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至18世纪东亚佛教造像艺术精品赏析

13至18世纪东亚佛教造像艺术精品赏析

18世纪 马头金刚

汉藏风格(多伦地区),铜鎏金

马头金刚是观音千千万万化身中之一种化相,是帮助修行者降魔除障的忿怒相。马头金刚的主要功德为:降伏罗剎、鬼神、天龙八部之一切魔障,消无明业障、瘟疫、病苦、免一切恶咒邪法等。修持此本尊法,可获无痛苦之大乐空性成就果位。

造像头戴骷髅五叶冠,顶束火焰式红色怒发,一只马头自其中探出。三目圆睁,龇牙咧嘴,展现威怖慑人的忿怒法相。金刚通身裸露,上半身佩挂三层华丽璎珞,双臂套钏戴镯,右臂高举直伸,左臂内屈当胸,手结期克印。下半身着虎皮短裙,双足右屈左张,脚踏双蛇,下承覆莲座。是件立像,形体壮实粗硕,姿态舒展鲜活,鎏金明亮,特别是底座莲瓣的立体浮雕纹饰和胸前规整饱满的璎珞,明显受到了康熙宫廷造像的影响,并且体量如此高大,当出自皇家铸厂无疑,值得藏家格外关注。

13至18世纪东亚佛教造像艺术精品赏析

13世纪 莲花手观音

尼泊尔,铜鎏金,宝石镶嵌

这件造像是典型的十三世纪尼泊尔莲花手观音像,蕴藉雅致,精美绝伦。观音头戴三叶宝冠,眉间有白毫,弯眉与鼻梁相连,目光下敛,嘴角略露微笑,形像生动,现和煦慈悲之态,面容极为俊美。上身袒露,宽肩束腰丰臀,体态圆浑,身躯呈三折枝式微微左倾,颈前饰璎珞,华美异常,长链披搭左肩而下挂身前,加强身体弧曲的视觉效果,更为婀娜多姿。左右弯曲结与愿印,掌纹刻画明晰而夸张;左手拈一枝莲花,半开敷于左肩旁,这是莲花手菩萨的象征,代表清净与智慧。手腕、臂弯及腿部戴花形钏圈,华丽无比。下身着碎花绸裙,轻薄贴体,衣纹精细,下方帛带两侧舒展飘扬,尽显女性健美的肢体。造像整体浑厚,肌肉饱满而富有弹性,表现出尼泊尔造像高超的写实技巧。外表的鎏金与嵌石妙不可言,正是这种手法使如此众多的尼泊尔雕塑外观都呈现出富丽堂皇的气象。天长日久的崇拜仪式使造像有所磨损,暖褐色的铜质和熠熠生辉的鎏金却造成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令人沉醉其中。

这尊造像体态优雅,造型完美,做工精细,鎏金厚重,装饰珠宝,将纽瓦尔雕塑传统在其黄金时代的神奇魅力展现无遗。

13至18世纪东亚佛教造像艺术精品赏析

14-15世纪 四供养天女雕刻饰板

本组四尊供养天女浮雕,以合金铜铸造,通体鎏金;女神均为单面四臂,右腿弯曲、左腿直立,略呈折姿;面容甜美,体态丰腴婀娜;头顶装饰幔帐、足下为单层仰式莲台。这组造像所散发出地女性躯体之美以及周身配饰的风格样式,均向我们传递着强烈的尼泊尔艺术特征,与同期制作于加德满都河谷的红铜鎏金造像具备诸多相似之处,成为纽瓦尔艺人参与丹萨替寺艺术创作的完美例证。

通过现存的丹萨替寺照片可以得知:相同的供养天女浮雕均供奉于丹萨替寺多门塔第三层(自下至上),分布于最远端,共有八位女神,每四位构成一组浮雕,两组间有立柱相隔。与她们同处一层的还有如大随求佛母、大孔雀母、大寒林母、叶衣佛母等陀罗尼女神。现存集美博物馆的供养天女浮雕是同类作品中最为完整的一组,她们来自于同一座多门塔,共十六尊(一侧八尊)。在胜乐金刚曼陀罗中,这十六位女神各司其职,分别象征着味、触、意、乐、舞、歌、花、灯、脂、香等供养形式。在《三十七堆曼扎供仪轨》中亦对诸供养女神有所记载,她们被描述为“嬉女”、“鬘女”、“歌女”、“舞女”、“花女”、“香女”、“灯女”以及“涂香女”。由此不难看出,这些女神在复杂的密续仪轨中始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回到我们所讨论的这组供养女神浮雕上,虽然由于部分手持物的缺失,使得四位女神的具体身份难以确认,但通过与集美博物馆藏品进行对比可以确知,此组浮雕作品同样应出自丹萨替寺于14世纪左右建造的某座多门塔上。

