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关乎国运,为何刘备不带诸葛亮和赵云等猛将?

孙美斯


夷陵之战关乎国运,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以及赵云、魏延、马超猛将?

在我们现在看来,夷陵之战是一场极为重要的战役。但实际上,在没有开打之前,刘备并不以为这是一场能够关乎国本的战役。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一场蜀汉之争,是一场他因为报复而发起的战争。也是因为他这样的心理,导致他没有重视这场战争,也没有重视这一次和他对战的敌人。既然这是一场他不放在眼中的战斗,他自然也就不屑派出他手上的大将们。



当年曹操去世以后,曹丕就当上了帝王。在刘备看来,曹丕这一个黄毛小儿,根本就不需要去重视。因此,刘备就借着要为关羽复仇的名头发动了这一场夷陵之战。许多人可能觉得,刘备只适合在后面当一位躲在帐后的王,而不是一位适合去到前面冲锋的将。这其实也算是大家对他的一种误解。刘备其实也算是一流的将军,在带兵打仗这一方面,他能力也还是算出色的。只是,平日里大家更为关注他的其他才能,反而是忽略了他的军事才能。



由于刘备的过度自信,外加他低估了对手,这就导致这一场夷陵之战他惨败了。最初,他以为这就是一场小规模的战役,所以带去的人手也不多。身边的大将,可能也就张飞有名一点。但这场战争中,张飞被杀了。这一下子,军心直接乱了,而后,刘备的大军就被打得节节败退。最后,他们全军覆没,而刘备侥幸逃脱。这一场战役也是让刘备懊恼不已,甚至因此而开始郁郁寡欢。因为这场战役的失败给了他很大打击,没多久他就去世了。


其实在开战之前,诸葛亮,赵云就曾经多次的劝刘备,告诉他这并不是开战的时机。但那时候,刘备心中有着极大的恨意,他的好兄弟关羽被杀,他现在就一心想要报仇。再者来说,他觉得曹丕这类小儿,能力肯定并不怎么出众。趁着他现在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想要赶紧去灭他的威风。他之所以不带诸葛亮,不带赵云,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人都持反对意见。刘备也是硬气,你们不愿意去,那我就不带你们去。所以说,这两个人最后都没有被刘备带去战场。



那不带诸葛亮和赵云,马超,魏延这些人应该可以带吧?但是马超和刘备的私交并不算好,他认为这是一场关于他想为兄弟报仇的私战,所以也没有必要将马超牵扯进来,因此也就没有带他。而他不带魏延,是因为他现在忙不过来。当初,刘备将汉中打下来后,就得派将领去镇守,那时候他考虑到了两个人,一个是魏延,一个是张飞。但思考了很久以后,他认为张飞比较孤傲,和士兵们打不成一片。这样放任他一个人去镇守汉中,怕到时候军心不齐,因此他选择派魏延过去。所以,他出战的时候,魏延正在守着汉中,自然就没有办法和他一起去。故而最后他上战场之时,身边就跟了一位张飞。


紫禁公子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赵云等?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说


第一:稳固后方

益州的政治体系非常复杂,而蜀汉又是外来政权。刘备御驾亲征在外,益州方面就必须要有自己极度信任的嫡系坐镇益州,以防有变。诸葛亮和赵云一文一武分别掌管朝政和成都护卫工作,稳定益州局势,才能让刘备毫无后顾之忧的在外作战。

第二:专业能力

诸葛亮的专业能力是政治管理,自诸葛亮跟随刘备直到刘备去世之间,诸葛亮一直都是负责后方,刘备负责前线【二人配合的很好,效果也很好】所以就专业能力来看,诸葛亮更适合做镇后方。赵云的专业项目是护卫保镖工作,而此时的赵云的保护对象就是成都、是诸葛亮,因为益州万一有人不买账要强行发动叛乱,这时候诸葛亮是没用的,就必须要赵云才行【这也是合理发挥此二人的专业能力互相配合以稳固后方】



第三:防御曹魏

除了诸葛亮和赵云以外,还有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嫡系人物也没有随刘备出征,那就是魏延,而魏延要做的就是镇守汉中,以防曹魏突然用兵。


第四:提拔新人

跟随刘备的兄弟们都死的死,老的老,刘备此时就需要通过战争多给年轻人立功机会【就好像当年刘备入川带着黄忠、魏延等新人去一样】


左将军


夷陵之战,刘备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与赵云呢?

