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代诗歌日趋走向没落?

东方一剑22


现当代诗歌之盛,当然是散体诗,郭沫若、穆旦和朦胧诗人、于坚等人所创作的诗里,不仅有对当下的思考,也有哲理的思考,也就是说它们的诗歌在内容上趋向理性。

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传统和阅读心理中,优美才是古诗的主要审美特点,它必须通过意象和格律实现。在格律的框架下,以形象的方式表现当下社会,这需要极高水平。闻一多、徐志摩等新月派诗人所努力尝试,但并未达到极大的高度。即使运用象征,也只能通过散体诗表现。


当西方现代派诗歌的主要手法是象征,也是取意象,出现了波德莱尔《恶之花》这样的代表诗作,他的诗歌几乎写到了人生活的隐秘之处,即使如此,西方这类诗歌的创作存在的时间并不长,聂鲁达也算是一个代表。

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应当有几十万首古诗,中外现当代,加起来也有上百万首。天下多少人在创作诗歌,过去现在,写了当下,也写了人的思想深处。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形式上和技巧上的不断突破,而现代生活比以前复杂得多,丰富得多,但是无论表现什么内容,在形式上突破不了,它还是旧诗。


这与小说、戏剧等其它文学体裁一样,都主要在形式技巧上的突破。只有从形式技巧上加以突破,才能不断形成陌生化。因为内容,无非现世与哲理,现代高度发达的传播手段,让我们对世界上的东西不再陌生,只要是以诗歌形式表达出来,内容可能都是陈旧的。

  • 任何文体,不是形式的创新就是内容的创新。那么有几个能够再以独特的形式表达独特的内容呢?是因为你的生活很独特,还是因为你的生活环境很独特?或者是因为你的思想很独特?抑或是你的表现形式很独特?

经过无数诗人在漫长历史中的不断尝试和探索,诗歌在形式上的创新几乎走到了尽头。这是诗歌难以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在内容上,即使是表现当下的生活,有谁能够以古体诗的形式,表现当下的生活?有谁能够取当下的事物形成意象,构成古诗?例如汽车、飞机、轮船、大数据、高楼、麻将、足球、篮球等等。

  • 以古诗表现它们,我们读起来有诗意吗?一定味同嚼蜡。不能把当下的生活以优美的古体诗表现出来,那你的古体诗就只能是古人诗歌的复制品。同样的,你以现代诗表现这些对象,功力足够吗?

就此而言,唐代边塞诗能够形成一派诗风,就在于其描写对象的变化,把古诗的内容拓展开来。边塞生活和风光是一个新鲜领域,成为一派是自然的事。


现代人的学习在解决问题,学科领域都日益趋于精深细密,对理性的逻辑思维有很高的要求,诗性思维几乎被边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思维变得越来越理性,别说诗歌艺术无法超越过去,连哲学似乎都走向了死亡。这是社会选择的结果。

在以科技为王的现代文明中,我们的生活变了,思维变了,写作对象变了,旧有的形式必然无法适应新的内容。 正如长袖大袍的汉服不再适应现代的生活一样,穿一穿,还可以,那只是玩玩儿。把已被历史淘汰了东西捡起来,不是创新,是复制。


特定的文学艺术只属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文学样式只适应于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形态,当社会变化以后,这样的文学样式的顶峰将很难复制。

另外,诗作者的学养积累是否深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作诗,经史子集,信手拈来。

古诗的发展如此,现代诗的发展,也难脱文学发展的规律。

若进一步了解,请看本人主页关于现代人写古诗一文。


在林中路上


现代诗歌走向没落并不是现代诗歌有问题,而是某些诗人不想诗人。我最近在很多微信诗社看诗,发现了一个很难过的现象,就是急功近利的创作。诗歌是需要很强的概括能力和对于韵律的把控的,可能诗人穷尽整首也只不过是想得到其中一两句。而现在的诗人往往觉得诗歌是激进的、是艺术的,所以可以用污言秽语可以政治到底。我不说这种题材有问题,而是并没有发现美。如果你可以把脏话骂到韵脚里,你为何不去地下跟嘻哈歌手单挑。我说诗歌是一种抒情工具,归根揭底是要发现美的,那些辣眼睛的根本就不能算是诗歌。再一点,诗歌是需要韵律的,那些分不清诗歌和散文的诗作者,请自行读一下自己的文章,有没有气口。上面所说的是诗歌的技术,没有一百首诗的积累是很难想清楚的,就是因为不能急,所以很多人才会着急,而后就不会写诗了。

