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中,炮樓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諶海飛


炮樓幾乎可以說是抗日神劇的標配,以我跟隨老爹閱神劇無數的經驗來看,只要是抗日劇必有炮樓。其中有一個抗日神劇的畫面讓我印象最深:幾個八路軍的游擊隊員,披著淋溼的棉被衝向日本鬼子封鎖線上的炮樓,打算用柴火點燃炮樓。這個畫面在網上的爭議非常大,我個人是對溼棉被能近距離擋住三八大蓋表示懷疑的,不過重點不在這,在炮樓。



炮樓是什麼呢?其實很多人以為炮樓和碉堡是同一個東西,其實這兩者有著巨大區別。碉堡是由鋼筋混凝土或者石頭堆砌而成,擁有一定的防禦能力。同時架設機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甚至是現代戰爭防禦陣地的重要火力點。炮樓就不一樣了,炮樓防禦能力一般,而且特別高大,目標明顯,是用於治安戰的一種軍用設施,幾乎沒有防禦能力。相信大家對炮樓印象最深的就是日本鬼子修建的據點炮樓了。這是華東派遣軍在我國北方地區為了對付八路軍的“囚籠政策”的產物。

當時因為八路軍無孔不入,日本鬼子為了掃清大後方的威脅而進行了多次大掃蕩。但是治安戰的水實在是太深了,小日本一米五的矮個子一腳踩進去差點沒淹死。於是為了鞏固淪陷區,拜託治安戰,時任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官的多田駿提出了“囚籠政策”,其核心內容可以概括為“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開始整治運河,增加據點,大量修建碉堡炮樓,封鎖溝,封鎖牆。企圖將八路軍的敵後根據地分割,將八路軍各部逐個擊破。


在這個所謂的“囚籠政策”中,炮樓是重要一環。炮樓經常和據點建設在一塊,是當時侵華日軍封鎖線的主要兵力點和瞭望塔。當時日軍的運作方式是,通過公路和鐵路機動,以炮樓為哨塔和封鎖陣地,阻斷八路軍各根據地之間的聯絡。同時在遇到八路軍襲擾的時候迅速發揮兵力機動性,集中兵力對付八路軍。日軍的這種封鎖方式曾經一度給敵後活動的八路軍帶來巨大損失,不過後來隨著八路軍規模的增長,同時摸清楚日本鬼子死板的兵力部署和運作之後,封鎖線的作用已經變得微乎其微,炮樓也幾乎成了一個裝飾品。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小日本的炮樓已經幾乎成了擺設八路軍為何不直接把炮樓給摧毀了?先來看一下這張照片吧▲,這是當時八路軍在將日本鬼子炮樓駐軍全部殺死之後,為了節省炸藥而用鋤頭拆除日本炮樓。其實炮樓之所以會出現,鬼子就是吃準了八路軍沒有攻堅重武器。當時八路軍小米加步槍,就算是主力部隊也沒有配備幾門可以用於攻擊炮樓的火炮。所以當時的日軍炮樓和八路軍處於一種平衡狀態,八路軍打不下日本鬼子的炮樓,日本鬼子也封鎖不了八路軍。其實除了日本鬼子,德軍也有炮樓,但是德軍的炮樓不是像日本鬼子那樣用來當哨塔,打治安戰的,而是用來防空的▲。這造型男同胞們是不是特別熟悉?別想歪了,多的我就不說了,我是正經軍事博主。
這是德國著名的防空塔,在遭到英國轟炸之後,德國為了提升防空能力建造了8座防空塔,其中3座在柏林,2座在漢堡,3座在維也納。這種防空炮樓的火力非常強大,在那個時候的確起到了區域性防空的作用,讓英國轟炸機繞道而行。


赤焰噠噠噠



這張比較模糊的照片是當年八路軍或者游擊隊打擊日寇炮樓的情景,從圖片裡我軍所使用的武器來看,就是步槍和手榴彈!拿著這樣的輕武器去攻克用磚木結構的碉堡是很不容易的,而且日寇的炮樓都是建在較高的地勢,以上視下視野開闊,再使用“歪把子”機槍進行封鎖,只有輕武器的我軍很難接近…要想將炮樓摧毀只能是有戰士們冒死抵進,使用集束手榴彈炸燬!