第一,诸葛亮与赵云都是反对与东吴开战的;第二,诸葛亮与东吴重臣诸葛瑾是兄弟,刘备也不想让诸葛亮难做人。

下面我仔细说说。

先说赵云。

关羽死后,刘备日思夜想的,便是为老弟报仇,重新夺回荆州。这个战略遭到赵云的极力反对,他力谏道:“国之奸贼乃曹操而不是孙权,若先把魏国给灭了,孙权不战自降。现在曹操死了,他的儿子曹丕篡夺皇位,我们当抓住机会,顺应民心,发兵夺取关中,占据黄河、渭河上流,讨伐凶逆,关东义师必然要纷纷响应,迎接我们这支正义之师。如今陛下置曹魏于不顾,先与孙权开战,战争一起,短时间内是不能结束的,这不是上策。”

既然刘备继承汉室大统,理应以消灭篡位夺权的曹魏为首要任务,岂能因一己之私坏了大事呢?

这些话,刘备根本听不进去。虽然当了皇帝,他还是残留着当年的江湖义气,自己的结义弟兄关羽的大仇不报,自己怎么当人家老大呢?

不仅官员们反对北伐,连平民百姓也反对。当时有个平民名叫秦宓上书皇帝刘备,称“天时不利,东征肯定无功。”刘备大怒,把他抓起来关到监狱里,后来气稍消才将其释放。与秦宓的遭遇相比,刘备对赵云算是很客气了,但出征就没赵云的份了。

再来说说诸葛亮。

诸葛亮有没有当面反对刘备伐吴呢?这个史书没有明说。但他心里肯定是反对的。

在诸葛亮看来,能够劝阻刘备的只有一个人,只是此人已经死了。这个人就是法正。刘备能夺得益州,法正是第一功臣,可惜他在刘备称帝前一年去世了。法正性情耿直,好恶分明,有智慧,有谋略,后来诸葛亮不无惋惜地说:“如果法正还活着,一定会阻止主上东征;即便是东征,也不会败得这么惨。”

为什么诸葛亮认为法正可以劝阻刘备,自己却不行呢?因为他有自己的顾虑:自己的老哥诸葛瑾是东吴重臣,若是劝刘备不要攻吴,不免会被人怀疑别有用心;况且这个时候刘备被复仇的念头冲昏了头脑,没有理智可言,就算劝也是白劝。

当时孙权并不想与刘备开战。他知道自己杀了关羽,刘备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但仍抱着一丝希望,派诸葛瑾与蜀汉交涉。

我在很多关于孙权的问答里,都说孙权这个人是非常聪明的,在外交上非常厉害。他为什么要派诸葛瑾去呢?首先,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鉴于诸葛亮在蜀国的特殊地位,刘备也得给他点薄面。其次,让诸葛瑾出面,刘备也不能不提防着诸葛亮。凭什么诸葛亮只能跟你刘备混,若是孙权开出同样的条件,为什么不能跟孙权混呢?

在诸葛瑾前往蜀营谈判时,发生了个小插曲。有人造谣说: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心怀异志,表面上与刘备议和,暗地里却打算投降刘备。对此,孙权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我与诸葛瑾有生死誓盟,他不会负我的,就如同我不会负他一样。”

既然东吴有人造谣中伤诸葛瑾,那么蜀国肯定同样有人会造谣中伤诸葛亮。即便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不亚于孙权对诸葛瑾的信任,出于周全的考虑,他也不愿意带上诸葛亮,让他与自己哥哥有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这其实也是黑老大出身的刘备,对部下的一种关怀。