读者问题也是阻碍现代诗歌进行下去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读者需要快餐式的文化,最好一首诗全是好句子,每个都有意境有思想还得易懂,这些确实难以做到。所以,我认为想要走进现代读者的内心,老法子已经失灵了,徐志摩已经很难是徐志摩了。读者在变化诗人也要进步,我有几个建议仅供参考。第一,多用短句,缩短篇幅。第二,多写心情,可带剧情。第三,多用比喻,少抖包袱。短句易读,剧情好看,比喻亲切,字少语重。


历史春秋网


诗歌走向没落了吗?我看未必!

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无非是现在的诗歌没有七八十年代那样繁荣鼎盛。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那是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诗歌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思想开始了真正的思维,解除了束缚的脑子更加清晰,积蓄已久的智慧沸腾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空中飘着的地上移动的水里流淌的都是诗。在诗的大潮中,涌现出了数量上相当可观的诗人以及流派,这其中较为人们所熟知的除了汪国真席慕容外,莫过于舒婷顾城海子等等等等,他(她)们主导着诗歌的繁荣,带动了年轻一代的青春热情,以至于当时诗刊杂志盛行,就连国家级的党报政府机关报以及各省地乃至县级报纸都会特别腾出一块位置留给诗歌,有的还会特地出‘’副刊‘’给诗歌以足够的版面,各类诗歌创作讲座培训蔚然成风,各级诗社比比皆是,大小诗人如繁星璀璨……那就是一个诗的国度……

大潮过后自然会风平浪静,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规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的深入以及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地改变提升,诗歌由于种种原因趋于平稳的状态,而且处于一个很健康有序地发展态势,一大批诗人的力作不可小觑,他(她)在为今天的中国成就喝彩,在为和谐的中国诗情画意!






手机用户早知道了


现代诗歌日趋走向没落?我想这是个伪命题。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无论是诗人(泛指写诗的人)还是诗歌作品的数量,在现代诗歌百年的发展历史上,现在都处在一个上升的历史时期,为什么有人会产生诗歌没落的错觉呢?这是因为,一方面,多媒体时代呈现的更多阅读文本分化了对诗歌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当代教育中诗歌的缺位也让受众对现代诗歌产生了疏离感和陌生感,其三,诗歌的审美标准失位,导致了诗歌内部的分化,也让读者无所适从。


(诗人 张二棍)

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化,让读者有了更多的阅读选择,诗歌只是阅读文本的一小类,诗歌的小众化和阅读者的固化在所难免,这里我不赘述。

我先谈谈现代诗歌教育的缺失。在学校教育中,相比于古典诗词,现代诗歌已经被边缘化了。从小学到高中,教材中古诗词几乎占据了诗歌文本的全部江山,而现代诗歌寥寥无几,既使选入的几首现代诗,大多数是郭沫若艾青等那代人的作品,当代或当下的诗歌作品几乎一首都没有,再加上考试作文要求中"诗歌除外"的限制,现代诗歌从学校层面就已经和时代脱节,学生是这样,老师也对现代诗歌比较陌生,就是放上几篇当代一些诗人的诗歌,语文老师现代诗歌的素养是否能够支撑住课堂教学都值得怀疑,最起码不像教古诗词那样得心应手吧。

有人可能会说了,当下的诗歌很多都让人看不懂,你能怪老师怪学生吗?这就涉及到了另一方面的问题,诗歌审美建构的问题。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对社会以及人类的终极关怀古今几乎没有区别,现代诗人只是借助现代语言的种子,以诗歌的形式进行重新的命名和定义,在这一过程中借鉴了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手法,写出了一些先锋性和探索性的诗歌,但这也导致了现代诗歌审美和大众传统审美的直接冲突,让一部分读者无所适从,有的诗人为了留住读者,开始转向,便出现了"梨花体"和"薛蟠体"这样的口语化写作,但这样的妥协导致的是诗歌语言的随意,审美的缺失,内容的空乏,精神的荒芜,当口语变成口水后,读者更加反感。唉,到了这一地步,诗人抱怨读者没有基本的诗歌素养,读者痛斥诗人都是神经病,各敲各的音,各认各的曲,归根结底,原因就在于诗人的诗歌审美和读者的诗歌审美没有完成对接,根本就没有处在同一条地平线上。谁之过?依我看,当代教育,社会教育,媒体传播都难辞其咎!