炮樓一般指的是:多層碉堡。是堅固工事的一種,通常情況下是地上三層結構,形成一定範圍內遠中近三層火力打擊距離…日本侵華期間,在我國冀中平原等地修建的炮樓大多就是上面圖片這種三層結構,在10平方公里區域內約有三到四座,形成三角或者四角互聯防守,一座炮樓越有鬼子一個班防守,更大一些的由一個小隊(相當於排)防守,並且這些炮樓要修建在地勢較高的地方,這樣站在炮樓的最高處可以瞭望到更遠的地方,炮樓的主要武器都會有“歪把子”機槍,大一點有“九二式”重機槍、擲彈筒,再加上“三八槍”會形成1200米的防禦距離…對於當時的我軍來說,手裡的輕武器不可能在1200米外對鬼子的炮樓形成有效威脅,所以鬼子才肆無忌憚的大量修建。

總體來說,鬼子的炮樓建築標準很低,大多數是磚混結構,缺乏鋼筋混凝土,這種炮樓只能防禦缺乏重武器的游擊隊武裝…其後,我軍也在武器裝備條件略有改善的條件下,也幾次使用繳獲輕型火炮摧毀了多座鬼子炮樓…在較強火力打擊下這些炮樓基本上不堪一擊。
圖片上是著名的“柏林防空塔”,不但是建築本身是超標準的,就連防禦也是超標準的!防空塔的四個角安裝了四門雙聯128毫米高射炮和十餘門其它口徑的高射炮,構成了半徑10公里的防空和地面防禦範圍。

鬼子的炮樓要是拿到歐洲戰場上,其防禦標準連小兒科都算不上!歐洲戰場才是高標準的機械化戰爭,參戰方的火力打擊能力都非常強大,鬼子修建的那類炮樓不要說大口徑火炮,就是75毫米山炮直瞄射擊也是幾炮下去就會坍塌!

歐洲特別是德國修建的炮樓,建築都是超標準的!柏林防空塔之堅固、防禦火力之強大就連蘇軍機械化部隊都會繞道而行。
“動物園防空塔”
在“柏林戰役”期間,為了阻止進攻“國會大廈”的蘇軍,使用樓頂上的四門雙聯128毫米高炮對蘇軍進行持續半個小時的急促射擊…幾乎將3000多人的機械團消滅,可見其打擊能力的巨大…朱可夫元帥聽聞此事之後,下令進攻國會大廈的增援部隊繞過“動物園防空塔”,從別處而行。


柏林防空塔不但對外打擊能力強大,它自身由於是超標準的建築規格,地基和一樓的外牆厚度達到了3~5米,由粗鋼筋、各種建築鋼材為框架,使用高標號水泥漿灌注,堅固異常!可以防禦美蘇軍隊203毫米加農炮直瞄射擊,也可以抵禦2000磅航彈直接命中。圖片上是蘇軍對防空塔展開炮擊,雖然也是煙塵滾滾,但是對防空塔只是傷及皮毛!

總之,柏林防空塔可能是二戰期間最堅固的炮樓,似乎可以防禦任何一種常規彈藥的打擊,也可能只有德軍自己的800毫米“多拉”列車炮或者600毫米“卡爾”臼炮才能將它徹底炸燬!


這是美軍駐阿富汗軍事基地裡的建築材料,是圍牆的水泥基座和隔離墩。
美軍基地不只是有厚水泥牆,在牆外還有多道鐵絲網,圖片裡鐵絲網的盡頭就是一座炮樓,它雖然在上面佈置了大口徑重機槍,但它的功能也已經以瞭望為主。

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攻擊硬目標的彈藥層出不窮,這些新式彈藥不但穿透力強威力大,精確度也非常高,打擊誤差都在10米之內,一般性的永備型碉堡被擊中後馬上就會完全被摧毀…基於武器裝備性能的提高,碉堡、炮樓的防禦價值已經大為降低,但是炮樓作為瞭望、警戒功能還是有的,只是建築標準降低了很多,沒有必要再使用高標準建築。


皇家橡樹1972


起多大作用得看你在哪個戰場,如果是在重火力缺乏的亞洲戰場,炮樓當然能夠發揮不小的作用。炮樓本身有三到四層的高度,不僅看得遠,而且佔據火力制高點,在樓頂架上一把歪把子機槍和幾具擲彈筒就可以封鎖半徑超過1000米的大片區域,炮樓在牆壁上還設置有射擊孔,若有人進攻時可以躲在這些射擊孔後面用三八步槍或者歪把子機槍猥瑣射擊,如果你沒有有效的重火力,想要攻佔一座這樣的炮樓,那只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神槍手一槍一個,敲掉炮樓火力點,在日軍機槍擲彈筒火力下,能不能進入步槍有效射程內另說,在掩體的保護下,有幾個人能從射擊孔裡把日軍爆頭?

