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蝶share
我覺得沒有必要為了名著而去讀名著,讀書很大一部分人就是為了打發消磨無聊的時光(但又想做些有意義的事情)。當然如果是對於名著有工作、或是學習上的需求甚至是要求的話,那就必須死磕了。
我覺得,對於想讀書的人,不應該一心放在名著上,偏向於自己喜歡的類型就好!
以前我看書時也是有意識的會去選那些比較深奧的名著,但是卻也因此每年看不了多少的書,很有限的看罷了。後來有段時間乾脆也就不看了,之後再看書就是隨自己的喜好了,覺得有意思的書不管是借的還是自己買的,都能很快的看完。而且每年還看了不少。如果喜歡科幻,那就不要糾結科幻不是什麼名著啊之類的,自己想看不就很好了,而且科幻啊等等都是很火的吧,多看看自己喜歡的,先做到自己喜歡的類型的書能看的下去,再去想名著也不遲。如果連自己喜歡的類型都沒有耐心去看,一些名著就更別提了。
名著要看的話也不一定非要去看那些深奧的啊,還是有很多有意思的名著的,這些也是可以作為優選的名著的。
並不是要所有人都看不懂的書才是名著,而是富有哲理,能聽夠給人以啟示的。這些書就不一定是很深奧難懂了,相反很多這樣的名著很有趣,故事也是很精彩的。也可以去閱讀下這樣的名著的。
像《八十天環遊地球》、《小王子》、《哈姆雷特》、《基督山伯爵》、《海底兩萬裡》、《魯濱孫漂流記》等等。
像《哈姆雷特》,也就是愛情、親情、友情及復仇幾種摻雜在一起的大雜燴吧,就像電視劇套路一樣的。
像《基督山伯爵》,就像現代版的網絡小說搬到那時候的一樣好嗎?就只是一個人的復仇之旅,在網文裡就是爽文好吧。當然還是和網文有區別的,不過就這樣看來,名著並非不可讀啊!選對了讀著也是很有趣的呢!
現在世界上的書不計其數,書是看不完的。所以我覺得沒有必要為了凸顯自己逼著自己去看一些自己都覺得深奧的看不下去、看不懂的書,就算了為了充實自己,也要去選一些自己感興趣、自己看著很舒服的書。我相信就是這樣憑自己喜好也有讀不完的書。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接受那些深奧的書的能力也會有所長進吧!
福爾摩斯唐
原先我把讀品分成收藏品和消費品兩種。收藏品是那些讀完了要放在腦子裡的,對以後做事情有用的。消費品則是過腦子一下,為了娛樂或者為了知道某件事情而閱讀的 那些。除此兩個集合之外,就是廣袤的暗物質,既看不到,也想不到。讀者應該注意常常閱讀收藏品,把一部分消費品提取出精華變成收藏品,並且隨機的讀一些” 暗物質”裡面的東西,就像逛古董市場一樣,以便能找到好的收藏品。隨著更加深入的思考,我認識到上面的這個分類過於主觀。比如我認為收藏品的東西,別人不認為是的;甚至,我幾年前認為是收藏品的東西,現在完全不覺得有價值。那麼,判斷一樣東西有沒有閱讀的價值,到底有沒有一個相對客觀一點的標準呢。我覺得有,並且總結了新的兩條。1. 建立了一種全新的框架,或者全新的思考體驗的;讀了之後能夠改變人固有的觀念或方法的。讀了《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之後,我就被paradigm shift(範式轉變)這個詞給迷住了,現在看問題也自覺不自覺的用paradigm shift的眼光。用paradigm shift的眼光來看,像《黑天鵝》這 樣的書,就是典型的建立一種新的框架的例子。很多時候,我們認識不到某種現象後面的道理,或者不明白一個道理。