(诗人 王单单)

荷尔德林在十九世纪曾提出:"在一个贫瘠的年代里,诗人何为?"我想问:在一个喧哗浮躁娱乐至死的年代里,诗人何为?读者朋友如果读读配图中两位诗人的诗歌作品,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青花瓷的一家之言,如有同感点赞支持,如有异议,可留言交流。


青花瓷197101944


现代诗歌日趋走向没落,起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诗坛不正常的风气。从编辑层面,流行利益输送、私情交易。由于编辑在自家刊物发表作品不能领取稿费,许多编辑之间互相交换版面,实行内循环;一些编辑不是以质取诗,而是以私情取诗,管他作品质量好坏,只要关系好就行;有的编辑甚至拿着版面四处兜售。这直接压抑了真正热爱诗歌创作者的创作热情。

2、虚假和浮躁之风盛行。只要有钱就有版面,只要有钱就有诗歌大奖,使诗坛到处充斥伪诗人、伪诗歌。许多活跃在“诗坛”上的“诗人”,不是真正沉下心来认真写作,满脑子都是怎么个投机钻营,想着怎么样通过利益输送,使自己的“大作”在各种诗歌阵地上占有一席之地。自己骗自己的最后,连自己也相信自己是真的。

3。价值取向导向扭曲变形。伪诗人满身标签,这些人站在舞台中央,四处炫耀做着道场,使更年轻一代的诗歌爱好者是非不分,完全丧失了辨别真伪能力而争相效仿,伪作劣作看多了就生产出更多的伪作劣作。他们甚至不知道诗为何物,却日日写着自鸣得意的“诗”。


杂草丛生必然导致正经作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腐败,不仅使人们信仰迷失,也使人们对诗歌的神圣感敬畏感荡然无存,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实不能扭转,那么现代诗歌日渐没落就是难免的。这是诗歌的劫难,诗坛的悲剧!

救救诗坛!救救现代诗歌!


巴人日记


诗词讲究的是韵味,韵律,意境,通神的感受。诗歌太平,太白,太直,太浅就失去了魅力。谁还有兴趣读呢?

现代诗歌也不能说日趋走向没落,好的作品还是有的,只是我们现代人关注点发生了转移。歌曲,视频,游戏,赛事等更直接地占领了人们的注意力。也更有冲击力。风向变了,景物也随之变了色彩。

读诗的人少了,写诗的人少了,好的作品就更少了。氛围没有了,哪来的气候。但是,诗词的生命力仍很顽强,它以崭新的形式让人人都迷恋上了它,那就是歌词。现代人写的歌词一点都不比古人写的诗词差。它如凤凰涅槃般焕发了勃勃生机,熠熠生辉。“夜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菊花残,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躺 ……”

好多好多,闭上眼睛,随着韵律享受就是了。心会平静下来,泪会涌出来。洗涤了心灵,放松了精神。成瘾呃啊!

谁又能说现代诗歌没落了呢?美就在那,谁让你没发现呢?


李萍2018


如今现代诗歌确实不像以前那么受欢迎了,以前年代以写诗为荣,现在说写诗可能会被嘲笑哈。不过说现代诗歌没落,未免太过悲观,相信现代诗歌会有重新焕发春天的日子。

那么,现代诗歌为什么会越来越不受欢迎?


其一,作品质量确实不高。

回顾八九十年代,哪些诗歌作品广为流传?舒婷的《致橡树》表达了那时候女性对爱情的心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作品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第一,作品的创作者都是一些高材生,比如海子北大的,徐志摩留过学等,他们都是纯粹的诗人。反观如今,诗歌创作的平民化,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写诗,那么势必会导致乱七八槽的诗歌出现。

写诗的权力不仅仅局限在部分人手里这是好事,可所有人都写诗未必是好事,诗歌最好还是部分创作者写出多数人心声的诗歌,这才是棒棒的!

