会说个三五句的。后来,由此引申出许多类似于“几种人”的顺口溜与民谣。这个是很值得研究一番的。

关于请客送礼,男女关系混乱,关于“几种人”的民谣,等等,太露骨了,所以《废都》曾经被禁过。谁知越禁越火,洛阳纸贵了。篇幅太长了,就说这么多。

补:有一个时期,出版社炒:《废都》之后是《蓝城》,虽然炒得火,《蓝城》我也买了,写得也不错,不过真的比不上《废都》。后来,还出了个《废都补》(书名忘了),我也买了,这个“”补废都”,号称将“此处省略xxx字”的地方补全。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笨笨潮爷1



这是一部奇书。

贾平凹的《废都》发表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并在文坛掀起了一阵狂潮,无论体无完肤的口诛笔伐还是令人仰望的高不可攀,都足以影响后世对于文学作品的新认知,新启示。

应当说,《废都》是一部毁誉参半的作品。

当初贾平凹在写作这部书稿的时候,就注定了被骂、被损、被贬、被斥的命运暗结。他自己也知道必然会遭致严苛的责骂甚至严厉的谴责,所以他早就做好了思想准备,并摆好了迎战的架势,准备接受来自文学批评界的暴风骤雨。难怪他在扉页上对可能发生的后果早有预料,并写下了几句心语——

情节全然虚构,请勿对号入座;唯有心灵真实,任人笑骂评说。

《废都》描写的是一个曾经废弃的都市里面,所谓的人文精英们的不齿、不堪之事。

贾平凹的这部书,最受人诟病的是书中的性爱描写。虽然里面故意用□□□□符号,省略去若干露骨的性交场面刻画,还是激起了民众的义愤和指责。指责他的大都是一些文坛上有头有脸的作家,直接就判了《废都》的死刑,也把贾平凹归咎于一个小山村里没见过神京气象的农民,终究是小家子气,其作品也只能是代表了一个小小县城的层次,并不足以影响文坛。

但在若干文学批评家们的眼中,贾平凹的这部《废都》,却写出了一代文化人的迷茫和屈辱,是对那个时代风气下,文人墨客不堪一击现状的最无情揭露和最有力批判。

我个人对这部书还是十分认可的,也是喜爱的。虽然我个人人微言轻,但也不能就此打压和湮灭我的个人见解。

贾平凹在这部书中,大量运用了文学的象征主义、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和黑色幽默等文学表现手法,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性爱交媾的现实描述,确实有一种淋漓尽致的控诉和槌泣,也是建国以来难得一见的文学力作。

我个人把这部书归结于一部奇书,和普通的文学名著不一样,也应该受到最起码的礼遇,而不是诟病和詈骂。我倒是觉得,这部书就像《金瓶梅》一样,将来的某个历史时段必然大放异彩,获得时人的高度赞誉。

可惜我们看不到。或许在遥远的将来,我们的子孙后代可以见证它的奇迹。



龙吟148119260


说到《废都》,有点搞笑,为什么?

不知《废都》因何而出名。

贾平凹先生,刚在陕西出名的时候,这本书在我公司还出版过。当初,领导还斟酌过一段时间,这怎么搞嘛,怎么出版?但最后还是出版了,就和大家看到的差不多,众多的“此处作者删除X百字”。

说句真的,我至今还是不太理解,《废都》火在了哪里?它是不是一本优秀的小说?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是!且绝对是!因为他书写了一座废都中的文人的蝇营狗苟,具有警醒意义。但《废都》的盛名之下,其文学意义是否能副,我保持意见。

有时候,我和身边的同事也讨论《废都》,大家都有点不知贾平凹先生是因《废都》的文学性而出名,还是贾平凹先生是因《废都》的“文(yan)学(se)”而闻名,这颇有点“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的怪诞感觉。

大家不要对号入座,我只是讲讲我听到的。

话说当年,A君从西北大学文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陕西XX出版社当了编辑。那时候的出版社可是高大上的单位,子弟多多,不乏一些有沟沟有diudiu的女同事。A君就十分爱慕一位“深不可测”(什么深?什么都深!)的女同事,但是窘于自己相貌丑陋,加上出身不好,一口方言,实在难表心中爱慕之意。

