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思恐極!“30多張身份證”背後有多少管理漏洞?

細思恐極!“30多張身份證”背後有多少管理漏洞?

據4月26日媒體報道,三年前,涉嫌弒母的北大學生吳謝宇已經被抓獲。據接近警方的內部人士透露,吳謝宇於4月21日在重慶江北機場乘機時被抓。他身上帶了30多張身份證,都是通過網絡購買,而且三年來一直在國內活動。

如此多的身份證被嫌疑犯長期冒用,暴露出公民個人信息安全防範意識淡薄、身份證相關制度體系待完善以及網絡交易難監管等問題。

居民身份證是居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公民的重要身份證件。然而,全國每年都有大量居民身份證遺失,其中部分被不法分子通過互聯網進行黑色交易,甚至用來進行違法犯罪活動。吳謝宇從網絡購買並持有30多張身份證的事實,足以看出身份證黑色交易的猖獗。

很多人以為,身份證丟失了,到公安機關掛失後,就能和銀行卡掛失一樣“失效”。然而,專家表示,丟失的身份證也是真身份證,即使已經到公安機關掛失了,仍然能夠被人使用。據悉,當公民掛失身份證時,只有少數應用場景能識別是已掛失證件,比如公安機關核驗、金融系統辦理業務等。如果有人持有已經掛失的舊證去乘坐火車、去酒店住宿、去網吧上網等,系統照樣判斷此證“真實有效”。

遺失後的居民身份證,有不少都被他人冒用甚至用於從事不法行為。如今,住酒店、買房、買手機卡、開辦銀行卡、工商註冊等都需要進行實名登記,銀行轉賬也要實名記錄。於是,一些不法分子盯上了遺失身份證,用買來的二代身份證從事不法行為,以便隱藏個人身份,逃避打擊和監管。身份證“掛失”成為擺設,這一漏洞給身份證黑色交易提供了可能。

據媒體報道,近年來,一些遺失、被盜的身份證通過網絡進行非正常交易,身份證丟失後甚至會被他人冒用於辦理銀行卡、信用卡,從事詐騙、洗錢等犯罪活動,不少公民是“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無緣無故還要去證明“我不是我”。

針對買賣身份證、冒用他人身份證等問題,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對打擊身份證黑色交易具有較強的威懾作用。然而,儘管法律規範並不缺位,針對身份證的非法交易依然猖獗。

想要徹底整治這一違法亂象,更好地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減少買賣身份證情況的發生,需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 加快掛失申報信息系統社會共享進度。目前公安機關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公民身份信息系統和失效居民身份證信息系統,在技術上,人證合一核驗技術也已經成熟。但這些系統目前只與鐵路、民航的數據對接,應該加快實現大範圍社會用證單位與公安部門的數據對接工作,推動掛失信息的社會共享,方便用證單位迅速發現持證者是否存在冒用行為,儘可能減少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其次,提升居民身份證科技含量。身份證掛失、註銷、補辦後,能夠使原身份證失去效力,信息無法讀取,這樣才能讓身份證“掛失即失效”實至名歸,並推廣電子身份證的應用範圍。

再次,提高用證單位人證一致的審核責任。非法買賣、冒用身份證問題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在於相關用證單位沒有完全落實人證的一致性比對,個人信息審核、驗證不嚴謹。建議落實用證單位人證一致的審核責任,若發現其存在包庇犯罪分子冒用身份證的情況,應加大懲罰力度並予以社會公佈,起到威懾作用。

吳謝宇落網了,但是吳謝宇身上的30多張身份證反映出的問題還在發生,希望有關部門及早解決,儘快補上這一管理漏洞。

來源:半月談(ID:banyuetan-weixi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