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点名让日本攻打印度,日军10万大军,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

冯忠泽


二战后期,德军在东线战场溃败,希特勒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被苏军重挫。为了避免双线作战,希特勒希望日本向印度发动攻击,以牵制英美军力开辟第二战场的有生军力。

日本在突袭珍珠港后,点燃了太平洋的火药桶,激怒了美国人。出于在太平洋战场上使美军分兵,缓解日本海军压力的考量,在1944年3月,日军驻缅甸的第15军发起对印缅边界英军重要物资基地英帕尔的作战。

日军此次行动的统帅是当年参与“七七事变”有功的牟田口廉,其依靠狂热的军国主义思想侵华有功,已经从大佐升为中将司令官。

从牟田口廉在英帕尔的表现看,其明显的德不配位。在不携带行军口粮的情况下,赶着大批牛羊作为口粮渡江进攻英帕尔。这些牛羊在盟军的轰炸下四处逃窜,日军既要应付盟军的攻击,又要防止牛羊逃窜,明显分身乏术。就这样,日军在失掉口粮后,勉强穿越热带丛林。

此时有人向牟田口廉建议放弃此次作战,但是被其拒绝。牟田口廉估计是想效仿项羽破釜沉舟,绝处逢生。然而他的运气却没有那么幸运了,热带雨林的雨季来临,各种寄生虫和蚊子疯狂繁衍,缺少药品和粮食的日军竟有3万人染上疟疾和伤寒。

日军此时的战斗力几乎已经丧失,连一个500英军守卫的科希马都不能攻破。在佐藤中将向牟田口廉苦劝无果后,竟私自率部撤退、化整为零后的日军又遭遇山洪爆发,钦敦江水位暴涨,日军进退两难。英印军凭借火力优势几乎全歼第15军,擅离职守的第31师团长佐藤被移交军事法庭审判,其余将官均被撤换。

此后日军战略性的放弃攻打印度。

日本已是强弩之末

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与美军进行惨烈的跳岛争夺战,已经无暇顾及东南亚战场,更不要说重新开辟新的印度战场。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损失惨重,兵力和战略物资严重耗损。

日军绝大部分的兵力被牵制在了中国战场,1944年以后,中国抗日战争逐渐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日军此时如果在延长战线,分兵印度,只会加速日军的灭亡。攻占印度,日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印度战略物资匮乏

印度作为贫油国家,即使日本占领印度后,并不能获得石油,而弥补日本在石油匮乏的不足。而且日本还要增加兵力驻守印度,以获得有效占领。

从战争经济学来说,日本此时在继续投入兵力侵占印度,只会是个赔钱买卖。而印度作为英国在亚洲仅存的独苗,也会进行殊死反抗,日本花费大力气去占领一个性价比最低的印度,味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在当时的条件下,日本只能进行战略的取舍。

印度同仇敌忾

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一直想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印度在留学英国的精英阶层的呐喊下,民族觉醒和民族独立运动已经开始萌发。

一些有远见的印度政治家和社会上层阶级,主张参与对日本在内的轴心国参战。印度期望在二战胜利后,可以以此为条件与英国进行谈判。事后证明,印度的参战获取了国际社会的同期和支持,增加了自身谈判的筹码。

印度不是被轻易忽悠的国家,日本想在印度故技重施,以帮助印度独立的谎言已经施展不了。印度境内拥有英印军,英军,西非军,印度军,美国航空兵近200万人。面对印度上下军民同仇敌忾,日本如果成功占领印度,也会被扒层皮。

事实证明,团结才是力量。如果日本在二战时期,面对的是一个分裂的印度,那就可以各个击破,将印度收入囊中。这也启示我们,所谓的“民族自决”只是帝国主义进行分而治之的另一个圈套,一个上下一心的统一国家,谁都会退避三舍。


梓蕤


日本和印度打的这场战争,名字叫做英帕尔战役。战争开始的很草率,结束的也很鲁莽。最后以日本战败告终,这也是和印度打的唯一一次战争。

这场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943年,当时轴心国已经失去了主动地位。日本深陷于太平洋战场与中国战场,德国在欧洲战场也不好过。