第二、那就是在火力掩護下,衝到炮樓下面,利用射擊死角,用炸藥包或者集束手榴彈將炮樓炸掉(以邊區造的威力基本上難以實現)。

第三、同樣是衝到炮樓底下,然後一層層的進攻日軍,最後攻佔整個炮樓,在火力嚴重劣勢的情況下,有幾分勝算?就算勝利了也肯定少不了傷亡。


所以在抗日戰爭前期,日軍炮樓基本上可以看做是難以攻破的碉堡,他們經常相隔兩三千米,幾座一組,沿著交通線和重要路口相互拱衛,將抗日根據地分片切割,是日軍圍困八路軍,統治敵戰區,以戰養戰的主要手段之一。

那麼把日軍炮樓如果丟到歐洲戰場呢?不是我說,就它那半殘廢的磚石結構,一發80毫米迫擊炮都能分分鐘教它做人,更別說古斯塔夫和多拉那種變態貨了。

以上討論的都是日軍炮樓,其實即使強如馬奇諾防線、斯大林防線、德國動物園防空塔這樣的存在,在歐洲已經普遍裝甲機械化的作戰模式下也絲毫沒有作用,就算不是用炸彈狂轟濫炸將其從地球上抹去,就是適應快速激動的繞後穿插,也能瞬間讓這些固定工事淪為擺設,所以不要再討論炮塔有什麼用,他們除了低烈度治安戰能找點存在感,其他幾乎一無是處,不信問問美軍MOP鑽地彈?


軍史吐槽君


炮樓可以算得上是抗日戰爭時期敵後游擊區當中的一個著名建築,是結合地區形勢和戰爭形勢而出現的一種建築產物。

由於在1938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在正面戰場大規模的會戰逐漸減少的背景之下,敵後戰場的交戰頻率越來越多,在正面無法將日軍打垮的情況下,在後方不斷地進行破壞也是戰爭局面下擊敗對手的有效手段,因此,在相持階段開始後,八路軍反倒成為了抗日戰場的主力之一,在大面積的運動戰,游擊戰之下,炮樓這個產物也逐漸誕生。



由於炮樓是固定建築,因此在正面戰場出現的頻率並不高,尤其正面戰場是火力密集度最高的地區,在正面戰場建設炮樓,建設速度遠遠比不上被摧毀的速度,因此,炮樓成為了敵後戰場日軍制約八路軍活動範圍的有效建築。

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敵後戰場,曾有五里一碉,十里一樓的名言,也強調了在敵後戰場中炮樓數量之多,面對機動靈活,打完就撤的八路軍和地方游擊隊,日軍很難做到將八路軍集中在一個固定地點進行圍剿,但限制八路軍的活動還是有方法的,炮樓就在這一方略中逐漸大規模推廣。

在八路軍的活動範圍內,每隔幾平方公里之內就設一座炮樓,各炮樓之間相距一般不超過十公里,甚至在八路軍活動最密集的區域,各炮樓之間的相距只有幾里地,即便是最輕便的九二式重機槍和九二步兵炮,也足可以覆蓋炮樓所管轄的任何範圍內,還可以得到旁邊炮樓就近支援,同時各炮樓之間也不斷的建立道路和鐵路,並且定時進行巡邏,這樣可以限制敵後戰場我軍的有效移動,將八路軍和游擊隊分隔在各個區域中。



要想打破封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逐個摧毀炮樓,但對於當時缺乏重武器的八路軍來說,摧毀炮樓這樣的大型堡壘是一個很艱難的任務,必須要部隊成建制地進行行動才能完成,前提還是要對增援的日軍進行阻擊,為摧毀炮樓贏得時間,因此在真實的敵後戰場,摧毀一個幾十人把守的炮樓,至少要動用營團級規模,並且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並不是抗日神劇中砍瓜切菜那麼簡單。


