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些读书方法能把书里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

鼹鼠的土豆


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知识转化成自己能力。我认为,非拆书帮的ria读书法莫属。

什么是RIA读书法?就是一种把书中知识转为自己能力的方法,拆书帮的小伙伴叫拆书,拆为己有。

I是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为什么要这样?已经阅读了还要复述。因为只有通过自己复述原文的意思才是真正把书中知识内化为自己的。

A是关联自己。由原文中知识点联想自己实际生活,以往失败的经历,结合原文,规划自己以后该怎么办。

看,这三个步骤,完美地把书中原文和自己的实际生活链接起来。

因为有反思过去,也有设想未来,完美滴把书中知识拆为己用。转化成自己的能力。

大家想更多了解这个方法,推荐阅读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


俩宝好妈


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调查得知,犹太人以人均64本的阅读量稳居世界第一。

为什么犹太人如此热爱阅读?

源于犹太人家庭重视对孩子的阅读教育。让孩子从小爱上阅读。所以才会出现了像爱因斯坦,毕加索,巴菲特等一大批犹太籍超一流人才。

多年前演员胡歌遭受严重车祸,面部缝了100多针,险些毁容,事业和人生受到双重打击。

他说:如果皮囊无法修复,就用思想去填满它。

《劝学诗》里也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你想要的东西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可是大多数人都会心生怀疑:为什么我也喜欢阅读,却没发现书里的黄金屋呢?

那是因为大多数人的看书也只是“看过”而已,并没有将读到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能力。

《实用性阅读指南》教给你如何明确读书目的,如何掌握读书方法,告别盲目阅读,让你快速找到书中的黄金,迅速掌握一本书的精华。


作者是日本作家大岩俊之,他在自己创业的道路上,发现了“成功人皆是读书家”的观点,为此他每年阅读300本书,尝试各种速读方法,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成为指导教学的讲师。

一、明确读书目的,设定前进目标。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也会因为各种实际的需求去阅读。

.想要提升工作能力,完成老板交代的事项

.想完成一篇论文,收集写作素材;

.周末下午闲来无事,读一本小说打发时间⋯

阅读的功能就是让人们获得知识、收集信息、消遣娱乐。我们带着主动意识去行动,阅读时会更加专注,由此我们也会更加集中注意力,容易有所收获。

所以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像一艘小船在茫茫大海中,没有了目标和方向,怎样都无法到达彼岸。

知道自己想从书里得到什么,再去阅读时就能集中火力,更容易找到想知道的信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容易走入三个误区。

误区一,阅读要一字不落的看完。

很多人认为,读书应该从书本的第一页开始,从头读到尾,一直读到“全书完”,才是真正的阅读。其实不然,在阅读之前要想好关于书本的问题,然后从书中找到应对问题的答案,带着问题去思考、去阅读,记忆才会深刻,阅读才能更高效。

误区二,阅读时跳过序言和目录章节。

不少人拿起一本书从第一章开始看起,忽略了序言。其实序言对书来说至关重要,序言就是浓缩了一本书的所有优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它的意义何在?这本书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收获?作者会在序言中一一道来,没有人会比作者本人更了解这本书了,所以序言很重要,要认真去阅读。

章节目录,便是书里的大纲和基本框架,没有框架作者难以将内容整理成型。没有其它的任何部分能像目录一样,对书的内容有这么全面的整理。想大体掌握一本书,在阅读之前必须要阅读目录。

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不去看序言和目录,无法掌握书里的基本脉络。

误区三,全部理解书里的内容。

有的人认为阅读时不仅要一字不落的看完全文,还要强迫大脑全部记忆书里的内容,这会让大脑不堪重负。作者大岩俊之告诉我们,一本书的重要内容,只占总数的20%,在20%中最重要的仅有4%,也就是说一本200页的书中,只有8页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我们与其读完整本书,却不记得书里到底讲了什么,不如一开始就找出最核心的4%,去集中火力阅读,这样取得的效果会更好。

二、如何将读过的书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读完书不去做任何笔记,这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变化,不要相信大脑的记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下来写在笔记本里,比单独依靠大脑记忆更有保障。

1.把握书的结构层次,学会做读书笔记。

刚才说的阅读章节目录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就像我们去游乐场里玩,需要先拿来地图了解一下游乐场的具体分布,看一下你喜欢的游乐项目分布在什么位置,然后直奔目标而去,这样可以减少盲目等待,节约我们的时间。

读书也是一样,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或者你认为最重要的章节,直接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边读边记笔记。

并且要及时记下自己的感想,哪怕就写一句话,诸如“写的太棒了”,“非常不错”,这种简单的想法,也要记下来。把它变成你独一无二,专属自己的回忆。

2.了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牢记二八定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100多年前,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了一种现象。当人们想刻意记住某些东西,但是大脑记住后没多久,就开始快速遗忘。20分钟后遗忘42%,1个小时以后遗忘56%,一天过后,甚至会忘记74%的信息。


如果不主动记忆,只需要一天,就会忘记大部分内容。自己都不想去记忆,书本上的内容忘光,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破解的方法就是反复阅读,留存记忆,反复的次数越多,记得越牢。

为什么我们在学生时期背的古诗、单词、背的数学公式,现在依然记忆深刻呢?就是因为不厌其烦的反复背诵,大脑记忆慢慢牢固,让大脑一直处在“记得住”的状态。

社会上20%的高收入者,占有80%的社会财富,这是我们熟悉的二八定律,同样适用于阅读。全书重要的20%,占有80%的内容。

从书里找到最重要的20%,重点记忆,然后用马克笔在重点处标注记号,不用担心把书弄脏,做好标注,然后反复阅读标记的部分,慢慢顿悟,细细体会。

3.学会用思维导图浓缩书中内容。

思维导图是英国教育家托尼.博赞,提倡的一种思考方法,简单的说就是使用一种与脑神经细胞非常接近的形式,将头脑中思考的内容,用可视化的图像呈现出来。

历史上拥有伟大头脑的人,如达芬奇、爱因斯坦、毕加索、达尔文,他们的记笔记方法,类似涂鸦一样,是最早的思维导图。

如何用思维导图来绘制一本书的内容呢?

