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先打基輔再進攻莫斯科是否正確?你怎麼看?

談文論史


希特勒暫停進攻莫斯科真的錯了麼?章邯的故事告訴你,這才是將才該有的戰略眼光。

1941年9月初,經過2個多月的鏖戰,東線德國中央集團軍連續兩次合圍蘇聯紅軍,僅僅在斯摩稜斯克一戰中就消滅了上百萬蘇軍,正當古德里安和霍特的裝甲兵準備進一步攻佔350公里外的莫斯科時,希特勒一紙命令要求古德里安南下幫助隆德施泰德元帥搞定基輔周圍的紅軍,在這裡有整整6個集團軍,他們已經威脅到了中央集團軍的南翼安全!同時要求霍特北上幫助北方集團軍攻取列寧格勒!儘管古德里安大將據理力爭,但還是爭不過元首的自以為是,古德里安南下用了1個多月的時間搞定蘇軍6個集團軍,重創2個、全殲4個,光是俘虜就抓了66萬人!這是歷史最大規模的包圍戰,但也是後人指責希特勒最多的一戰。

後人認為,德軍不該因為這座名城和那66萬蘇軍耽誤進攻莫斯科的時間,古德里安大將南下基輔浪費了1個多月的時間作戰,同時又付出更多時間用於調遣兵力重新進攻莫斯科,這導致德軍沒有時間在冬季來臨前攻佔莫斯科。但是希特勒的觀點真的就是錯誤的嗎?

元首認為:烏克蘭作為蘇聯的糧倉是戰爭繼續下去的關鍵,奪取烏克蘭就意味著全蘇聯都會斷糧,而德國將有充分的食品保證;同時基輔周圍有眾多的工礦企業,得到它們就意味著有了打持久戰的資本,這就是所謂的戰時經濟。事實也就是這樣,就連斯大林都承認:失去了烏克蘭就等於失去了列寧創造的一切,此後同盟國不得不集中力量為蘇聯運去糧食和武器援助,幫助它撐住殘酷的戰爭。打仗拼的就是物資,而烏克蘭就是蘇聯最大的物資產地,失去莫斯科的蘇軍或許還能持續抵抗,但沒有烏克蘭的糧食他們都要餓死。老實說,這還蠻有道理的!


希特勒這種所謂的戰時經濟其實早在秦漢時期就得到證明了,而且和一直被忽略的秦將章邯有莫大的關係。秦二世2年天下大亂,陳勝、吳廣的在淮陽站穩腳跟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攻取當時的天下糧倉——敖倉,這裡的糧食決定了起義軍的實力,畢竟在那個時代有錢你都買不到什麼東西,只有能吃的糧食才是王道!敖倉的戰略價值就相當於1941年9月的烏克蘭!佔據敖倉的起義軍兵力迅速膨脹到10萬人,而佔據烏克蘭的德軍可以就地獲得糧食補給,對本土的依賴就只剩下彈藥和坦克零件了。而無後顧之憂的陳勝派出前鋒,由楚國大將項燕的手下參謀周文帶領進攻到關中的藍田,像極了1942年冬季圍攻莫斯科的古德里安,而此時秦國的朱可夫出現了,這就是名將章邯!

說章邯是朱可夫其實有點過了!這傢伙沒有朱可夫的好運氣,因為他的大領導是個昏庸的秦二世和姦邪的趙高,而朱可夫的大領導斯大林是很有頭腦的,他懂得反思並願意改變自己,這是後話在此不做討論。章邯領著一群剛剛釋放的囚徒在藍田一舉擊潰囂張的周文,搞笑的是周文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參謀,曾參與抵抗王翦的滅楚大軍,而章邯當時就是負責後勤和攻城部隊的秦將,結果證明項燕不但在軍事指揮上不是王翦的對手,在人才培養上也不如王翦。周文一路大敗退出關外後自殺!而出關後的章邯再次表現出元首的戰時經濟頭腦,它選取的進攻目標不是近在咫尺的戰略要地滎陽,而是經濟重鎮敖倉。

