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庭农场模式深度分析,结果令人深思!

一、美国家庭农场的萌芽期

17~18世纪早期,英国在美国建立了13个殖民地,由于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吸引了大批 来自英国及西欧的移民,大部分是在英国 “圈地运动”中失去土地的破产农民和城市贫民,对获得土地所有权具有强烈的愿望。大多数移民都选择农业生产作为谋生方式,逐渐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模式,这就是美国家庭农场的雏形。

美国家庭农场模式深度分析,结果令人深思!

二、美国家庭农场的成长期

1776年美国通过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联邦政府掌握了全国绝大部分土地的所有权,为鼓励开发土地和发展农业,182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将国有土地低价出售给农民的法案,确立了优先发展家庭农场的农场制度。逐步建立的土地私有化制度,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为美国农用土地的流转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美国的土地流转主要是依靠政府低价出售,出现了许多中小型家庭农场,1860年美国家庭农场数量就达到 304.4 万个 。

美国家庭农场模式深度分析,结果令人深思!

三、美国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期

南北战争爆发以后,为了动员农民参加反对奴隶主的斗争,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了《宅地法》,规定凡是年满21岁的美国公民,缴纳10美元就可在西部获得不超过160英亩的土地,耕种满5年就可成为土地的所有者。几乎无偿赠予土地的方式加速了美国家庭农场的扩张,自耕的小型农场不断增多,直到20世纪20年 代,美国可耕种的国有土地基本分配完毕,到1935年 家庭农场的数量增加到 681.4 万 个 。

美国家庭农场模式深度分析,结果令人深思!

四、美国家庭农场的稳定发展期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美国家庭农场进入机械化、现代化和信息化阶段。联合收割机、捆草机、播种机、四轮驱动拖拉机等大型农用机械被广泛使用,拖拉机驾驶舱内配有卫星导航系统,后面的拖斗可以放入种子或肥料,从而实现自动播种和施肥,还有20%的家庭农场使用 直升机进行播种。

美国家庭农场模式深度分析,结果令人深思!

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互联网成为美国家庭农场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和销售农产品的重要平台,并通过互联网了解天气、市场需求、农产品价格、农药和农业设备等相关信息。

在此期间,美国家庭农场实现了合作生产模式,即农场主将种子培育、购买生产工具、农作物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活动分解出来,让专门的农业服务机构承担,通过与农业服务机构签订合同,确 保提供产品、服务的质量和数量,保证了农业生产 的利润,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市场风险。1996—1997年美国家庭农场平均合同生产率为32%,到2007 年已上升到37 % 。

美国家庭农场模式深度分析,结果令人深思!

五、总结

美国近百年的家庭农场发展史一再说明,土地的大量流转是家庭农场走向规模化和集约化必不可少的途径。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些生产要素的重新分配,家庭农场不断进行资源配置,不断扩大家庭农场的规模,使家庭农场资源不断向优秀农场主倾斜,规模越大的农场发展越快,得到的资源越多。

美国家庭农场模式深度分析,结果令人深思!

在美国,大型机械化、卫星定位系统、生物技术等在农场中得到广泛应用,农业生产效率很高。每个农场的劳动力平均为1.6个, 而生产的农产品却占全美农产品生产量的79%。我国家庭农场起步较晚,规模比较小,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实现家庭农场的规模化经营和长期营运,有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美国家庭农场模式深度分析,结果令人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