首先要准备一张A4纸,以及最少6种或12种颜色的水性笔,将A4纸横放在书桌前(横放有利于开拓思路)。然后从A4区中心位置,开始向外伸出分枝,越向外分延伸,分支越细,在分枝上写上单词,或关键词语。最后按照书里的顺序总结几个重点内容,依次填写。

三、迅速行动起来。

好不容易读完一本书,也认真做了读书笔记,画了思维导图,是不是就发挥效果了呢?不行动就不会有任何的效果。尤其是阅读实用类工具书,不付诸行动,怎么会知道在自己身上是否管用呢?

俗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只有自己尝试实践,才能验证是否有效。

1.根据SMART原则,设定自己的目标。

什么是SMART原则?

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以预见的;Achievable可达到的,Realistic实际的,Time-bound,有期限的。举个例子:

.创业半年后,年收入达到3000万元。

.创业半年后,年收入达到30万元。

你认为哪一个目标最可能实现呢?如果锁定的目标与现实的差距较大,就没有办法顺利完成,这样反而变成一件折磨自己的事情。不要好高骛远,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的调整。

2.想想自己目标达成的样子。

万事开头难,大多数人都是从本能上抗拒困难,拒绝改变。想要真正行动起来,就得跨越第一步。我们可以在脑子里描绘一下自己达成目标时的样子,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完成这个目标后,我能会看见什么?

.完成这个目标后,我会听见什么?

.完成这个目标后,我会感觉到什么?

充分调动你的视觉、听觉及体感,努力描绘那个场面,让自己兴奋起来。就像吸引力法则一样:你说什么做什么,就会将什么吸引进你的生活,有意识的去关注事物的积极面,从而影响你的行为。

3.将任务拆分为马上能去做的小步骤。

圣人老子讲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任何事情要从小事做起,养成好习惯。

比如设定每周读完一本书,可以把任务分配到具体的每一天,在每晚睡觉前阅读一个小时,连续读7天,用7个小时挑战一本书就不是问题了。

总结一下: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知道那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没有明确读书目的,没有将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自身能力。给你的三个锦囊就是:

1、明确读书目的,设定前进目标。

2、阅读时学会做笔记和思维导图。

3、迅速行动起来,将目标具体化。

鲁迅先生说过,阅读就像采蜜一样,必须采过许多的花,才能酿出蜜来。我们要做读书的小蜜蜂,每日勤劳阅读,不能懈怠,才能浇灌出世上最美丽的花朵,酿出最甜的蜜来。


不爱看书的花花晨


要把书中的知识变成个人能力,需要做到两点,而且缺一不可:

一是理解和吸收书中的知识,二是把学到的知识付诸行动。

一 阅读方法

01 浏览全书,梳理结构:

浏览全书是为了帮助我们知道书的大概内容,在这个基础上,梳理出全书结构。就相当于为自己的阅读过程,画好了一副全景图。

手里有地图,心里不慌,当你在阅读中,遇到不明白作者意图的地方,你就看一下这个地图,很可能就能理解作者写这些内容的深层次目的。

现在做结构图的软件有很多,比如,思维导图、百度脑图、幕布、XMIND等都可以用来做结构图。

02 通读全书

通读全书的目的,不在于理解书中的知识,而是为了精读和做读书笔记做准备。

很多好书,读一遍不能领会到作者的意思,读书后要写书评的话,就更不可能只读一遍。所以,通读的重点是从头读下去,即使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停下来思考,但是可以用便签纸进行标记,对于自己产生共鸣或者觉得值得深思的地方,可以贴上标签,也可以折页,提醒自己后续要仔细看。

03 精读,做读书笔记

培根曾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说的就是,要根据书的特点,决定阅读的方法。

对于解决问题很有用,或者很经典的书,我们需要仔细阅读。在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思考之前做标签和折页的部分,同时还要做读书笔记。

很多人把摘抄原文当做读书笔记,其实,真正有用的是“摘抄原文+记录自己想法”的读书笔记,因为这个过程是为了养成思考的习惯,你不思考,就无话可写。

刚开始,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想法也没有关系,因为这是为了锻炼思考能力,时间久了,就能建立起主动阅读的习惯了。

04 写书评或讲书稿

做完读书笔记,我们经常以为完全理解这本书了。然而,读书笔记是零散地记录书中的知识,要把书中的知识梳理成体系,还要通过写:写书评或讲书稿。

一方面,写出来能防止我们犯了元认知错误,即我们以为自己理解了,其实并没有,我们只是知道了而已,还没有到理解的程度。

另一方面,写的过程也是加深理解的过程。在写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很多地方并不是很明白,就会反复地去翻书,不知不觉,把书又读了很多遍,这个时候,对书中的内容就会有比较深的理解了。