當時的滎陽正遭到幾倍於己的起義軍圍攻,守城的還是前丞相李斯的兒子李由,這座城池還是當時三川郡的首府,換言之它是守衛關中老家的戰略要地,滎陽一旦丟失整個關外戰場上的秦軍都會崩潰,這種戰略地位是不是與1941年的莫斯科有些類似呢?按照古德里安等德軍將領的理由,假如在1941年冬季之前攻佔莫斯科,蘇軍就會徹底瓦解、全國崩潰;而失去滎陽會讓關外的秦軍崩潰,緊接著就是關中咸陽不保。但即便如此,章邯也沒有先解圍滎陽,因為在他眼裡敖倉的糧食更加重要,這和希特勒看中烏克蘭的糧食而暫緩進攻莫斯科是一樣的。


果不其然,章邯在獲得敖倉的糧食之後實力迅速壯大,並得到了來自北方邊軍王離的援兵,秦軍恢復了往日虎狼之師的兇猛,在短時間內攻佔了潁川、淮陽和南陽等中原重鎮,最後在定陶斬殺了項羽的叔叔項梁,基本撲滅了楚地的起義軍,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敖倉的糧食作支持。同樣的,德軍在1942~1943年四面鏖戰也離不開烏克蘭的物資支持,而攻佔莫斯科未必能讓蘇聯屈服,元首的選擇與章邯一樣精明且穩妥。


兵器世界


希特勒先打基輔再進攻莫斯科雖然遭到了失敗,但是不等於說先進攻莫斯科就一定會勝利,更不意味著德國可能會贏得蘇德戰爭。

戰後很多德軍將帥在回憶錄裡,都堅持希特勒固執己見,沒有聽從前線指揮官的建議,在1941年夏季下令第2坦克集群南下參加基輔會戰,結果喪失了進攻莫斯科的戰機。希特勒之所以決定先打基輔,是因為基輔一帶有著數量龐大的蘇軍,足足有6個集團軍。這些蘇軍對德軍中央集團軍的側翼構成了很大的威脅。確實,希特勒下令古德里安先南下以後使得攻擊莫斯科時間大為推遲,但是重創基輔的蘇軍以後,使得中央集團軍的側翼安全得到了保證,對德軍無疑也是有利的。

而且要注意的是事實上這個時候中央集團軍的右翼是很危險的,它和南方集團軍的左翼之間推進距離差距500公里,如果不南下擊敗蘇軍,而是直接進攻莫斯科,那麼中央集團軍的右翼將會出現900公里的戰線,加上500公里的左翼和2、300公里的正面,中央集團軍的戰線將達到1600公里以上。

誠然此時蘇軍西南方面軍嚴重缺乏裝備,攻擊力不足,但是中央集團軍的兵力僅有60個師,數量也嚴重不足,歷史上得到南北戰區增援的14個師以後也僅能維持1000公里的戰線,按照這個比例計算,德軍如果不解決南線的蘇軍,至少需要110個師才能維持戰線,問題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德軍根本沒這麼多的部隊。

而蘇軍除西南方面軍外,還有南方方面軍等,同時還組建了新的方面軍。如果德軍直接攻擊莫斯科,而蘇軍實行側翼突擊,那麼德軍是非常危險的,進攻莫斯科的行動還是很可能會失敗。

其次,即使德軍先攻擊莫斯科,並且取得了勝利也不意味這德國贏得了蘇德戰爭。此時美國、蘇聯和英國之間已經組成同盟,蘇聯可以獲得西方國家的物資支援。雖然莫斯科失守無疑在政治上會造成很大影響,但是減少了基輔的損失以後,蘇軍的損失會少很多。按照斯大林的性格接下來基本不會考慮投降,而是繼續打下去。

