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民俗】齊魯大地的工藝美術

山東民間工藝美術形式豐富多樣,包括剪紙、年畫、麵塑、泥塑、陶瓷、布藝、染織、刺繡、編結、雕刻、面具、木偶、風箏、紙紮等,分佈於山東各地,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例如山東剪紙以濱州、高密、煙臺、膠州、五蓮等地的最為出名。木版年畫有濰坊楊家埠、平度宗家莊、聊城市東昌府區、陽穀張秋、惠民清河鎮等主要產地,麵塑則有菏澤麵人、冠縣郎莊麵塑、濟南面塑等派別,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

【山東民俗】齊魯大地的工藝美術

山東民俗

楊家埠年畫、風箏

濰坊市擁有極為豐富的民間工藝美術資源,最有名的當屬楊家埠年畫和風箏。楊家埠是我國“三大木版年畫產地”之一,幾百年來一直沿襲家庭作坊生產模式。

楊家埠年畫造型古樸稚拙,構圖飽滿勻稱,線條簡勁流暢,色澤鮮豔明快,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楊家埠年畫選取廣大農民喜聞樂見的題材,通過諧音、象徵、寓意等手法表現吉祥主題,傳達美好的生活理想和願望。

楊家埠年畫有灶王爺、大門畫、站童、爬童、月光、美人條等多個品種,從大門到炕頭,從糧囤到廚房,從車棚到牛欄,都有特定內容的年畫與之相配。

【山東民俗】齊魯大地的工藝美術

楊家埠一直有“掛在牆上是年畫,飛到天上是風箏”的說法。

明清時期,楊家埠木版年畫的大發展帶動了風箏製作的興盛。楊家埠風箏扎工精緻,借鑑木版年畫風格,手繪圖案構圖飽滿勻稱,線條細緻,色彩豔麗。楊家埠風箏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型龍頭蜈蚣,最長可達三百餘米,蜿蜒天際,氣勢千里。

【山東民俗】齊魯大地的工藝美術

魯西南織錦

【山東民俗】齊魯大地的工藝美術

在現代織布機出現以前,民間使用的布料幾乎都是靠婦女用土織布機織出來的,稱為“老粗布”或“土布”。

清末明初,織布廠生產的織布機迅速普及,被稱為“洋布”,很大程度上衝擊了土布生產。但在魯西南地區,一直有許多婦女堅持自己織布,她們不僅能織單色布,還能織出帶格子圖案的畫布,既漂亮又耐用。由於這種土布質地厚實,色彩絢麗,織染工藝獨特複雜,因此,被定名為“魯西南織錦”,簡稱“魯錦”。

【山東民俗】齊魯大地的工藝美術

魯錦的生產工藝十分複雜,要經過72道工序,可織出22種色彩、1990多種圖案。織布藝人給每種紋樣都起了十分形象的名字,如“八盤八碗”“長流水”“迷魂陣”“美字錦”等。

現在的魯錦,除了製作被褥、床單等傳統用戶外,還結合時尚設計潮流,開發出深受歡迎的各式工藝壁掛、浴室用品、箱包手袋等新產品。

聊城葫蘆雕刻

【山東民俗】齊魯大地的工藝美術

聊城古稱“東昌府”,當地素有養蛐蛐、鬥蛐蛐的習俗。秋去冬來,人們把蛐蛐放進葫蘆飼養,揣在懷中禦寒過冬。為了使蛐蛐葫蘆更加美觀,清末明初時興起對葫蘆進行雕鏤、刻畫的時尚,由此衍生出“刻葫蘆”的專門手藝。

“刻葫蘆”的產地主要集中在城關、閻角寺、梁水鎮三鄉,以及堂邑鎮路莊村等地。

【山東民俗】齊魯大地的工藝美術

葫蘆雕刻要經過採摘、去皮、晾曬、雕刻加工等多道複雜工序,精雕研磨,將天然形態融入藝術造型。改革開放後,當地農掀起了“刻葫蘆”高潮,並結合現代工具創造了新的“烙葫蘆”工藝。聊城的民間藝人在各色葫蘆上自由發揮藝術創造力,表達著強烈的生活感受,描畫對於美好未來的憧憬。

菏澤麵人

捏麵人是我國民間傳統的麵塑技藝,因所用為江米麵,故也稱“捏江米人”。菏澤麵塑歷史悠久,聞名全國。

【山東民俗】齊魯大地的工藝美術

牡丹區解元集鄉穆李村是菏澤麵塑的發源地,清中期,藝人們在當地捏花供技藝的基礎上,發展出成熟的捏麵人技藝,使之成為一種集觀賞和把玩於一體的民間工藝品。穆李村麵塑高手輩出,代表人物先後有李俊興、李芳清、穆緒建等。現在穆李村有面塑藝人400餘人,逢年過節便揹著木箱走南闖北,到全國各地獻藝。他們用竹棍、竹片、剪子、刀子、梳子等簡單的工具,將各色麵糰經過一系列的揉、搓、拈、壓、拍等處理,短短几分鐘就能捏出孫悟空、豬八戒、胖娃娃等生動逼真的人物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