13至18世纪东亚佛教造像艺术精品赏析

15世纪 胜乐金刚

西藏,铜鎏金,嵌松石

胜乐金刚是藏密中瑜伽部的母续本尊,也是藏密四大派共修的本尊。胜乐金刚的艺术形象复杂,共有七十二种身相。此像呈右展立姿势,头戴五智冠,足下有莲花座,有四面十二臂,主臂左手持金刚铃,右手持金刚杵,两手同时拥抱明妃金刚亥母,其余各手伸向两侧,手中持斧、钺刀、戟、骷髅杖、金刚索、金刚钩、活人头等法器。主尊所拥明妃金刚亥母,头戴骷髅冠,右手拿钺刀,左手托着内盛鲜血的颅碗,双腿夹盘于主尊腰间。造像佛父象征普遍法界的慈悲,佛母则代表卓越非凡的智慧,两者触碰在一起表示“悲智合一”的圆满境界。整体铸造精良,工艺繁复,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13至18世纪东亚佛教造像艺术精品赏析

14世纪 双身四臂胜乐金刚

西藏(丹萨替寺),铜鎏金,宝石镶嵌

造像通体鎏金,主尊胜乐金刚单面四臂,头戴五叶冠,束高髻,顶部安置半只金刚杵;表情忿怒,生三目,瞳仁鼓凸,咧口露齿;身体裸露,披挂颅骨璎珞,腰间系虎皮围裙,同时佩戴有臂钏、手镯等华丽装饰;四臂分别持钺刀、颅碗、扎玛茹(手鼓)、三叉戟,两只主臂于胸前交叉作金刚吽迦啰印,同时环抱明妃金刚瑜伽母,金刚瑜伽母右腿勾于男尊腰际;二者均单足站立、呈舞蹈姿,足踏一匍匐而卧的外道。此种形象,乃胜乐金刚六十余种化身中的其中一种。

作为噶举派最为尊奉的无上瑜伽部本尊,胜乐金刚造像在丹萨替寺造像体系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但就四臂双身的胜乐金刚形象而言,唯一可作比较只有夏明先生收藏的一尊胜乐金刚造像。若依照丹萨替寺多门塔造像供奉顺序来推断,此类胜乐金刚造像均应供奉在多门塔最上方的两层。

13至18世纪东亚佛教造像艺术精品赏析

16世纪 蒋巴扬措

这尊铜鎏金上师造像若仅通过其图像、衣着特征判断,很容易将其纳入竹巴噶举或直贡噶举传承的范畴。其头戴一顶硕大的扇形法帽,此种法帽形制最初源自噶举派师祖“大医者”冈波巴大师,此后被噶举实修法脉各派传承,并逐渐发展出造型夸张的形制,以竹巴噶举及直贡噶举为典型。但幸运的是,我们可在此尊造像底座上找到藏文题记,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的厘定这尊造像的真实身份,其并非来自竹巴或直贡两派中的任何一派,而是噶玛噶举“苏南却佩”活佛转世体系中的一位,即第一世苏南却佩仁波切:蒋巴嘉措。蒋巴嘉措,生活于第七世噶玛巴时代,其师为著名的大手印成就者班噶蒋巴桑布。蒋巴嘉措从上师处获得显密教法及施身法教授,后又拜于七世噶玛巴座下,聆听大手印传授。在一切显密修持均有所成就后,蒋巴嘉措以修建庙宇、传播正法为己任,广兴利他之事业,并以苏南却佩之名,开始了转世传承。时至今日,苏南却佩一脉已传承至第五世,在噶玛噶举教内备受尊敬,具崇高地位。造像主尊与底座分体铸造,上部为红铜鎏金工艺,下部则并未鎏金。从状态看,主尊与底座以销榫固定、契合完美,二者原配不存争议。此种双色搭配方式常用于西藏大型寺院所供造像中,级别甚高。上师身穿藏式坎肩,左肩斜披大袍,面容威严肃穆;右手结成道印、左手捧长寿宝瓶,端坐在装饰鹿皮的双层莲座上。展现出一代高僧德高望重、法喜禅悦之境地。整件作品工艺精湛,以各角度审视,均线条刚劲、饱满;对衣物的刻画亦十分精彩,使得冷硬金属摇变为柔软的织物,直接体现出造像匠人高超的手工艺技巧。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整像以突出人物的写实塑造为标准,将上师喇嘛生前面容生动再现,此是西藏上师造像最为核心的美术价值之一。从风格上看,此尊造像铸造时间应不早于十六世纪,应出自卫藏地区噶玛噶举寺庙。存世可确定为蒋巴嘉措之造像十分罕见,具不完全统计,本文所涉及的这尊造像,应是可流通领域中的唯一一尊,尤为珍贵。