這時候,通過閱讀,我們可以在大腦中建立起 一個新的框架,甚至是用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看問題。常常有人說,讀過了某樣東西,如沐春風,看世界都不一樣了,我覺得那樣的讀物就是這個例子。其 實這個不僅限於科學,在社會,哲學等領域,都有這樣的例子。像馬克思韋伯,亨廷頓這樣的學者的書,像開山立派的經濟學家的書等等,都是這樣的例子。就算在 文學領域,也是有大開眼界這一說法的。比如說沒看王朔老師之前,我從來不知道寫文章能寫得那麼油裡油氣且聰明好笑的。這樣的例子在各個領域不勝枚舉,都有 這類讓人大開眼界,“洗心革面”的經典書。這類書,當屬一品讀物。當然,也要防止陷入兩種極端。一種是拼命的陷入只讀經典書的信息焦慮中,覺得每天的腦袋都要不一樣才行,每天都要讀經典改變自己才行。其實世界上沒那麼多經典,完全不要害怕自己還沒讀某某經典,使得自己比起別人來變得笨了。人的腦袋,只要充分自恰就行了,不需要面面俱到。這種信息焦慮也不是好事,它會讓人頻繁的處於搜索新知識的過程中,而放棄了對已有知識的咀嚼和再認識。大 凡一本好書,如果作者寫得非常自恰,那基本上是不需要立即按照去找相關的書看的。一本書,總是要讀個幾遍,才能完全領會其中的精髓,然後再去找類似的書 看,才事半功倍。比如讀些通俗經濟學的書,立即就跳出去看統計學,然後跳到數學,跳到計算機,本本都是跳經典,本本都讀不完,再多的經典也是白搭。第二個極端是陷入對陰謀論的崇拜中。人 初次讀一個讓自己洗心換髓的書的時候,往往會陷入對書中理論瘋狂的信仰中。這種信仰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壞事。好事是,如果這本書是一個在相關領域有高深 基礎的專業人士所寫的,那麼這種脫胎換骨往往很快讓讀者進入狀態。比如讀Knuth的計算機書,或者SICP,就是這樣的例子。壞事是,如果這本書只是一 個半調子寫的,又為了看上去很牛逼,那麼在書中,就必然有很多驚世駭俗的言談。這種言談常常是沒有什麼事實依據,也沒法證偽的。但因為觀點聳人聽聞,顯得 非常時髦,比如《貨幣戰爭》。我的標準是,在選擇讀品的時候,一定要對那些號稱”革命”,“顛覆”的出版物保持必要的警惕。比如當年奇書《學習的革命》,看了受益的能有幾個,現在還反覆閱讀這本書的,又有幾個?再比如《貨幣戰爭》這樣的書,其中觀點如何證偽?我個人覺得,這類過分宣揚顛覆,革命的書,往往只是宣傳的噱頭而已。一定要避免把自己的腦袋用在陰謀論分析裡面。有一種讀品,也算是建立了一個新的框架,但是知識密度不夠,或者被更加新的知識取代。這 類讀品我覺得也不值得閱讀。比方說,佛經有很多種讀法,其中有一種讀的方法是把佛經當成心理學讀。如果是這樣,那麼讀佛經,絕對抵不上讀現代心理學的書 籍。現代心理學,無論是在框架完整性,還是在對問題的研究深入程度上,都勝過於佛經不知道多少倍(我不想打口水仗,我只談把佛經解讀為心理學和現代西方心 理學之間的關係)。況且,佛經當中,其他知識和心理學知識淆雜,知識密度比較低。像《黑天鵝》這樣的書,其實也是廢話太多。如果讀者肯花功夫認真研究概率 論,則這本書絕對抵不上概率論的深度和廣度。像牛頓的《原理》,現在更加好的物理教科書太多了,完全沒有必要讀牛頓的原作。事實上,有很多學科,最經典的 書不見得是最好的讀品,如果經典書已經被新的理論取代,則最好還是讀現代的書籍。在社會科學領域,有些18XX年蒸汽時代寫成的哲學書還被人奉為圭臬,有 些原本寫給農民看的文章,或者教育幼兒園小朋友的學說,直到今天還有人覺得價值巨大。其實早就有更多深刻有價值的內容完全的勝出這些思想貧瘠的內容了。