實際上只要美蘇聯手,德國在二戰中沒有任何勝算,不是一兩場戰鬥能改變結局的。


不沉的經遠


希特勒為何要對蘇聯進行擴張,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蘇聯有希特勒所需要的資源。而烏克蘭的基輔不僅是一個重要的港口和鐵路的樞紐,其次,基輔這個地方自然資源豐富,該地輸出的石油和煤礦足夠餵養在整個第二世界大戰中橫掃歐洲的德軍,因為如果沒有了石油,希特勒的機械化部隊也將不復存在。更何況,蘇德之間的戰爭除了拼武器人員方面,還有一個就是拼後勤補給。當時希特勒主張先打基輔再打莫斯科,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基輔這個地方號稱“蘇聯的糧倉”,德軍在佔領基輔後,不僅可以迅速的恢復自己的資源補給同時還能使蘇聯陷入困境,相比之下可能要比單單佔領莫斯科的實際意義要更大。

洋洋自得的“巴巴羅薩”計劃

自從德國人花費了數月之久的草擬才敲定了巴巴羅薩計劃之後,對蘇聯的入侵便在其毫無防範的情況下展開了。入侵的過程對於德軍來說似乎異常的順利,在蘇軍還未來得及防範之際,德軍一天之內就把蘇軍的1200架飛機給擊毀。同時還贏得了7月9日的比亞維斯托克——明斯克會戰和8月5日的斯摩稜斯克合圍戰,殲滅了蘇軍第3、10集團軍主力、第16集團軍、第23機械化軍以及第19、20集團軍和第13集團軍的大部分兵力,同時還毀壞了蘇軍火炮4929門、坦克6537輛,並俘虜了蘇軍高達65萬人。而此時的德軍迎著勝利的步伐,已經兵臨莫斯科城下

基輔會戰

當時的德軍分了3個集團軍群進攻蘇聯。中央軍由博克元帥指揮,49個師攻打莫斯科。北方集團軍由勒布元帥指揮,26個師進攻列寧格勒。南方集團軍由倫斯德元帥指揮,39個師負責切斷蘇聯的石油供給,並佔領克里木和頓涅茨河畔的石油和工業區。

3個集團軍都突飛猛進,在3個方向上分別推進了300-600公里。南方集團軍也直逼基輔,但對於三個集團軍來說,南方集團軍的進展最不如意,因為在基輔的前方有第聶伯河阻止了其的進攻路線。基輔對於德國的三大集團軍的北翼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所以務必由南方集團軍將基輔的守軍殲滅並佔領。但由於南方集團軍兵力不足,大部分軍隊都在中央集團軍。倘若要保證以戰養戰,得到充足的食物和石油供給,那麼是先集中所有兵力拿下基輔,還是繼續進攻莫斯科?

此時,分歧就出現了。在當時,博克和古德里安等前線的將領認為應該率先集中兵力攻下莫斯科。但希特勒卻另有想法,他認為烏克蘭是必須亞要奪下的,德國要做的是征服世界而並不是佔領某一個國家,今後的擴張之路還很長,必須要有充足的石油供給。況且南方集團軍在基輔的戰線已經很穩固了,為什麼不趁勢拿下烏克蘭,為儘快攻佔列寧格勒,與僕從國芬蘭軍隊會合?為此,希特勒還是從博克的中央集團軍中抽出了裝甲集群來加強北方和南方軍團的實力。但作為中央集團軍的博克元帥對此十分不滿,堅決反對希特勒的這個計劃,他認為分散兵力實際上就是坐等失敗,應該直截了當的拿下莫斯科。但希特勒卻採納博克的這個建議,無奈之下博克只能服從命令率部在斯摩梭斯克以東47英里處地域實施防禦。