遼寧資深球迷


大多數軍迷都知道,碉堡是戰場上一種重要的防禦工事,由鋼筋混凝土製成,非常堅固。而炮樓是一種圓柱形的防禦性建築,比碉堡要高得多,修建炮樓的主要材料是磚頭、木材和“三合土”,這也是炮樓遠沒有碉堡那麼堅固的原因。

所以炮樓只能算是治安戰的產物,相當於一個據點罷了。如果將炮樓作為正規的軍事目標進行防禦戰,在敵方大口徑火炮面前那完全就是活靶子。抗戰時期日軍為了對付我國敵後游擊隊,在佔領區就建立了大量的炮樓,我們在抗戰劇中也經常會看到八路軍等敵後武裝攻打日軍炮樓的場景。

炮樓的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日軍通常把它建在視野開拓的地方,這樣可以居高瞭望,便於觀察四周情況。隨著日軍戰線拉長,兵力已經明顯不足,而我軍的抗日根據地又不斷髮展,日軍就只能建立大量炮樓形成據點,據點之間可以及時相互支援,這樣一來可以將我軍的根據地分成數塊,使游擊隊的活動範圍受限,此舉有效打擊了敵後抗日武裝力量。

在八路軍的活動範圍內,日軍每隔幾平方公里就設有一個炮樓,畢竟日軍被八路軍游擊隊打怕了,只好建立炮樓封鎖八路軍。一個炮樓中有十幾個射擊孔,頂部還射擊陣位。一般有十餘名日偽軍駐守在炮樓內,他們配有機槍、擲彈筒等武器,火力很強。八路軍和游擊隊要想打破封鎖,就得拔掉日軍的炮樓據點,可是我軍武器裝備低劣,攻下炮樓談何容易?

炮樓是特殊時期的產物,抗戰時日軍之所以敢明目張膽的建立大量炮樓,就是欺我武器裝備差。在抗戰史上,八路軍曾繳獲日軍山炮,日軍立即緊張得不得了,願以40支槍換回1門山炮,原因無他:怕八路軍轟炮樓。八路軍雖繳獲了山炮,但炮彈很快用完,找地方埋了也不會交換給日軍,原因就是想留待有炮彈的時候,一炮轟了日軍的炮樓。


兵說


嚴格的說,並沒有炮樓這個詞,“炮樓”是我們的俗稱了。

真正去研究“炮樓”實際上會歸納到碉堡中——高碉堡。

對於中國人民來看的“炮樓”就是抗日戰爭中日本修建的日式高碉堡了。

說實話,如果是高碉堡的話,在之前的戰爭中的作用極大,是地區防禦的重點建築。

高碉堡內不僅僅可以佈置射擊孔,還可以部署火炮對敵人進行遠程打擊。更重要的是實現開闊射擊效率高。


但由於高碉堡本身過於龐大,因此也是敵方重火力的主要照顧對象之一。


而日本建設的“炮樓”雖然也屬於高碉堡,但是在真正的戰爭中其實作用並不大,甚至可以說就是用來“欺負”中國人的。

存在即合理吧——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人並沒有多少重武器,不能有效的對磚木結構的炮樓造成傷害。因此日本在佔領區內建造了大量的炮樓。

通常這種炮樓也僅僅配備輕武器射擊孔,但由於炮樓高度極高,周圍又是平原,因此視野開拓射擊效果良好。


但“炮樓”這種結構的高碉堡也僅僅出現在中國,其他地區由於敵方有重武器,日本也是規規矩矩的建地堡。


所以說矗立在日佔領區內的炮樓也是當年我們武力積弱的一種象徵,也是日本人在戰爭中投機心理的一種體現。人有小小的炮樓矗立在中國的大地上,在當時是一種恥辱啊!