于是希特勒希望日本可以在亚洲重新开辟一处战场,牵扯住盟国在亚洲的势力。当时德国和日本的算盘打得非常好,德国希望日本能够打穿印度,最后和他们在欧洲汇合。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日本大本营在1944年召开了代号为乌的作战计划。日本方面以牟田口廉作为指挥官,组建起了缅甸军十五军,包括了第十五,第三十一,第三十三三个师团。

当时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日本虽说是和印度打,实际上还是和英国对撞。英国方面的指挥官斯利姆,指挥了第四,第十五,第三十三军。

日军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就到达了印度和缅甸的交界地——英帕尔地区。日军率领了超过10万人的部队,似乎要势必拿下这场战役。为了解决口粮问题,他们的后勤部队还赶了大批的牛羊。

英帕尔战役的序幕战役发生在钦敦江畔,当时日本的指挥官牟田口廉,看着奔腾的江面上说道:日本陆军天下无敌,印度战场即将会插上我们日本人的旗帜。


当盟军司令官蒙巴顿得知日本即将渡过钦敦江的时候,大胆的决定把驻扎在钦敦江附近的部队收回,把日本人放在距离英帕尔比较近的位置。为何会有这个决定?后面显示这个决定非常正确。

日本人虽然轻而易举的渡过了钦敦江,但是和英国盟军开打的时候,却发现了问题重重。战场被控制在了英帕尔和钦敦江之间,前面是英国超强的火力覆盖,后面就是宽阔的江面,让他们被迫退无可退。

与此同时钦敦江即将迎来雨季,原先一些干枯的河床逐渐变得汹涌。当时的情况要求日本必须速战速决,否则很有可能面临的将是就算战败之后,也很难退回去。

在战争刚开始没多久之后,其实日本人还是占据优势地位。当时英国司令官蒙巴顿将军紧急求助美国支援,美国借给了蒙巴顿45架达科他运输机,这也是驼峰航线的主力运输机。

靠着这些运输机的机动性,非常容易的支援到各个战场。因此从刚开始的弱势地位,到后来慢慢的扭转了局势。当然日本的败退不仅仅是因为英国得到了支援,关键是日本的后勤出了问题。

之前也有说到,日本为了获得新鲜的食物,他们可是赶着一大群牛羊上的战场。但是当时从缅甸穿越印度的过程当中,有一片非常大的原始森林。因此造成大量的战士患病,牛羊的死亡更是严重。

刚开始的时候口粮还能保证每次6两,后来越吃越少,到最后甚至是一两都不到。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力气去打仗?因此虽然日本前期势如破竹,但是到了后期后劲不足。

因此战争被拖得越来越长,最后不得不进入了雨季。然而就在雨季来临之后,日本部队超过3万多人感染上了疟疾,霍乱等疾病。再加上药物供应不足,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些人死亡。

饥饿与疾病的缠绕,也是大规模作战当中最害怕的两种情况。迫使日本指挥官牟田口廉开始考虑撤退的问题,但是打进来可能好打,想出去就有点困难了。

日本整个撤退混乱无比,因为饥饿和疾病威胁着部队的安全,让所有的士兵都无心打仗。另外一边英国穷追猛打,一路上到处都是日军的尸体。由于得不到吃的,很多人死的时候,嘴里面含的都是野草。

比较搞笑的是,日本好不容易退回到了缅甸地区,为了不让缅甸人看出来们打了败仗。他们特意在钦敦江休整了一段时间,昂首挺胸的从缅甸穿过,似乎他们是打了胜仗归来。
这里要再补充一点日本指挥官牟田口,是他打响了卢沟桥战役的第一枪,也是挑起七七事变的罪魁祸首。然而经过这场失败的英帕尔战役之后,牟田口廉被撤了职。晚年居住在东京,据说还写过谢罪书。


史之策


库尔斯克会战结束后,希特勒的处境已经很难过了,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库尔斯克会战希特勒不仅损失了大量的精锐部队,而且千辛万苦补充起来的装甲部队也损失殆尽,苏联人已经牢牢掌握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二、在库尔斯克会战期间,盟军悄然在西西里登陆,烂泥扶不上墙的墨索里尼被迫下台,意大利即将退出战争舞台,希特勒只能拆东墙补西墙,不得不从东线抽调兵力开赴意大利。