在希特勒經過一個月與他的將軍們的討論和爭執中,最終決定將中央集團撤到西南地區,集中火力拿下基輔。而斯大林也未聽取朱可夫的建議將西南軍撤回以避鋒芒,雙方最終都選擇在基輔博弈,這無疑又是一場硬碰硬的會戰。最終,基輔會戰重創了蘇聯的軍事力量,而戰勝的德軍也佔領了基輔在內的整個烏克蘭地區,不僅獲得相應的糧食與石油補給,也實現了當初進攻基輔的目的。

個人看法

就我本人而言,對於希特勒先攻打基輔的戰略計劃來說是有必要的,因為德軍的裝甲部隊一旦缺失了石油之外,無疑就是一堆廢鐵。況且,在巴巴羅薩計劃制定後,對於德軍來說就是要以閃擊戰迅速擊垮蘇聯,倘若不在蘇聯的冬天來臨之前結束蘇德戰爭的話,那麼德國士兵就將受凍捱餓,希特勒也是考慮到了這一點。先攻打基輔對於德國來說,在戰術上是非常成功的,不僅殲滅了大部分蘇軍的有生力量,同時還為德軍的裝甲部隊提供了大量的資源補給。雖然在戰略上來說,先打基輔就讓蘇軍有機會在莫斯科正面集結了150~200萬的兵力抵禦德軍後來的進攻,但是德國對於蘇聯來說,在自然資源方面上是比不過蘇聯的,畢竟蘇聯地大物博。希特勒只有拿下了基輔的石油和煉油廠,才有足夠的把握將這場機械化的戰爭打下去。要是後勤補給跟不上的話,先打莫斯科,德國會不會在蘇德戰爭中敗的更快?


以上均為個人看法,能力有限,多有疏漏,煩請糾正。

文|宇澤歷史


宇澤歷史


很難評說希特勒戰略的正確與否,反正德軍的失敗或早或遲不可避免,這種非正義的侵略性戰爭終久會失敗。

希特勒的計劃是北路攻佔列寧格勒,中路進攻莫斯科,南路佔領基輔。

中路德軍進度快,佔領明斯克後,又攻佔了通往莫斯科的門戶斯摩稜斯克,合圍了蘇軍十幾個師,切斷了蘇聯西部最重要的交通幹線明斯克至莫斯科的公路,這裡距莫斯科380公里,德軍司令部就設在此地。

蘇軍駐守基輔一個野戰集團,擁兵不下80萬。希特勒決定先拿下基輔,後取莫斯科,以便佔領蘇聯的糧倉烏克蘭,同時基輔也是通往蘇聯油田高加索的重要門戶,要想維持戰爭就要糧食和石油。

希特勒將中路中央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向南調動,配合基輔的第四裝甲集團軍群合圍,經過兩個月交戰,殲滅蘇軍4個集團軍,俘虜蘇軍66萬人。

蘇聯雖然損失了基輔和大量部隊,但是抓住時間從遠東地區調來了大量精銳部隊,加強了保衛首都莫斯科的防禦力度。

有人認為,如果不打基輔先攻下莫斯科,就佔領蘇聯的政治中心首都,蘇聯可能就完蛋了,我卻不以為然,理由如下:

假如德軍不攻佔基輔,而直接攻佔莫斯科,基輔蘇軍有足夠的時間抄後路打德軍,德軍向莫斯科推進將會十分艱難,城內、城外的蘇軍夾擊德軍,誰勝誰負就很難預料了。

即使德軍攻佔了莫斯科,也只是摧毀了蘇聯的政治中心,也不等於打敗了蘇聯。

蘇聯不會投降,因為布爾什維克領導下的蘇聯是不會向德國俯首稱臣的。即使莫斯科淪陷,蘇聯首都也會東遷,當時的蘇聯版圖比現在的俄羅斯還要大,東邊有廣闊的國地,德國是無法全部佔領的,以德國的實力打蘇聯太吃力了,而閃電戰一旦失敗,戰線會拉長,轉入攻堅戰,這對土生土長的蘇軍極為有利。因為嚴寒終會降臨,德軍士氣會低迷,裝甲部隊不能動,缺衣缺糧缺彈藥,會將德軍困死餓死拖死在莫斯科城內。

