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如破竹滅東吳,博學多通無所不有,文武廟第一人杜"武庫"

在下今回所要介紹的,乃是西晉初年數一數二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甚至可說是個科學家,此人博學多才,顧全大局,其人品也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名將羊祜死前更是向晉武帝司馬炎推薦此人,使他繼承了羊祜的地位,官拜鎮南大將軍,進而主導280年的晉滅吳戰役。此人便是終結亂世的一代文將,杜預。

勢如破竹滅東吳,博學多通無所不有,文武廟第一人杜

杜預字符凱,京兆杜陵(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人,生長於官宦之家,祖父杜畿是魏尚書僕射,父親杜恕當過幽州刺史。杜預自幼博覽群書,對經濟、政治、曆法、法律、數學、史學和工程等學科都有研究。他曾自豪地說:"立德不能多想,立功立言大概可以了。"他又特別愛讀《左傳》,人稱"左傳癖",現今《左傳》注本,即是杜預所注。杜預的父親杜恕在司馬氏與曹魏集團的政治火併之中,屬於曹魏集團。杜恕曾上書提醒曹叡注意司馬懿一黨的動向,因此得罪司馬懿,屢遭排擠,終於被流放外任。直至249年發生高平陵事變,司馬懿消滅曹爽,杜恕也被誣告彈劾,關進監獄,幽禁而死。受到父親的牽連,杜預一直到三十多歲也未能出仕。

勢如破竹滅東吳,博學多通無所不有,文武廟第一人杜

官場生涯

255年司馬昭掌政,為了更早取代曹氏,開始對某些政敵的子弟進行攏絡收買。司馬昭極力爭取杜預,於是便把妹妹(高陸公主)嫁給了他。杜預甫一出仕,便擔任尚書郎,承襲祖爵豐樂亭侯,四年後轉任相府參軍事。 這時魏國發動三路十八萬大軍伐蜀,杜預被任命為主將鎮西將軍鍾會的長史。後主出降後,鍾會入成都而謀反,準備殺害同來的魏軍將領,緊接著監軍衛瓘又乘機殺死了鍾會和早先被他們冤枉的鄧艾。鍾會蜀中的部屬大多被殺,杜預卻憑著智慧倖免。事後,杜預還冒著被衛瓘報復的危險,當眾對衛瓘殺人滅口的卑劣行徑大聲斥責,為此,衛瓘主動道歉。

勢如破竹滅東吳,博學多通無所不有,文武廟第一人杜

264年,司馬昭委託荀勖、賈充、裴秀、鄭衝等人改制禮儀、法律、官制,為上臺作最後的準備。杜預也參加法律的制定,主持修訂法律的是賈充,完成後由杜預批註。這部法律把刑罰苛碎、條目繁密七百七十萬字的舊法整理、精簡到僅僅十二萬六千字,對後世的法律影響非常深遠。265年底晉武帝司馬炎篡位,逐漸放縱旗下的世家大族,社會黑暗腐敗,各級官吏貪汙,互相包庇。當時擔任河南尹的杜預向司馬炎建議實行官員選拔考核制度,捨棄漢、魏以來細密而流於虛應故事的作法,而恢復到唐堯時期的舊制度,讓主管的官吏憑良心自行考核,再以長期的考核結果決定升降。但杜預的建議並沒有為朝廷接受。

勢如破竹滅東吳,博學多通無所不有,文武廟第一人杜

幾度浮沉

杜預和司隸校尉石鑑一直以來都有著宿怨,270年,杜預和石鑑被派到西北對抗河西鮮卑。當時河西鮮卑首領禿髮樹機能率眾起兵侵襲隴右,破晉兵、殺秦州刺史胡烈。石鑑任安西將軍,杜預是安西軍司兼新任的秦州刺史,石鑑要杜預出擊,但杜預認為敵兵乘勝而兵馬肥壯,我軍卻疲憊匱乏,應該加強補給,來年春天再出戰。但素來與杜預不合的石鑑卻公報私仇,一狀誣告到朝廷,杜預擅修官舍導致軍資缺乏,便把他押回京城發落。不過好在杜預老婆是皇上司馬炎的姑姑,能交出爵位抵罪。石鑑後來被禿髮樹機能殺得大敗,也在當初杜預的預料中。

