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遗孤卫国,周王朝的最后一个诸侯国,人才辈出而国祚悠久!

卫国是周朝八百诸侯国中最为奇特的一个国家,他的国民是殷商遗民,而公室却是周朝王室后裔。卫国的第一任国君是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臣民就是原来的殷商遗民,国都在殷商旧都朝歌。卫国立国前后共计907年,传41君,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也是众多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公元前1115年周公旦封自己的小弟弟康叔于卫,卫国正式建立;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将卫君角贬为庶民,卫国彻底灭亡。

殷商遗孤卫国,周王朝的最后一个诸侯国,人才辈出而国祚悠久!

周武王击灭商朝后,不到一年就乐极生悲而死,王位传长子姬诵,国政由弟弟姬旦摄政。商纣王虽然死了,但是商朝的残余势力还很强大,特别是东夷地区商军势力极大。当时商朝的核心地区朝歌被一分为四,分别由纣王的儿子武庚(商国)、武王的三个弟弟管叔(邶国)、蔡叔(墉国)、霍叔(卫国)统治。武王死后,姬旦摄政,武庚联合三监及商朝残余势力发动叛乱,意思图推翻周朝。

姬旦被儒家称为圣人,那可不仅仅是因为他创建了礼乐制度,更是因为姬旦文武双全,战功赫赫又道德高深。三监之乱一起,姬旦亲率天子六军出击,一举击溃叛军,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废霍叔,恩威并施,大棒跟胡萝卜兼用,很快平定了三监之乱及商朝残余实力。

姬旦借着平定三监之乱的威风继续东征,攻灭了商朝在东边的外围势力约五十多个国家,其中商朝的属国奄国被灭,并被封给姬旦自己,成为了鲁国。商朝的铁杆支持者嬴族则被迁至西陲养马,嬴姓首领飞廉逃到海边依然被姬旦杀死。可以说是姬旦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周朝,他打下大大的疆土,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有53个是姬姓诸侯国。

殷商遗孤卫国,周王朝的最后一个诸侯国,人才辈出而国祚悠久!

对于朝歌的殷商遗民,姬旦创造性的提出一国两族制:殷商贵族微子启(纣王长兄)封在宋国,宋国公室为殷商贵族,臣民为周人;殷商平民被划归入卫国,卫国公室为周王室直系后裔,也就是周文王的嫡九子,姬旦的九弟康叔封。宋卫两国都是商周的结合体,这为周商两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康叔封到卫国后,谨遵哥哥姬旦的教诲,治理卫国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就是用商人的政治来贯彻周法,这个方法十分成功。姬旦对这个弟弟十分喜爱,专门写《康诰》、《酒诰》、《梓材》三篇治国文章给他,这三篇文章被儒家视为治国经典。西周时期卫国成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任司寇。

值得一提的是卫国的都城虽然是朝歌,但是跟商朝的朝歌不是同一回事,商朝的朝歌已经被姬旦夷为了平地了;卫国的朝歌是在废墟附近重建的。 在周王室看来朝歌是一个邪恶之地,那里有太多周人被做成了人祭,包括姬旦的大哥伯邑考,在史书的记载中伯邑考被做成肉羹分发给诸侯们吃了,周文王本人也吃了。

卫国立国之初有监督殷商遗民的责任,故卫国的地盘大,人口多,军队也多,有八个师的兵力。周平王东迁之时,卫国国君卫武公率领军队千里护送王室,跟秦人一样成为东周的开国诸侯。平王东迁,千里勤王,这是秦国与卫国的初次接触,卫武公与秦襄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之后秦国展开了对戎人的战争,秦人要收复被戎人占领的岐丰之地(关中大地)以真正立国,卫国要捍卫王室尊严,因此秦卫两国在对于讨伐戎人一事上高度一致。实在的说,卫国讨伐诸戎对于秦国立国有巨大的帮助,毕竟卫国实力雄厚,而秦人刚刚立国。

殷商遗孤卫国,周王朝的最后一个诸侯国,人才辈出而国祚悠久!