05 定期重读

对于那些好书,定期重读很重要。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大脑的遗忘规律,通过回想书中的知识,能帮助我们牢固的掌握;另一方面,经过时间间隔,我们自己的经历和生活发生了变化,对书的理解深度就会不一样,很有可能还会发现新的闪光点。

二 付诸行动

培根曾说过,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

我们要把书中的知识,转化成个人能力,就必须行动起来,使用知识。比如,想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就得按照书中的方法来读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书中的知识有没有用,才能切实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一下SMART法则,来确定行动的目标。

SMART法则,本来是企业目标管理的方法,不仅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够量化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我们可以用这个企业管理的办法来管理自己。

Specific:具体的,清楚详细的;

Measurable:能够测量的,就是说能用数据等方式测量目标完成的情况;Achievable:能够达到的,有实现的可能;

Relevant:相关的,与自己的生活目标相关;

Time-bound:有期限的,即定下实现目标的时间。

想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以给自己定下一个SMART的目标:3天看完一本书,1周内写完读书笔记、书评等。这个目标就是具体的,能够衡量自己有没有完成,是通过努力就能够实现的,与提高阅读水平的大目标相关,并且有明确的时间规定。


都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知识只有转化成行动,才能变成真正的力量。

共勉。


驯养一本书


读书前,我们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目的,如果你是希望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把读过的书真正的运用起来,为己所用,那么以下的方法。可以试试

首先,我们要打破“必须从头读到尾”的观念。我们要清晰地知道,作为读者的我们,拥有跳读、不读完、重读、随意选读的权利。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后,你可以从目录中选择那些自己喜欢的章节来阅读,也可以不断地跳读,甚至不用读完。有了这个意识,你被束缚的心灵就会得到解放了。

其次,遵循好奇心,找到感兴趣的突破口。很多事情能坚持下来去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好奇与感兴趣的内在动机,只有在这些内在动机的驱动下,人们才能坚持下来一直去做。而阅读也不例外。为了找到感兴趣的突破口,我们可以去读一些与自身有关的书籍,比如孩子妈妈可以阅读各种各样的育儿书籍和杂志,吸收育儿所需要的各类信息知识。企业管理者可以阅读一些经管类的书籍,如何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如何增强公司的凝聚力等。

在这样与自身相关的阅读中,不但能把学到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还能保持阅读的内在动机。如果能够把这一行为养成习惯,你的大脑在每次读书时都将感受到喜悦,进而上瘾,使你逐渐变成“读书体质”。

最后,降低读书门槛,营造读书氛围。很多人在买书或者看书前都会给自己一个任务,要看哪些对自己有用的书籍,像古今中外的名著或者专业性比较强的书,这些书都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要么非常厚,要么晦涩难懂。一般很难坚持读下去,强读下去的结果就是极速降低读书的兴趣,甚至不愿再拿起书本。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不妨尽量降低读书的门槛,保持读书的兴趣与信心最重要了。我们可以先从入门级的专业书或者简版的名著开始读,或者是听书,比如一些带有图片解说类的入门书籍,这样我们不但能获得我们想要的知识,而且还保持了继续读下去的欲望。

此外,《高效能阅读》这本书中还提到,读书的氛围和环境也十分重要。我们可以给自己规定一个时间段,去图书馆或者在家中的书房,每天阅读一个小时,这样久而久之还能养成阅读的习惯。当然,你还可以通过结交一些读书的伙伴们,一群人一起坚持阅读,相互支持与鼓励,能更有利于保持阅读的兴趣。

我自己倒是喜欢加入一些读书群,和小伙伴们一起看书,分享知识。去年中旬,我就加入了一个书评群,群里有出版社编辑经常约书。我们约到书后,看完一本书要求写一篇书评,这是免费看书的一个要求。当然,书评质量要保证,而且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出书评,这样才能保证下次还有的约。

二、快速阅读,抓住重要信息。

时间就是金钱,现代人每天都很忙,时间显得尤为宝贵,所以我们不妨放弃从头开始一丝不苟的阅读,边记笔记边吸收的读书方法。我们可以掌握速读的技巧,快速的吸取书中对我们有用的信息与知识。

1、通过目录,发掘关键词。速读的关键在于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而在寻找关键词前,要先把书的目录浏览一遍,通过阅读目录,掌握书的大概逻辑,选定自己该看的章节,在每个章节读完之后,可以用几个关键词进行提炼与总结,然后把关键词写在便利贴上,贴在书中。这样一本书就可以总结成一个逻辑思维图与几个关键词,而且时间也不会花费很多,还能掌握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当然,有些书籍的关键词,作者会自己标出来,用黑体字或者标题展示出来。这类书籍一般是专业书,在阅读时,我们如果运用关键词方法,一本书很快就能读完并掌握要点。

2、眼球移动训练与抓住间隙时间,提升读书的速度。有时候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很容易走神,看文字的时候不经意间会停留在某个章节某一页,这其实很影响我们阅读的速度。那么我们可以去学习训练眼球的移动,尽量快速移动眼球,测试每分钟能读多少字,记录移动眼球的速度。此外,在读书的时候,不要默念或者心念文字,否则也会影响阅读的速度。

如果觉得自己读书的速度太慢,不妨使用这种训练的方法,提升阅读速度。当然,想要多读一些书,还要懂得利用好碎片时间。比如,在等车、等人或者开会间隙,只要我们留意去寻找,就能在生活中发现很多这种间隙时间,充分利用好,也能读很多书了。

三、让书本知识系统化,真正为己所用。

通过书本获得的知识与信息往往会比较零散,有时候也不免会出现片面的现象。如果能让知识更加饱满与系统化,这样不但有利于我们系统化的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还能更好的为我们所用。