可是,理性始终战胜不了男欢女爱。于是,就向女同事表白了,可女同事心高气傲,正眼都不看,致使A君心里抑郁难以排解。算了吧,癞蛤蟆还是好好地写作吧。

写什么呢?在出版社见得那些酸腐文人多了,就以小说形式写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吧。小说脱离不开人物、地点,地点那就写这个被遗忘的帝都吧,人物无非就是男人与女人。A君肯定是男主,小说的人物的命运由自己安排,女同事就也安排个角色吧。

她看不起A君、鄙视A君、拒绝A君、冷落A君,那小说之中,A君就得把她写得放荡不羁。废都不是喜欢拿唐朝说事儿嘛,就让她姓“唐”吧。可她的美貌,她的一颦一笑始终还是忘不掉呀,那时多么落落大方,多么温婉可人,就叫“婉”吧,再加一“儿”字,以表爱慕之意。

然后呢,A君要在小说中,极尽混乱之事。由此,故事就慢慢展开了。

以上,是我对《废都》的一些理解,你有哪些故事,说出来哈。


白铅华


读完《废都》,是需要静下来细细思考的。直到现在,中国的知识分子,还不足以做小说的主人公,即便是贾平凹来写,也不可能通过知识人来反映时代,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只是寄生的阶层,从未达到过自主,这是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唯一出现过希望的,是鲁迅的《一件小事》,但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跟钱钟书的《围城》一样,你说他们不是知识分子也可以。所以,中国聪明的作家,是不会选择知识人做主人公的,贾平凹从作品的立意开始,就已经决定了他的失败了。我们有理由相信,贾氏创作《废都》,只是打算取《金瓶梅》的形,而要赋予它新的魂,但这个知识人的魂如此苍白萎靡,无法撑起一个时代,与西门庆的虽丑陋却强悍的恶之华般的审美意蕴差之千里。文学是自我觉醒的艺术,作家必须具备内审与外审的能力,在一个压制自我个性的文化背景下面,文学的前途必然渺茫。


轩辕境飞


贾平凹的作品普及到我头上来,我知道陕西有个著名作家贾平凹,是由他的长篇小说《废都》从出版发行到被禁查封开始的。贾平凹因《废都》而名声鹊起。

当时在我周围,和我同样情况的人不少。有一天我们几个同事在一起闲聊,就开玩笑说:“哪个作家想出名,就写一本禁书。”还有一位名气不大的作家朋友,竟也有一些小绯闻私下流传,我们一见面就戏称他为“庄之蝶”。

《废都》在当时名气极盛,一时间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效应。我看后只觉得它的故事情节非常有趣,但对其寓意未作深一步的思索,总的感觉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邪乎。于是我在心里说:真是看景不如听景,看书不如听书。

《废都》因“色情描写太多太露”而被禁查封16年后重见天日。今天回头去看,那点“色情”算个什么事儿呢?更何况作者采用了一串方框加括号内“作者删去多少多少字”的手法,一些读者希望看到的“露”还远远没有露出来呢。

《废都》究竟是怎样一本书?它到底写的是什么?

我个人肤浅的理解:《废都》是以上个世纪80年代未、90年代初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大转型时期的西京城为背景,以西京城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庄之蝶的“婚外情”为主线,写了一群文人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生活故事和矛盾冲突。

经济大转型必然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大转型”,社会价值体系受到严峻挑战,人们的价值取向经受严峻考验。作为思想最敏锐的文人群体,在这一过程中首当其冲,经受不住考验就会迷失自我,偏离正常的生活轨道。庄之蝶就是这样的一些文人中的典型人物。

前面已经说到:《废都》是以庄之蝶的“婚外情”为主线的。作者选取“婚外情”这样一个十分敏感、很能引起人们关注的话题,从这样一个侧面展开故事情节,反映一些文人在经济社会大转型过程中迷失自我、偏离正常生活轨道的现象,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创意。

庄之蝶深陷“婚外情”,既有人性的情爱,也有兽性的泄欲。在他经历了和多个女人的欢愉之后,反倒越来越加重了他内心的空虚、无聊、失落和苦涩。最终的他,老婆离婚,情人离去,官司缠身,声名狼藉。他无家可归,只好盲无目的地准备南下寻求新的出路,却不料在候车室的长椅上中风倒下……

这也许就是《废都》对世人、对文人的一种警示吧!


