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代詩歌日趨走向沒落?

東方一劍22


現當代詩歌之盛,當然是散體詩,郭沫若、穆旦和朦朧詩人、于堅等人所創作的詩裡,不僅有對當下的思考,也有哲理的思考,也就是說它們的詩歌在內容上趨向理性。

因為在我們的文化傳統和閱讀心理中,優美才是古詩的主要審美特點,它必須通過意象和格律實現。在格律的框架下,以形象的方式表現當下社會,這需要極高水平。聞一多、徐志摩等新月派詩人所努力嘗試,但並未達到極大的高度。即使運用象徵,也只能通過散體詩表現。


當西方現代派詩歌的主要手法是象徵,也是取意象,出現了波德萊爾《惡之花》這樣的代表詩作,他的詩歌幾乎寫到了人生活的隱秘之處,即使如此,西方這類詩歌的創作存在的時間並不長,聶魯達也算是一個代表。

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應當有幾十萬首古詩,中外現當代,加起來也有上百萬首。天下多少人在創作詩歌,過去現在,寫了當下,也寫了人的思想深處。文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在形式上和技巧上的不斷突破,而現代生活比以前複雜得多,豐富得多,但是無論表現什麼內容,在形式上突破不了,它還是舊詩。


這與小說、戲劇等其它文學體裁一樣,都主要在形式技巧上的突破。只有從形式技巧上加以突破,才能不斷形成陌生化。因為內容,無非現世與哲理,現代高度發達的傳播手段,讓我們對世界上的東西不再陌生,只要是以詩歌形式表達出來,內容可能都是陳舊的。

  • 任何文體,不是形式的創新就是內容的創新。那麼有幾個能夠再以獨特的形式表達獨特的內容呢?是因為你的生活很獨特,還是因為你的生活環境很獨特?或者是因為你的思想很獨特?抑或是你的表現形式很獨特?

經過無數詩人在漫長曆史中的不斷嘗試和探索,詩歌在形式上的創新幾乎走到了盡頭。這是詩歌難以進一步發展的原因。


在內容上,即使是表現當下的生活,有誰能夠以古體詩的形式,表現當下的生活?有誰能夠取當下的事物形成意象,構成古詩?例如汽車、飛機、輪船、大數據、高樓、麻將、足球、籃球等等。

  • 以古詩表現它們,我們讀起來有詩意嗎?一定味同嚼蠟。不能把當下的生活以優美的古體詩表現出來,那你的古體詩就只能是古人詩歌的複製品。同樣的,你以現代詩表現這些對象,功力足夠嗎?

就此而言,唐代邊塞詩能夠形成一派詩風,就在於其描寫對象的變化,把古詩的內容拓展開來。邊塞生活和風光是一個新鮮領域,成為一派是自然的事。


現代人的學習在解決問題,學科領域都日益趨於精深細密,對理性的邏輯思維有很高的要求,詩性思維幾乎被邊緣化。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思維變得越來越理性,別說詩歌藝術無法超越過去,連哲學似乎都走向了死亡。這是社會選擇的結果。

在以科技為王的現代文明中,我們的生活變了,思維變了,寫作對象變了,舊有的形式必然無法適應新的內容。 正如長袖大袍的漢服不再適應現代的生活一樣,穿一穿,還可以,那只是玩玩兒。把已被歷史淘汰了東西撿起來,不是創新,是複製。


特定的文學藝術只屬於特定的時代,特定的文學樣式只適應於特定的歷史階段和社會形態,當社會變化以後,這樣的文學樣式的頂峰將很難複製。

另外,詩作者的學養積累是否深厚?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人作詩,經史子集,信手拈來。

古詩的發展如此,現代詩的發展,也難脫文學發展的規律。

若進一步瞭解,請看本人主頁關於現代人寫古詩一文。


在林中路上


現代詩歌走向沒落並不是現代詩歌有問題,而是某些詩人不想詩人。我最近在很多微信詩社看詩,發現了一個很難過的現象,就是急功近利的創作。詩歌是需要很強的概括能力和對於韻律的把控的,可能詩人窮盡整首也只不過是想得到其中一兩句。而現在的詩人往往覺得詩歌是激進的、是藝術的,所以可以用汙言穢語可以政治到底。我不說這種題材有問題,而是並沒有發現美。如果你可以把髒話罵到韻腳裡,你為何不去地下跟嘻哈歌手單挑。我說詩歌是一種抒情工具,歸根揭底是要發現美的,那些辣眼睛的根本就不能算是詩歌。再一點,詩歌是需要韻律的,那些分不清詩歌和散文的詩作者,請自行讀一下自己的文章,有沒有氣口。上面所說的是詩歌的技術,沒有一百首詩的積累是很難想清楚的,就是因為不能急,所以很多人才會著急,而後就不會寫詩了。