歷史上莫斯科保衛戰還真是這樣:

1941年9月希特勒決定奪取莫斯科的實施部署,有74個師,兵力超過180萬,坦克約2000輛,火炮超過一萬門,飛機約1500架;而蘇軍及部分盟軍總兵力125萬,坦克不足千輛,火炮不到萬門,飛機600多架,雙方力量確有懸殊。

9月30日,希特勒下達“颱風行動”作戰令,進攻莫斯科,德軍從西、北、南三個方向包圍莫斯科,致使蘇軍多道防線連連失守。

10月,莫斯科重要機構和外國使節均已撤離莫斯科800公里外的古比雪夫。蘇軍動員45萬平民在郊區構築防禦工事,準備一場惡戰,斯大林親自指揮莫斯科保衛戰。

11月底,德軍在付出慘重代價後抵達莫斯科運河,在惡劣的氣候面前已疲憊不堪。

12月,莫斯科氣溫降到零下20多度,蘇軍開始全面反攻。德軍缺乏應對嚴寒的準備,很多士兵被凍傷、凍死,坦克和汽車的水箱被凍裂,很多機器的發動機不能啟動,希特勒不得不下令,讓蘇聯戰場上的德軍轉入全線防禦。

1942年4月,進攻莫斯科的德軍傷亡人數達50萬人,損失坦克1300輛、大炮2500門、汽車1.5萬輛,被蘇聯紅軍趕到了距莫斯科100至350公里之外的地帶。

但蘇聯也付出慘重的代價,傷亡和被俘人數達到70多萬,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最後勝利。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除相關部分)


天寧閣


從馬後炮的角度來看,先進攻基輔的決定是錯的,由於基輔會戰,德國延誤了進攻莫斯科的時間,最終導致德國的戰敗。


德國的中央集團軍群早在1941年7月16日就已經佔領了蘇聯的戰略要地斯摩稜斯克,斯摩稜斯克被稱為“莫斯科國家鑰匙”,是通往莫斯科的戰略要道,佔領斯摩稜斯克之後,莫斯科將無險可守,當年的拿破崙就是經過斯摩稜斯克攻佔的莫斯科。

1941年9月30日,德軍正式發起了“颱風行動”,全面進攻莫斯科,可以說德國由於基輔會戰和蘇聯軍隊在斯摩稜斯克方向的阻擊,讓德軍延誤了一個半月的時間。

1941年的冬天來的更早,溫度更低,11月份莫斯科地區的地面積雪已經有一米厚,由於德軍認為在入冬前就能結束戰事,保暖衣服和白色偽裝服都不足,坦克和其它車輛都因為低溫而不能動彈。

來自西伯利亞的蘇聯紅軍早已習慣了寒帶生活,有著足夠的冬季作戰裝備,他們的槍炮套上了保暖套,塗上了防凍潤滑油;有足夠的棉衣、皮靴和護耳冬帽用來防寒。

由於蘇聯調來了西伯利亞地區的軍隊,加上德軍前一階段的巨大消耗,以及氣溫的影響,德軍的攻勢以失敗告終。



如果希特勒聽從古德里安的建議,攻下斯摩稜斯克之後不再南下基輔,而是直接進攻莫斯科,德軍很可能在蘇聯援軍到來之前攻下莫斯科。

攻下莫斯科,首先是士氣方面的影響,由於德軍攻勢凌厲,蘇聯軍內失敗主義情緒高漲,首都被佔領,逃兵和投降的蘇軍士兵只會增多。


攻下莫斯科,德軍從中央切斷蘇聯南北防線,無法形成統一的防禦整體,此時德軍可以南下基輔,基輔蘇軍仍舊會戰敗。

正確與否只能猜測,畢竟沒有重來的機會。


視野新觀


從實際結果來看確實是錯誤的,德軍雖然在基輔附近殲滅了蘇軍55個師的兵力,僅俘虜就達65萬人之多,但是這一戰役上的巨大勝利並沒能轉化為戰略上的勝利,德軍在三個方向上的最終目標一個都未能實現,即使他們距離每一個目標都是如此的接近。


