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與屠呦呦的諾貝醫學獎,誰對中國的影響更大?

好郝問情


十多年前以及更早的時候,中國有著強烈的諾貝爾獎情結。每到十月份諾貝爾獎公佈之際,國內總會有一股討論中國為什麼拿不到諾貝爾獎的聲音。諾貝爾獎中最有價值的就是科學類的獎項,因此國內的討論聲音主要集中在科學獎項上。中國也的確需要一位諾貝爾獎得主來帶動科學的發展。

2012年,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官方稱莫言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作家。雖然不是科學類的獎項,也算是國內諾貝爾獎零的突破。中國的諾貝爾獎情結主要集中在科學獎項上,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後,國內仍然在期盼諾貝爾獎的科學獎項。

2015年,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官方稱屠呦呦是國內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並且,屠呦呦的學習、工作經歷都是在國內,她是土生土長的諾貝爾獎得主。這下,中國諾貝爾獎的“零”終於被徹底敲碎了。

屠呦呦獲獎,官方媒體並沒有表現出狂喜,包括之前莫言獲獎也沒有多少歡喜,還不如奧運冠軍凱旋時的歡呼場景盛大,這與國內很長時間的諾貝爾獎情結不相稱。要我評價的話,我個人認為莫言獲獎以及屠呦呦獲獎對中國的影響都不是很大。

和科學獎比來,文學獎有比較大的偶然性,並且莫言的一些作品展現出了中國農村裡並不是很美好的一面。莫言沒有在文學界產生多大的影響力或許與此有關。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時已85歲,早已脫離了一線研究,不能起到學科帶頭人的作用,也難以和校園裡的學子互動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用的方法非常落後,效率非常低下,這種方法目前已經沒有了繼續使用的價值,更談不上對之後的科學發展產生巨大影響。而且屠呦呦獲獎後在國內引發的是中醫和西醫之間的討論,這樣的討論容易帶上爭吵,越討論就會越偏離諾貝爾獎的話題。

諾貝爾獎情結是中國需要諾貝爾獎的一個體現,中國需要諾貝爾獎得主那樣的導師站在科研一線,用自己的個人魅力、對科學的把握能力帶領中國的科技事業健康快速發展。有了莫言、屠呦呦,還應該期待湧現出新的諾貝爾獎得主。


刁博


謝謝你的提問。我就說三個問題吧。

中國的諾貝爾獎夢

在新的世紀裡,中國突然榮獲兩個世界最高榮譽獎----諾貝爾醫學和文學大獎。

這是可以舉國歡騰的榮譽盛事。不想獲得這份榮譽,肯定是不對的,想獲得這個獎的背後,無疑是非常艱苦的付出,而且是最有人類創造意義的付出,獲得這份獎的價值,也是向全世界宣告了一次巨大的人類貢獻,所以,諾貝爾獎真的不是平凡的獎。


但是,自從諾貝爾獎設立的那一天,似乎就註定,中國與這份榮譽是毫無關係的。所以,我們只能看一次又一次,一個又一個的諾貝爾獎在歐洲,在美洲,甚至在我們的近鄰日本拿走,而我們一個泱泱大國,居然是諾貝爾獎的零國家之一,所以,曾經為人類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中國,有一種情結就叫諾貝爾獎!

在中國人心目中,如果獲得諾貝爾獎,那是一種無尚的榮光。


但是,無論科學還是文學,中國與世界有一定的差距,這也是我們非常清楚的。

必須的奮鬥,意外的榮譽

屠呦呦的諾貝爾醫學獎,可以說是非常遲到的一個獎。

他領導的“青蒿素”課題已經成果,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成果,給他獲獎已經是耄耋之年的21世紀了。可以說,這個獎是想都想不到的。

但是,這個獎歸來了,這是國際社會對中國貢獻的認可和支持,我們完全應該感到光榮。


屠呦呦為了完全國家交給的任務,在條件非常差的環境下,刻苦攻堅,親自在自己身上做試驗。困難的程度,不是一般人能夠想象的。她為科學事業工作的精神,與居里夫人一樣,令人感動,也令世界感動。

文學的自卑與文學的歡騰

如果說科學上我們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幾率是10.1%我們也不會奇怪,但是,難道文學上,我們也只有0.1%那是我們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的。

因為,中國是一個文學世界大國,有悠久偉大的文學歷史傳統,就是新文化的傳統,也非常偉大,印度文學家可以有諾貝爾獎,我們為什麼沒有?