讀者問題也是阻礙現代詩歌進行下去的一個重要的原因。讀者需要快餐式的文化,最好一首詩全是好句子,每個都有意境有思想還得易懂,這些確實難以做到。所以,我認為想要走進現代讀者的內心,老法子已經失靈了,徐志摩已經很難是徐志摩了。讀者在變化詩人也要進步,我有幾個建議僅供參考。第一,多用短句,縮短篇幅。第二,多寫心情,可帶劇情。第三,多用比喻,少抖包袱。短句易讀,劇情好看,比喻親切,字少語重。


歷史春秋網


詩歌走向沒落了嗎?我看未必!

之所以有這樣的疑問,無非是現在的詩歌沒有七八十年代那樣繁榮鼎盛。事實證明也的確如此:那是個激情燃燒的年代,詩歌充斥著人們的生活,人們的思想開始了真正的思維,解除了束縛的腦子更加清晰,積蓄已久的智慧沸騰著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空中飄著的地上移動的水裡流淌的都是詩。在詩的大潮中,湧現出了數量上相當可觀的詩人以及流派,這其中較為人們所熟知的除了汪國真席慕容外,莫過於舒婷顧城海子等等等等,他(她)們主導著詩歌的繁榮,帶動了年輕一代的青春熱情,以至於當時詩刊雜誌盛行,就連國家級的黨報政府機關報以及各省地乃至縣級報紙都會特別騰出一塊位置留給詩歌,有的還會特地出‘’副刊‘’給詩歌以足夠的版面,各類詩歌創作講座培訓蔚然成風,各級詩社比比皆是,大小詩人如繁星璀璨……那就是一個詩的國度……

大潮過後自然會風平浪靜,這是一個很自然的規律。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一步的深入以及日新月異的時代變遷,人們的思想也在不斷地改變提升,詩歌由於種種原因趨於平穩的狀態,而且處於一個很健康有序地發展態勢,一大批詩人的力作不可小覷,他(她)在為今天的中國成就喝彩,在為和諧的中國詩情畫意!






手機用戶早知道了


現代詩歌日趨走向沒落?我想這是個偽命題。隨著互聯網的興起,無論是詩人(泛指寫詩的人)還是詩歌作品的數量,在現代詩歌百年的發展歷史上,現在都處在一個上升的歷史時期,為什麼有人會產生詩歌沒落的錯覺呢?這是因為,一方面,多媒體時代呈現的更多閱讀文本分化了對詩歌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當代教育中詩歌的缺位也讓受眾對現代詩歌產生了疏離感和陌生感,其三,詩歌的審美標準失位,導致了詩歌內部的分化,也讓讀者無所適從。


(詩人 張二棍)

社會的多樣性和文化的多元化,讓讀者有了更多的閱讀選擇,詩歌只是閱讀文本的一小類,詩歌的小眾化和閱讀者的固化在所難免,這裡我不贅述。

我先談談現代詩歌教育的缺失。在學校教育中,相比於古典詩詞,現代詩歌已經被邊緣化了。從小學到高中,教材中古詩詞幾乎佔據了詩歌文本的全部江山,而現代詩歌寥寥無幾,既使選入的幾首現代詩,大多數是郭沫若艾青等那代人的作品,當代或當下的詩歌作品幾乎一首都沒有,再加上考試作文要求中"詩歌除外"的限制,現代詩歌從學校層面就已經和時代脫節,學生是這樣,老師也對現代詩歌比較陌生,就是放上幾篇當代一些詩人的詩歌,語文老師現代詩歌的素養是否能夠支撐住課堂教學都值得懷疑,最起碼不像教古詩詞那樣得心應手吧。

有人可能會說了,當下的詩歌很多都讓人看不懂,你能怪老師怪學生嗎?這就涉及到了另一方面的問題,詩歌審美建構的問題。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和對社會以及人類的終極關懷古今幾乎沒有區別,現代詩人只是藉助現代語言的種子,以詩歌的形式進行重新的命名和定義,在這一過程中借鑑了西方詩歌的表現形式和寫作手法,寫出了一些先鋒性和探索性的詩歌,但這也導致了現代詩歌審美和大眾傳統審美的直接衝突,讓一部分讀者無所適從,有的詩人為了留住讀者,開始轉向,便出現了"梨花體"和"薛蟠體"這樣的口語化寫作,但這樣的妥協導致的是詩歌語言的隨意,審美的缺失,內容的空乏,精神的荒蕪,當口語變成口水後,讀者更加反感。唉,到了這一地步,詩人抱怨讀者沒有基本的詩歌素養,讀者痛斥詩人都是神經病,各敲各的音,各認各的曲,歸根結底,原因就在於詩人的詩歌審美和讀者的詩歌審美沒有完成對接,根本就沒有處在同一條地平線上。誰之過?依我看,當代教育,社會教育,媒體傳播都難辭其咎!


