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读10本书,和一个月反复读1本书,哪个收获大?

点击看我主页


首先,在确认完这道题之后,我想大家再确认一下是阅读什么样的十本书和一本值得阅读一个月的书。

一个月十本书:

得看看这些书是什么,假如单纯是提高阅读量的书籍,则可以选择一个月读十本书,效果甚微,就看你怎么阅读了。

我自己呢?平常最快的时候6个小时一本书,这本书200多页,但是速度虽然有了量,但是收获在当时阅读完之后挺大的,同时还做了笔记,这就是一种速读,但我觉得速读除了一个优点之外,对普通人来说,几乎就只是记记书名而已,隔三天问一下内容,很少有人再次想起里面的内容。


所以,我的观点是:精读一本书,不管是多长时间。

一个月一本书:

这就要探讨这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假如是一本《史记》,我觉得花上半年好好攻读都不为过,这就是值得去用很长时间来提升自己,也拓展了自己的视野。

当你选择花一个月的时间去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希望你选择一本好书去好好攻读,而且要做好读书笔记,为自己将来的知识资源库保留更多可用的东西。


这就好比恋爱:

你对一个人(一本书)付出的时间越长,做的事情越多(笔记),你的感情幸福指数(收获)会更高。


艾卜伯克


最近,看到网上经常有人读书打卡,列了书单,要求每月或每年定个数量,读完算完成任务。书籍种类也涉猎甚广,诸子百家,儒法释道,样样俱全。

似乎,读的书越多,自己的知识越广。也给人留个印象,这个是好学上进之人。如果读书是为了充门面,给人留下个学识渊博的人设,那是为他人而读,非为自己充实,那读也是没用。有人问,读书到底是广读还是精读,哪个更好?我这里可以跟诸位探讨一下。


效仿古人读书,差之千里

诸位曾见到古人读书,为了出人头地,考取功名。头悬梁,锥刺股,通宵达旦,出离地勤奋。于是现在人继而效仿,天文地理,文经武律,样样涉及。岂不知以前古人科举考试,主要范围在四书五经。读书人以考取功名为己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每天不用打工干活,主要以读书为主。科举制度是每三年一次,也就是三年内,每天从早到晚就是看书,不做其他,由家里供着。所以古代读书人五谷不分,四肢不勤,实属正常。据南宋时期的进士郑畊老做过统计:

《论语》一万一千多字,《孟子》三万四千多字,《尚书》两万五千多字,《诗经》将近四万字,《礼记》有九万多字,而《左传》则将近二十万字……这些加起来就有四十万字。还不包括其他。如果要考诗赋的话,那么就得读透《昭明文选》等文学参考书,加起来,恐怕没个五六十万字还拿不下来。

不但读,还要背诵。会背会写只是基本功,能出口成章,妙笔生花才是本事。现代人,请问有多少时间能读这么多书?每天为生活打拼,四处奔波。结婚以后还要为柴米油盐发愁,拖家带口不说,有时候为了工作还两地分居。效仿古人读书,我看还差得远。


快餐式读书,不明其义

说一个月读十本书,估计只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一本书大概有300多页,二三十万字。三天一本,一个月二三百万字看下来,似乎毫不吃力。这个读书速度,古人也得高山仰止。请问,这么多书读下来,书的内容理解有多少?能运用上面的知识有多少?

现在流行费曼读书法,就是用你抽取书中一个知识概念,然后你用你的语言解释给别人听,如果你能深入浅出地讲明白,算是过了第一步。假如有人对你的解释有提出异议,你也能解释得很清楚,那这个概念你基本是理解了。如果被人问住,你就是对这个知识还未深入,不妨回去再把这个知识概念温习一遍,深度思考知识要点。再回头跟人讲,直至讲清楚为止。

如果一月能读十本书的人,我从十本书中抽一个知识点问他,估计他脑海里只有一些模糊概念,要想解释,只怕很难。说不准连这本书的书名都不一定记得,更别说给人讲解了。不明书中义理,读也是白读。充其量脑海有些影子,糊弄一下一般人倒是可以。若碰到会读书的人过来探讨,这个滥竽充数的伎俩就完全失效了。