13至18世纪东亚佛教造像艺术精品赏析

16-17世纪 曲杰·顿珠仁钦

西藏,铜鎏金

通过造像底座背面镌刻的藏文题记,可将此尊喇嘛像的身份确定为法王曲杰·顿珠仁钦。曲杰·顿珠仁钦(1309-1385),生于青海黄南,在青年时代入噶当派研习大乘佛法。在游学历程中,顿珠仁钦足迹遍布卫藏各大噶当派寺庙,其中包括噶当派的主要法场:聂塘寺、纳塘寺等。回到家乡后,其在今青海化隆县组织修建夏琼寺,使该寺成为安多地区最为著名的一座噶当派寺院。

顿珠仁钦与夏琼寺更为后世所熟知的原因,是由于格鲁派创派宗师宗喀巴即是在此学经,其人生第一位佛法导师便是顿珠仁钦。根据格鲁教内关于宗喀巴大师生平的记载,其自幼依止顿珠仁钦,并在7岁时,由顿珠仁钦为其授沙弥戒,乃为成就一代大德之缘起。因此,即便在格鲁派兴起后,顿珠仁钦依旧被视作该派的重要祖师予以顶礼膜拜,其灵塔始终安置于夏琼寺内,包括三世、七世达赖喇嘛在内的众多格鲁派高僧都曾为灵塔献上珍贵的供养。

此尊造像,以精湛的铸工、塑造出大师年迈的形象。法王身着藏式僧衣、端坐于仰覆式莲台上;面容威严、目光如炬;手持金刚铃杵、姿态富于动感,意图表现大师行密宗法事时的形象;衣纹处理写实自然、突出了织物的柔软质感、同时辅以精致的錾花,更突显其尊贵身份。

格鲁派兴起后,在广袤藏区、包括夏琼寺在内的几乎所有噶当派寺院都实施了该宗政策,转为格鲁派传承。而在格鲁派内,顿珠仁钦始终因“宗喀巴根本上师”的身份而受到重视,虽然其本人终身依止噶当教法,且驻于安多、逝于安多,但从该尊造像的铸造工艺及艺术风格推断,其应为藏中地区的格鲁传承寺院或信徒所有,与青海地区并无直接联系。

13至18世纪东亚佛教造像艺术精品赏析

18世纪 千手千眼观音

汉藏风格,铜鎏金

千手千眼观音,又称千手千眼观自在。实际“千手千眼”并不是确指实数而是喻其量多,足见慈悲救助之恳切。千眼表示智慧无穷,千手表示法力无边。此尊千手观音由主尊和背光、台座三部分组成。主尊为十一面观音造型,十一面分五层排列,正面最顶层为阿弥陀佛头像,是为修大乘的众生所作的说法相;其下四层面相各异,第四层为使善恶杂秽众生改恶向善而现出的大笑相;下三层为三面,正面是见到行善众生生出的慈悲欢喜相;左三面是见到行恶众生生出悲心的大悲救苦相;右三面是见到净业众生生出的赞叹相。菩萨各面相刻划精准,悲、喜、嗔各面形象生动。主二臂于胸前双手合掌,掌中托一件摩尼宝,右侧三手各持念珠、法轮、施无畏印;左侧三手分持莲花、弓箭、宝瓶,双足并立于双层束腰莲台上,菩萨身材修长,上身袒露,左肩披仁兽,佩璎珞钏环,腰系束带,自然飘落,在台座上呈火焰状飘起,下着衣裙,前后饰璎珞装饰。身后为象征千手千眼观音的手臂,内层手掌之中,刻划出眼睛,这是常见的千手千眼观音造型。主尊之后的背光呈葫芦型,边缘华美的花瓣纹饰,背光之上有大鹏金翅鸟及龙女,下承装饰有狮子及摩尼宝的方形台座。整体制作精良,鎏金华美,具有浓郁的宫廷气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