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力保人工智能產業區位優勢


德國力保人工智能產業區位優勢

德國政府視人工智能為德國經濟未來的重要增長點,2018年發佈了國家戰略推動其發展。然而,人工智能產業化仍面臨數據使用和企業觀念方面的挑戰。

德國政界對發展人工智能十分重視。德國總理默克爾曾表示,“德國和歐洲未來必須要在人工智能領域保持領先區位優勢”,認為此事“事關德國未來繁榮,以及在數字化時代對個體尊嚴價值和私域的捍衛”。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認為,人工智能帶來的經濟效應預計將超過蒸汽機發明以來其它所有科技變革。

德國在2018年11月正式推出國家級《人工智能戰略》,由德國聯邦經濟部、聯邦教研部和聯邦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共同牽頭實施。政府計劃到2025年共投入30億歐元,並以此為槓桿,帶動各州、經濟界及科學界共同投入,力爭最終總投入達到60億歐元。

戰略確定了三大目標,一是確立德國和歐洲在人工智能科技和應用上的領先區位優勢,藉此保證德國的競爭力;二是確保人工智能科技和應用的重大責任和公益福祉導向性;三是要在廣泛社會對話和積極政治設計的框架內,讓人工智能在倫理、法制、文化和制度上融入人類社會生活。

戰略確定了以下工作重點:加強人工智能研究,加快研究成果轉化,為服務人工智能應用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加強相關專業人才力量,注重人工智能應用的道德倫理問題,加強歐洲和國際層面的相關合作等。

戰略強調,人工智能研發和應用應以人為中心。要立足現有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新建12箇中心,形成人工智能應用示範的全國性網絡;要加強相關學科專業建設,計劃至少引進100名相關專業人才;要特別加強與法國合作,共同推進德法人工智能研究與創新網絡建設、研發和應用;要加快推進教育領域的數字化,應對人工智能未來挑戰。

德國對人工智能的研究開始時間早,在基礎研究方面根基較好。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目前是全球這一領域規模最大的科研機構,迄今已經有30年曆史。在德國柏林、薩爾州、萊法州均設有分支機構,擁有900多名員工。

德國聯邦教研部長卡利切克此前表示,德國擁有弗勞恩霍夫、馬克斯普朗克、海姆霍茲等知名科研院所,擁有強大的科研區位優勢。但是,現階段德國人工智能發展還需要政界、經濟界和學界共同努力,特別要促進相關基礎研究的成果轉化。

近年來,德國一些行業已經開始使用人工智能相關技術。但是,普華永道與凱度近期合作完成的一項調查顯示,48%的德國企業家認為自己的企業與人工智能毫無關係,28%的公司認為其業務與人工智能有關、但不願使用人工智能,17%的公司計劃在未來引入和使用人工智能,只有4%的公司在各個環節中使用人工智能。對此,普華永道公司人工智能專業顧問雷澤指出,這種對人工智能意識薄弱的情況,恐使德國企業在未來逐漸失去競爭力。

德國工商大會總幹事長萬斯萊本也指出,“人工智能在國民經濟領域還不能很好地得到進一步應用,”為了更好地讓人工智能技術服務於實踐,需要更好的創新氛圍、有利技術發展的法規、緊密的產學轉化,以及可信賴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包括光纖和5G網絡。他還指出,工商大會成員中,三分之二的企業抱怨,面臨數據在法律使用上的不確定性,“針對(政府)對於歐洲數據保護的法律,進行與實踐應用相適應的闡釋非常緊迫和重要。”

有評論指出,德國企業面臨的數據收集與使用限制更加嚴格。法律越嚴,民眾對涉及到自己私人數據的部分就越敏感。而不少大企業正是依靠巨量數據收集使用,不斷完善提高自己的算法。

默克爾日前在出席活動時警告說,數字化時代,數據安全等方面的監管必不可少,但也不能因過度監管而犧牲歐洲製造業的未來。“我們應像一直以來發展社會市場經濟那樣,一方面通過政策明確發展所需的指導方針,但另一方面也要為企業發展留出足夠的自由空間。”

研究與創新專家委員會針對德國的人工智能發展還提出,戰略要進一步明確一系列可執行的具體目標,不要急於建成12個人工智能中心,而要集中資源投入到已有的中心,將其做強做大。也不需要急於大規模擴大專業人才隊伍,而應在更長時間內將資金集中投入到一批進行長期、終身研究的相關專家方面。

德國政府數字化委員會成員、人工智能企業arago的業主博斯強調,企業應該自覺使用人工智能技術,主動將其融入到自己的商業模式中,而不能僅僅依靠政府的資助。(記者 張毅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