<strong>读书多就是有文化,说出来不怕人笑话

有点人说读书多就是文化高的象征。所以尽量书多读点,知识会广博些,跟人说话也有读书人的气质。我看不见得。诸位知道,禅宗大师六祖慧能,他没读过书,目不识丁。有个僧人叫法达,常诵法华经。这部经书共七万字,他读了三千遍。应该说,这个法华经他应该滚瓜烂熟了。与人交流,引经据典,辩才无碍。见到六祖,甚是傲慢。连头都不磕到地,很是敷衍。六祖就说,你读经别说读三千遍,就是读几万遍也是没用。不明白其中道理,读也是死读。法达一听,汗就下来了,知道是位高僧。便请教。

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若是心有疑惑,就是不理解啊。慧能大师目不识丁,就说了一句。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于是法达大声念诵法华经的经文,念到譬喻品这一节。六祖慧能就说好了,我来解释给你听。

慧能不识字,却能讲解法华经。可见心中智慧通达,于万事万物彻理。可见,读书不解义,还不如心有智慧,世理通透之人。所以念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书读不明白,自然被书中知识所困。一旦悟透,书的知识就被你所用。这是死读书和活读书的区别。

<strong>广读不如精读

常说广读不如精读。广读泛泛,精读深义。蒋介石读书,书桌上往往只有一本书,他不习惯泛读,只有精读。一本书反复阅读几遍甚至几十遍。中间还做读书笔记。对不明之处,反复揣摩推敲,直至弄明白为止。等这本书读透理解了,才换下一本。精读是真正读书人,虽然读得慢,但是效果却是奇好。有的书义理深奥,晦涩难懂,不下点功夫不行。

曾国藩的老师唐鉴先生说过,读书专读一部书经,论语也好,大学也好,一经能通,其他经书自然触类旁通,一通百通。而他自己生平所精通的,也就一部《易经》而已。但他却能对诸子百家却能触旁生义,解释得清清楚楚。要不怎敢称曾国藩的老师。

广读只是知识浏览,精读才是真正做学问。所以一个月读十本书,不如一个月读一本书,好好研究,坚持几年下来,别人自当刮目相看。诸位觉得是不是这样。


湾火


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是因人而异,有的人适合精读,而大多数人适合粗读。

很多人在读书时都有一个“错误”的想法,那就是:书中一定有智慧,但为什么我读完总是没有感触?或者感触没有其他读过此书的人高大上?有这种想法的,首要学习的并不是读书方法,而是修正自己的读书观。我们读书的目的并不是炫耀,只是为了从书中汲取智慧,充实自我。但现在因为网络社交的普及,读书目的已经变的不再那么纯粹了,始终抱着为炫耀而读书,试问,如此目的读书,怎会感悟?

还有一少部分人是想真实读书,但也没有感悟,如何解决?很简单,记读书笔记。个人建议,读书笔记首选实体笔记本,不要学网上的思维导图那种高大上的东西,美则美矣,实用性极为欠缺,理由如下:

1、人是善忘的,所以做完读书笔记后并不意味着结束,我们仍需要定时或不定时翻阅。而使用思维导图记载以后,只适合电脑大屏幕查看,手机小屏幕并不适合查看,由此极为影响读书笔记的回顾性;

2、自己亲手写出来的东西,在增加个人的记忆的同时,会不同程度的激发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就是读者想要的感悟。

在做读书笔记之前,还需再澄清一个事实,读书笔记并非一定要高大上,切实自己就好,对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做标注、笔记就好。不要关那些经典语句,记住一句话,能引起你的兴趣,让你产生感悟的句子,才是好句子。不能让你感兴趣和产生感悟的句子,哪怕写的再优美,再有深度,要做的不是死磕到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而是跳过它,继续前行。当你读的书越来越多的时候,曾经你毫无感触的语句或许就能引起未来的你的兴趣。

那么如何做读书笔记呢?分两个维度:

1、书本:对书中重要的话语、词进行标注;对引起自己兴趣的词语、句子写出自己当时的想法,比如下图中,我在读到左下标注的这一句话时,突然想起了“富者恒富,穷着恒穷”这个问题,自己思考了一番,写下我思考的结果,这就是读书笔记,也是感悟。同样,再看图中右半部分中下位置,读到这一段时,个人并不认同作者的结论,然后我就批注一个“呵呵”二字表示我的想法,这同样是读书笔记,也同样是读书感悟。



2、笔记本:读完一本书后,除了在书上做实时的读书笔记,还需最后一步回顾。回顾一本书的最好方法是在笔记本上画出它的思维导图,并写下书评,如下图





回到题主所问的问题,与其死磕到底,毫无建树或者效率低下的读一本书,我个人更建议读完一本换一本,如果你觉得有的书经典,自己保存起来,时时就好了。用自己读过的其他书来感悟你保存的经典著作,读书效果无疑更好,也更有效率!