(詩人 王單單)

荷爾德林在十九世紀曾提出:"在一個貧瘠的年代裡,詩人何為?"我想問:在一個喧譁浮躁娛樂至死的年代裡,詩人何為?讀者朋友如果讀讀配圖中兩位詩人的詩歌作品,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青花瓷的一家之言,如有同感點贊支持,如有異議,可留言交流。


青花瓷197101944


現代詩歌日趨走向沒落,起碼有以下幾個原因:

1、詩壇不正常的風氣。從編輯層面,流行利益輸送、私情交易。由於編輯在自家刊物發表作品不能領取稿費,許多編輯之間互相交換版面,實行內循環;一些編輯不是以質取詩,而是以私情取詩,管他作品質量好壞,只要關係好就行;有的編輯甚至拿著版面四處兜售。這直接壓抑了真正熱愛詩歌創作者的創作熱情。

2、虛假和浮躁之風盛行。只要有錢就有版面,只要有錢就有詩歌大獎,使詩壇到處充斥偽詩人、偽詩歌。許多活躍在“詩壇”上的“詩人”,不是真正沉下心來認真寫作,滿腦子都是怎麼個投機鑽營,想著怎麼樣通過利益輸送,使自己的“大作”在各種詩歌陣地上佔有一席之地。自己騙自己的最後,連自己也相信自己是真的。

3。價值取向導向扭曲變形。偽詩人滿身標籤,這些人站在舞臺中央,四處炫耀做著道場,使更年輕一代的詩歌愛好者是非不分,完全喪失了辨別真偽能力而爭相效仿,偽作劣作看多了就生產出更多的偽作劣作。他們甚至不知道詩為何物,卻日日寫著自鳴得意的“詩”。


雜草叢生必然導致正經作物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腐敗,不僅使人們信仰迷失,也使人們對詩歌的神聖感敬畏感蕩然無存,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現實不能扭轉,那麼現代詩歌日漸沒落就是難免的。這是詩歌的劫難,詩壇的悲劇!

救救詩壇!救救現代詩歌!


巴人日記


詩詞講究的是韻味,韻律,意境,通神的感受。詩歌太平,太白,太直,太淺就失去了魅力。誰還有興趣讀呢?

現代詩歌也不能說日趨走向沒落,好的作品還是有的,只是我們現代人關注點發生了轉移。歌曲,視頻,遊戲,賽事等更直接地佔領了人們的注意力。也更有衝擊力。風向變了,景物也隨之變了色彩。

讀詩的人少了,寫詩的人少了,好的作品就更少了。氛圍沒有了,哪來的氣候。但是,詩詞的生命力仍很頑強,它以嶄新的形式讓人人都迷戀上了它,那就是歌詞。現代人寫的歌詞一點都不比古人寫的詩詞差。它如鳳凰涅槃般煥發了勃勃生機,熠熠生輝。“夜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菊花殘,滿地傷 。你的笑容已泛黃 。花落人斷腸 ,我心事靜靜躺 ……”

好多好多,閉上眼睛,隨著韻律享受就是了。心會平靜下來,淚會湧出來。洗滌了心靈,放鬆了精神。成癮呃啊!

誰又能說現代詩歌沒落了呢?美就在那,誰讓你沒發現呢?


李萍2018


如今現代詩歌確實不像以前那麼受歡迎了,以前年代以寫詩為榮,現在說寫詩可能會被嘲笑哈。不過說現代詩歌沒落,未免太過悲觀,相信現代詩歌會有重新煥發春天的日子。

那麼,現代詩歌為什麼會越來越不受歡迎?


其一,作品質量確實不高。

回顧八九十年代,哪些詩歌作品廣為流傳?舒婷的《致橡樹》表達了那時候女性對愛情的心聲,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些作品都有幾個共同的特點。第一,作品的創作者都是一些高材生,比如海子北大的,徐志摩留過學等,他們都是純粹的詩人。反觀如今,詩歌創作的平民化,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寫詩,那麼勢必會導致亂七八槽的詩歌出現。

寫詩的權力不僅僅侷限在部分人手裡這是好事,可所有人都寫詩未必是好事,詩歌最好還是部分創作者寫出多數人心聲的詩歌,這才是棒棒的!

