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老一少,到一人一狗 保定淶源父子接力守護古長城

在保定市淶源縣煙煤洞鄉唐子溝村,有這麼一對父子:父親李鳳鳴從1988年開始義務巡查守護唐子溝村境內的明長城,兒子李勇從2015年接替父親,做起了長城守護員。

從1988年開始,李鳳鳴李勇父子倆守護古長城數十年。

享受時代和社會發展的福祉,唐子溝村的村民們在扶貧搬遷中,告別世世代代居住的小山村,住進了縣城裡的樓房。而李勇則一個人留在了山裡,帶著他那條狗,日復一日地巡護著長城。

忙在磚瓦中的粗獷漢子

從一老一少,到一人一狗 保定淶源父子接力守護古長城

▲坐落在大山深處的長城烏字號保護站。

記者趕到李勇所在的長城烏字號保護站時,他正在幹活。由於村裡整體搬遷,好多房子都被拆除了,當年撿來的長城磚,也遺落下來。他正從一片片磚石瓦礫中搶救這些寶貝。

初次見到李勇,記者很難想象他只有41歲。由於長期在山間跋涉、勞作,他精瘦精瘦的,皮膚也黑黑的,臉龐已經被歲月刻上了密密的細紋,滿是滄桑感;雙手長滿老繭,還有數不清的皴裂傷口,看起來十分粗糙。他身上穿著一身朋友送的迷彩服,已經有些老舊。

從一老一少,到一人一狗 保定淶源父子接力守護古長城

▲李勇蒐集長城磚,李鳳鳴跟著撿垃圾。

其實,這個年齡的人,很少有人像他這麼不講究衣著。但是,李勇的眼神卻是那麼純淨而篤定,明亮而熾熱,讓人感覺其心中一定懷著某種熱愛。也因為眼神中的這份神采,讓他土舊的衣著與滄桑的容顏變得毫不重要。

李勇說,他日常巡護的這段古長城是烏字號古長城的一部分,是明代萬曆年間修建的,是明長城的精華段之一,共有34座敵樓,綿延約十五公里……

隨著李勇的敘述,記者走進了他們父子的巡護長城故事,感受著他們對腳下這方熱土、對古長城的熱愛。

長城腳下的少年長大了

從一老一少,到一人一狗 保定淶源父子接力守護古長城

▲李鳳鳴與李勇一起巡護長城。

李勇出生在淶源縣唐子溝村,他的父親李鳳鳴是村黨支部書記。李勇是家裡的長子。

李勇回憶說,自己小的時候,經常和小夥伴們在長城腳下的樹林裡追逐打鬧,偶爾也會跑到長城上嬉戲。充滿滄桑感的長城,城牆下鬱鬱蔥蔥的樹,樹上嘰嘰喳喳的鳥兒,林間清澈的小溪,承載著他美好童年的記憶。

李鳳鳴從1988年開始義務巡護守護唐子溝村境內的古長城。當年,李鳳鳴巡查古長城時,總要帶上一把鐮刀,還經常帶上年幼的李勇。父親一邊在山裡砍柴,一邊巡護古長城,李勇就隨著父親邊跑邊跳,幫父親拾柴,也會學著父親的樣子端詳、撫摸長城,就像撫慰親人一樣。

長大一些,李勇揮別長城,揮別父母,去創造自己的生活。他當過老師,打過工,在山西省一家鎳廠當過師傅。因為有技術,他一個月能掙八千多元錢。在同齡人中,他算是聰明能幹的,日子也過得很滋潤。

從一老一少,到一人一狗 保定淶源父子接力守護古長城

▲上了年紀後,李鳳鳴(左)難得與兒子李勇一起巡護長城。

隨著李勇的成長,李鳳鳴的年紀越來越大,巡護古長城慢慢地有些力不從心。李勇開始問自己一個問題:要不要接過父親的班,守護長城。思忖良久,他正式跟父親提出,要接替父親做長城保護員。

多年之後,李勇仍清楚地記得父親當時複雜的表情和回應他的那句話:“這個哪裡還有接班不接班之說。”