1、垂直型主题阅读。

垂直型主题阅读,是指根据一个主题展开阅读,通过将多本书相互关联起来阅读,深化该领域的知识,形成自己的思考。

比如,关于如何读书,我们可以读《高效能阅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等,通过阅读这些书,你可以整合作者共通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思考,最后再按照你自己的思考,进行实践与检验你的观点,这样的循环往复,才能让你知其所以然。

所以,如果想要让自己的知识更加立体化与全面,就按照一个主题来阅读相关书籍,找到共通点,再增加自己的思考,这样就更容易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为己所用。

2、以产出型的读书方式为基本。

有时候读完一本书,很容易在时间的流逝中,忘却了书中的内容。其实,我们可以通过撰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来让书的内容深化在脑海中。而且在读书笔记和书评的撰写过程中,我们也能把自己的思考融入进去,在以后翻看书评与笔记的时候,就能回顾书的内容。

读书可以分为两种“乐读”与“实读”。所谓“乐读”是指以读书为兴趣、以享受为目的读书。而所谓“实读”,指的是读书为食粮、以产出为目的的读书。如果想要高效能的阅读,那么还是实读比较重要,因为它能产生更高的效能。

所以,我们在阅读完一本书的时候,一定要记录一些笔记或者写书评,这样才能更好的吸收书中的知识。


霞姝儿


知识迁移很难,但希望我们都可以慢慢习得!


总得来说,分享的下面几种读书方法,让我在慢慢捡起这些能力,希望对大家也有帮助:


1.系统分析,更有条理地表述问题(检视阅读,全面了解书本结构和逻辑)
2.学会探究身边事物的本质(带着问题更容易找对答案)
3.明白分享和利他就是利己(想要知识记得牢,可以试着分享出去)
4.学习从事物的表面探究问题的成因和来龙去脉(一本书就是作者的前世今生)
5.更多地思考,而不是依靠死记硬背(读书+思考+笔记)



那我们需要如何做呢?来看看都有哪些阅读好建议。

①掌握读书的正确姿势

阅读也是有方法的。我们常常说自己没有时间阅读,但事实是,比我们忙碌,比我们厉害的人,还是可以抽时间增加阅读量,其实,他们只是掌握了更好的读书方式而已。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当中,作者已经非常系统地为什么讲述了如何根据书本的不同题材,不同内容,量身订造自己的阅读方法论。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总结了一些阅读技巧供大家参考。

首先,检视阅读。拿到书本就开始囫囵吞枣,是很多人阅读一直停留在书本前三分之一的最主要原因。一本书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一拿到书就胡乱开始翻阅,每天看一点的方法只会让书本内容变得支离破碎。断片式的阅读让人读了前面就忘了后面,索性最后就弃之一旁了。检视阅读的方法告诉我们,要先通过阅读书本的封面,介绍,序言,目录,对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其次,带着问题开读。在通过第一个步骤,检视阅读以后,我们对书本有了大概的了解。这个过程以后,我们就可以在心中酝酿一些你希望在书本中寻求的答案和你目前对内容的困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帮助我们更好地吸收和理解书籍内容。

最后,开启费曼技巧。什么是费曼技巧?这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总结的一套以教促学的方法。也就是说,当我们学完一项新知识之后,检验自己是否真正理解消化的方式就是把自己所领悟的内容讲述给旁人听。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地挖掘和提取大脑中对知识内容的记忆,这样就非常有效地进行了我们对知识的内化和转达。利用费曼技巧来作为阅读一本书的收尾工作,也是帮助我们延缓遗忘的有效方法。

②把书读厚-->把书读薄。

尼采曾经提到,读书就是沿着作者的脚印去看沿途的风景。

没有时间阅读的人,往往一上来就祈求把书读薄,但阅读大师告诉我们,把书读厚的过程更重要。被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称为本世纪最会读书的李源老师就一度向书友们传达,把书读厚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一本书的前世今生。

首先,把书读厚。阅读一本新书,就如同结识一个新朋友。如果要真正了解一个对你非常重要的人,那么除了了解TA的当下,我们还需要认识TA在过去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书籍也是一样的,书籍的生命就是作者思维的延续,作者把在不同时期的价值观传达到书本里,只有串联起它们的背景知识,我们才能更深入地解读一本书。

比如,在阅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时,做一番背景知识调研是非常重要的。作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很多人都被书本中作者脑洞齐开的故事情节和重复冗长的人名吓退。但了解过它的朋友都认同《百年孤独》是一部非常伟大且非常有意思的书。

以上是我把书读厚过程中的笔记节选。在了解书籍作者背景,书本运用的相关典故和知识以后,也使得我对这本书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知。也有助于我们吸收作者想要传达的价值观和人生体悟。把书读厚不是慢,而是更快。因为把书读厚的方式让我们找到了深入探寻书本知识的捷径。

然后,把书读薄。除了以上介绍的费曼技巧是把一整本书用自己简洁的语言转达之外,做思维导图和概念图也是把书读薄的有效方式。

在阅读完一本书之后,用一些辅助工具把书的脉络整理出来,有助于我们在后期复习时,快很准地找到相关内容。也有利于我们梳理书本的整体框架。


③记不住吗?记忆方法三连:读+思+笔记

阅读还有一个困惑就是----读过就忘。遗忘是必然的,如果企图把所有的事都记在脑子里,反而会令我们的记忆错乱,徒增压力。所以,为了减轻大脑的负担,我们需要读书,思考,记笔记。