第二個共同特點,這些作品都是經過長時間創作的,不是說隨口就來,幾分鐘一首詩歌寫完了?讀過致橡樹,讀過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就知道現代詩歌也是有一定韻律的,而且要讀起來舒服,這些創作者肯定是經過反覆打磨,最後才定稿去發表。再說現在,一個普通人一天能寫好幾首詩歌,那麼牛掰的嗎?高產啊老鐵?

第三個共同特點,這些作品能火爆,源於它表達的情愫能引起共鳴,就好像這首歌我單曲循環,是因為歌手唱的正是我想說的。如今很多作品,都越來越個人化,偏執化,讀起來生澀,在一個圈子裡互相吹捧啥的,這樣也不太好。


其二,作品受眾越來越少。

作為90後,喜歡寫詩讀詩的年輕人真的是越來越少,而詩歌本身就是偏浪漫,偏年輕化的。舒婷25歲創作致橡樹,鄭愁予21歲寫出錯誤,戴望舒23歲左右寫出雨巷,這就說明一點,流傳廣的作品都是在作者年輕時候創作的,因為年輕時候有激情有夢想。

而由於種種原因,現代詩歌和年輕人彷彿隔離了,其實這個問題蠻嚴重的。


劉半農創作的現代詩歌,後被改編成歌曲。

其三,各種文化的衝擊越來越強。

首先就是流行音樂的衝擊。之前會有歌手來為現代詩歌作曲,比如羅大佑,鄧麗君等等,當然還有之前火的當你老了,這是好現象。此處流行音樂指的是,搖滾,嘻哈等等,這些在衝擊著現代詩歌,把很多年輕人都吸引走了。

其次是各種影視劇,電影文化的衝擊。年輕人更願意看個電影,誰願意寫個詩呀?

最後是遊戲文化的衝擊,這個就厲害了,00後都在玩遊戲了,別說詩歌了,就是看書的人也更少了。


其四,社會節奏和詩歌不搭配了。

工業化信息化之後,社會節奏越來越快,會心情閒下來看看書讀讀詩的人越來越少。

不過相信等到社會發展好了,大家開始追求更好的精神生活,讀詩的人會越來越多的。相信詩歌不會凋零。噢耶


小刀文史


說實在的,我特別懷念那個有詩的年代。茶餘飯後,讀一首小詩,頓覺唇齒留香,心曠神怡。很遺憾,這樣的日子沒有了,將來也許也不會再有了。

上世紀80、90年代,可以說是中國現代詩歌最為輝煌最為值得銘記的時期,這時期的北島,舒婷,顧城,海子——隨便哪一位,都有膾炙人口的名句流傳,下面我隨便貼幾句,順便緬懷一下那個浪漫而又充滿詩意的年代。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北島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顧城

與其在懸崖上展望千年,

不如在愛人的肩膀痛哭一晚。

- 舒婷

最最遺憾的是海子,年紀輕輕就臥軌自殺了,令人不勝唏噓。我想不是上帝需要他,而是他的靈魂或許過於純粹,無法在迷茫的現實中找到精神慰藉吧。



真正的詩人,是孤獨的,時刻保持著對現實的冷靜與客觀,有一刻殘忍而熱烈的心。所謂殘忍,他懂得現實的傷疤,並不懼怕揭穿它,所謂熱烈,是他們滿含愛意與深沉。


現代詩歌發現到今天,日趨沒落是必然的。

第一,生活的大環境變了。

這個世界發展太快了,網絡、智能科技、遊戲、娛樂等等成了人們生活的主題。隨之而來的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人們都很忙:忙著房子,車子,票子,哪有什麼時間去思考,去反省生活?既沒有純粹而高貴的靈魂,哪還能寫出好詩?

第二,詩歌變得廉價。

我說的廉價,即是詩歌的平民化,門檻越來越低,誰都可以做詩,好壞不論,信手拈來,塗鴉之作,遍地成煙。什麼口水詩,什麼梨花體,都可以大行其道,尤其是那句“穿越大半個中國來睡你”,而且還很紅。我看不出其中的詩意,眾人圍觀的也無非是~睡~這個意義深遠的動作詞,重要的是這個詩人是個女性,還是腦癱。人們的憐憫之心在作怪,還是僅僅是茶餘飯後的談資?