第二个共同特点,这些作品都是经过长时间创作的,不是说随口就来,几分钟一首诗歌写完了?读过致橡树,读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就知道现代诗歌也是有一定韵律的,而且要读起来舒服,这些创作者肯定是经过反复打磨,最后才定稿去发表。再说现在,一个普通人一天能写好几首诗歌,那么牛掰的吗?高产啊老铁?

第三个共同特点,这些作品能火爆,源于它表达的情愫能引起共鸣,就好像这首歌我单曲循环,是因为歌手唱的正是我想说的。如今很多作品,都越来越个人化,偏执化,读起来生涩,在一个圈子里互相吹捧啥的,这样也不太好。


其二,作品受众越来越少。

作为90后,喜欢写诗读诗的年轻人真的是越来越少,而诗歌本身就是偏浪漫,偏年轻化的。舒婷25岁创作致橡树,郑愁予21岁写出错误,戴望舒23岁左右写出雨巷,这就说明一点,流传广的作品都是在作者年轻时候创作的,因为年轻时候有激情有梦想。

而由于种种原因,现代诗歌和年轻人仿佛隔离了,其实这个问题蛮严重的。


刘半农创作的现代诗歌,后被改编成歌曲。

其三,各种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强。

首先就是流行音乐的冲击。之前会有歌手来为现代诗歌作曲,比如罗大佑,邓丽君等等,当然还有之前火的当你老了,这是好现象。此处流行音乐指的是,摇滚,嘻哈等等,这些在冲击着现代诗歌,把很多年轻人都吸引走了。

其次是各种影视剧,电影文化的冲击。年轻人更愿意看个电影,谁愿意写个诗呀?

最后是游戏文化的冲击,这个就厉害了,00后都在玩游戏了,别说诗歌了,就是看书的人也更少了。


其四,社会节奏和诗歌不搭配了。

工业化信息化之后,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会心情闲下来看看书读读诗的人越来越少。

不过相信等到社会发展好了,大家开始追求更好的精神生活,读诗的人会越来越多的。相信诗歌不会凋零。噢耶


小刀文史


说实在的,我特别怀念那个有诗的年代。茶余饭后,读一首小诗,顿觉唇齿留香,心旷神怡。很遗憾,这样的日子没有了,将来也许也不会再有了。

上世纪80、9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现代诗歌最为辉煌最为值得铭记的时期,这时期的北岛,舒婷,顾城,海子——随便哪一位,都有脍炙人口的名句流传,下面我随便贴几句,顺便缅怀一下那个浪漫而又充满诗意的年代。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北岛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

与其在悬崖上展望千年,

不如在爱人的肩膀痛哭一晚。

- 舒婷

最最遗憾的是海子,年纪轻轻就卧轨自杀了,令人不胜唏嘘。我想不是上帝需要他,而是他的灵魂或许过于纯粹,无法在迷茫的现实中找到精神慰藉吧。



真正的诗人,是孤独的,时刻保持着对现实的冷静与客观,有一刻残忍而热烈的心。所谓残忍,他懂得现实的伤疤,并不惧怕揭穿它,所谓热烈,是他们满含爱意与深沉。


现代诗歌发现到今天,日趋没落是必然的。

第一,生活的大环境变了。

这个世界发展太快了,网络、智能科技、游戏、娱乐等等成了人们生活的主题。随之而来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们都很忙:忙着房子,车子,票子,哪有什么时间去思考,去反省生活?既没有纯粹而高贵的灵魂,哪还能写出好诗?

第二,诗歌变得廉价。

我说的廉价,即是诗歌的平民化,门槛越来越低,谁都可以做诗,好坏不论,信手拈来,涂鸦之作,遍地成烟。什么口水诗,什么梨花体,都可以大行其道,尤其是那句“穿越大半个中国来睡你”,而且还很红。我看不出其中的诗意,众人围观的也无非是~睡~这个意义深远的动作词,重要的是这个诗人是个女性,还是脑瘫。人们的怜悯之心在作怪,还是仅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第三,诗歌本身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小。

60日暮,70衰老,80世故,90浮夸,00太潮儿。有谁能沉下心来读诗?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赚钱。网络小说带来的阅读快感,诗歌没有,网络的一切娱乐八卦,谁都猎奇。既没人品读,写了也没用,况且质量确实也不高。一步一步,诗歌慢慢被现实生活打败,没落也是必然的。

诗歌是情绪的表达,是纯粹的灵魂的吟弄。节奏越来越快的现在生活,让人们几乎没有了情绪,即便有,也是围绕着就业,晋升,生娃等打转。灵魂被肉体取代,愉悦被快感取代。诗歌,虚无缥缈,何以安身?