君山话史


诚邀,首先说说刘备为什么不带赵云。当时赵云是力主不要和东吴开展。这是基于他对整个战局的考虑,而当时荆州方面的官员和将士基本上都是反对的。反而那些益州本土的人,却没有什么反对,于是刘备带着黄权等益州本土将领开赴东吴战场。而那些反对刘备开战的将领基本上没有带,主要还是怕影响军心吧。

再来说说为什么不带诸葛亮,我们知道,刘备从一开始就没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军事统帅,所以始终是将诸葛亮当成了政治家和外交家来培养。即使诸葛亮去了,在行军打仗方面,估计帮不了什么忙,就是帮了,可能诸葛亮和刘备还会产生争执,影响刘备统帅大军,所以从行军打仗的角度,没有带诸葛亮。


再来说说朝中格局,要知道当时刘备才称帝,益州本土派和荆州派,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够融合,此时还需要有强力大臣来确保朝廷安全,诸葛亮自然是当仁不让之选,要不然今后也不会将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了。所以为了朝廷稳定,需要诸葛亮镇守后方,同时还能够为刘备更好的筹措粮草,不会让刘备孤军深入险境。

最后,毕竟诸葛亮和诸葛瑾是一对亲兄弟,刘备可能为了防止流言,导致诸葛亮在朝中的权威下降,所以也没有带诸葛亮。由此可见,刘备不带他们,也是有自己的苦衷!


古今趣事


刘备在世时,诸葛亮的工作一直是后勤,收个税、征个粮、招兵买马、管理一下地方事务,他不是刘备的军事参谋。三国时的军事参谋是谋主,而不是军师,刘备的主要军事参谋是庞统、法正。赵云一直是保镖,护卫刘备家属的卫队长,只在刘备夺西川时,与诸葛亮走水路押运粮草,登陆后,才第一次独立统兵作战,因为他反对刘备南征东吴,刘备把他放在后面押运粮草,当后方支援。蜀汉西北,有马超、马岱兄弟,利用马氏在西凉的威望,足以震慑羌人,还能以羌兵协防汉中;汉中有魏延据守,不惧曹魏;赵云在江州以为刘备后援,实际上是取代了张飞的位置,成为一方主将,但刘备死后,诸葛亮以防御东吴为名,把刘备托孤掌兵权的李严留在江州,赵云又失去了主将的地位。不过诸葛亮的目的,实际上是让李严脱离蜀汉的政治中心,令其孤立,不能行使与自己共掌国事的托孤大权,然后逐渐削夺李严兵权,至其平南中时,李严己被诸葛亮架空,有名无权。


沉140769451


北边还有强敌呢,总要留两个镇得住的人来守家吧,袁绍打董卓不也没带颜文二将,导致一个华雄都干不过


18年前君何愧


首先,诸葛亮和赵云都反对刘备打孙权,刘备怕他们跟随会影响伐吴的军心。

其次,刘备需要诸葛亮和赵云坐镇成都防止意外情况发生,毕竟刘禅还小,而且蜀国面临巨大的内外压力。

再则,刘备不要诸葛亮和赵云跟随,其实就是在保住吴蜀恢复联盟的希望,他们两人一直维护联盟,如果强行把他们带上,不但他们自身有战场上的危险,到时,连恢复联盟的可能性都没有了。


羽书迟


夷陵之战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为了给关羽报仇,挥师东进,向东吴开战。结果是东吴胜,刘备损兵折将七万人,从此元气大伤。作为一个皇帝,没有搞清楚朋友和敌人的关系,敌人虎视眈眈。刘备却向曾经联合抗曹的东吴发动战争,岂有不败之理。诸葛亮并不希望刘备打东吴,因为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角度考虑,都不能打东吴。打东吴的结果是让蜀国实力下降,难以和魏国抗横。所以义气优先的刘备只有顺其自然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必须搞清楚。


张越智872


此战大败与天数有关,刘备本是枭雄,但意气用事已压倒他的英雄气属反常。二皇权已尽,更有洪福的阿斗上来要,必须保证他四十年君临天下。三具有政治远见和彼具预算框架的赵云孔明反对实属出兵不利。有此三联单焉会打胜仗呢?顺利完成平稳交接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