最后,再说一下个人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的理解,或许能启发和题主有同样迷惑的人。

1、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书读百遍”,经典著作毫无疑问,是可以不停的复读,但是一本非经典著作,不停的重复阅读,真的有效果吗?

2、“其义自现”的前提是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那就去看其他书,看自己喜欢看的书,积累到一定的阅读底蕴后,再去翻阅曾经毫无感触的书,那时的你才能看进去,也才能有收获。否则强制自己“书读百遍”,呵呵,失眠治疗神器就是它了;


终南藏


不建议按时间要求来读书,同样不建议用一些所谓的读书方法来读书。

先来说说问题。

一个月看10本书

限定了时间和数量,相当于3天读完一本。这不是读书,更像完成某一项任务。当把读书变成一种任务甚至负担的时候,甚至在三天读完一本,书里的内容还能记住多少?读书是一种学习,只有慢慢地去读去思考去理解,没有任何的捷径可走。

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和导师闲聊,说买了好多书,有些到现在还没有拆开过。导师就告诉我:“一本一本来,别着急。”选择多了,一些人常犯的错误有两个,要么希望赶紧读完这一本好去读下一本,要么就几本书一起读,其实这样的读书有害无益。有害在浪费时间,读了没有理解还不如不读;无益在于没有得到应有的价值。

有的书虽然不厚,但凝结了作者大半生的研究与心血。比如《万历十五年》,薄薄的一小册,却成为了研究明史不能忽略的存在;再比如《楚辞解故》,同样是薄薄一本,但只有读过很多前人关于楚辞的著作,才能明白作者到底走了多远。

本来用读一本书的方式去了解别人毕生的心血就够赚了,还嫌浪费时间,偏要规定一个短短的时限,这是多么小看了别人的劳动成果,这是多么的荒唐。


一个月反复读一本书

这同样是不可取的。短短十个字,暴露了三个问题。

首先是一个月的限定,看似很长,但只是看起来而已,没有人把一个月全都用来阅读,会有别的事情占用精力,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就能明白。

其次是反复,这个有点回到了第一种说法上去,说明这本书在一个月之内读了还不止一遍,那还不如一个月内去精读,肯定比反复阅读好得多。举个例子,一张试卷,从开始便认真做,肯定要好过追求速度之后再回头去检查错误。

最后,一本书,这是数量的限定。有些书翻过就好,没有必要认真读,有些书反复读每次都有新理解,所以有时候一个月可能读几本,有时候一个月一本都看不完,这与书籍的厚薄无关。


最后讲一讲读书的方法

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多思考多理解,必要时候做点笔记。除此之外无捷径。

有些人会教人带着问题去读,这是误区。带着问题地阅读可以做试卷习题,但不能这么读书。

读书有三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读之前确定自己真的想读,那就读下去。如果只是当做一种任务,那就不必读。

其次,不要限定时间,人为地制造一种紧迫感对理解书籍没有好处,反而有可能遗漏信息。一本真正感兴趣的书,会让人越读越感觉惋惜,惋惜这本书怎么这么短,要是再长一点才好。

最后,不要把一本书用笔记拆得支离破碎,如果只是想梳理这本书讲了什么,看目录便好,框架都在那里,不用太麻烦。真正的笔记是思考式的批注,而不是对内容的详细整理。


待晓儿


你这个提问,我就锁定在你说的是读好书的情况下。

一个月读十本书还是反复读一本书收获大?其实这个问题就是大量粗读还是精读更好的区别。我谈谈我阅读的体会,谢谢分享和指教。

在阅读初期,我认为大量阅读更好。不管什么领域的好书都读:譬如心理学、哲学类、科幻类、武打类、历史类、传统文学等等;阅读涉猎的作家也要广泛:譬如中国孔子、庄子、曹雪芹、老舍、鲁迅、季羡林、林语堂、唐浩明、贾平凹、边芹,余秋雨等,外国的大仲马、小仲马、托尔斯泰、高尔基、罗曼·罗兰、司汤达、等等。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体验后,你的思考方式会发生质的提升:涉猎不同的领域让你知识面更加宽广;阅读不同作家的作品会启发你的多维思考方式;通过广泛的阅读后,将所有看过的书中内容综合性去思考,你可以从书中细节中寻得你要的真实(特别是历史类的书);范围广泛的阅读后,你会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作家,去无限靠近他(她)的灵魂,一本好书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灵魂体现。