一眼千年58


看《废都》的时候,我大概是十六、七岁的年纪。当时之所以买这本书是因为看了《怀念狼》之后,对作者产生了兴趣。

我是湖北人,看书的时候年纪不大,对于黄土高原的文化不太了解。因此,在看废都的时候,一直以为作者想表现没落、腐朽、一潭死水之下的劣根性和堕落。

在书里,我几乎没有看到一点积极的东西存在。感觉就是一个文人丧失了精神上的追求和目标,在一潭死水般的环境和生活中蝇营狗苟,看不到任何希望和自我突破,只能靠不同的女人来调剂一成不变的乏味生活。

当时看这本书,让人感觉这种环境很沉闷甚至是绝望,看完后就不想再看第二遍了。不是说书写得不好,而是当时年纪的我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实在是受不了书里的一潭死水的环境,和庄的沉沦。

果然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再看过《废都》。可能我骨子里就是一个肤浅的人,余华的《活着》和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也没有勇气看第二遍。


枯木寺的和尚


几十年前看过的!当时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是僵化的,那本废都书我看的时候,心里感到谁写的啊?这么脏?

谁认识贾平凹啊?最接受不了的是男女之间那私房之事,写的入骨。

不知道是什么思想支配写这本书,要是让孩子们看到,简直是精神麻醉!

我没法去评论这本书的究竟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宣传的是什么?也许是我本人的水平有限,看不懂吧!



厚德载物200375986


那是96年以后吧?出版了就买来看了。当时觉得高级人士的生活真乱,里面收破烂的唱的谣还在一段时间里被风靡了一下。当然马上被酒桌讲黄段子给替代了。前些天正好有空,又重新看了一遍,没啥意思了。只能是想起那些年的社会。总的说,在当时这还是挺不错的,写的切实,把中年或者说变革初期面对感情,事业,个性的无奈和迷茫清楚表达。就像那些年大家都出来打工,人都本分善良,没现在这么多心眼,感情的事就特别多,然后歌厅里就有了那么多男女合唱的歌,都挺经典,后来就少了。废都,基本就是时代产物吧。个人觉得罢了,勿喷哈😃



海151703916


东吴弄珠客在《金瓶梅序》中说:

读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穿过表面泛黄的《废都》,删去若干字的小方框,总能引人遐想风月无边。当年此书一出,正如贾平凹预想的那样:骂声不绝中大卖大火。


其实见过全文的人来讲,总不免失望,比起潘金莲"常含着雨恨云愁,勾引得蜂狂蝶乱",孟浪时"一双玉腕绾复绾,两只金莲颠倒颠",文词华美,哪里是《废都》中唯有意境柳月一句:"睡在哪里不是睡在夜里"可比的。

《废都》里的女人虽各有皮相却无骨相,甚至不觉其美,唐宛儿有弱不禁风之姿,面目却是模糊,对庄之蝶这个风流倜傥的文人,趋之若鹜的迫不及待,有欲无爱,三分喜欢七分更因无聊。或因之才更有颓废之气罢。


比起贾平凹当年的《浮躁》青年,《废都》便是中年的迷茫和堕落,其晦涩难懂的不在于预言的古都之殇,而在于文化人信仰追求的虚无与庸俗化。

筼声凄凉,因心找不到靠岸的地方,无情无爱纵欲疯狂,只为掩饰无所是从的慌张。

所以《废都》里的人物皆不美,苍白虚弱,一点也不讨人喜欢,仅管隐隐尽是《金瓶梅》的细节套路,叫人觉得早年乡镇企业家的西装,面料皱巴巴的廉价感。

又或者纷乱荒凉之下,贾平凹主旨藏得太深,言表面荒唐的庄之蝶,不过浮生若梦又化不出羽翅,唯在俗世沉沦的真相: 那些各式女子原是以知识为生的人,见到庄之蝶这个权者,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顾不得吃相的丑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