通過基輔會戰德軍基本殲滅了蘇軍的西南方面軍,整個蘇軍的南翼大門已經打開,雖然他們已經挺進到了頓涅茨地區,佔領了蘇聯最主要的煤炭資源,但是距離蘇聯的另一個關鍵的能源卻仍舊有相當的一段距離,即高加索的石油。如果德軍趁蘇軍南翼防線空虛之際繼續從南翼發起進攻,徹底切斷蘇聯的能源來源,那麼對於其戰爭潛力的影響是致命的。事實上德軍雖然切斷了蘇聯的煤炭來源,但是蘇聯用石油彌補了煤炭的缺乏,所以德軍在南翼的勝利並未能達成戰略上的勝利。


然後我們再來看莫斯科,莫斯科最大的軍事價值就是其作為整個蘇聯的交通樞紐,而對於蘇聯這種地域遼闊的國家,最最重要的就是交通。德軍在制定對蘇作戰計劃時,都認識到交通補給要比軍事上的戰略、戰術指揮更為重要,所有的進攻目標都是圍繞蘇聯一個又一個交通中心為基本出發點,只有佔據一個區域裡的交通樞紐,才能利用這些道路繼續向前挺進。這也是為什麼德軍在一開始的“巴巴羅薩”方案中明確表明了要優先佔領列寧格勒,根本目的就是企圖打通波羅的海的海上通道,用海運來保證北方集團軍群的補給,從而減緩德軍陸地交通的巨大壓力。而對於莫斯科的迫切佔領也是基於這一考慮,蘇聯對於西北和西部以及西南方向上的人員和物資補給都是以莫斯科為出發點,全國的物資都向這裡彙集併發向各個前線,這個蘇聯最大的鐵路樞紐有著決定性的意義。


關於在基輔和莫斯科的選擇上的爭執,有一種說法較為合理,即雖然南方的烏克蘭地區具有許多個戰略上必須佔領的理由,但是佔領莫斯科後就意味著切斷了蘇聯後方同烏克蘭地區的鐵路聯繫,蘇軍的西南方面軍將失去補給和增援,等待他們的要麼是撤退要麼是在德軍下一階段的打擊下覆滅,烏克蘭地區遲早要被德軍所佔領。所以1941年德軍最重要的任務還是應該在冬季到來之前儘快拿下莫斯科而不是基輔,希特勒的決定顯然是錯誤的。基輔會戰耽誤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最終讓德軍在莫斯科的作戰拖延到了冬季,而1941年的德軍根本沒有冬季作戰的任何準備,人員和裝備遭受了重大損失,這些損失直到1942年都沒能完全恢復。


至於假使德軍放置蘇軍的西南方面軍不管而全力東進,會遭到西南方面軍從側翼的反擊從而切斷中央集團軍群的後路的說法根本不可能成立。首先蘇軍根本不具有這種大規模縱深突擊的能力,即使到了1943年蘇軍的進攻能力仍舊遠差於德軍,到1944年才具備這樣的能力。而且蘇軍西南方面軍當時的補給狀況也不可能支撐這一規模宏大的進攻任務,他們的裝甲兵力也過於薄弱。而且德軍並不是一股腦兵力全部投入了前線的作戰,有相當數量的步兵師用於側翼的掩護,這些步兵師在1942年的防禦作戰中表現出巨大的戰鬥力,蘇軍幾倍的兵力也難以達成突破,所以在1941年的情況下,西南方面軍就更不可能在側翼進行決定性打擊了。