軍武數據庫


當然能起到極大的作用的。

以二戰時期,日軍修築的大量炮樓來說,事實上這個炮樓也不是簡單的防禦工事,而是日軍“囚籠政策”的一部分,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日軍在沿線的大小城鎮、車站、橋樑、隧道附近密佈據點。

炮樓是封鎖我敵後抗日武裝的一個點,然後連接封鎖線,封鎖溝,以點帶線,以線控點,給我敵後武裝帶來巨大的困難。

圖:現存的日軍炮樓,可見其差不多就是三層磚牆
當然日軍的炮樓質量確實不高,這種炮樓別說火炮都能輕易打穿,以12.7mm重機槍對這種磚木結構都有很強的穿透效果。

但是我國當時無論國共雙方都非常缺乏這種重武器,自然也很難拿下它。而且,日軍修建炮樓的目的也並不是為了搞“嘆息之牆”,防禦無敵,正所謂孤城不可守,如果日軍沒有支援,那麼再堅固的炮樓也會掉。日軍本身就是以交通線來機動支援各個炮樓。



而這交通線又分兩種,分別是鐵路和公路,如圖所示,早先日軍依託於鐵路機動,結果遭遇敵後武裝力量扒鐵路,其中最大規模的就是百團大戰。真正最困難的時候,反而是1942年,太平洋戰爭開始以後,由於日軍從東南亞獲得了大量石油,所以汽車機動提高,公路的機動能力和靈活性就遠比鐵路強了。

所以很多老革命家的回憶錄裡,都講過太平洋戰爭開始後,根據地更困難了,但是到1943年,日軍由於逐步在太平洋慘敗,抽調大量兵力去太平洋填坑,留守中國的日軍兵力更加不足,同時年少與年老者眾多。所以我們還能用炸藥包之類的,打反擊了。


德國修建的炮樓基本上是鋼筋混凝土修建的,在當時這個玩意造價非常貴,所以一般作為永備工事,同時這種鋼筋混凝土工事事實上,仍然需要其他土工工事保衛的。

圖為德國的大西洋壁壘防禦工事

正是因為沒有可能用鋼筋混凝土搞一個壁壘出來,所以才需要外圍的土工工事(俗稱戰壕),所以盟軍能夠從外到裡一個點點清理。事實上這些鋼筋混凝土的視野很受限,存在火力死角,和視野盲區,這些都需要外圍工事來解決。雖然防禦強大,幾乎不是大口徑艦炮直接命中就不會有事。

所以,說到底炮樓或者碉堡,自然具有很強大的防禦能力,能夠極大的改變戰場態勢,但是最終戰爭都是靠人,沒有足夠的人,那麼遲早也會被攻破的。


木榮雨北


以前,在我們國家抗戰時期,炮樓是非常多的,都是日本人修建的,高大、堅固、佈滿了射擊孔,上面插著日本的膏藥旗,架著機槍,裡面的鬼子盯著下面一舉一動,都在其眼下。

炮樓不是為了戰爭,而是為了治安

炮樓這個東西,其實並不是戰爭期間才有的,這個東西並不是為了戰爭而生,而是為了治安。這個所謂的治安呢,並不是防火防盜抓小偷這些,而是為了針對敵後的一些武裝力量,高大的炮樓視野非常開闊,可以很好的盯住抗日武裝的行動。

日軍大規模修建炮樓是在1939年的治安肅正計劃的時候開始的,日軍將公路修高,修建大量炮樓,“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這樣的囚籠政策,將佔領區劃分為一片一片。各個炮樓之間互相聯絡,與地區守軍進行溝通,一有情況,立刻彙報。

其實碉堡這個東西,就是欺負當地的中國抗日武裝力量武器裝備差,炮樓裡架上兩挺機槍,幾把三八大蓋,就能將下面的游擊隊壓制的死死的。尤其三八大蓋射程遠精度高,幾乎就是為了炮樓量身定做的。

炮樓在真正意義上的戰爭裡面,根本就沒有任何作用,十米高的炮樓,裡面沒有太多重火力,放在那裡,就是個靶子。只要一門炮,炮樓就輕輕鬆鬆拿下來了,很容易就摧毀了。炮樓的設置,就只能是建立在佔領區,有小股殘餘的抵抗力量的時候。其作用,只是維護治安。