最好的理念是,如果有一個富礦,就不要先去採一個貧礦。有時,或作者自己文筆不夠好,或作者表達能力不夠強,或作者思考能力不夠深入,或者因為寫作年代較早,相關理論不健全等等,一些讀品總讓你感到有個如骨鯁在 喉的結論作者一直沒說出來,然後自己也悟不出來,痛苦至死。對於這一類讀品,我認為用”讀百遍,義自現”的方法去讀完全是浪費時間,因為有更加好的讀物只 要讀一次兩次就明白了相同的道理(讀對的書,絕對可以讓人在比較短的時間內“脫胎換骨”)。在科學學習上也有類似的例子,比如說任憑看多少科普,都比不上自己找本教科書學得踏實;任憑上多少維基百科看多少條目,抵不上自己從書本看起。因此,我們最好要選擇知識密度高的,框架嚴密的讀品,這樣才是閱讀的捷徑。常常糾結於過時和劣質讀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並不知道有更加高價值的東西存在。因此在選擇讀品時,如果有高人指點,或者花點時間看看書評等等,選擇的時候就會少一點盲目,快速的選到富礦,而不需要在貧礦上糾結。 還有一種讀物,整本書就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非要絮絮叨叨的寫一本書。這樣的書,作為讀物本身是沒有價值的,但是作為一本放在書架上隨時用標題提醒自己還是有價值的。比方說,《**決定成敗》和《Outliers(異類)》 這樣的書,只要每天瞄瞄提醒自己一下要注意細節,要勤奮工作投入時間,大致上就差不多了。就算把整本書背下來,效果也和天天見封面差不多。大部分成功學的 書,講經濟管理方法的書,講處理人際關係的書,基本上都是隻有標題(或目錄)有價值。如果書店允許人只買封面,我相信不少人只需要買個封面回家就夠了,裡 面東西讀了和不讀是一樣的。2. 需要被反覆推敲,語料型讀物。能夠從裡面挖掘出思考。這類書,主要是史料,參考資料和人物傳記,加上一些小說。在 我的計算機專業中,我喜歡讀圖靈獎論文集這些玩意,看上去和自己研究沒啥關係,但是讀一遍思考一遍就覺得又學了一個新東西,又重新沐浴了一遍。還有史書或 者人物傳記。這些書,應該仁者見仁的讀。不同的讀者用不同視角能讀出不同的東西。有的時候能讀出文學,有的時候讀出做事情的方法,有的時候能讀出如何追 MM等等,讀法不是固定的,所以完全不要按照別人既定的讀法去剖析。只要有腦子,完全可以自己從中找到有益的東西。這些讀品,比上面說的成功學,管理學的 讀品要有價值的多。因為這是別人告訴你的他們經歷的一手人生體驗,完全可以結合自己的經歷融入自己的血液。有些史料,語料,人物傳記等,過於簡略和微言大義,我覺得不可看。因為與其花精力咬文嚼字的研究一個字,一段話的深刻含義,不如找點平實的文字(是啊,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有些書就是要寫得讓人看不懂~);有些資料過於八卦,過於瑣碎,我也建議不要看,因為整理碎片的工作很麻煩,比如有些老師的文字,基本上就是東拉西扯的毫無體系的文學碎片。作者不好好說事情,東一榔頭西一棒顯示博學的,把博學部分可以撕了再看,比如《夢斷代碼》, 只有真實的故事有價值。有些老師的書撕了八卦和賣弄,基本就剩下封面了,所以可以只買封面看。大多數權貴人士的回憶錄,基本都不值得看,因為已經被化妝 了,而第三方寫的人物傳記,倒是價值巨大;還有一些資料,作者倒是有很多一手資料,也研究了很多一手資料,但行文流於戲說,或附加太多沒有根據的猜測和個 人觀點,而將有價值的資料掩蓋。這一類的,除非作者觀點屬於第一類,否則大可撕了再看。