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文人印章的兴起篆刻讲堂六十五

宋元时期的印章发展出现一个新的特征,即由单纯的工匠创作专于实用转到众多文人的参与。它包含着文人篆印工匠凿刻和文人的自篆自刻。这当然要受益于当时金石学的发展、文字学的发达,以及书画款印的兴起与文人鉴藏书画风气的盛行,使得宋元大批的文人学者投趣并参与印章的研究和创作,印章活动更加频繁。过去私印常限于姓名、表字、吉语、图象等形式,而此时则由王侯及文人士大夫们的雅好和提倡,其内容和用途得到广泛的拓展,形式愈加丰富多彩。

1、闲章

它是此期最重要的印章形式,也是沿袭古代印章形式之外的独创。宋代是我国历史一个特殊的时期,政局的动荡不安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客观上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块自由的土壤。特别是文人艺术(诗词、书法、绘画)的发展,为篆刻艺术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宋代的文人,正印其文,有的显其雅好,有的结缘书画,有的则以渊博的文学修养和机智巧妙的构思,放弃各种束缚,使印章为其所用,呈现出浓厚的文学趣味和不拘一格的形式内容。

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的“六一居士”字号印是合“集古一千卷、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加上自己“一老翁”而来。另见记载的还有陈与义“简斋”印、苏轼的“东坡居士”印、黄庭坚的“山谷道人”印等别号印。还有隐姓、隐名、隐号印,如辛弃疾的“六十一上人”印、米芾“祝融之后”印等。


宋元文人印章的兴起篆刻讲堂六十五



宋元文人印章的兴起篆刻讲堂六十五


此时成语也开始入印,它异于古代吉语印。吉语印是表示祝福、祈愿等,而成语印则多是取自经史子集中成句,以体现文人的修养、志愿、趣味、情感等。史载成语入印之始为南宋权相贾似道的“贤者而后乐此”印。由于文人们的提倡,上至宫廷皇帝玩好,下到文人书画信札,以古人诗文成语入印为闲章逐渐风靡。闲章的出现,使印文内容扩大到我国文化典籍所涉猎的广阔领域,称为传达士人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同时,使印章由“持信”的实用性质扩展为诗文书画并行的具有寄情言志的艺术,由“表信”到“表意”,完成了工具印章向艺术欣赏的转化。

2、印章文字

宋元之时,由于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使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不断融合和发展,印章文字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就目前资料看,入印的文字有叠文、汉篆、小篆、款识文、圆朱文、楷书、隶书、草书、蒙文、西夏文、契丹文等十余种印文形式,每种又变化多端,形成了宋元篆刻的突出特色。各种字体中,对后世篆刻影响最大的,当属“圆朱文”。

圆朱文,亦称为元朱文,指以流动秀逸、圆转妩媚的小篆书写印文。清代陈炼《印说》中说:“其文圆转妩媚,故曰圆朱,要风神流动,如春花舞风,轻云出岫。”宋元文人印章,多尝试以大小篆配合混用,但效果不好,故为时人所讥。书画家赵孟頫,为了校时人之弊,以本许慎《说文解字》而“矫之以圆转”,首先以纯小篆用细笔圆转的朱文书之印章,疏密有致。但这一新的印文形式毕竟初创,故圆转之中,仍显得朴拙。但是对后世明清流派的印章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明清流派几乎全从这里汲取了养料,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对篆刻艺术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宋元文人印章的兴起篆刻讲堂六十五



宋元文人印章的兴起篆刻讲堂六十五


3、文人印章的用途

文人印章的兴起与文人的雅好、文人的艺术密切相关,所以文人印章的用途莫不与之相关联。尤其文人书画的发展,把书画艺术引入篆刻领域,印章的用途也就与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引首、压脚章。盖在书画起首处的闲章称为引首章;钤盖在左右下角的称为压脚章。此类印多取不规则形,亦有方形、圆形及条形者,形式不一。宋元文人多擅长书画,故引首、压脚之用便随文人书画形式走向完善而被广泛的采用。

签署印。宋代绘画开始有款,但根据宋人赵希鹄《洞天清录》记载,画家“郭熙画于角上有小熙字印。”以印代款。此外,宋徽宗、杨朴之等画家亦多步趋。在宋元人的题跋、诗稿及信函上也有钤印,传世的有“似道”等印。


宋元文人印章的兴起篆刻讲堂六十五


鉴藏印。此类印包括斋馆别号印、书画收藏鉴赏印。这类印章留存较多,如米芾的“米氏审定”,赵孟頫的“松雪斋”等印。


宋元文人印章的兴起篆刻讲堂六十五


4、石章的兴起

印章材料在宋元时代比较复杂,但是受到材料硬度的影响,一直是书法家书篆,工匠刊印,因此限制了文人的创作。史料记载,元代王冕始以易于镌刻的花药石治印,遂开石章之风。明初刘绩《霏雪》称:“初无人以花药石刻印者,自山农(王冕字山农)始也。山农刻制图书印,甚古。江右熊中笥所蓄颇多,然文皆陋俗。见山农印大叹服,且曰‘天马一出,万马皆暗’,于是弃其所有。”

石章硬度低,既能较好地表现书法的笔墨趣味,又能产生铿锵有声的金石气,故一经发见,便立即广泛地文文人篆刻所采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宋元文人印章的兴起篆刻讲堂六十五


5、印学的发端与《三十五举》

印学是以古代印章及印章制度为研究对象,首重研究古代印章的起源、历代印章制度的沿袭、演变,印章理论及印章创作乃至流派艺术印章等等。时至宋代,由于金石学的盛行,博古家开始注意搜集、著录和研究古代印章。史载,北宋曾巩尝辑古今玺印成《金石录》五百卷。黄伯思《博古图说》收印章十七品。此外,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金石著作中皆收录有玺印。这些金石学著作,虽然未专门研究印章,但是著录中多摹抚印文,并附铭识、钮制等。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印学专注为北宋杨克一辑《集古印格》。其“悉取古今印法,尽录其变”,已经初具学术研究规模。元代杨遵所辑《集古印谱》,除了印文旁书形钮之制、印制、印材外,官印还附考略。可见印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元代另一部印学著作,吾丘衍所著《学古编》问世后,被公认为印学的经典著作。

吾丘衍,字子行,号贞白,一号房竹、房素,浙江龙游人。其通晓许氏《说文》,同赵孟頫一起,以玉箸小篆入印,力矫时弊,史称“印学为之一变”。《学古编》前半部分《三十五举》,以其创作经验及对古今印章的研究,例举三十五。前时期举论书篆之法,后十八举阐述篆刻之道及创作经验。除论说篆隶问题的演变及篆刻理论外,更重要的是指出了印章与文字的关系,为明清印学的深入研究开辟了道路。后世学者予以极高的评价,对复兴秦汉古法,开启明清流派印章艺术,创立印学理论起着划时代的作用。


宋元文人印章的兴起篆刻讲堂六十五


宋元文人印章的兴起篆刻讲堂六十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