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連考十多次進士未中,寫下一首詩抱怨不平,卻成千古名作

科舉考試是我國封建王朝選拔官吏的重要手段,也是是古代大多數詩人走入仕途的唯一途徑。我們熟知的詩人賀知章、王維、張九齡等都是以狀元詩人的身份入朝為官。但也有很多詩人,在科舉考試面前鎩羽而歸。譬如,唐代詩人羅隱就有一個“十上不第”的典故。說的便是他連考十多次進士未中的事蹟,可以說是史上最強落榜生了。

他連考十多次進士未中,寫下一首詩抱怨不平,卻成千古名作

羅隱連考十多次進士未中,並不是就說他沒有才華,反而他的才華非常出眾,深受當時的人所推崇。據記載,羅隱的一位朋友中了進士,羅隱寫詩祝賀,朋友的父親卻說:“兒子及第我並不高興,高興的是得到羅公詩文一篇”。所以羅隱便以一種抱怨不平的情緒,寫下一首諷喻詩《蜂》,卻成為了千古名作。

他連考十多次進士未中,寫下一首詩抱怨不平,卻成千古名作

《蜂》是羅隱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在這首詩中,羅隱主要描寫了蜜蜂採花釀蜜供人享受這一自然現象,諷刺了當時部分朝廷官員的不勞而獲,抒發了心中的不平之音。全詩語言樸素無華,意蘊卻極為深遠。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羅隱的這首千古名作《蜂》: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他連考十多次進士未中,寫下一首詩抱怨不平,卻成千古名作

這首詩的前兩句“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主要描寫了蜜蜂的生存狀態,表達了羅隱對蜜蜂的羨慕與讚美之情。它的意思是說,無論在平原地帶還是在山峰上都能夠見到蜜蜂的身影,這大自然的無限春光可以說被蜜蜂佔盡。眾所周知,越是春光明媚、鮮花盛開的地方,就越吸引蜜蜂前來。所以這兩句詩的描寫既生動又形象。

後面兩句“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則緊承前兩句句意,對蜜蜂採集百花,釀成蜂蜜的自然現象進行描寫,只不過在這裡所表達的情緒卻是急轉直下,由羨慕與讚美,變成了同情。而羅隱同情的便是,蜜蜂在採集百花,釀成蜂蜜後,或是供養蜂王,或是被人所用,終生徒勞,自己所獲卻很少。

他連考十多次進士未中,寫下一首詩抱怨不平,卻成千古名作

這讓羅隱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被封建統治階級殘酷剝削的廣大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事實上,羅隱除了這首詩具有濃厚的諷喻意味之外,他的大部分詩作、散文,包括應試的文章等,都具有諷喻意味。雖然這是羅隱作為一個詩人的才華展現,但從某一方面來說,這也是他“十上不第”的原因。恐怕羅隱要是再考下去,就會變成“二十不第”、“三十不第”了。

而說羅隱這首詩的意蘊極為深遠,不僅是因為它諷喻了當時殘酷的現實。主要還有隨著時代的前進,勞動光榮成為普遍的觀念,蜜蜂的辛勤也成了美德的象徵,有借蜜蜂歌頌辛勤勞動者的意思。我們現在來看的話,它主要便是為了歌頌那些無私奉獻的人。

他連考十多次進士未中,寫下一首詩抱怨不平,卻成千古名作

綜觀羅隱的這首詩,雖然是他在抱怨不平的情緒下所寫,但無論是對當時部分朝廷官員不勞而獲的諷刺意思,還是後來具有的歌頌無私奉獻勞動者的意思,都讓這首詩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成為一首經典的千古名作。對於“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