所以,從魯迅時代,我們已經在積極希望能夠躋身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列的國家。

但是,不幸這個夢想沒有 在魯迅這一代人的身上實現,而是在新的世紀,在莫言身上實現了這個夢想。

莫言先生成為中國第一個獲得這個世界級文學殊榮的作家,從此,打破了中國在科學文學領域沒有諾貝爾獎的歷史。

扭曲的屈辱與珍貴的榮譽

但是,中國這兩個諾貝爾獎,除了對屠呦呦的科研成果基本沒有什麼爭議。

莫言的文學獎卻引來褒貶不一的種種議論。

我覺得,這就是一種扭曲心理了。

比如題主的提問,應該屬於這種心理。所以,我想說說自己的一點看法。

首先,科學與文學的適用範圍是不一樣的。




偉大的魯迅先生本來就是想救人才學醫的,但是,他發現中國人病好治,唯有靈魂不好治。

比如魯迅描寫的偉大文學形象阿Q的各種毛病,我們至今還沒有治好呢!

可是,像《藥》裡的肺病我們早已可以治癒了。

這就是說,文學的與醫學都是治病的,但是,分別治療的是肉與靈。

藥物無法治療靈魂,而肉體需要藥物救命。

所以,我們不能只有肉圖的治療而沒有靈魂的醫療。

也許有人說,不好的“文學”還是傳染病呢!比毒藥更有害。


當然,不好的“文學”很壞,但是,大多數文學是沒有害的。我們需要的文學,不是有害,也不是無害,而是要對靈魂的健康精神的強大有用的文學。

真正好的文學是給人帶來力量和希望的精神食糧。

所以,不是哪個對實際有用影響大的問題,而是要創造給人類有希望的力量和信心。

我想文學與醫學都不能缺失。


千千千里馬


我也來蹭蹭熱度,簡單說幾句。

莫言和屠呦呦雖然都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但莫言是基於他的文學成就而獲獎,屠呦呦是緣於她的醫學成果而折桂。要論他們誰對中國的影響最大,我倒覺得,一個文學領域,一個醫學領域,他們是不能相提並論、同日而語的,儘管他們的獲獎對於中國的影響都非常之大。


我是秀峰觀世界,一個愛說兩句的生活領域創作者,如果您覺得我說的有點道理,就點個讚唄!祝大家天天好心情!


秀峰觀世界


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跟屠呦呦的諾貝爾醫學獎,兩個都對中國的影響很大不好比,一個是第一個華人拿的諾貝爾獎,為十幾億人爭了光。一個是為人類的醫療做出了巨大貢獻的諾貝爾獎。非要選擇一個,應該是是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對中國影響更大。



首先,對中國來說,莫言是諾貝爾文學獎100多年曆史上首位獲獎的中國國籍作家,打破了我國無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尷尬歷史,振奮了十幾億國人,為中國爭了光。而屠呦呦的醫學獎更多的是對世界醫療的貢獻,對人類健康的貢獻,可以說以獎是衡量不了的。

其次,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從對中國的影響來說那是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具有劃時代的影響。而屠呦呦的醫學獎從層次從實際作用上來說高一點,但是對中國的影響還是第一個諾貝爾獎的大一些。

你覺得我說的對嘛,你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交流,我是馬兒啦,一個啥都懂點會點的媒體人,喜歡請點贊關注。