日本作家奥野宣之曾在他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介绍过一种非常实用的信息整理术(一元笔记法)。它的方法是把你所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事物经过自己的思考统一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在一本笔记本上,通过EXCEL关键词和日期排列,就可以找到过去某一天的灵感和随想。这样就相当于我们随时带一个笔记大脑在身边。不过,在学习完这套笔记术之后,我也将它稍微做了以下改良,用到的工具是ONENOTE。

这是我上个月的onenote笔记日历截图。我认为用电子笔记的好处是,你可以在打开工具时,智能搜索你需要的内容,或者直接跳到笔记日历,查找某一天的笔记条目,点到相关内容上,就会展开你当时所记录的所有笔记内容了。通过读书,思考和笔记,遗忘之后,在残存的记忆中也可以相当方便地找回我们的灵感。

如果你还在为没有开始阅读懊恼,焦虑,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一套适合自己的阅读术,然后开始。


于升升成长


我们在读书的过程当中,总是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要么读得太慢、没有效率,别人一周都读完两本了,自己第一本才读了不到一半,要么读过的书很快就忘了,等到想用的时候发现连书名都想不全。那有没有什么有效率的读书方法,既能读得快,又能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呢?

有两本本书讲到的技能可以去学习一下。


01《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作者【日】奥野宣之


这本书的作者奥野宣之是日本大名鼎鼎的“笔记本作家”,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作法在商务人士中极受欢迎。

书里最大的亮点就是奥野宣之提到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这个笔记法已经被很多人使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的核心也很简单,一是记录下这本书的基本信息,二是针对书中的亮点和精彩部分进行摘抄,三是对摘抄的部分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也就是触动我们的地方,摘抄与评论需要交替进行。

这个方法可以让我们读过的书真正成为我们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不容易遗忘。并且,我们要经常温习笔记,每次有新的“触发”可以继续写下来。

日积月累下来,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小小的素材,会成为思想创造的源泉。我们整个思维体系,也会日臻完善。

02《实用性阅读指南》

“成功人士皆读书。”这是大岩俊之创业之初发现的一个普遍规律。

《实用性阅读指南》向我们介绍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比如带着目的去读书,制作读书笔记、画思维导图、把握书的结构层次等。

针对我们为什么读完的书记不住的问题,大岩俊之用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帮助做了解释,并且提出了找出书中重要的20%内容的策略,还提到了“用输出倒逼输入”等的方法,帮助我们牢记书中的内容。

在《实用性阅读指南》一书的最后,大岩俊之提到“读书的关键不在于读了多少书,而在于有过多少行动”。我们大多数人在读书的时候几乎都会有这样的问题,读完就完了,什么都没留下,更不用谈行动。大岩俊之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向我们介绍了“SMART”法则,通过设定具体的、可行的目标,分解目标,来踏出行动的第一步。

他自己也是这个办法的践行者和受益人,通过常年不断的读书,最终实现了创业上的成功。


这两本书的作者不仅自己践行了所说的读书的方法,而且通过这种方法,真正将知识转化成了能力,最后获得了成功。虽然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但是方法我们可以用来学习!


牧心微笔记


想要高效读书,将书里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要注重阅读质量。就像吃饭一样,不在于吃得多,而在于能补充身体所需营养,并且消化吸收为身体所用。


四个阅读方法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增加知识转化率:

1、明确读书目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才容易找到什么;

2、善用读书笔记——输出,有助于内化;

3、善用思维导图——输出,有助于理清思路;

4、用科学的方法行动——验证,知识转化为能力。

1 明确阅读目的

明确阅读目的,第一层意思是指有目的地选书,第二层意思是拿到一本书要有目的性地看。下面说一下后者。


如果一本书的内容是100%,根据二八原则,重要的占20%,最重要的只有4%。

这最重要的4%就来自于你读这本书的目的,所以,确定读书目的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前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去找什么,比漫无目的地胡乱挑拣容易得多。

做一个小试验你会对目标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体验。

“闭上眼睛,想一想周围有多少蓝色物体,在心里默默数一下。

再睁开眼睛,扫视四周,确认一下身边究竟有多少蓝色物体。”

就在你睁开眼睛环视周围的时候,是不是感觉双目所及的蓝色物体一下子飞入眼帘了呢?你一定会惊觉:“原来我身边有这么多蓝色的东西呀!”

没错,这就是主动意识的力量。

想都记住的结果就是都记不住,所以你必须要有舍弃96%只保留4%的勇气。

确定读书目的之后,你可以运用《实用性阅读指南》中提到的技巧,通过浏览序言、目录、后记掌握概要,直接跳到你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或者略读全书(不试图全部理解)后,再仔细阅读你认为最重要的部分。

设定目标,直击重点,这个思路不仅是阅读整本书的战略,也适用于每次阅读。比如,在睡前有半个小时的阅读时间,那么这时候,你可以把“读完这三节”设定为这次阅读的目标,这样就更容易集中精力了。


2 记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也是最有效的读书办法。《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介绍了“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也是作者奥野宣之所创。


记读书笔记之前,先要在阅读过程中做标记进行筛选,为读书笔记确定素材:


通读,一边阅读,一边把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
重读,读完一遍后,再把折角的几页重新读一遍,如果仍觉得和好,就把这一页另一个角也折起来。
标记,再重新读一遍折起上下两角的几页,如果第三次阅读后仍然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