既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没有诗歌的年代,我只能选择今日头条了。哈哈。


九故事新編


先来看看现代派意像诗歌的代表人物埃兹拉·庞德的代表作也即现代派意像诗歌代表作《地铁车站》:

“人群中悠然浮现的面孔,

黝黑的湿树枝上的花瓣片片。”

全诗只有这两句,什么意思?上下两句什么关系?

庞德看见走出地铁车站的青年人生气勃勃的面孔,想到另一个意像——潮湿发黑的树枝上的花瓣,上下两句是意像相连并列(不是简单的比喻)的关系。

庞德原来是写了三十多句的,最后浓缩为这样两句。

他最后采用的是日本俳句的形式,他当时认为东方才有诗歌,写诗应该向中国的《诗经》学习——他说:“中国的《诗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

日本学的中国,但日本诗人似乎没中国诗人那么深厚的根基,所以他们最成功的是一种极短的诗——俳句。“俳句的特长在于用短小的语言带出悠远的意境,贵于意在言外“,事实上日本诗人们创造了一种具有日本特色的诗歌体裁,有着日本人特有的思想意识和情趣。

例如:

“茄子与香瓜,

点头相逢水桶里。”(《香瓜茄子》)

又如:

“不要打了,

你看它搔它的头搔它的脚呢!”(《苍蝇》)

是不是很有诗意,是不是文学成就很高?

可当你想起李白、杜甫、白居易来,这又算什么?是的,俳句是中国古代绝句这种诗歌形式经过日本化发展而来的。

在强大的中国诗歌面前,庞德似乎也感到乏力,只能简单一点,先绕道学学日本的俳句。

西方现代派的时候是什么情况?

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起,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后,生产规模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创造了难以想象的物质财富,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上升,却发生严重的、深刻的精神危机,思想特别混乱。这种精神危机首先是西方人对自己社会的传统认识、传统价值标准的崩溃造成。

于是庞德们认为东方才有诗歌,农耕社会的画风是多么淳朴清新!

现代派在美术的代表人物毕加索则对中国留学生说:“美术在你们中国,你们到这里来学什么啊?”

——对于你的问题,我似乎答非所问,可是,你联系我们生存的时代,好好想想,也许就会有答案。

我们生存的时代,比之庞德、毕加索们的时代,与诗歌的距离更加遥远,我们生存在后现代,后工业社会信息化,高科技,人工智能,我们在电脑和手机上读诗,诗歌可以复制粘贴。


大悔忆智冰


本人学识浅薄,也来谈谈现代诗。党的三个代表其中有一点是代表最具有时代意义的先进文化,我不知道提这一建言的初衷是什么,我们的现代大作影视剧,是很直观的,还珠格格,手撕鬼子等等,都把传统文化引领到什么境地,还有谁认认真真写诗,越奇葩越能博取眼球青睐的行文,才能走上诗的神坛。古诗是不容易模仿的,鉴于当时还没推行普通话,各个时代文人创作的诗词都具有时代标签,那我们就习读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一些诗词作家的诗好了。他们的诗也挺白话文的,但是读来有个特点得说说,就是不管你把每一小句起行,读下来都觉得还算通顺,也容易找出诗眼来,比如有首诗写了一句,有的人,他的死轻于鸿毛;/有的人,他的死重于泰山。两句活概括了几千年中华文明史中做人的真谛!看我们的现代诗,写的是什么内涵,格式上也奇特,每一行很少用标点,是留下悬念乎?我们把这一行行组合起来念,能朗诵么?读都这么费劲,还怎么理解!可有的人,他不这么认为,比如余秀华《摇摇晃晃的人间》要跨越半个中国去睡你,专家们认为,是现代知识女性对自由的渴望,尤其是农民诗人的追求!又比如海子的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是说些啥?卑鄙者之所以卑鄙,不是行为拙劣,而是人面兽心,两面三刀,他们的通行证是阴谋,让大众不易察觉其真面目。总之,这种诗是没有生命力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