在打完基輔後,其實最好的選擇就是拿下列寧格勒,這個目標更容易實現,德軍已經對列寧格勒完成了合圍,而且列寧格勒的戰略意義並不比莫斯科少多少,等到冬季過去以後,德軍再以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對莫斯科發起決定性的打擊。


戰略論


德軍即便攻陷莫斯科也未必能夠徹底征服蘇聯。因為蘇聯還有中部和東部遼闊廣袤的戰略縱深,當時一些重要的軍事工廠都已經轉移至烏拉爾山區。甚至戰爭爆發初期,最高統帥部都做好了撤往烏拉爾山區的準備……。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凌晨,德軍三個集團軍群分為北中南三路,從蘇聯西部分別向列寧格勒、斯摩稜斯克、烏克蘭三個方向發起了大規模的‘’巴巴羅薩‘’作戰行動。其中的中央集團軍群在‘’巴巴羅薩‘’第一階段作戰中即輕鬆佔領了斯摩稜斯克、布良斯克、明斯克等地域,蘇聯西方面軍和西部特別軍區被擊潰,通往莫斯科的道路被打通。面對幾百公里外的莫斯科,希特勒突然決定先拿下西南部的基輔:既解除了東進莫斯科的後顧之憂,又可以獲得烏克蘭大糧倉剛剛收穫的糧食,以及黑海與裡海之間高加索的石油。於是,希特勒臨時將古德里安的第二裝甲集群並兩個裝甲師,以及一個集團軍補充到南方集團軍群,以加強合圍基輔的作戰力量。與此同時,在蘇聯最高統帥部,由於朱可夫建議放棄基輔會戰,以圖保持蘇軍實力,但被斯大林拒絕並嘲笑了朱可夫。從而使朱可夫負氣請辭總參謀長後,自己去組建保衛莫斯科的戰略預備隊。

基輔會戰於一九四一年七月上旬打響,於九月下旬結束。當斯大林同意西南方面軍撤離基輔時為時已晚:基輔已經被德軍重兵集群團團圍住。除布瓊尼、鐵木辛哥、赫魯曉夫等人坐飛機撤離基輔外,西南方面軍僅有少部分部隊突圍撤往第聶伯河對岸(合圍形成之前),大部分六十六萬五千餘人被德軍俘虜,基爾波諾斯上將在突圍時戰死……。蘇軍勁旅之一的西南方面軍大部被德軍殲滅,從而消除了德軍進攻莫斯科的後顧之憂:基輔圍殲戰無疑是希特勒軍事生涯中唯一的一次大手筆。一九四一年九月八日,即基輔會戰即將結束之前,希特勒簽發了進攻莫斯科的第三十五號作戰訓令‘’颱風行動‘’。由於朱可夫利用德軍合圍基輔的寶貴時間,加強了莫斯科外圍的幾道防線,並動員幾十萬莫斯科市民在莫斯科城郊和主城區修築了大量工事掩體,並對莫斯科的防空進行了周密的部署,從而使莫斯科嚴陣以待。一九四一年九月三十日莫斯科保衛戰打響。


Mrttlzz99


無論是德國先打莫斯科還是先打基輔,德國的失敗都是必然的。先打莫斯科,基輔方面的蘇軍就可以乘虛而入,從斯摩稜斯克、明斯克方向截斷莫斯科方向德軍退路;先打基輔,固然取得了殲滅數十萬精銳蘇軍的輝煌戰績,但卻給莫斯科提供了加固城防的時間,使德軍在進攻莫斯科時,遭到了嚴寒的摧殘,最後以慘敗告終。


過高的估計自己的實力,過低的估計別人的抵抗意志,是德國、日本,是軸心國集團必然失敗的原因之一。靠一兩次大規模的戰役勝利,是挽救不了軸心國的必然失敗的命運的。(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圖片創作者及始發媒體。)