第三,詩歌本身的受眾群體越來越小。

60日暮,70衰老,80世故,90浮誇,00太潮兒。有誰能沉下心來讀詩?既不能當飯吃,也不能賺錢。網絡小說帶來的閱讀快感,詩歌沒有,網絡的一切娛樂八卦,誰都獵奇。既沒人品讀,寫了也沒用,況且質量確實也不高。一步一步,詩歌慢慢被現實生活打敗,沒落也是必然的。

詩歌是情緒的表達,是純粹的靈魂的吟弄。節奏越來越快的現在生活,讓人們幾乎沒有了情緒,即便有,也是圍繞著就業,晉升,生娃等打轉。靈魂被肉體取代,愉悅被快感取代。詩歌,虛無縹緲,何以安身?

既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沒有詩歌的年代,我只能選擇今日頭條了。哈哈。


九故事新編


先來看看現代派意像詩歌的代表人物埃茲拉·龐德的代表作也即現代派意像詩歌代表作《地鐵車站》:

“人群中悠然浮現的面孔,

黝黑的溼樹枝上的花瓣片片。”

全詩只有這兩句,什麼意思?上下兩句什麼關係?

龐德看見走出地鐵車站的青年人生氣勃勃的面孔,想到另一個意像——潮溼發黑的樹枝上的花瓣,上下兩句是意像相連並列(不是簡單的比喻)的關係。

龐德原來是寫了三十多句的,最後濃縮為這樣兩句。

他最後採用的是日本俳句的形式,他當時認為東方才有詩歌,寫詩應該向中國的《詩經》學習——他說:“中國的《詩經》,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詩歌。”

日本學的中國,但日本詩人似乎沒中國詩人那麼深厚的根基,所以他們最成功的是一種極短的詩——俳句。“俳句的特長在於用短小的語言帶出悠遠的意境,貴於意在言外“,事實上日本詩人們創造了一種具有日本特色的詩歌體裁,有著日本人特有的思想意識和情趣。

例如:

“茄子與香瓜,

點頭相逢水桶裡。”(《香瓜茄子》)

又如:

“不要打了,

你看它搔它的頭搔它的腳呢!”(《蒼蠅》)

是不是很有詩意,是不是文學成就很高?

可當你想起李白、杜甫、白居易來,這又算什麼?是的,俳句是中國古代絕句這種詩歌形式經過日本化發展而來的。

在強大的中國詩歌面前,龐德似乎也感到乏力,只能簡單一點,先繞道學學日本的俳句。

西方現代派的時候是什麼情況?

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起,特別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生產規模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創造了難以想象的物質財富,社會成員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幅度上升,卻發生嚴重的、深刻的精神危機,思想特別混亂。這種精神危機首先是西方人對自己社會的傳統認識、傳統價值標準的崩潰造成。

於是龐德們認為東方才有詩歌,農耕社會的畫風是多麼淳樸清新!

現代派在美術的代表人物畢加索則對中國留學生說:“美術在你們中國,你們到這裡來學什麼啊?”

——對於你的問題,我似乎答非所問,可是,你聯繫我們生存的時代,好好想想,也許就會有答案。

我們生存的時代,比之龐德、畢加索們的時代,與詩歌的距離更加遙遠,我們生存在後現代,後工業社會信息化,高科技,人工智能,我們在電腦和手機上讀詩,詩歌可以複製粘貼。


大悔憶智冰


本人學識淺薄,也來談談現代詩。黨的三個代表其中有一點是代表最具有時代意義的先進文化,我不知道提這一建言的初衷是什麼,我們的現代大作影視劇,是很直觀的,還珠格格,手撕鬼子等等,都把傳統文化引領到什麼境地,還有誰認認真真寫詩,越奇葩越能博取眼球青睞的行文,才能走上詩的神壇。古詩是不容易模仿的,鑑於當時還沒推行普通話,各個時代文人創作的詩詞都具有時代標籤,那我們就習讀五四新文化運動後一些詩詞作家的詩好了。他們的詩也挺白話文的,但是讀來有個特點得說說,就是不管你把每一小句起行,讀下來都覺得還算通順,也容易找出詩眼來,比如有首詩寫了一句,有的人,他的死輕於鴻毛;/有的人,他的死重於泰山。兩句活概括了幾千年中華文明史中做人的真諦!看我們的現代詩,寫的是什麼內涵,格式上也奇特,每一行很少用標點,是留下懸念乎?我們把這一行行組合起來唸,能朗誦麼?讀都這麼費勁,還怎麼理解!可有的人,他不這麼認為,比如餘秀華《搖搖晃晃的人間》要跨越半個中國去睡你,專家們認為,是現代知識女性對自由的渴望,尤其是農民詩人的追求!又比如海子的詩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是說些啥?卑鄙者之所以卑鄙,不是行為拙劣,而是人面獸心,兩面三刀,他們的通行證是陰謀,讓大眾不易察覺其真面目。總之,這種詩是沒有生命力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