卫武公是卫国历史上一位圣德之君,他年轻时护送周平王东迁,后来又跟秦国合作讨伐戎人,因此周平王将卫国的国格从侯国提升为公国,卫国从春秋时期开始为公国,西周时代只是侯国。卫武公助秦伐戎也成了将来秦国善待卫国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正应了那句古话,祖先之德,荫及子孙。

卫武公在位五十五年,活了九十五岁,时常自省,博采众谏,能与臣民共勉,颇有贤君之风。卫武公自已作诗自勉: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卫武公死后卫国民众作《淇澳》诗歌颂他: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殷商遗孤卫国,周王朝的最后一个诸侯国,人才辈出而国祚悠久!

以卫国的资本,完全可以成为春秋霸国,但是天不佑卫,卫国发生内乱,诸子争位,最终沦为三流小国。姬重耳流亡时经过卫国,当时的卫成公没有礼遇重耳,后来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姬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也就是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国发兵救宋,想借道卫国,卫成公不允;晋军救宋后想在卫国暂时休息下,卫成公又不允。于是晋军攻卫,裂其土给宋国,卫成公逃到周王室请天子调解此事。经晋国一阵打压,卫国国势更衰,实力更差。

孔子祖上是宋国贵族,属于商王室一脉,因避祸而迁到鲁国居住,年少之时孔子曾在卫国留学十多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赞赏“卫多君子,其国无患”,但是卫国却内乱频繁,到了卫灵公时,由夫人南子执政。南子妖媚无比,因此名声不好,她仰慕孔子的能力和品德,知道孔子来了便很恭敬地请孔子去与她会见。

殷商遗孤卫国,周王朝的最后一个诸侯国,人才辈出而国祚悠久!

对于孔子私下会见南子,子路十分不高兴,他认为老师不应当去见这个妖艳的女子,并质疑孔子是否被南子的美色所迷惑。孔子对此事表态为: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后来子路受南子之请到卫国当将军,负责保护卫出公,在内乱中子路说"君子死,冠不免”,在扶正帽子时被乱兵击杀。孔子听闻子路死了,悲伤不能自己,子路是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

殷商遗孤卫国,周王朝的最后一个诸侯国,人才辈出而国祚悠久!

战国时代七国相互兼并更加厉害,卫国先后遭到齐国、赵国的蚕食,国家进一步缩小,并最终成为魏国的附属国。卫成公十六年,卫鞅入秦为相,协助秦孝公变法强秦,卫成公则自贬国格,国格由公国降为侯国。卫鞅在秦国变法21年,将弱秦变为强秦,一个古老而衰弱的国家浴火重生,大秦横空出世,开始以统一华夏诸国为目标。

秦国常年攻击三晋跟楚国,魏国不断的割土求和,魏国为了减少自己的损失,就将卫国的领土割给秦国,最终卫国仅仅剩下都城濮阳一成,卫国国君卫嗣再次自贬国格,由侯国降成君国。当时七大战国都升格为王国,跟周王国一样平起平做,王国对功劳大的臣子封君,因此卫国变成君国后,就不算是诸侯国了。秦国卫鞅受封为商君,白起为武安君;魏国公子无忌受封为信陵君,赵国公子赵胜受封为平原君。可见卫国成为君国后,就可以不算是诸侯国了。

殷商遗孤卫国,周王朝的最后一个诸侯国,人才辈出而国祚悠久!

卫国商人吕不韦入秦为相,权倾朝野,但是他没有被封为君,仅仅是封为文信侯。卫国人吕不韦对于秦国十分重要,他从秦昭襄王晚期一直执政到秦王政亲政,可谓是四朝元老,没有吕不韦,秦国很难统一天下。卫国虽小,多出能人,卫鞅、吕不韦皆卫国不世之才,却尽为秦用,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野史中秦王政的王后是公孙丽,而公孙丽是卫国一位将军的女儿,因此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并没有废除卫国祭祀,而是将卫君元迁到野王县安置,继续祭祀卫国宗庙。秦始皇不废黜卫国,笔者认为绝不是因为一个女人的原因,而是要堵住天下悠悠众口,至少我大秦还保留了一个诸侯国,这个国家有商周两朝的血统。秦二世当了皇帝后,只干了一件正事,就是将卫君角贬为庶民,让卫国的祭祀彻底断绝。

殷商遗孤卫国,周王朝的最后一个诸侯国,人才辈出而国祚悠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