勢如破竹滅東吳,博學多通無所不有,文武廟第一人杜

271年杜預復爵"散侯",定計解決幷州匈奴劉猛領導的叛亂,不久便升任度支尚書(類似現代的經濟部長)。杜預充分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定出興建糧倉、調整谷價、管理鹽運、制定稅賦、建置邊防等內以立國、外以救邊的五十餘條政策。但這時石鑑兵敗回京,虛報功績卻被杜預糾舉,二人仇上加仇,當朝喧譁,導致兩個人都被免了官,但是杜預還是以侯爵的名義繼續任職。數年後杜預再被任命為度支尚書。杜預在朝中七年,貢獻良多。他建築了洛陽孟津(今河南省孟縣)渡口的大橋跨越黃河,晉武帝率百官主持落成典禮。他算出當時曆法不合晷度,而訂新曆代之,他考據失傳的周朝廟器,憑自己的創意做出一套新的奏上;他上疏建議農事要旨,杜預的功績不可勝數,得到了朝野一致稱美,稱讚他為"杜武庫",意思就是指杜預就像是個武器庫一樣,無所不有。

勢如破竹滅東吳,博學多通無所不有,文武廟第一人杜

伐吳行動

晉武帝登位以後一直想發動滅吳戰爭,可是西晉朝廷內部的意見並不一致。除了羊祜、張華等少數大臣支持晉武帝的想法外,大多數人態度曖昧。朝廷中的一些實力派人物,像賈充、荀勖等則持有不同見解,以致錯過了一些滅掉孫吳的極好的戰機。咸寧四年春天,荊州前線的晉軍主帥羊祜突然病重,一直優柔寡斷的晉武帝有些後悔,想讓羊祜帶病出徵,但羊祜很快去世了。臨終前,羊祜向晉武帝舉薦杜預接替自己,認為他完全可以擔此重任。

勢如破竹滅東吳,博學多通無所不有,文武廟第一人杜

羊祜之所以舉薦杜預,一方面是因為在朝廷內部的爭論中,杜預始終站在羊祜一邊,積極支持滅吳戰爭,另一方則是因為杜預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杜預駐守的襄陽是西晉南部邊境荊州的首府,當時,西晉和孫吳各有一個荊州,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西陵(今湖北省宜昌市,濱臨長江)是吳國的西部邊鎮,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只要晉軍能突破西陵,益州(今四川省)的水師就可以順流而下,直入荊州。

勢如破竹滅東吳,博學多通無所不有,文武廟第一人杜

東吳的陸抗在272年漂亮地以少勝多,擊敗晉軍,弭平步闡在西陵發動的叛亂,接著又上疏吳帝孫皓,請求注意西陵要地。很可惜,這位吳國棟樑大將兩年後便殞命。接替陸抗守西陵的吳將是張政,也是名將。杜預任鎮南大將軍後,訓練甲兵,以精銳出其不意襲擊張政,張政慘敗,並沒有上報孫皓。杜預知道了,故意派人把抓到的俘虜送給孫皓,孫皓大怒,召還張政,派比較無能的武昌監留憲到西陵。這次陣前換將削弱了吳國西陵的防衛力量。

勢如破竹滅東吳,博學多通無所不有,文武廟第一人杜

勢如破竹

279年王浚上書請求速伐東吳,張華、杜預跟進,但權臣賈充、荀勖等人照樣反對,而司馬炎打算來年再說。杜預於是便卯起來上書,一篇又一篇,力陳當下吳國無力防護,立即出兵則十有八九利,餘一二頂多無功;等到來年,萬一孫皓遷都、堅壁清野,鞏固長江中游防禦,就來不及了。奏摺送到朝廷時,司馬炎正和張華下棋,張華見狀後,臉色一變,推開棋盤要皇帝出兵,司馬炎這才下定決心伐吳。十一月,晉朝發兵水陸六路二十萬兵伐吳,杜預是西線指揮,負責攻取江陵、佔領荊州,在荊州地區負責調遣益州刺史王浚的水師。