孤獨的人209381559


先打哪裡並不是德失敗的主要問題,

希特勒在以下幾點的失誤才是致命問題

1)要打蘇聯,不打則已,要打必須半年內拿下,否則英美干涉就是惡夢。

這個和中國打臺海一樣,不打則已,要打三週必須拿下,否則美國就來援助。

反觀德國,在打蘇聯前,武器裝備還不如蘇聯,國內人民馬照跑舞照跳,把寶貴的軍用物資消耗在消費上了。

要認識到對蘇作戰就要像1945年德國自己的保衛戰一樣,把一兵一卒全部拉上去。

2)太狂妄,對冬季作戰,戰略上如何準備武器裝備上如何準備,後勤供應上如何準備考慮甚少。結果180萬大軍打不過蘇聯110萬大軍。

3)沒有破壞蘇聯的交通和能源,如果和戰爭同步的時候,派出兩萬的人精兵強將的別動隊,將莫斯科往東的所有公路,鐵路,河流運輸電力全部炸燬,這有三個意義,一方面,蘇聯西部的工廠設備運不到東部去,再一方面,西伯利亞兵過不來,還有美的物資也送不到東線工廠去。

4)所謂蘇聯有戰略縱深都是胡扯,假如莫斯科戰役贏了,在頓河沿岸做一個防線,直接把蘇聯分成兩部分,而且德佔的頓河以西的是蘇聯的精華部分佔了70%。

再派轟炸機,重點轟炸頓河以東的工廠,交通能源,戰爭就基本結束。

所以,莫斯科戰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莫斯科一輸全輸


心靈季節1


1941年7月16日,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攻佔斯摩稜斯克,此地離莫斯科僅370公里,想想德軍的進攻速度,斯大林和朱可夫都驚出了一身冷汗,莫斯科的防禦遠遠不夠,大量蘇軍損失和消耗,蘇聯首都根本無力防守,但就在此時希特勒卻命令中央集團軍群停止進攻,派出一個坦克軍北上支援北方集團軍群奪取列寧格勒,同時又命令古德里安的坦克集團南下烏克蘭協助南方集團軍群進攻基輔,消滅南方蘇軍,這個決定遭到了德軍大批將領的反對,他們認為應該進攻莫斯科,莫斯科作為蘇聯的首都又是一個交通樞紐,一旦蘇聯失去了,整個防禦正面就會被割裂,無法再組織完整的防禦,蘇聯只能退守烏拉爾,等待蘇聯的就只有失敗的命運了,況且俄羅斯的嚴冬令人聲畏,進攻烏克蘭純粹是浪費時間,反而會把戰爭拖延到冬天!希特勒斥責德軍將領對經濟一竅不通,他指出烏克蘭是歐洲的麵包籃子且儲存著豐富的礦藏,集中了大量的工業,還有大量的蘇軍,一旦攻下此地蘇聯就無力繼續戰爭了,否則這裡的蘇軍就會威脅德中央集團軍群的側翼和後方!於是在希特勒的堅持下德軍開始實施基輔戰役,後來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關於德軍沒有乘勝攻取莫斯科,蘇軍統帥朱可夫曾經說:如果德軍不分兵列寧格勒和基輔,那裡的蘇軍可能會威脅德軍的側翼和後方,但是德軍南方集群主要和中央集團軍群密切協作,這個威脅就會被消除,同樣北方集群也不用只盯著列寧格勒,而應該繼續東進,這樣中央集團軍群就可以集中精力進攻莫斯科了,如果那樣的話德軍在冬天到來時奪取莫斯科是極有可能的,因為即便德軍推遲了進攻,蘇軍防禦更嚴密的情況下德軍依然攻到了離莫斯科只有四十公里的地方,如果蘇聯失去了莫斯科蘇軍的狀況後極為險惡,不過德軍停止進攻莫斯科,給蘇聯軍民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使得大量的援兵和物資集中到莫斯科,各種防禦工事也得以完善。所以說希特勒犯了戰略錯誤,雖然他在烏克蘭獲得了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