葱鲔火锅由鱼肉+大葱组成,对应的葱鲔火锅式笔记则由摘抄+评论组成。主菜与配菜齐上的火锅才算完满,摘抄与评论并存的读书笔记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思想舞台。



第一步,写下“日期、书名、作者”等信息,参照格式:六位数日期+书名+作者+出版社,例如:[190310]《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奥野宣之/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二步,摘抄和评论。经过几遍重读记号内容确定摘抄内容之后,在笔记本上用“o”表示并摘抄上去。随后,“趁打铁”,写上自己的评论,并用“☆”表示。


葱鲔火锅式笔记法注意一点,要有足够的留白:每次换行都留一行空白,每个段落间留两行空白。这样写起来压力更小,也便日后插入文字和更正修改。


读书之后要记得住,不仅是要在选书买书、读书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重读,以达到思想内化、温故知新、提升自我的目的。


重读时,看到原来的摘抄和想法,很容易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就可以写在原有笔记下方。读书笔记成为一种升华工具,可以让读书活动完成从生搬硬套到独创思维的飞跃。

3 善用思维导图

人类善于遗忘的特征是由人脑的构造决定的,有意识地“输出”是加深记忆的重要手段。所谓“输出”,包括“向他人讲述”和“写下来”两种含义。

读书最常用的输出方式就是读书笔记。建立使用不同符号标记的读书习惯,是读书笔记前的重要准备。比如作者喜欢在重要的地方划线,重要段落用中括号括起来,在空白处做标记,用便签写关键词用于强调和分类……

《实用性阅读指南》中,大岩俊之先生介绍了读书笔记的详细制作方法和技巧,但他最推崇的读书笔记方法还是思维导图法。

制作思维导图常犯的一个误区是:我必须要读完整本书才能开始,如果不读完,那么我做的思维导图都是不完整的。其实大可不必如此。

对于时间有限、追求高效的商务人士来说,按照阅读目的来制作思维导图更适用。思维导图的主分支可以分为4个部分:书的信息、阅读目的、答案、总结,细分支再根据主分支细化,所有分支上仅使用“关键词”呈现(而不是写成“文章”)。这样的思维导图制作法,就不需要读完全书,只要你明确目的、找出答案即可。

在作者大岩俊之先生眼里,制作思维导图并不是一个流程,而是一个非常顺手的亲密工具,用起来方便快捷、得心应手,甚至是享受的。

4 用科学的方法行动

作者认为,阅读之后不付诸行动,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但如果要实践书里所有的内容,就很容易陷入头脑混乱的局面,到头来什么也没有掌握,所以,对最重要的4%付诸行动是最明智的。

然而行动本身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并且行动之后还不一定达到目标,这让很多人在行动面前止步不前。这里,作者介绍了一种将自我指导的方法用到实践上,简而言之就是:自己当自己的教练。

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三步:

一、设定行动目标

为了避免目标不切实际,可运用SMART原则:设立“具体的”、“可评估的”、“可达到的”、“实际的”、“有期限的”目标。

完成目标设定之后,想象自己达成目标的样子,可以让自己更兴奋、更有力量,问自己4个问题:

·达成目标之后,具体会是什么样的状态?

·达成目标之后,你觉得自己会是什么心情?

·达成目标之后,会看见什么?

·达成目标之后,会感觉到什么?

二、细化行动目标

首先要明确现在的位置:如果说最好的状态是100%的话,现在是百分之多少?为什么?

其次,思考与行动目标之间的差距:XX%(现在状态增加10%)时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为了填补差距,达成加10%以后所在位置的目标,我能做些什么?这里可给出5个以上的方案,每一个方案用5W1H的方法来描述清楚。

最后,从所写项目中选出一项最想着手的,将行动细分成从明天就能开始的小步骤,为了能这么做,我这一周能干些什么?确定需要实施的事情。

三、付诸行动

从本周准备做的事情中,挑选一件你决定实际去完成的,同样问自己3个问题:

·“实际上,我想怎么做”

·“准备什么时候完成”

·“达成目标之后是什么心情”

这时候你应该对行动充满信心和期待,准备跃跃欲试了。

为了促进目标达成,你还需要做最后一步——宣告,将行动“告知他人”。

宣告对象不一定是人,直接说给人听效果不一定最好。也可以写在社交平台上,或者自己的手账笔记本上。总之,一定要把这次行动当成郑重承诺一样“告诉他人”。


大多数人读书就像坐车看风景,过了就过了,知识从脑海里面滑过,没留下一丝痕迹。久而久之,读书并没有带来改变,只成了缓解知识焦虑的消遣。


利用上述的4种方法:明确读书目的、记读书笔记、做思维导图、科学行动,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而能力就是生产力。哪怕做到其中两个,日积月累,也足以和常人拉开差距。


吃本书冷静一下


我们读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应用,为了把书中学到的东西,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但是更多时候,我们却“读了很多书,却依旧没能过好这一生”,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有这几个技巧,可以帮助我们真正地把读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一、明确阅读目的。

漫无目的地读书,确实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乐趣,但是如果不能够明确自己想在书中获得哪些知识,我们往往就会“读完就忘”。

在阅读前明确阅读目的,就像在旅途开始前明确了目的地,你能够清晰的抓住自己最需要的东西。

二、常与他人交流。

最近,在各个平台,共读活动都非常火爆,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共读能够督促自己持续地读完一本书,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边阅读边交流,可以更好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虽然说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但是学习却是一件“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事情。

同样的内容,不同知识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如果能够通过交流,了解到不同视角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对于启发我们的思路、加深对一个问题的理解,是大有裨益的。