当广泛的粗阅读后,我觉得就该进入精读范畴。因为这个时候,你已经知道那类作家写的东西是你最喜欢的,他的思想就是你想要追求的境界。去精读、反复咀嚼他的作品就相当必要了。只有精读才能挖掘到蕴藏在文字中更精髓的思想和人生哲理。

粗读和精读一部作品,没有绝对的答案。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时间去阅读。但我相信,不管怎样,看书都会带给你收获。


凌寒独自开


两种方法收获都大。

对于有的书,读完了几遍以后,还觉得意犹未尽,需要反复读。这些书往往是有深度的。而在一定的时间内多读几本书是博学的一种方法。

比如《论语》,反复读一个月也不见得能消化。我对《论语》读了三遍,还觉得理解不是那么尽人意,就一边抄写一边读。对有些东西理解就有相当的深度和新意。



比如孔子说的“人不知己不愠,不亦君子乎?”,我原来是按照尊重别人处事方法来理解的。多读了几遍才理解到,孔子是在说什么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的人知道的少了,我们引以为戒,提醒自己多学习一些,没必要跟人家急眼。

为什么这么理解?因为这句话的前面都是讲向他人学习的。它的前面说“学而时习之”是学,“有朋自远方来”是学;当然,“人不知己不愠”,不可能把话题直接跳到别的方面去,是反面提醒我们,即便是无知的人,也有我们学习的一面。而且这句话是出在讲学习的篇章,学而篇的。如果对于《论语》不是反复的学,是理解不到这个意境的。一个无知的人都值得去学习,这就是圣人的意境。这样的学习方法会在深度上提高。

多读几本书,是可以从广度上有收获的。有些知识和理论既然成书,就有它的体系,都是经过作者提炼出来的。每读一本书,都会从中获取一定的知识精华。在一定的时间内,书读的多了,当然获取的知识点和理论精华也就多。自己观察认识客观事物就多了思维的依据,知识面宽了,办法多了,能力也就提高了。


2019东子


我们总是在读书,但是读书方法找到了没有?是在泛泛的初级阅读还是已经可以深入的进行阅读了,这些才是我们读一本书之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在。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莫提默·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给我们提出了阅读需要经过的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阅读中的很多问题,也告诉我们阅读是一种渐渐积累和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我们普通人的阅读中,我们是追求阅读的质量还是追求阅读的数量,决定了我们最终是否能从书中汲取到自己想要的知识,最终达到我们阅读的目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而这四个层次对我们的阅读帮助是互相影响和依次顺延的。

第一层次阶段:基础阅读。

这个阶段,一般指的是阅读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正常一般是从出生到7周岁,为什么是这样一个阶段,因为这个阶段的我们,也可以说是正处于孩子的认知阶段,这时候我们不要做过多的要求,让孩子能认识简单的字,看懂简单的句子就是我们的初级目的。

对于成人来说,这个阶段一般都会经过在学校的学习顺利通过,除非是因为各种原因接触不到学校学习的人。

在这个阶段,我们随便拿上一本简单的书籍,就可以翻开看看,达到愉悦身心和增长简单知识的目的。

基础阅读过程中也可以分以下四个阶段:

1.阅读准备阶段,就是幼儿园孩子接触知识、认字、认识图形、认识简单事物的阶段。

2.认字阶段,这个阶段可以理解为是进入小学需要学习的知识储备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能读懂一些相对内容多一点的书籍,可以理解简单的句意。

3.字汇词汇阶段。这点也不难理解,就如我们学习英语,学习了26个字母后,我们需要对单个单词和简单的句子做一个简单的理解和认知,然后帮助我们达到理解书上内容的目的。

4.小学毕业到初中三年的读写能力。

相当于我们做英语的阅读理解。这时候更需要大量的阅读,通过阅读的过程了解自己的不足,知道阅读中文章基本的意思和结构。

假如我们基础阅读阶段累积的不错,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到达阅读的第二个层次了。

第二层次阶段:检视阅读。

能达到检视阅读的阶段,才算真正的进入到了阅读的层次。到了这一个阶段,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阅读水平真正的上了一个层次,这也跟你之前的基础阅读做的好有很大的关系。

检视阅读可以教会你系统的去阅读,可以让自己开始有对书籍的初级选择权利。在这个阶段,我们会渐渐了解,一本书如何去粗读或者略读。

回到我们的问题,到底一个月是读10本书,还是一个月只读1本书收获大?

