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文脉与荣县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内容,优秀文化在乡村振兴中起着立心铸魂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荣县是“千年古县,诗书之乡”,西周封国,有三千多年历史。荣县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玉章文化、丘区民俗文化、诗书文化所蕴含的“忠、善、智”,已经深刻地融入荣县人民的血液之中。这正是荣县乡村振兴的本色、底色和特色。

千年古县文脉与荣县乡村振兴

宜居宜业美丽荣县(虞尚君 摄)

一、玉章文化的“忠”,是荣县乡村振兴的本色

玉章文化是吴玉章同志倾尽一生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初心的高度浓缩。忠于国家,是他誓死捍卫国家利益,为革命忠贞不渝的坚定信仰;忠于人民,是他舍小家为大家,为教育和文字改革呕心沥血的赤子情怀;忠于初心,是他恪守清贫,严苛自律的清廉本色。

千年古县文脉与荣县乡村振兴

吴玉章故居(供图:荣县宣传杂志社)

“忠”字,是玉章文化的精髓,是荣县亘古不变的情怀,是荣县人至死不渝的信念,更是荣县乡村振兴永世不改的本色。忠诚于党,抓铁有痕强党建。通过选优配强带头人,优化组织设置,规范组织运行,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香炉寺村党支部下深水、涉险滩,艰苦奋斗二十年,发展柑橘1600余亩,把一座座荒山变金山银山;来牟村党委狠抓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各类企业20余家,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6万元。忠诚于人民,饮水思源强党性。通过党员干部党性提升工程、年轻干部铸魂工程、乡村干部红色教育工程,聚焦为民情怀,培育出了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田坎边的激情歌者”蒋兵、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扶贫移民战线上的老黄牛”邱相权等一大批优秀党员干部。“一心为民二十载,忠魂长留山王村”的村支书邹德才,面对突如其来的山体崩塌,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用生命保护了群众的安全。忠诚于初心,遵章守纪强作风。充分发掘了玉章故里、军政府旧址等一批独具荣县特色的“熔炉”功能,教育引导荣县党员干部牢记宗旨、永葆先进,以勤廉双优的作风投身改革发展、驽力推进丘区乡村振兴。

忠诚,永远是荣县党员干部的标签。荣县将坚持传承好、弘扬好玉章文化的价值核心,彰显“玉章故里”红色魅力,夯实基层组织,建强党员队伍,实现乡村组织振兴。

二、丘区民俗文化的“善”,是荣县乡村振兴的底色

“人之初,性本善”。荣县地处川南丘陵地区,拥有全国最大的穹隆地貌,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荣县以“善”为代表的丘区民俗文化。

明德向善、心存善念。丘区民俗文化中的“善”,体现在荣县人一心向善。古有“廉弃千金,惠普万姓”的明代彝陵知州童世彦,有变卖自家谷粮救济县内百姓而被誉为“禆兴文治”的清代乡贤刘成钦;今有退休返乡扎根社区10余载、余热不衰的“老厅官”“中国好人”王正国,有20多年来无偿献血三万多毫升、全省第一个“全国无偿献血金质奖杯”获得者、献血英雄朱世开,有一心帮扶贫困村民、累计捐款1000余万元的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全省首批脱贫攻坚奉献奖获得者黄俊芳,还有向家乡教育事业捐款700余万元的美籍华人黄大清等,一大批大善代表人物。近年来,荣县充分涵养“善”文脉,使其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生根发芽。着力实施环境整治、道德提升、文化惠民和乡风文明“四大工程”,通过村规民约、惠民活动、农民夜校、文化院坝、道德讲坛等载体,大力弘扬“善”文化,提倡善行善举,文明的乡风、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民风,越加浓郁。

千年古县文脉与荣县乡村振兴

荣县留佳镇金子移民新村(邓世海 摄)

善待自然,善待生命。丘区民俗文化中的“善”,还突出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开凿于唐代的荣县大佛,依山而建,郁郁葱葱,亭台楼阁,流光溢彩,浑然一体。千百年来向世人展现出“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的奇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传承至今。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荣县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围绕乡村生态振兴,创建9S全链条质量管理体系,钻研出深丘绿色早春茶栽培管理、浅丘生态柑橘错季生产等“五大”绿色集成技术,整县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粉碎还田、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成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20个,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47个,农业绿色综合效益稳步提升。

上善若水,善始善终。荣县将深耕丘区民俗文化,存善心、行善举,让“善”的精神永存于乡风、家风和民风,让“善”的内涵成为田园荣州的颜值担当。

三、诗书文化的“智”,是荣县乡村振兴的特色

荣县是千年古县,诗书之乡。三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以“智”为核心的诗书文化。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对智慧、对知识的不懈追求,是荣县人弘扬诗书文化的标志。自古以来,荣县人才辈出,仅宋代就出进士155人,孕育了“晚清第一词人”赵熙、“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等一大批杰出人士。千年的诗书文化也浸润着荣州大地上的每一个人,荣州郡守晁公武编著了我国首部私家书目《郡斋读书志》,荣州刺史李焘编著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享誉全国、全省推广的“稻菜轮作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则是当代荣县农民智慧的结晶。

“实践出真知”。在荣县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荣县广大的劳动人民运用智慧创造价值、善用智慧破解难题。秦汉时期起,荣县制陶工艺便已自成体系,到唐宋时期臻于巅峰,出土的陶马、陶俑等工艺精美、生动传神。因盐设州的荣县,解决了深层盐矿开采难的问题,成为了小口径盐井和机械顿凿技术的重要发祥地。

“智”贯穿于荣县的发展历程,可谓是根植于荣县的乡土文化,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实现荣县乡村人才振兴和产业振兴的文脉支撑。这里“树才强智”增动力。实施“田园人才孵化器3111工程”,培育了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吴剑、全省先进农业科技人才周远清等乡村本土人才3000余名。这里“招才引智”增活力。开展“智汇荣州·三百行动”,配备创新创业“四大礼包”,吸引近1000名人才来荣创业。荣县与清华大学、四川省社科院等18所高校院所深度合作,“大农和·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四川农业大学荣县果蔬博士工作站”等6个农业技术中心纷纷建成。这里“汇智聚力”增效益。出台荣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激励政策,孕育涉农专利21项,15项涉农科研成果在荣州大地生根发芽;100万亩特色产业融合示范园区、1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1个特色农产品品牌,绘就出“三荣山的茶、旭水河的菜、越溪河的果”――这幅丘区乡村产业振兴美丽画卷。2018年,荣县被评为四川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和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

千年古县文脉与荣县乡村振兴

20万亩优质茶产业园核心基地(涂光葫 摄)

诗书文化传承千年、历久弥新。荣县将不断挖掘诗书文化“智”的内涵,抓住产业振兴、人才振兴两大突破口,全力打造“业态好、活力强”的新乡村。

以忠铸魂、以善为本、以智取胜。伴随千年古县文脉的传承与弘扬,荣县将持续用力,坚守本色、打足底色、擦亮特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建设有业态、有活力、有保障、有颜值、有底蕴、有秩序的新乡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