三、写阅读总结。

我有一个习惯,只要读书,必然要动笔。
这个动笔,一方面是画下让我深有感触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及时记录下自己对所读内容的看法和理解。
动笔的一大好处是,一旦你开始写,就会想多写,想要写得多,就得再思考。也就是说,我是用动笔来促进自己思考。

如果对一本书的感受比较多,我会写书评,发到各个平台上,与更多人分享和交流,这个过程其实是学习和分享的过程。

四、时常重读。

我时常会重读之前已经读过的好书,重读昔日读书时所做的笔记和写下的感悟,这其实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我们对同一个内容的理解也会不断地加深,我们在重读的过程中,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

举个例子,我在初次读《平凡的世界》的时候,简真是恨透了作者把少安和润叶这对有情人拆散,也恨透了他把田晓霞写死,但是随着我年龄的增长,随着着我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起浮和不如意,我才真正理解了作者:人生不如意,才是常态。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守住自我,不放弃努力和奋斗。

以上就是我对于“怎样阅读才能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这个问题的一些个人见解,这些内容也是我个人阅读经验的一个总结,希望能够对你有帮助。


(我是“薛定谔的圆盒子”,专注于阅读干货分享和极简生活,欢迎关注我,一起读书!)


薛定谔的圆盒子


将书上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并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么难,是有方法可依循的。读书的效率是关键之中的关键。想要提高效率,方法是很重要的。要不那些一天一本书的大神们是怎么练就而成的呢?将读到的知识转化成个人能力,秘方就在下面。


一.拓展读书范围,将效率达到最大化。

首先第一点,一定要大量阅读书籍,尤其是那些经典著作。在我看来,斋藤老师看待读书的意义,就是在为自己找到一个正确的人生方向的同时,驾驶着自己的人生之舟顺利而快速地前行到目的地这样一个活动。

随着读书越来越多,他不断调整小船的方向。在航行的过程中,随着读书面越来越广、读的书越来越深入,对一些问题就有了更加深入、精辟的认识和看法。

不仅自己的思想境界在不断地提高,心胸也同时变得宽广了许多,这就是多读书的好处。阅读不同的书籍,我们就仿佛和不同的人开始对话,开始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思考的同时,我们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不再这么容易焦躁,内心的宁静和笃实,得到幸福也容易许多。


说到这里有的朋友就问了:你说的这些倒是都对。大家都知道多读书的好处,现在的生活节奏那么快,可到底怎样才能既节省选书时间,还能使读书效率最大化呢?

1.用“滚雪球”的方式,既省时又省力。

这个方法可以称之为一种精华读书法,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讲就是把这个自己喜爱的作者的著作都读上一遍。深入地读进去之后,还能发掘出新的一些对我们更有用、更有益的知识,这为阅读新领域的书籍奠定了基础。

因为喜欢,读得再多也不觉得厌烦。又因为读得多了,知识不断地积累,看待问题也变得深入了。这样最终我们才会真正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自己孜孜不倦地追求的是什么,由此而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2.列书单来激发输阅读热情。

人类是情绪动物,这会儿爱读书时,读起来个没完没了,那会儿不知因为什么不想读了,说不定一页书也不翻,这可是读书大忌啊!

读书贵在坚持,始终如一地一个力度去阅读是最重要的,这样才能出成绩。我们在生活中不妨把自己读过的书籍的资料都记录下来,以列表的方式写在一张纸上,贴在自己书桌前面的墙上。当自己不想读书时,看看墙上自己亲手写下的书单,我想大家都会重新振作起精神来阅读的。

二. 提高读书的速度,为大量阅读做准备。

想要吸收更多的知识,阅读的速度绝对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量上去了,想更多的积累知识才是有可能实现的。

而且经常阅读的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精神集中力和读书速度远远超过不怎么读书的人。

阅读的速度不仅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来实现,而且加大阅读量的同时,又对提高阅读速度起到一个良性的推动作用。因为随着理解能力越来越强,速度自然越来越快,量达到了一个程度,就该出现质的飞跃了。



三.精读来提升读书质量。

数量从来都是为了质量做准备和铺垫的,读书也不例外。我给大家介绍两个精读法,效果真的是不一般啊!个人亲身实践过的。

1.放声朗读。

读出音、读出音、读出音!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一定要读出声音来而不是光动嘴唇不出音的那种。这让我想起上学时,每天早上老师都让我们阅读课文的景象。

语文的学习,作文历来都是那块最难啃的骨头。当时的语文老师告诉我们:遇到文笔优美的好文章,一定要多多地朗读,最好背下来,这样这篇文章才能被你所用,熟练运用在你的文章中,这才算是真正成为了你自己的知识。

因为这个朗读的过程,也是理解书籍的一个过程。字词和语句的意思,在我们朗读的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理解,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多,对知识的理解也会越来越透彻。

2.三色彩笔来帮忙。

读书的人大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书上画线标记重点句子,这点我也不例外。斋藤老师在重点的地方、比较重要的地方、有趣的地方都会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下来。

我们在读书时,一定要注意:遇到特别重要的地方,都是用红色笔来画线,这和我是一样的,因为红色最醒目嘛!我们读过一遍书之后可不能将它束之高阁,周期性的进行阅读是很重要的,复习是为了加强记忆。而这红笔画的地方就是重中之重,每一次都要看的。

其次就是比较重要的地方要用蓝笔画出。据说蓝色是仅次于红色的第二大吸引眼球的颜色,而且日本有一位专家声称:用蓝色笔写笔记有助于记忆,比黑色的效果更好。

最后,遇到有趣的地方,还要用绿色笔画出来。因为将这些有趣的地方记下来,慢慢地就积累下一些写作素材。有趣的事情人人都喜欢,自己的文章既有干货又有让人开心的地方,这种文章谁不爱看啊!


