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紳的《憫農詩》共有三首,為何只流傳下來只有兩首?

範清k1ng-bAby


教科書編寫的專家們通常按照孩子的接受水平,在小學低年級和高年級安排兩首《憫農》供孩子們學習和領會。然而李紳的《憫農》一共三首。這第三首《憫農》究竟是什麼樣子,教科書又為什麼不講這第三首《憫農》編寫進去呢?筆者就為各位說說這三首《憫農》詩背後的故事:

我們熟悉的李紳

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李紳六歲時喪父,隨母親遷居潤州無錫。二十七歲時中進士,補國子助教。後歷任中書侍郎、尚書右僕射、淮南節度使等職,會昌六年(846年)在揚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贈太尉,諡號“文肅”,李紳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為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著有《樂府新題》二十首,已佚。

《憫農》差點要了作者李紳的性命。

當年,李紳回到故鄉亳州,此行之目的則是探親訪友,這時他遇到了浙東節度使李逢吉。李先生是打算北上赴長安述職的。兩人是同榜進士又是詩友,兩人便攜手登上亳州城東觀稼臺。李逢吉是官迷,他隨口說了:"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遷任如登臺"這樣一句詩,大致就是說我李逢吉要是升官能像登臺那麼快就好了。而李紳看到的則是另一番景象,於是則有了第一首《憫農詩》。李逢吉則稱好詩,但是李紳好像還有話沒有說完接著又說道:"

春種一顆慄,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李逢吉一聽覺得不對勁呀,這是在說朝廷的不對,意思不是說國家收的稅收的太重了嘛。兩人下了臺,李逢吉就希望李紳將這兩首詩抄下來送給他。李紳一想字太少了總共才四十個字,於是又寫了第三篇的《憫農》詩:

隴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窗下梭織女,手織身無衣。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資。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李逢吉一聽這是在罵皇上荒淫無道,沉迷女色了,他心裡盤算著是打算到京都參李紳一本。他上奏皇上說:"翰林院學士李紳,不僅擅離職守而且寫詩辱罵朝廷,寫詩發洩對朝廷不滿,詩就在我手上。"唐武宗立刻召見了李紳,武宗拿起那張寫了三首詩的紙,質問李紳。李紳此時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也沒有體察出其中的危機。對於單純的李紳來說他沒有想那麼遠,僅僅就說這是自己看到的真實情況,沒有任何的謊言。也許唐武宗也算是英明的皇帝,並沒有處罰李紳,還讓李紳坐了更好的官位。試想換了一個皇帝,李紳還能這麼幸運嗎?這個大概誰也不好說吧。就是這三首詩也差點要了李紳的命,他的生死也完全在一瞬間


《憫農》到底有幾首?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種一顆慄,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這兩首《憫農》是毫無異議的李紳的作品,而這第三首也是在近代在敦煌石窟的的資料的整理與考據之中而得出的結論。但是將近一百年過去了,這些也沒有得到學術界和大眾的普遍認知。筆者不想搞枯燥的考據,因為根本沒有任何意義。筆者僅僅想為大家簡單剖析一下這第三首《憫農》:

隴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窗下梭織女,手織身無衣。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資。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眾所周知,李紳是中唐和白居易,元稹齊名的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新樂府運動就是秉持著樂府詩歌反映民生,反映百姓疾苦的現實主義詩歌運動,語言也較為淺俗與實在。前兩聯大概就是"賣鹽的喝淡湯;買棉被的睡草蓆"的意思。講的就是種田和織布的人沒有飯和衣服穿。後兩聯給出瞭解釋:統治者們總是聲色犬馬,總是壓迫著底層的人民,導致了他們生活的貧困。最後他告訴皇帝不要總是貪戀享受,就可以讓國家和人民富裕。他將貧困全部歸因於統治者的賦稅。


第三首《憫農》偉大之處

身為官僚的李紳以一種悲憫與人道主義意識寫出了農民階級的不易。最難的可貴的是他明明知道寫這樣直指自己"老闆"的詩歌可能輕則丟掉官位,重則丟掉性命。李紳依然要寫,他知道作為知識分子的良心他必須要為天下百姓登高一呼。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這是儒者的心,儒者的責任!三首《憫農》寫的就是李紳那顆赤子之心,一顆讀書人的良心。


一往文學


請看這三首詩:

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其三: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姿。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千百年以來,我們只知道李紳寫了憫農二首,並且耳熟能詳,並不知道有第三首。因當時唐朝末期戰亂不休,很多書籍已經散失了。從只到近代有人在敦煌石窟的唐朝殘卷裡發現了《憫農》其三,這首詩才方為人知.從詩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物質分配的不公平,農民缺衣少食、飢寒困苦。和前二首一脈相承!



藍山逸士


這是因為李紳只寫了兩首《憫農》詩。而且兩首詩的題目就叫《憫農二首》!何來的第三首?

憫農二首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憫農二首其二

鋤田當日午,汗滴禾下土。

誰念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至於謠傳的第三首詩我看了看應該是唐朝於濆寫的《苦辛吟》,不知為什麼總有人把這首詩的著作權安在李紳的頭上,而且還引經據典,煞有介事的發了一通謬論。


海浮山頑石


李紳的三首《憫農詩》,千百年來,人們只見到前面兩首,沒有見到第三首。第三首是被夾入皇宮的資料庫中,讓歷史給湮滅了。


我浪跡了天涯


因為還沒有被髮掘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