当我们发现我们拿着10本书,是要去解决一个当时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选择略读,拿着这10本书,看看序言、看看目录,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并对自己有用的点,重点去读,这时候,你会发现,也许10本书我们一天就翻完了,根本不需要一个月。

一般略读的方法更适用于我们去选择阅读工具类非虚构的书籍,这样效果更好。

当我们拿着一本小说或者诗词书籍,我们想细细体验作者的书写意境和社会背景的时候,这时候我们拿着一本书看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都不为过,因为这类书值得你去细细咀嚼,慢慢回味,所以,时间上,我们要给予的更多一点,让自己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最终达到阅读的目的,即解决消遣和解决精神追求。

有些书,我们拿来当做工具,我们就只需要去检视阅读一下我们关注的知识,有些书我们拿来当做消遣,我们更追求精神与现实的统一,读的慢一点就很正常了。

检视阅读是我们读书中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只有顺利掌握和运用了这个技巧,阅读的道路上才会畅通无阻。

有时候我们不仅只是发现和寻找知识点,我们发现后还需要把重要的点自己圈划出来,然后迅速完成自己的阅读任务,而检视阅读就是为了帮助我们做到能快速提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而诞生和准备的。

第三层次阶段:分析阅读。

到达这一阶段,我们阅读的道路就会越来越清晰,因为你混了那么久的阅读世界,到现在,才会有分伯仲的时候。

这时候你会自然的区别出,哪些是男人,哪些是女人,哪些是孩子,哪些是老者了。

分析阅读就是让我们根据自己需求,辨别自己目前做了什么样的阅读,这样的阅读能达到什么样的成果,可以解决自己什么样的问题。

分析阅读帮助你清晰一本书的框架,句子的长短,句意的主题。帮助你理清自己阅读的领域中,是需要什么样的书籍去支撑和辅助自己阅读。是更多的需要阅读纪实类非虚构的,还是虚构类的,是更需要读情感方面的、还是职场、心理方面的。

分析阅读的时候我们有三个过程可以检验我们是否读好了一本书:

1.一本书说明了什么现象和方向。

2.一本书具体写了什么内容。

3.作为读者我们如何去评论这本书。

分析阅读可以让我们清楚的了解自己的阅读领域,也能根据阅读领域随时调整阅读的方法,这是我们阅读达到高级层次的分水岭。

第四层次阶段: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是我们阅读的最高层次,也是阅读的最终目的和目标。

到达这一层次,我们的阅读就已经达到了娴熟和精通的境界了,这时候我们阅读书籍,不再会有囫囵吞枣,走马观花的感觉,我们可以随便驾驭书籍,做书籍的主人,成功的达到阅读的目的。

主题阅读一般是指同一领域的书籍,我们找到相关的5本左右,做一次通读,然后归纳总结书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通过书籍辅助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通过主题阅读,我们会把自己在一本书中不知道的或者比较模糊的概念进一步弄清楚,可以全方位的去了解一个问题和一个知识点,让自己做到融会贯通,最终达到增长知识和完成阅读目标。

主题阅读后,我们就会逐渐的成为一个行业或者领域的行家,因为懂得多,懂得全面,让我们有机会成为专家。

所以,主题阅读才是我们阅读的最终目标。

当我们到达了这个阶段后,我相信你不会再问,一个月是读10本书还是读1本书收获大的这个问题了。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用!


读书是我们增长智慧的最简单直接的方法,让我们一起做生活中爱读书,有智慧的人!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谢谢支持!


遇见安苒


这个问题得拆分不同情况来看,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一、如果读的书都是一些很优秀的著作

1、从收获的广度来说,1个月读10本书的收获会更大,因为你能知道的更多,能学到的更多,视野更广。

2、从收获的深度来说。精读能让你对书中内容记忆更深,理解更透彻,引发的思考也会更多。

二、如果你那10本书都是没营养的书,那还不如花1个月时间反复读1本好书。读书不求贪多而求有收获、有营养。

三、如果都是博大精深的书,那一定要反复读更好。

博大精深的书,不是走马观花就能理解,而且这种书更主要的是要你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而不是单一地去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意图。所以此类书要反复阅读和思考。

四、所谓读书收获,也要看你的需求是什么?