四.学以致用,个人能力更上一层楼。

从选书到大量阅读,再到后来的速读和精读,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件事做准备,那就是输出知识、学以致用。 我们读书积累大量知识,不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工作能力、工作效率更上一层楼,进而为自己带来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收获吗?

人在读书的时候是输入知识,那输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内化之后输出自己的东西了。 有了输出成果,读书才算是有意义的,才算是真正达到目的了。

因为这样才算是将书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可现在有的人总是批判这种功利化的读书,读书获取知识就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1.思考力的提升。

随着读书数量的不断增加,带着问题去读书就慢慢成为了一种习惯,思考能力也随之提高了。我现在读书时就是带着问题去读书,这样也不至于感到枯燥无聊,因为总是抱着寻找答案的心来读书。这样一来,我们的表达能力自然就强,比那些不读书的人拥有更丰富的谈资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2.表达力能力的增强

遇到文笔优美,我们会大声朗读,进而背下精彩段落。一次两次看不出来变化,时间一久,表达能力自然而然就增强了。教给大家一个小窍门:读书后假想有个人会向你询问这本书的概况。这样一来,表达力的增强是早晚的事。

3.提升团队领导力。

俗话说的好: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职场中工作的我们,有谁不想当团队的领头人而心甘情愿当一辈子小兵呢?两者之间薪水差距悬殊不说,荣誉感和心理满足感就更别提了。

社会在变,我们工作的职场早已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是干好干歹都一样的大锅饭时代了。知识经济早已悄然来到我们身边,工作能力绝对是和薪金成正比的。而我能获取知识所要达成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应对突发事件,更是考验我们知识面的广度和知识的深度。

有了强大的阅读能力,我们就能吸收许许多多有益的知识为自己所用,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成为一名知识达人。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快速提高的同时,精神世界也会越发充盈。面对不确定而善变的未来,我们才不会轻易被打倒、轻言放弃。不论在职场中还是在平日的生活中,最幸福的总会是我们!


高桥美莎KADBB


向你介绍5种关于阅读的好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你建立阅读的习惯和学习的能力,让你快速提升,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一、著名的英国作家毛姆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随笔》中提到了一种特别的阅读方法:按图索骥。

这种方法是从一个作家的作品开始来了解一个人的生平,性格,生活,然后又根据这些反过来再去关注了解作者的书籍,通过这样的反复阅读和整理,最后写成一篇随笔记。这样的阅读方法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并不多见,但是这种方法却能把一本书读透,阅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一本书,也可以延伸到其它的领域,做到术业有专攻的极致,最后读出来的效果就是非常的棒的。而且有些书在读完之后,我们还可以输出写一篇人物传记,更加深了对书籍的理解,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二、日本著名的作家斋藤孝在《阅读的力量》这本书中也介绍了3个关于阅读的方法。

1.伴随精神紧张的阅读。

也就是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或者自己规定的阅读内容,这种锻炼阅读的方法可以让你慢慢养成阅读的习惯,然后过一段时间会发现,自己的阅读耐心和习惯已经渐渐的形成了!

2.习惯阅读文库本图书。

就是要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对于提高一个人的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很多著名的作家的成功都来源于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当你读了5本书的时候,跟你阅读了50本,100本书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你会发现你的逻辑思维和阅读习惯,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提高很多。

3.阅读50册知识新书。

新书是一个时代或者一个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新观点和新思想的形成,阅读新书可以让我们迅速的跟上时代的脚步,观察理解现代社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形成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见解,还有迅速的掌握新时代发展出的新技术和新知识。

三、日本的渡边康弘著作的《高效阅读:20分钟读懂一本书》向我们介绍了快速阅读一本书的另外一种方法:共振阅读法。

使用这种方法,在20分钟内先快速的翻阅书籍,然后再用30-60分钟,拿起纸和笔把书中的重点梳理出来,这样的快速阅读可以让一个人一天至少可以看一本书,甚至有的人一年可以看到600本书,量变达到质变,随之增加的就是自己的知识结构慢慢变的完整了。而且你会发现这种方法很好用,每一个人几乎都能轻易的做到。


四、日本的另一位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介绍的是用笔记的方法来达到深度阅读的目的,这个方法适合细嚼慢咽,细细品味,这本书还讲到一个独特的做读书笔记的好方法: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

就是在阅读完书做好标记后,放置一段时间,等有空了再去做读书笔记。这种读书笔记法不仅可以让人加深印象,还可以在一段时间后发现对书籍有了新的理解,可以更全面的做好读书笔记,在加深印象的同时发展阅读和延伸拓展等能力,这个读书方法也是被现在很多知识IP推荐的方法。

五、美国的莫提莫·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出的主题阅读法,也对阅读有很大的帮助。

即对于一个未知的领域和新知识,去找相关领域的至少5本书籍,用心研究阅读,等到这5本书看完后,对于这一领域也就彻底了解了,你会发现很多知识点都get到了,也让自己快速成长为一个领域的“小专家”,在知识体系的建立上达到了目标和方向。以上这些方法都是适用于我们平日阅读的,只要把这些方法运用在自己的阅读中,经常的加以实践,就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快速提高阅读能力,为自己快速的储备知识。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