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人情往来”真的合理吗?

庄立胜


关注【乡村关中】分享新锐思想,解答实事求是,评论有理有据。洞察社会万象,打开脑洞天窗,开启新生思维。

农村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个村落里,这就形成了一个大家庭,对于农村人来说人情面子比较重要,他家有事,你去帮忙,你家要有事情,他也来,这都是积攒下来的人情,面子也是一方面,都是互相帮助才能获得的,不是说今天我得病了,你不来看我,赶明你有事我也不去,这就是打脸了,互相帮助才是真的。我是【乡村关中】,职业农民,农技从业者,“三农”问题民间观察员。“人情往来”是农村人满满的爱心所致。邻居二婆不小心摔倒了,从医院做手术回来,这几天,家里的客人络绎不绝,村里的乡党一波有一波的提着鸡蛋去看望二婆,不说提的礼物好与坏,这都是农人满满的爱心,是对在病中老人孤寂的心里有些安慰,使其心情好起来,身体康复的快。农村的人情往来比较多,不管大的事还是小的事都会赶人情,总之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作为“三农”问题民间观察员的【乡村关中】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红事随份子。

农村基本每个家庭都有孩子结婚娶嫁,农村人都会过去行情,一来表是祝贺,二来给主家一些帮衬,过去农村人的温饱还没解决,农村人行礼就是买被面或布,现在农村人都行的钱,因为钱比较实惠,可以给主人家经济给予一些帮助,原来就是五块十块,现在就是50元或100元,个人根据自家的条件决定的,礼轻人意重。

二,白事到。

农村规矩:红事叫,白事到,农村人都知道这个理,家里有了白事,孝子孝孙媳妇闺女的,都不迎客不送客,守在灵前哭丧,答谢来吊唁磕头的亲朋好友。白事有家族或村里专门的主事人,安排埋葬事宜,在农村,红事你可以有事不去,但有了白事,不只是村里人赶去帮忙,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听到消息也是放下一切往老家赶,送老人一程,让老人走得风风光光。这也是农村人浓浓的乡情。

三,喜事随份子。

现在农村喜事多多,家里添丁,孩子考上学,家里乔迁新居,家里买新车了,等等,只要是喜事,农村人都前来祝贺,沾沾喜,凑凑热闹,帮办忙,这是人之常情。农村就红白喜事,这三大事,基本家家都要经历,农村人就遵从礼尚往来,这是老辈人留下的规矩,一直传承下来,感觉邻里情很浓。

四,农村人家里出现突发事情就要赶人情。

农村人生活在一个大家庭,谁家没有个过不去的坎儿,农村老人生病住院了,发生车祸等,不开心的大事,农村人都会提些礼品去家中看望,以表自己的爱心,对困境中的人在心灵上给予安慰,如果你不去看望,村人就觉得你不懂人情世故,瓜利己,就没人愿意和你打交道。

总之,农村人情往来,是农村人生活的一部分,但有些地方就攀比比较严重,这样的风气就不好了,就失去了礼尚往来的本意呢?你是怎么看得呢?

条友们,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我们留言评论区恭候。


本问答权属【乡村关中】,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本题作答:职业农民、农技培训师“三农”问题民间观察员基哥。


乡村关中


人情往来在农村是一种风俗习惯,也是增加邻里感情的一种方式。我来说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婆婆现在已经八十岁了,前年公公去世了,我们子女都想接她到自己家里住,冬天天冷,让她到有暖气的楼房住,但是她说啥也不来,一定要住在自己的平房里,平房有暖炕,也挺暖和的,只是感觉她太孤单了。我们拗不过她,只能每到周末回家看望,没想到婆婆过得很开心,邻居几个大嫂经常过去照顾她,垃圾满了偷着就给倒了,做的好吃的都送过去给她吃,我婆婆喜欢喝茶,经常召集她们一起去家里喝,偶尔我婆婆也去她们家喝。聊聊天拉拉家常,过得很充实。我们回家看到这种情景非常感动,感觉民风朴素,我们给老人做的菜也送一些给邻居,过年捎瓶酒给大哥们喝,从心里为有这样的邻里感情而高兴。有这样的好邻居,我们也对老人放心了。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远亲不如近邻嘛!

我也是第一次邀请回答,可能跑题了,哈哈!主要是说说我的真实感受。请大家见谅!


遇见幸福与你同行


人情往来,在农村我认为是流传了几辈子了,即然有这么久了,那一定有存在的理由,可随着现在的发展现在的人情往来变味了,现在不管是过年走亲戚,还是祝寿,都是直接一个红包,而且是攀比红包大小

在我小的时候,走亲戚或者有什么亲戚生日,不做酒席那种,会带一块肉,或者一条鱼,或者豆腐什么的。因为在农村离街道远,突然来个客家里又没准备,自己带了就减少了主家的麻烦。这个现在我妈妈他们这辈去长辈家有时也会带。虽然现在方便了家家有冰箱。这也是人情往来。

再说做寿。在农村现在做寿酒席都是包给人做,主家就给钱就行了,走人情也是二手空空直接给个红包,在以前人情往来很少给钱,亲一点的比如生日就会有布料,最主要的是会做寿桃,包子在酒席上分给来祝寿的人,一般邻居或者一包鸡蛋。或者一块肉。这种人情往来挺好。可现在的一拿就几百几千,消费的是钱不是人情了