從1988年開始,李鳳鳴每月抽出兩到三天的時間巡護長城,碰到過雷雨交加、大雪紛飛的惡劣天氣,也因磕磕碰碰受過傷,箇中辛苦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從1988年開始巡護長城,他沒拿過一分錢的報酬,直到2003年才開始有了每年300元的政府補貼,到了2015年又變成了每月補貼100元。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守衛古長城,純粹是出於對古長城發自內心的愛。但是,這件事真的要讓兒子接班嗎?李鳳鳴一時下不了決心。

但是,李勇的堅決讓李鳳鳴很意外,也很欣慰。從2015年起,守護古長城的責任就正式落到了李勇的肩上。

李勇又回到大山的懷抱,古長城就像親人和老朋友一樣,等來了他這個外出多年的遊子。山仍然是小時候的山,樹還是小時候的樹,林間仍然是溪水潺潺,枝頭仍然是鳥兒爭鳴,李勇回來了,昔日的小夥伴們卻一個個離開了。由於這裡人均只有幾分耕地,資源匱乏,世世代代窩在這裡的鄉親們搬進城了。

2017年,扶貧攻堅的福祉降臨到唐子溝村,村民們歡天喜地地搬到了縣城,住進了樓房,國家補貼每個人25平方米的住房面積。但讓鄉親們意想不到的是,李勇一家放棄了國家補貼的樓房,沒有搬遷,因為要守護古長城。

從一老一少,到一人一狗 保定淶源父子接力守護古長城

▲鄉親們搬進了城,親人也搬進了城,李勇和他的狗留在大山裡守護著長城。

不過,2019年,李勇的孩子和愛人還是去了縣城,因為村裡沒有小學,孩子要到縣城去讀書了。於是,唐子溝村的大山裡就剩下了李勇和他的那條狗。

當年山裡的那個孩子長大了,他所熟悉的一切卻全都變了,家人離開了,夥伴們離開了,鄉親們也離開了。不善做飯的他每日只能吃麵條應付肚子,一人一狗,堅守在大山中,巡護著古長城。只有每個月家人來看望時,他的院子裡才會有幾分生機。

李勇說,由於平日裡無人說話,他感覺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都有些不如從前了。所以每次家人來看望時,他會想盡辦法地多說話,這是他和人交流的難得機會。

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李勇還在堅持,卻也不知道自己能撐多久。

長城衛士們來聲援了

從一老一少,到一人一狗 保定淶源父子接力守護古長城

▲李鳳鳴與李勇一起巡護長城。

在李勇最苦悶的時候,長城愛好者、長城小站的長城衛士、中國長城協會的專家來到了李勇身邊,給了他最大的支持。

李勇能結識長城小站的朋友們,是因為幾位長城愛好者的介紹,也因為他們在長城周邊撿拾垃圾的舉動。之前,撿拾長城沿線的垃圾都是李勇獨自完成。有了長城小站的朋友們,他感覺自己不再是孤軍作戰。

漸漸地,李勇和長城愛好者、長城小站的長城衛士、中國長城協會的專家成了朋友。這些人給他帶來很多關於長城的書籍,還有長城的一些資訊。作為土生土長的長城人,李勇一下子聽到了那麼多關於長城的事情,變得興奮起來。除了在微信裡日常交流,國內任何一場關於保護長城的大型活動,他們都會互相轉告,一起參加。

2018年,中國長城協會在唐子溝村舉行會議,來自全國各地的朋友聚集到唐子溝,交流護衛長城的資訊、經驗,探討長城承載的歷史與文化。

幾位長城愛好者被李勇父子守護長城的精神感動,考慮到李勇除了在貧瘠的土地上種十幾畝莊稼、養一些家禽之外沒有任何收入來源,決定向他伸出援手,幫他改建了舊屋,作為大家共同的家園——長城烏字號保護站。

在朋友們的幫助和支持下,李勇繼續守護著像親人一樣的古長城。

講述巡護長城的那些事

李鳳鳴告訴記者,古長城保護意識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前相對薄弱,有村民把長城磚搬回家壘房子,甚至還曾被動員搬長城磚修水庫。