馬兒啦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諾貝爾獎一直是中國人的一個心結,其實很多人都沒有想明白,諾貝爾獎的評選是受到西方政治左右的,不是獨立的。要不然,奧巴馬能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不覺得好笑嗎?二戰以後,只有美國在全世界範圍打仗,他的總統總能獲得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的評選,並不是你有了成就,就可以馬上參選的,這點從屠呦呦獲獎就能看出來,中間間隔了幾十年。而且很多基礎領域的研究本身可能幾十年才會取得看得見的成果,中國到2019年才成立70週年,中間還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所以,我們科技人研究的時間和條件都很有限。這些都是原因。

相信未來,中國獲獎很快就會井噴式的出現,要不然美國也不會千方百計的打壓中國的科技。我們看到的是貿易戰,就是最好的證明。

至於莫言的文學獎對我們的影響,恰恰提現了,中國內部還有很多人在配合西方搞事情,就像最近老畢好像也要復出一樣。值得大家警惕。

所以說兩人獲獎,對中國人的影響很重要,一個是反面的,一個是正面的,就是中國還未掌握國際話語權,另一個就是中國的科技成果正在嶄露頭角。



嫑圐圙烎



兩個人的獲獎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一個是文學方面;一個是醫學方面,一個是精神方面;一個是物質方面。當年魯迅為什麼棄醫從文,就是他看到了國人一個個強壯的身體裡卻是一個個麻木的靈魂;孫中山為什麼棄醫從政,就是國家被列強瓜分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現實,他們都為國民的覺醒和國家的崛起做出了貢獻。


在這個科技發展,信息爆炸,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們呼喚:“等等靈魂”,鄙人認為精神的力量現在較為重要,西方現代化的工業文明後期,出現了大量‘’嬉皮士‘’,他們精神空虛,生活痛苦,尋找各種刺激來麻醉自己。而中國物質的豐富,也造就了許多“富二代”。
鑑於此,我們不能走西方的老路,現在正是西方科技和東方的文化智慧相結合的時代,只有這樣人們才能活得更加幸福,更加自由。


空谷幽蘭666666666


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與屠呦呦的諾貝爾醫學獎比較,誰對中國的影響力大?題目說的是對中國的影響力,對於這一問題,可明確地回答,屠呦呦的諾貝爾醫學獎影響力更大。理由有下面幾點。

第一,所謂影響力,有正面影響力與負面影響力之分。莫言的作品有渲染民族醜的一面以給洋人看的嫌疑,這雖然給人們的心靈以極大的衝擊,卻給國民帶來一種羞辱感,不但不能增加民族自信心,反而會使民族自信心受到打擊。而屠呦呦獲得的諾貝爾醫學獎,是國內的中國人獲得的在自然科學領域的第一人,而且其研究的領域屬中醫藥領域,具有積極的正面影響,鼓勵了國人的鬥志,增加了民族的自信心。

第二,莫言獲的諾貝爾獎是文學獎,屬人文類科學藝術,而屠呦呦的諾貝爾獎是醫學獎,屬自然科學領域,自然科學領域獲獎對國人的影響更具有深遠影響。

第三,中國正在向世界強國挺進,更需要自然科學技術有大的突破,來推進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發展,因而自然科學成就對中國現階段的發展更有作用。

第四,從實際情況看,社會上更歡迎屠呦呦獲獎。

因而說,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比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對中國的影響力更大。

這裡再補充一點,影響力與知名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所謂影響力是能改變人觀念和給人以力量的。娛樂界的明星知名度很高,但能說他們影響力大嗎。人們看娛樂界的人和他們的作品,是在消遣,是在消磨時光。娛樂國人也無可厚非,但專撿不好的地方去娛樂洋人,就失去了作者的品德了。看了某人的作品,總感覺為了功利,似猴子在街頭上賣藝。