水平有限,勿喷


农民哥5277


有社会就有人群,有人群必有往来,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与人交往的思维形式亦在发生变化。我岁晋耄耋,孩童时记得庄上人凡有婚丧嫁娶大事,多以物来交往,如婚事有送布匹丶字画丶食品等物的;闺女出嫁叫添箱,你添一双袜子,他添一条毛巾,或是梳妆品等;老人过寿则送匾丶寿帐丶字画或食品等;丧事大都送献礼(十个大馒头)、水礼(八个大馒头)上盖一尺孝布,一或挽帐丶纸火等。解放后,这种乡俗慢慢发生着变化,渐渐有了送礼币的,但那时的礼币很薄,仅伍毛钱,而且物丶币都有,同时礼金不断上升。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情来往已全成现金了。以往,孩子过满月丶盖房上梁是不下贴请客的,都是亲朋们自觉前来祝贺,逐渐发展至满月丶上梁下贴请客办酒席。甚至,近些年掀起大操大办之风。人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人与人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这种交往是全社会性的,不只农村有,城市亦少不了,如果人与人互不往来,就不可能有社会的进步,更不可能有今天社会的繁荣昌盛。所以说,人与人的交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魏其江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人情往来,是维系农村人际关系的一种办法,存在了千百年,我确实没有听说过不合理。

第一,有来有往,礼尚往来,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在我国,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崇尚于有来有往、礼尚往来。

如果你老是拿着别人的好处,拿别人的东西,心安理得而没有回报,再好的朋友最好的友情,也会慢慢变味。可能付出的朋友和亲戚并不当回事,但在旁人看来,这叫不知趣。

农村之间互相走亲戚走朋友,你拿东西给我,我回一点礼物给你,互相的东西价值可能不一样,也不需要一样,但这就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

第二,经常往来,互通有无,才汇集成浓浓的农村亲情。这与城市人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记得有人说过城里人的关系,同一栋楼,同一个楼梯,甚至是对面门,住了几年居然都不知道对面邻居住了谁?而农村这么多年流传下来的人情来往,透露出来的是浓浓的亲情乡情。

这种人情来往,有的是互相捧场办酒席办喜事,也有的是互相送点自家出产的土特产。比如我家种番薯收成了送给你家吃一点,你家的香蕉熟了拿点给我家小孩尝尝,东西不论贵贱,也不管多少,图的是个心意。

第三,农村人之间的人情来往,在一些地方已经慢慢变味,助长了攀比之风。本来很普通的一种人情来往,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些农村演变成为了一种攀比之风。

比如说结婚酒席,你请我我送礼金200元,我请你你又回礼金500,下次你再请我又增加到800,一来一往就变成了攀比了。这种已经变味的人情来往要不得,需要有关部门出面进行科学引导,否则就会愈演愈烈,不可收拾。



关于农村的人情来往,你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呢?欢迎你也来留言交流,欢迎关注“桂农通”。


桂农通


农村,某某村,相对地域较小,村住稳定且长期,都是老少几代的交流,交往,和融通。人是感情动物,有群体就有人情,同学情,战友情等等,正常的人情走动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与国家畅导团结、友善、和谐、诚信等的二十四字治国理念相一致!

有疑问是因为被某些现象带坏了,人和人总是不一样,什么老母猪下崽子也张罗酒席收份子钱的必竞少数,有些是被放大了,再说可以不去,因为这么做事的人不值交。磨不开面子硬着头皮去就去了,别抱怨那也是你自己的选择。

无论怎么说正常的人情走动是合理,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单拿农村说事带有明显的歧视!!!


Mashuseng


读了“关于农村人情礼”我觉得此文写得很有真情实感。农村的人情礼逐年升高,就拿我的家乡怀远县来说,现在一般的人情是100元。如果是沾亲带故就不低于200元。如果是同学或者干亲另当别论。以上是目前实实在在的行情,这样的行情比国家统一规定的还整齐!一般人也都在想:人情礼还在攀比,高,高,高……高到像黄河一样该怎么办呀?回想七十年代人情礼,0.5-1元很好了。八十年代过渡到5-10元。九十年代大跃进50-100元。进入2000年后100-200元。……十年一个节梯,仿佛有规律可寻啊!现在我个人认为,政府应该出手干涉了,降降人情温了……


闫军666



乡村野食老王


在农村,人情往来还是可以的。现农村的人事也多了,不像我爷爷那辈,农闲季节,都要到亲戚家耍上一段时间,那时还是走路,可现在有车了,稍微远一点的亲戚只有办事的时候才走走,平常跟本就不来往。但那些只为收份子钱的人情往来我就相当反感。


秋枫红叶46


没有人情,哪有往来?城市有些人就是淡薄人情,所以来往越来越少,就连一些直系亲属都少有来往,你们觉得对吗?

人情往来主要是红白喜事的参与,这也是稳固亲情的方法之一,何况人情是有来有去,合理的人情往来是没有谁亏谁赚的说法,只要不过度攀比,那也就成为了亲情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社交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