後來,保護古長城漸漸成為社會共識,但是仍有部分村民缺乏保護長城的意識,李鳳鳴和李勇用了各種辦法守護著古長城。

李鳳鳴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長城是咱們村的‘風水’。”有一個時期,不知從哪裡傳出來這麼一個荒謬的說法,長城上的磚有辟邪的作用。有的村民就開始蠢蠢欲動了,想方設法偷一塊磚放在家裡辟邪。他們被李鳳鳴抓住後,不願意把磚還回去。李鳳鳴就這樣勸村民:長城是抵禦侵略的防線,上面的磚瓦不知沾了多少人的血,有著他們的冤魂,你們如果把磚搬回家,不怕睡不安穩嗎?經他這麼一演繹,村民們還真的乖乖地把磚還了回去。

李鳳鳴巡護長城時,不時還會碰到翻蠍子的。為了捉到蠍子賣錢,有些人不惜挪動長城磚。到長城上找蠍子,一時間竟然成為當時的一個生財之道。像這樣的事,李鳳鳴不知道管了多少。後來,村民們出門掙錢的機會多了,加上大家從媒體上聽到了不少保護長城的宣傳,各種破壞長城的歪風及行為才被管住了。

等換了李勇巡護長城,他年輕,腿腳麻利,前來搞破壞的就更沒機會下手了。2017年的一天,有人從李勇的守護站溜過,到長城上搬長城磚。李勇見狀大喊了幾聲。那個人撒腿就跑。李勇爬上山,看著那人跑到山的另一面,開著摩托車逃跑了。

曾經有一位老闆找到李鳳鳴父子,將一捆現金擺在桌子上,希望能在長城邊圈地搞開發。李鳳鳴告訴李勇,這些人投錢是要翻倍掙回來的,根本不會考慮對長城有什麼影響,“吃人嘴短,咱得對得起‘長城保護員’這幾個字。”就這樣,他們拒絕了那位老闆,守住了長城的原始美。

2018年,在長城小站的幫助下,李勇在守護站外面、登長城的必經之路上安裝了攝像頭,他從手機裡就可以隨時查看長城的狀況了。李勇手機裡還有淶源縣文物局、公安局的電話,遇上不聽勸說、執意破壞長城的人,他就報警。

李勇說,從1998年到現在,保護長城的工作越來越順手,因為人們保護長城、愛護長城的意識越來越強,已經很少有人來破壞長城了,之前對他工作不理解的村民也都開始支持他了。

巡護古長城中的驚人發現

2016年,李勇在巡護古長城時發現了烏字號匾額。這是他巡護古長城漫長經歷中最難忘的一件事。

中國長城協會理事、長城保護專家張保田對這一發現給予很高評價。

張保田說,淶源境內的長城大致分為六段,根據所處位置村落的名稱,分別被稱為烏龍溝長城、浮圖峪長城、插箭嶺長城、寧靜庵長城、白石口長城以及茨溝營段長城。長城上面的敵樓又以“白字號”“烏字號”“浮字號”等進行編號。明萬曆年間修建的長城絕大部分敵樓都有匾額,某個字號的長城就類似於一個防區,但是存留下來的匾額不多。相對而言,淶源境內敵樓匾額可以說是保存得很好的,“浮字號”“白字號”“插字號”等都有字跡清晰的匾額。但是,在李勇負責巡護長城之前,沒有發現帶有字跡的烏字號匾額。據記載,烏字臺總共71座,每座兩個匾額,140餘件。李勇發現的那塊僅存的烏字號匾額,對淶源境內長城的歷史信息還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張保田還說,唐子溝長城所屬的烏龍溝長城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是淶源境內自然狀態下保存最好的一段。據淶源縣文物部門近年野外實地勘察,該縣境內現存明長城長度為110公里,共有298座敵樓,屬於明長城的精華段。

