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篡權”開創的先河:不殺前帝!

秦朝以前,開國帝王對前朝帝王都會採取趕盡殺絕的方式。但是,從王莽篡權後,新生了一種模式,那就是——善待前朝君王。

王莽(前 45-23)以外戚起家入仕,為人虛偽做作,沽名釣譽。莽姑母孝元皇后史載“歷漢四世為天下母,饗國六十餘載,群弟世權,更持國柄,五將十侯,卒成新都。”王莽因緣元后長久秉政,三十八歲為大司馬;五十二歲為攝皇帝;五十四歲再為真皇帝。篡位後封孺子嬰(5-25)為“定安公”,奪位之時猶惺惺作態,涕泗橫流,史載如下圖。其紿偽虛矯若此。

“王莽篡權”開創的先河:不殺前帝!

《漢書》,卷 99,〈王莽傳〉

據上引,王莽機關算盡的謀奪帝位,仍需假藉天命難違以惑眾,故不弒孺子嬰更可印證天命所歸。據陳登武研究“王莽即位後,優禮孺子,保全劉氏,未誅一人,在國史上誠為少見。”

“王莽篡權”開創的先河:不殺前帝!

連環畫《王莽篡漢》

王莽自漢成帝元始元年(前 16),以三十歲封“新都侯”起,即處心積慮收買人心,篡位得國成功的原因分析如下:

首先,漢平帝為《漢書.帝紀》最後一卷,《漢書》中並無孺子嬰之〈帝紀〉只有〈本傳〉,故不能算是得位君主。初,王莽立孺子嬰卻名曰“皇太子”,雖用以繼纂漢平帝之後,卻未讓孺子嬰正式踐祚,帝位空懸而不決,任由王莽改元“居攝”,為“攝皇帝”、“假皇帝”幾達三載(6-8)。故嚴格來說王莽只是篡漢而非篡孺子嬰,故當時並無所謂“退位詔”或“太后令”的形式,甚至傳國璽因孺子嬰未立,璽由元后保管,為王莽脅迫而繳出。

“王莽篡權”開創的先河:不殺前帝!

王莽契刀五萬

王莽既已有三年實質帝王的恩威並施,如篡一個空懸的帝位,只是在指掌之間,又眾臣與孺子嬰並無君臣關係,何來保漢忠君之念?此與劉裕篡弒一個實質皇帝不同。

“王莽篡權”開創的先河:不殺前帝!

“王莽篡權”開創的先河:不殺前帝!

王莽時代的青銅卡尺

其次,漢武帝以後,朝政有內朝、外朝之分,於是外朝一切事務由丞相管理,而內朝的事務歸大司馬大將軍管理,其職則由外戚專之。故車千秋為丞相,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告之“光治內,君侯治外。”然後,霍光把昌邑王廢了,而當時的丞相楊敞事先並不知道此事,霍光只對他說,這是內朝的事,跟外朝無關,意思是你管不著。

“王莽篡權”開創的先河:不殺前帝!

王莽的影視形象

丞相定策權力移轉到內朝,如逢幼主繼位,有利於內朝的外戚掌握小皇帝,進行宮闈政變。據王吉林研究“在研究中國各朝代之權力結構時,吾人發現一個真象,即真正的的權力擁有者唯有君王一人,縱令弱如漢獻帝,曹操仍要“挾天子”方能以令諸侯。”誠然,若大權仍在丞相之手,王莽奪位則必須扳倒以丞相為首的官僚體系,其難度大於扳倒一個幼主,一個太后而已。故內朝奪外朝之權,予大司馬大將軍王莽有優勢的地利條件。

“王莽篡權”開創的先河:不殺前帝!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

再其次,王莽之姑母元后王政君,歷經元、成、哀、平、孺子嬰五朝,享年八十五歲,養成王氏一族長期輔政,前後有五人出為大司馬大將軍,此史例並不多見。外戚累世權傾朝野,故史載“祿去公室,權在外家”。王莽待政敵陸續剷除後,即堂而皇之以攝皇帝禪代漢室,元后雖怒罵王莽如下圖,稱“豬狗不食其餘。”

“王莽篡權”開創的先河:不殺前帝!

《漢書》,卷 98,〈元后傳〉

然漢平帝崩後,元后不堅持孺子嬰立即踐祚為帝,一反史例用王莽為假皇帝,此乃開門揖盜之舉,虛空帝位已實質承認王莽奪國的正當性。王莽於漢無文武之功,憑巧言虛矯的身段能篡漢得位,其寄託於元后饗國六十餘載的權勢,此是王莽最有利的天時條件。

最後,王莽仕漢歷經十七年(前 8〜9)的權力鬥爭,並無顯著文武功績可言,當群臣盛陳王莽功德時,元后甚至疑問曰:“誠以大司馬有大功當著之邪?將以骨肉故欲異之也?”初,王莽逼殺奴之子王獲自殺,以示大公無私。又誅子王宇與媳只為勾結漢平帝外戚衞氏,明示與政敵勢不兩立,雖親子亦不放過,此有殺雞儆猴之用。

王莽又長期極力籠絡讀書人,響應漢儒論政,不認為有萬世一統的王朝;亦不認為有歷古不變的政策。錢穆認為“儒者主張王朝德衰,天降災異,禪國讓賢由新聖人受命。武帝前,漢儒鼓吹變法;武帝后,漢儒鼓吹讓國。”甚至漢宗室劉向亦主張“王者必通三統,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獨一姓也……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也。”

“王莽篡權”開創的先河:不殺前帝!

先秦的堯舜禪讓

此種以儒家禪讓與陰陽家節制王權學說,合流而成腐儒學說,高度隔離人民與政府之間的關係,人民對王室雖無仇恨亦無感情。迨王莽出,大漢王朝遂於人民冷漠態度中垮臺。

顧炎武亦言“漢儒襲誤承偽,遭新莽之篡。”綜合以上的讓國思潮,正給予王莽篡位的人和條件。王莽失敗之後,原本的所謂禪讓賢者的說法從此就沒人提裡,政治理論從此消亡,逐漸轉為皇帝千秋萬世,一統江山的政治制度。蕭公權認為“仲長統悲觀之治亂循環退化論,遂為秦漢儒家政治思想自然之結局。”

綜合觀之,王莽篡位建“新”,為符天命之所歸,不弒孺子嬰並封為“定安公”,史載“凡戶萬,地方百里,為定安公國。”後,漢既誅莽,漆其頭首,藏於武庫,以儆後世篡臣為鑑戒。定安公孺子嬰時已長大,被擁立欲代更始為帝,更始遣兵擊破殺之,得年二十一歲,孺子嬰終不能稱帝。在劉宋武帝劉裕創立篡弒史例之前,王莽只篡不弒的先例,為劉宋前各代權臣所效法之,形成一個只篡奪皇位不弒遜帝的通則。


參考文獻:

  • 《晉書·趙王倫傳》
  • 《晉書·桓玄傳》
  • 《漢書·王莽傳》
  • 《王莽導演的禪讓劇》
  • 《通志》
  • 《北魏繼承製度與宮闈鬥爭之綜合研究》
  • 《漢書·劉向傳》
  • 《漢書·元后傳》
  • 《國史⼤綱》
  • 《漢書·眭弘傳》
  • 《漢書·蓋寬饒傳》
  • 《中國通史》
  • 《中國政治思想史》
  • 《宋書·臧質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