读书是要增长知识和定慧,要对自己有用,所以要看你需要的是知识的广度或者是深度、或者是你最近的知识需求,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读书,对你自己的帮助是最大的,你所得到的收获也最大。

劝君多读书,不管怎么读,总是没错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若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启发,请关注,点赞讨论或者转发。关注我,未来您将看到更多原创和有意义的内容。


楊大祥


我是一名青年教师,作为老师,通过阅读进行学习是我对自己专业上的要求,更是我一直很喜欢做的一件事。如果你和我一样,欢迎各位来和我沟通和交流。

题目当中问一个月读10本书好,还是一个月反复读一本书好,这其实就是在探讨读书是读深还是读广的问题。我想先表达我的观点:对我们有很高的价值的书籍,一定要反复阅读;相对来说价值没那么高的书籍,可以广泛阅读;对于没有价值的书籍,别舍不得,即使买了,也请放下别读。

1.什么样的书籍适合反复阅读呢?

对我们有很高价值的书籍通常分两种,一种是本身书籍的价值含量就很高,二是和我们专业有关的理论书籍。

前者不用说,这类书籍我们不仅仅要看,更要研究,这类书籍无论是从结构、语言、细节描绘都值得我们学习,为了学习它,我们甚至还要去搜集比书籍本身更多的资料,去帮助我们理解,比如《红楼梦》。

现代出版中,也有很多价值不错的书籍,虽说不是《红楼梦》这种可以研究一辈子的书,但也能给我们提供很大帮助。比如当时看《道歉的力量》我就差不多看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面大量的素材肯定不是一下子就能阅读完的,需要慢慢的仔细阅读和记录。

这类书籍本身很厚,又有很多的内容可以学习,完全可以反复阅读。

后者专业书籍更不用说,无论它多么枯燥,多么难啃,我们都必须要咬牙读下去,还要读懂、读透、读薄。一直到你真正的掌握住了才行。

2.什么样的书籍可以一个月读10本呢?

这类书籍有一定的价值,但通常比较薄,或者全文会围绕着一个或几个重点展开描述。

我们通过学习一定的阅读技巧就能够快速的掌握一本书的核心内容,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快速的锁定重点,仔细阅读。其他不重要的,简单浏览就可以了。这样即使阅读速度很快,但并没有影响我们的阅读效率。

像我现在阅读最多的商务类书籍就属于这一类,有价值,但是相对来说篇幅不大,不用花多久就能阅读完。这类书籍一般很符合我们说的“二八定律”,书本中真正重要的内容只占内容的20%。我们只需要仔细研究这20%,就能掌握整本书的重点。

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只研究20%的内容会让我们将精力集中在不多的内容上,关注点变少了,重点却突出了,我们往往能更加容易的记住这些内容,对于我们今后的应用来说,非常有效。

这样阅读还有一个好处,可以最大程度的节约我们的时间。只要勤加练习,一个月10本书、甚至更多书籍,不在话下。

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无论是一个月反复阅读一本书,还是阅读10本书,不能严格的说哪种效果更好,而是应该根据我们读书的内容,有选择的确定我们的阅读方式。对于那些有用的、有价值就反复多读几遍,对于价值相对而言没那么大的,就选择重点内容反复阅读,广泛涉猎,丰富储备。

我一直坚信,任何的方法和技巧,都不如真正的拿起一本书来读重要。所以无论选取什么样的方式阅读,只要读了,必然是会有收获的。

我是青年教师,通过阅读实现个人成长。很高兴在这里遇见你。

小小一座山0516


大家好我是百日读书,公号:百日读书,欢迎大家跟我一起开始百日读书计划。

其实这两者之间没什么具体的标准,取决于你看的什么书。如果你看的《红楼梦》,可能十遍你刚入门,如果你看的某些畅销书,可能一遍都多。

至于如何读书,看多久,读几遍,根据我的经验,有以下几种选择。

1,书单中要有一本有深度的书,难读懂的书。破解一本有深度的书,对于你的阅读能力,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我们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小白水平,而是应该要提高自己的水平。这类书,可能你要翻很多遍才能看懂一二。

2,大多数知识类的书籍,要提取要点。很多书其实将他的核心点提取出来的话,不会很多,关于这些点是你看这本书主要的收获,所以获得了这些点,就足够了,再多看也无更多意义。

3,对于小说或是文学类的,建议做笔记或者写读后感。这类书籍主要讲究阅读后的感悟,因此,一定要有文字留下来,对于名著可以多读几遍,其他的过眼即可。

我是百日读书,公号同,欢迎大家关注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