張保田說,長城保護研究界有一個共識:地處深山邊遠,特別是高山峻嶺上的長城有可能比較完好,而海拔較低尤其是附近有人居住的關口城堡,長城人為毀損的現象就嚴重。但在唐子溝,長城所在的山高不足百米,山腳下就是唐子溝村,數百年來,長城居然只是自然風化缺損,基本保存完好。這得感謝當地村民的質樸,感謝李鳳鳴李勇父子以及所有愛好古長城人士的長期守護。

新老照片講述長城百年滄桑

在長城烏字號保護站,有兩間房子是專門的展覽室,陳列著許多史料、舊物以及老照片。小小的兩間展覽室儘管很簡陋,但這些由李勇從四處收集來的展品還是非常少見的。其中,不少照片是由張保田提供的。

張保田說,美國探險家、《中國長城》的作者W.E.蓋洛在1908年訪問了淶源古長城,唐子溝、浮圖峪、白石口、插箭嶺、獨山城都留下了他的足跡,目前已經確定由其拍攝的唐子溝長城照片共有5張,儘管書中沒有使用唐子溝這個地名。蓋洛遊歷淶源古長城一百年之後的2008年,張保田等人在當時蓋洛拍攝的地方復拍了長城。張保田把這組新照片送給了李勇,李勇的朋友則送來了原版的《中國長城》。於是,一組跨越百年的長城新舊照片,在講述唐子溝長城在自然條件下保存較好的同時,也成為長城烏字號保護站展覽室的珍貴展品。

除了老照片,李勇還蒐集到了跟唐子溝長城相關的文物,比如舊時守衛長城的將士所用的明代石碗、雕花瓦刀、腰刀、石雷等。這些文物讓唐子溝古長城的內涵更加豐富,讓它承載的文化更加厚重。

李勇說,他希望能給世人展示出唐子溝長城的更多文物,讓人們更瞭解古長城,熱愛古長城。

保護站裡越來越濃的文化味兒

從一老一少,到一人一狗 保定淶源父子接力守護古長城

▲保護站展覽室的參觀者。

記者採訪李勇時,三四個來自山西的大學生正在這裡拍攝視頻作品。

在長城烏字號保護站裡安營紮寨後,幾位大學生興致勃勃地舉著攝像機拍攝周圍的美景。綠妝疏點的大山,倒影碧水的白鵝,靜默千年的古長城,還有長城愛好者凝望古長城的無限眷戀……他們要把淶源深山中的古長城印象傳遞到外面的世界,並以此增加人們對長城的歷史、文化的瞭解,喚起更多的對古長城的熱愛。

李勇說,像眼前幾位大學生這樣來拍作品的拍客還真不少,每當有人過來拍作品,他就會講述自己眼中的長城。而且,這裡關於長城的書籍擺滿了一面牆,拍客們可以隨便翻閱。拍客們多了,唐子溝長城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因此,來到這裡的長城愛好者也就越來越多。

在長城烏字號保護站,還陳列著不少美術愛好者留下的長城寫生作品。在這些人的筆下,烏字號長城呈現出獨特的美。清晨的明麗,午後的肅穆,淅瀝小雨中的清新,冬日銀裝素裹的蒼茫,每一幅畫都是古長城的一副表情,展現著唐子溝古長城的萬千風韻。

從一老一少,到一人一狗 保定淶源父子接力守護古長城

▲李勇收集長城磚並編號。

目前,李勇正忙活著一件事——蒐集散落在村莊裡的長城磚,他估計得有3000多塊。等蒐集好這些磚,他打算請示文物部門,能否陳列在長城烏字號保護站,讓來這裡的人們近距離了解長城、親近長城。

無論是拍客、寫生者的作品,還是李勇目前蒐集來的長城磚,都給小站帶來了強烈的文化味兒,而這文化味兒又把守護長城推到了一個新高度:今日的長城守護已經遠遠不是驅趕破壞者那麼單一了,長城烏字號保護站要通過全媒體以及多種藝術手法,全方位地向世界介紹這段美麗的古長城。

(燕趙都市報記者 黃國清/文 記者 田明/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