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於全

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於全

於全,男,1965年9月7日出生於江西九江,中共黨員,1986年獲南京大學無線電物理專業學士,1988年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磁場工程專業碩士,並於同年留學法國,1992年獲法國裡摩日大學光纖通信專業博士學位。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院士。現任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研究員。於全院士是我國國防通信領域的領軍人物,網絡攻防國防重點實驗室主任。

學習和工作經歷:

1982年考入南京大學信息物理系,1986年本科畢業進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攻讀物理系電波傳播專業碩士學位,博士研究生學歷,研究員。

1988年6月30日,作為該校唯一入選的國家公費研究生,被派往在歐洲通信界大名鼎鼎的法國裡摩日大學光纖微波通信研究所繼續深造。

1992年畢業於法國裡摩日大學光纖微波通信研究所博士學位,留學四年,在法國取得三項重要科研成果和一項法國專利。

1992年9月,成為一名通信科研人員,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裡,於全和他的兩名助手幾乎天天都把自己關在微機室裡,面對枯燥繁瑣的計算機程序,反覆地編寫、修改,再編寫、再修改,整個系統光編制的程序就達幾十萬條,打印出來足有幾公里長。

1994年12月,“野戰通信網信令級仿真系統”研製成功。這個成果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而且有10多個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一成果已廣泛應用於衛星通信、無線通信、保密通信、電子對抗等軍事領域,產生了巨大軍事、經濟和社會效益。其中,“某通信網仿真系統”和“某通信網組網系統”填補了國內空白,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和經濟效益;“某網關電臺”解決了三軍協同通信這一世界性難題,使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野戰通信技術研究上第一次走在了世界前列。

於全先後主持完成了20餘項重大科研項目,精心設計和周密組織,經過長期艱苦攻關,研製出了中國第一代戰術通信網,實現了通信保障模式的跨越式發展,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打贏信息化戰爭提供了堅強有力保障。

1998年11月,於全和他的戰友們以最少的經費和最快的速度,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軍用軟件無線電網關”電臺,成功地實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不同頻段、不同體制電臺的互連互通,較好地解決了三軍協同通信這一世界難題,使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野戰通信技術研究上第一次走在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前面,擁有了完全屬於自己的一流通信技術。

2009年12月2日,當選為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院士。

2012年3月10日受聘擔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名譽院長。

東南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名譽院長,網絡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郵電大學)、綜合業務網理論及關鍵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 ,北京理工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東莞理工學院兼職教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計劃“空間信息網絡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指導專家組組長,《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Networks》期刊主編 ,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電子學會副監事長等。

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於全

科研成就:

(1)主持研製了我軍第一部多頻段、多模式、可編程的軟件無線電電臺,建立了開放式的通用硬件架構及組件化的軟件波形標準,大幅提升了通信裝備的兼容性和可擴展性,實現了三軍戰術電臺的互聯互通。

(2)主持研製了我軍第一代三軍共用的戰術通信網,突破了QoS路由、高效組播、跨層設計等關鍵技術,形成了陸基、空基、天基融合的立體化網絡,大幅提升了動態重組、隨遇接入等性能,實現了我軍戰術通信從傳統的“樹狀、按級、分散保障模式”向“柵格、區域、整體保障模式”的跨越式發展

(3)主持研製了我軍第一代短波綜合通信網,提出了基於空間/頻率分集的廣域分佈式協同傳輸方法,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短波通信的選頻困難、可通率低、時效性差等突出問題,大幅提升了我軍“遠程通”、“動中通”、“保底通”能力。

個人榮譽:

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於全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國家重點資助優秀留學回國人員、全國優秀歸國留學人員、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青年科技獎、全國青年科技獎—求是工程獎、全軍學習成才標兵、全軍通信系統優秀科技骨幹、總參青年標兵、總參優秀中青年專家、總參優秀科技幹部、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第十二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標兵”、獲國家發明專利14項,軟件著作權1項,出版專著8部,譯著2部,發表包括20餘篇SCI論文在內的學術論文90餘篇。

(圖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