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于全

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于全

于全,男,1965年9月7日出生于江西九江,中共党员,1986年获南京大学无线电物理专业学士,1988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工程专业硕士,并于同年留学法国,1992年获法国里摩日大学光纤通信专业博士学位。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现任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研究员。于全院士是我国国防通信领域的领军人物,网络攻防国防重点实验室主任。

学习和工作经历:

1982年考入南京大学信息物理系,1986年本科毕业进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物理系电波传播专业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学历,研究员。

1988年6月30日,作为该校唯一入选的国家公费研究生,被派往在欧洲通信界大名鼎鼎的法国里摩日大学光纤微波通信研究所继续深造。

1992年毕业于法国里摩日大学光纤微波通信研究所博士学位,留学四年,在法国取得三项重要科研成果和一项法国专利。

1992年9月,成为一名通信科研人员,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于全和他的两名助手几乎天天都把自己关在微机室里,面对枯燥繁琐的计算机程序,反复地编写、修改,再编写、再修改,整个系统光编制的程序就达几十万条,打印出来足有几公里长。

1994年12月,“野战通信网信令级仿真系统”研制成功。这个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有10多个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卫星通信、无线通信、保密通信、电子对抗等军事领域,产生了巨大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某通信网仿真系统”和“某通信网组网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和经济效益;“某网关电台”解决了三军协同通信这一世界性难题,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野战通信技术研究上第一次走在了世界前列。

于全先后主持完成了2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精心设计和周密组织,经过长期艰苦攻关,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代战术通信网,实现了通信保障模式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赢信息化战争提供了坚强有力保障。

1998年11月,于全和他的战友们以最少的经费和最快的速度,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军用软件无线电网关”电台,成功地实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同频段、不同体制电台的互连互通,较好地解决了三军协同通信这一世界难题,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野战通信技术研究上第一次走在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前面,拥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一流通信技术。

2009年12月2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

2012年3月10日受聘担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名誉院长。

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名誉院长,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兼职教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指导专家组组长,《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Networks》期刊主编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副监事长等。

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于全

科研成就:

(1)主持研制了我军第一部多频段、多模式、可编程的软件无线电电台,建立了开放式的通用硬件架构及组件化的软件波形标准,大幅提升了通信装备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实现了三军战术电台的互联互通。

(2)主持研制了我军第一代三军共用的战术通信网,突破了QoS路由、高效组播、跨层设计等关键技术,形成了陆基、空基、天基融合的立体化网络,大幅提升了动态重组、随遇接入等性能,实现了我军战术通信从传统的“树状、按级、分散保障模式”向“栅格、区域、整体保障模式”的跨越式发展

(3)主持研制了我军第一代短波综合通信网,提出了基于空间/频率分集的广域分布式协同传输方法,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短波通信的选频困难、可通率低、时效性差等突出问题,大幅提升了我军“远程通”、“动中通”、“保底通”能力。

个人荣誉:

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于全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国家重点资助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优秀归国留学人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青年科技奖—求是工程奖、全军学习成才标兵、全军通信系统优秀科技骨干、总参青年标兵、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总参优秀科技干部、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第十二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获国家发明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1项,出版专著8部,译著2部,发表包括20余篇SCI论文在内的学术论文90余篇。

(图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