軍武文齋


炮樓是抗日戰爭中,日軍在敵後戰場專門修建在平原的碉堡工事。是日軍針對華北平原地區特別設計的一種防禦工事。


到了抗戰時期,一般的工事都是要求低矮,隱蔽,便於發揚火力,觀察。這個是因為一旦工事太過明顯,很快就會被對方的火力摧毀。但是這個問題到了中國華北的敵後戰場就不用擔心了。當時,能夠摧毀掩體的只有身管火炮,就是山炮野炮什麼的,步兵炮也可以。但是在敵後的八路軍是沒有這些火炮的,八路軍在敵後遊擊,一般只有一些迫擊炮作為支援火力,八路軍總部利用撿的晉造火炮組建了一個總部炮兵團,但是由於沒有炮彈,而且轉移不方便,很快就撤回延安了。

和缺乏火炮相比,炮彈更是大問題。同時還有沒有炮兵人才,近代炮兵需要經過專門的訓練,同時還需要具備相當的數學水平。在建國以後組建炮兵部隊的時候,當時的蘇聯專家就是要高中以上文化的人,要知道當時的高中畢業在中國人裡邊都是屬於鳳毛麟角。

而華北地區由於是平原,缺乏高地在,這樣觀察起來就比較困難,不過由於沒有八路的火力威脅,所以可以把工事修的高一點,所以炮樓也就出現了。應該說炮樓是抗戰中日軍統治的標誌性建築物,同時由於八路軍沒有摧毀炮樓的手段,炮樓在日軍控制華北淪陷區還是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到了抗戰的末期,隨著八路的裝備改善,特別是開始研究出用迫擊炮平射打碉堡的辦法,日軍的炮樓開始不再是高枕無憂的,同時由於戰局的惡化,駐守炮樓的日偽軍心理出現變化,使得八路軍的活動越來越大膽。

在沒有火力能夠直接摧毀炮樓的情況下,對於日軍的孤立據點,也就是炮樓,八路一般是用長期圍困的方法來奪取,最典型的就是沁源圍困。八路在當地人民的配合下,斷水斷糧,最終使日軍放棄了當地的據點。

不過,如果是在有合適的地形的地方,日軍也不會修那麼顯眼的東西,而且也還是修一些非常隱蔽的工事。下邊就是在井陘附近讓網友找到的日軍遺留下來的工事。

如果是有適當的偽裝這種工事,還是非常堅固的。在正面戰場,日軍就構築這種工事而不是炮樓這種高高大大的碉堡了,國軍好歹有炮,這種工事高大,就是平射炮的靶子。
像這麼明顯高大的建築,在戰場上太顯眼了,有炮的話,就是一炮一個。到了現在,普通步兵連的120火箭筒都能對付這個東西,再早無後座力炮也能夠對付它,但是抗戰時期的八路什麼也沒有。對,92式步兵炮也行。就看你能從日軍手裡弄來不。


有痰


炮樓主要是沿著鐵路、公路等要路分佈,磚砌,四到五層,底層佈置重機槍,二三四層是住宿和存糧處,也會佈置輕機槍和步槍等火力,頂層是瞭望層,足以看見周邊五到十公里範圍的情況。這種碉堡主要是警戒和封鎖之用,由於只能防禦輕武器的攻擊,所以主要用於佔領區內的反遊擊作戰。

炮樓這東西在二戰中中國戰場尤其是敵佔區最為常見,主要就是欺負我游擊隊極其缺乏直射炮等重武器,無法對炮樓進行直接摧毀。所以這種炮樓對付只有輕武器的步兵還是非常有效果的,僅有輕武器的步兵進攻這種炮樓往往會損失慘重。



而在其他戰場,這種炮樓則非常少見,在對方擁有直射火炮以及空軍的情況下,這種磚砌又目標明顯的炮樓簡直就是活靶子,給對方送人頭的工事。要知道在歐洲戰場那些用鋼筋混凝土建造的隱蔽性極強的工事都會被對方的重型火炮所摧毀,更不用說這種又高又脆的磚砌炮樓了,就算你用鋼筋混凝土建造生存能力也很差,目標太明顯了。


除非建造類似於德國防空炮塔那種超級變態的鋼筋混凝土建築,連牆體都兩三米後,可以承受當時任何口徑的火炮和飛機炸彈的轟擊,還可以在戰爭中發揮出一定的作用。不過造價實在是太高了,而且性價比也低,進攻一方往往會選擇繞過這些堅固的炮塔,而這種造價高昂的炮塔又又不可能滿地建,所以在現代戰爭中作用非常有限,游擊戰爭除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