三、库尔斯克会战结束后斯大林抓住战机、乘胜追击,开始收复失地,并彻底清掉苏联境内的德军,德军已经丧失了战略进攻能力而被迫转入防御,但要想在漫长的东西两线建稳固的防线已经很困难了。

所以,希特勒要求盟友日本立即进攻印度,而印度不仅是英国在亚洲的剩下的唯一的殖民地,也是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后美国援华的主要基地,可谓攻其必救,这样就可以缓解目前德军战线的压力。

而此时,日本的处境相比希特勒也好不到哪里去,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瓜岛争夺战惨败之后美军顺便收复阿留申群岛,日本已经失去了太平洋战场上的主动权,美军先后组织了新乔治亚岛、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战役,随后将进攻的矛头指向了马里亚纳群岛,准备叩响日本本土的大门,日本的联合舰队已经无法支援日本进攻印度的计划。

二、为了打通西南国际交通线,从1943年10月起,远征军和驻印军分别在英美两国的协同下,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开始对滇西和缅甸的日军反攻作战,日军缅甸方面司令木村兵太郎已经自顾不暇,无法集结太多的兵力支援牟田口廉也第15军对印度发起进攻。

三、自从太平洋情势逐渐恶化和大陆战场受阻后,日军在东南亚各战场已经被分割成若干块,而且西南地区的美军空军基地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日本本土。为了将东南亚和大陆战场连成一片并摧毁西南的美军空军基地,以便维持长期作战。于1944年4月,也就是日军第15军进攻印度前的一个月,日军派遣军执行了豫湘桂大作战计划,并集结了四十万大军和大量的作战物资,以求速战速决,大陆的日军已经无法支援印度作战计划了。

所以,日本答应希特勒立即进攻印度的请求,实属无奈之举,兵力已经捉襟见肘,日本大本营最终将进攻印度的计划交给了牟田口廉也的第15军,下辖第15、31、33师团约8.5万人。

牟田口廉也在计划进攻印度的时候,曾遭到了参谋长小畑信良的强烈反对,理由就是孤军深入作战而且战线太长,补给已经不允许,但遭到了刚晋升缅甸方面军参谋长田中新一的反对,还被田中新一直接给解了职。

田中新一原先在大本营参谋部混得风生水起,但与东条英机和武藤章等人关系闹得很僵而被被踢到了缅甸战场,担任第十八师团长时在密支那被孙立人等部打得找不着北,最终被牟田口廉也救了出来。这两人臭味相投、一拍即合,拉开了对印度作战的序幕,也就是爆发了二战著名的英帕尔战役。

结果战役一打响才发现此时的日军已经不是英军的对手,三个师团被英军的装甲部队和伞兵部队打得落花流水,漫长的战线再加上雨季,孤军作战的第15军不仅损失了三分之二的兵力,而且最要命的是由于战前准备不足,补给线不断遭到英军的袭击已经中断了,方面军司令木村兵太郎不得不下令停止进攻,最终丢了七万多具尸体被迫撤出了印度,从此再也无力发起对印度的进攻。


赛门军略


日军自恃强大,受命进攻印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段时间,希特勒要求他的盟友国日本去进攻印度,,因为印度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这样就会促使英国抽调兵力去对付日本,减轻英军对德国的压力。


1944年,日军作手攻打印度,并且准备以攻取英帕尔地区为目标,截断盟军补给基地,切断中印公路,维持日军在缅甸的防御势头。

日军部队流行瘟病,受英军袭击大败。

可是当日军开始进攻时,发现对手英军的战斗力及武器装备都很精良,双方一直僵持不下,日军见自己的后勤补给不上,只得撤退。

但是英军预先在钦敦江布守了兵力,再加上当时正值阴雨时节,日军部队里瘟疫爆发,在英军的炮击下,日军伤亡惨重,横尸遍野,余部撤回了缅甸。这就是著名的英帕尔战役,日军共死伤65000人,英军伤亡40000多。日军自此再也没有进攻过印度了。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投降!

期待关注!欢迎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