勢如破竹滅東吳,博學多通無所不有,文武廟第一人杜

280年正月,杜預攻江陵。江陵城防堅固,杜預圍而不攻,斷絕上游吳軍的退路,又阻止下游吳軍西進,動搖吳軍西部防禦。杜預再派參軍樊顯、尹林、鄧圭和襄陽太守周奇等人率眾沿長江西上,攻奪城邑,接應王浚。才僅僅十幾天便奪下眾多城邑,這一切皆如杜預所料。同年二月,杜預遣牙門管定、周旨、伍巢等率八百奇兵乘夜渡江,奔襲樂鄉(江陵對岸),在巴山(樂鄉以西)多張旗幟、點燃火把,迷惑吳軍,並襲擊附近各個要害地區,挫動吳軍士氣。

勢如破竹滅東吳,博學多通無所不有,文武廟第一人杜

吳國荊州都督孫歆果然震恐,在給伍延的信中說道:"北來諸軍,乃飛渡江也?"一時間吳軍有萬餘人投降。周旨、伍巢還在樂鄉城外安排伏兵,待孫歆被王浚大敗撤退時,隨吳軍進入城內,直入賬下擒回孫歆。從此軍中有歌謠:"以計代戰一當萬"。(大意便是,杜預一計,就能抵一萬兵)在擒獲孫歆後,杜預下令進逼江陵。吳國督將伍延假裝請降,暗中卻布兵城上,頑強抵抗,杜預揮軍猛攻,一舉拿下江陵。王浚佔樂鄉後上報朝廷,說他已得孫歆之頭,同時杜預也把活著的孫歆送到朝廷,一時王浚成為​​洛陽人的笑柄。

勢如破竹滅東吳,博學多通無所不有,文武廟第一人杜

長江上游一經平定,沅水、湘水以南,直到交州、廣州,吳國的州郡皆望風而降,杜預代表朝廷安撫之。杜預一路兵勢共斬俘吳國都督、監軍十四人,牙門、郡守一百二十多人。杜預還倚仗兵威,把吳國將士和屯戍之家遷往江北,充實該地區人口、勞力;給南郡舊地設置長吏,施政理民。於是荊州人心安定,吳人大舉投降。杜預在武昌會集各路晉軍,商討進攻吳都建業。他認為今兵威已振,勢如破竹(該成語即出自杜預),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要諸軍長驅直進。於是各路晉軍順江而下,直指建業,所過城邑,望風束手。於此同時,杜預也在打另一場戰爭,政戰,他繼續夥同張華對抗賈充、荀勖,繼續上奏辯論伐吳之事。王浚更是不顧王渾自私的阻止,三月直抵石頭城下,終結了吳國、終結了三國時代。

勢如破竹滅東吳,博學多通無所不有,文武廟第一人杜

潛心著作

平定吳國後,杜預進封當陽縣侯,還鎮荊州,他自認家中世代為文吏而不擅武功,請求辭退但未獲準。而天下雖定,但他認為忘戰必危,於是在荊州持續講武練兵,設置屯營;修築荊南水道,開通長江與湘、沅間水運,成為重要的交通及軍事建設。而由於不必打仗,相對之下清閒許多,杜預開始研究經籍,《春秋左傳集解》即是此時之作,又作《盟會圖》、《春秋長曆》、《女記贊》等,文義樸質率直,自成一家。此外,他問無所隱、誨人不倦,造就提拔不少後進,陳壽也是其中之一。

勢如破竹滅東吳,博學多通無所不有,文武廟第一人杜

284年閏十二月,杜預被徵召返京擔任司隸校尉,並要加位特進,但行至鄧縣時病卒,年六十三,葬於洛陽東郊。司馬炎非常難過,追贈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號"",其子杜錫繼承爵位。杜預兼有文治武功,以其雄才大略奠定大晉江山,在《晉書》列傳部分,將杜預列在第四卷,位於后妃群及王祥、鄭衝、何曾、石苞、羊祜之後,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勢如破竹滅東吳,博學多通無所不有,文武廟第一人杜

西晉滅亡孫吳的戰爭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戰爭。它結束了漢末、三國以來分裂割據的狀態,使中國重歸一統。它亦也是魏晉南北朝四百年間唯一成功漂亮的一次統一性戰爭。

公元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詔令歷代先賢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杜預。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便包括了"晉鎮南大將軍當陽侯杜預"。及至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杜預。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杜預亦位列其中。如此,杜預是明朝之前唯一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的歷史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