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春分,今日春分,今日春分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 2019年3月21日,太陽達到黃經0度(春分點),這天晝夜長短平均,正好是春季90日的一半,故稱為"春分",是我國最古老的節氣之一。

春分過後,太陽的位置逐漸北移,開始晝長夜短。此時嚴寒已然逝去,春暖花開,鶯飛草長,一派融融暖意春光。

今日春分,今日春分,今日春分

五代宋初文學家、書法家徐鉉在《春分日》裡寫道: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綠野徘徊月,晴天斷續雲。
燕飛猶個個,花落已紛紛。
思婦高樓晚,歌聲不可聞。

恐怕這該是春分日最恰當的辭藻了。還有元稹的《詠廿四氣詩》:

二氣莫交爭,春分雨處行。雨來看電影,雲過聽雷聲。
山色連天碧,林花向日明。梁間玄鳥語,欲似解人情。

古人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

初候“玄鳥至”,玄鳥就是燕子,春分時節北方天氣變暖,在南方過冬的燕子又飛回北方原來居住的屋簷下,銜草含泥築巢,又開始了新的一年的生活;

二候“雷乃發生”

,雖說驚蟄有雷聲,可是真正多雨的時節是在春分,隨著天氣轉暖,春雨多了起來,空氣潮溼,於是有二候“雷乃生”。

唐代杜苟鶴的《和友人見題山居水閣八韻》對雷聲有精彩的形容:“和君詩句吟聲大,蟲豸聞之謂蟄雷”。

《和友人見題山居水閣八韻》
杜苟鶴【唐】

池閣初成眼豁開,眼前霽景屬微才。
試攀簷果猿先見,才把漁竿鶴即來。
修竹已多猶可種,豔花雖少不勞栽。
南昌一榻延徐孺,楚國千鍾逼老萊。
未稱執鞭奔紫陌,惟宜策杖步蒼苔。
籠禽豈是摩霄翼,潤木元非澗下材。
鑑己每將天作鏡,陶情常以海為杯。
和君詩句吟聲大,蟲豸聞之謂蟄雷。

三候“始電”,由於空氣潮溼,雨量漸多,隨著遍地的春雷,閃電也開始出現了,春分以後或許就經常可以看見從雲間凌空劈下的閃電。古代的文人們將這些自然現象,想象成有生命的神仙寫進了他們的作品中。正如古代神話小說中形容的那樣,春分時節,風師、雨伯、雷公、電母一齊上陣,攪得這春天好有生氣。

今日春分,今日春分,今日春分

歐陽修描述過這樣一個畫面:青梅絲柳,花露草煙,蝴蝶翩翩於花間草際,一幅春意融融的景色映入眼簾。

阮郎歸·南園春半踏青時
歐陽修【宋】

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花露重,草煙低,人家簾幕垂。
鞦韆慵困解羅衣,畫堂雙燕歸。

我們學習過的詩歌中,當屬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一詩最應景。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北有山寺,

西有賈亭,

天上的雲彩似乎都和湖水親近在一起,

嘰嘰喳喳的黃鶯,在爭搶好陽光,

燕子們也在為自己裝修自己的房子,

花啊草啊,像畫一樣,吸引著我們的目光,

愛上了這春天的熱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