除了史料和小說,人物傳記等等,還有一種就是新聞和信息類消息博客,理論上也能得到一些思考材料。不過信息類博客和新聞的閱讀比較耗時間,而且信噪比不大,很多東西其實自己不需要的,也給讀了。我現在也沒有很好的辦法,所以我現在乾脆就不讀。當然這是因噎廢食了,如果讀者有更好的方法,不妨推薦。我說的第二類讀品,和第一類一樣,都是屬於耐讀的範疇。這種耐讀,在於每多讀一次,就能吸取一次營養。第一種提供思考的方法,第二種提供思考的材料來源。看上去很完美。但實際中,人不可能這麼理想化的去閱讀,往往最是閒書,在某些時候最是有用。所以,我覺得還要在上面這兩種讀品之外,外加一品,一切覺得好玩的喜歡的有意思的讀品。這 類東西,不見得耐讀,可能讀了之後都忘得差不多了,如洗髮水一樣,用完就扔了的那種,算得上是消費品類型。如果用純粹功利的眼光去看,這樣的讀品一本不讀 最好。但是耐讀的東西,其實總是由不耐讀的慢慢積澱成的,況且如果光讀所謂的耐讀,生活也顯得頗為無趣。一個人用持續的,輕鬆愉快的心態,每天讀些消費 品,讓這些有趣的東西過過腦子,他的知識結構和思想認識就不會僵化,不會顯得掉書袋,且富有幽默感和時代精神。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就是,很偶然機會讀到了某 樣東西,東西本身可能不是好東西,但是卻打開了一扇新的窗,發現了很多好東西。就像金庫的銅鑰匙一樣,還是要隨手撿一點比較好玩。三種讀品都消化,應該可以造就一個敏銳,靠譜和有幽默感的人。來源:徐宥——讀品選擇標準
礦區女俠
我的原則是讀書肯定要讀名著,但有些名著確實難讀,比如《追憶逝水年華》,《尤利西斯》,甚至陀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我感覺讀起來也沉悶抑鬱,不喜歡,還有周作人的“文抄公”風格也不喜歡,所以我一般都是挑輕鬆好看的讀,比如《堂吉訶德》,莫里哀喜劇等,偶爾有時間了,有興致了,也會翻翻那些難讀的書,也許將來有一天會讀進去,誰知道呢!
無名A5245
如果名著很輕易就讀懂了那它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名著!可以先看看名著的橋樑書,體味大師們是如何解讀的,慢慢找到自己的入口後,再讀原著。
我以為:現代人多讀先秦時代古白對照的,莊子,老子,列子很有用
九藝閱讀
讀不懂才要讀,如果什麼都讀懂了,那讀書的意義是什麼。
深奧肯定有的,但是多讀,讀多了自然也就能夠讀懂了,這就是讀書的樂趣。
讀書是會使人快樂的,每當把自己一個讀不懂的書讀懂了之後,這個時候是一種成功的喜悅。時間一久,你就會迷戀上讀書。
不讀書可以活著,讀書可以很好地活著,多讀書可以非常快樂的自信的活著。
好咖網
國琮
確實有些名著太深奧,讀不懂,如果喜歡,一定要讀,建議讀中華書局、嶽麓出版社的白話版,或者藉助度娘,慢慢讀。一般大牌出版社都有好讀的名著,如湖南文藝出版社、譯文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等
向民勝悅寫邦
我以為:現代人多讀先秦時代古白對照的,莊子,老子,列子很有用
北陰大帝看世界
如果名著很輕易就讀懂了那它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名著!可以先看看名著的橋樑書,體味大師們是如何解讀的,慢慢找到自己的入口後,再讀原著。
關鍵字:
文化
讀書
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