春日之虎


我覺得莫言獲得的諾貝爾文學獎,其價值與意義更深遠一些。

當看到這個問題我不禁想起了魯迅先生。魯迅本來是在日本的仙台學醫的。但,看到一部電影,裡邊有中國人,身體很強壯的中國人被殺了。從那時候起就棄醫從文了。

從而我聯想到了我們現在的社會。我們的社會雖然不是戰爭年代了,但是,裡邊的社會矛盾非常嚴重。百姓的素質急劇下降。什麼高鐵霸座。老人跌倒,有人扶馬上會訛詐你。轉基因能後代絕種。好事不敢做。實話不敢講。詭詐到好混等等問題。

所以,我覺得現在不是身體強壯,是社會的主要問題,而是人的道德問題是社會的最主要的問題。所以莫言在目前現狀的價值更大。


校外老師


在諾獎還沒公佈之前,有多少人聽過屠呦呦的名字?恐怕沒幾個!連莫言的名字也不是很響,只記得《紅高粱》是他寫的。

屠呦呦的青蒿素研究成功並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舉國歡呼!“躲在深山無人知”的偉大科學家屠呦呦才為人所知。

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有多少科學家至今仍在“埋頭搞學問”?我們不得而知!

科學家最可貴的品質是“不拋頭露臉、默默無聞地奉獻”。他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永遠都保持著一顆晶瑩剔透之心!

我們尊重、敬佩屠呦呦就在於其“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永遠只知道要幹什麼,大有“兩耳不聞窗外事,唯有科學攀高峰”。

莫言是一位作家,作家要衝鋒在前,總會拋點頭露些臉,但莫言都比一些所謂的“名作家”都低調許多。

在很多重要的作協會議,他也不顯山不露,你根本就不知道有個叫莫言的作家!

張藝謀把他的小說搬上了銀幕,我們也只知道主演鞏俐和導演張藝謀。這種低調也成就了莫言,他可以清心寡慾靜下心來創作。

低調做人,用心做事。是莫言與屠呦呦的共同品質。他們都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屠呦呦的青蒿素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瘧疾治療藥物”。餘華說莫言可以拿十以上的“茅盾文學獎”,因為他最差的作品都達到了這個水準。陳忠實說莫言獲諾獎是實至名歸,中國作家的驕傲與光榮。

整天呱呱叫的麻雀是沒捨本事的,大雁、鳳凰不怎麼出聲,但我們都記住了她們都願意讚美她們,因為她們是“實幹家”。

至於莫言、屠呦呦誰貢獻大?他們並不在乎,他們只知道“風雨兼程”。









英雄拒絕黃昏


諾獎是外國人設立的獎,說是世界範圍內選評,過去從來沒評上過國內人士,不知道是否過去咱們也從不參評?其實國人不用以是否獲諾獎來衡量某人是真英雄還是假英雄。因為意識形態問題,評委們才不願意給中國頒獎,特別是文學獎,過去蘇聯也有作家得獎,但作品都是揭露自己國家陰暗面的東西,因為這樣的作品與評委們腦子裡的蘇聯是一樣的,如果那作家的作品相反,歌頌蘇聯,絕對獲不了獎。給莫言的獎也是這種情況,揭露社會主義中國的黑暗面,醜陋的地方,人性的險惡,社會的扭曲,甚至亂倫,思想胡亂,精神崩潰等等,描寫得越醜他們越認為寫得好,真實,他們根本不瞭解中國,他們印象裡,中國還是那個男人腦後拖著長辮子,遍地垃圾的國度,他們覺得中國本來就是那個樣子,紅色中國對外宣傳的都是假的。另一個原因是莫言比較聰明,他的作品被介紹到國外比較早,也比較多。很多其他作家作品一點不差,但這些地方不如莫言做得到位。屠呦呦的獎確實更有價值,畢竟是科學,是硬碰硬的東西,雖然評委不願意給中國,但在科學事實面前不給也說不過去,確實給人類消滅瘧疾作出了貢獻,這也是對中醫中藥的認可。特別是一個踏實工作,不圖名利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