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中以人居環境整治倒逼鄉村生活方式變革,建設現代化宜居鄉村

琼中以人居环境整治倒逼乡村生活方式变革,建设现代化宜居乡村

今日瓊中客戶端下載

補短板興鄉村 織密網促民生

琼中以人居环境整治倒逼乡村生活方式变革,建设现代化宜居乡村

瓊中營根鎮貓尾村完成危房改造後面貌煥然一新。本報記者 陳元才 攝

一臺電腦,一部手機,兩排貨架,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營根鎮百花村電商服務站,每天都有數不清的農特產品從這間小屋銷往全國各地。“山蘭酒、蜂蜜、瓊中綠橙,從前我們都是擺攤賣,現在線上線下一起賣,銷路寬了,銷量更好了。”服務站負責人楊玉萍說,自從村裡實現了光網全覆蓋,如今動動鼠標、點點手機就能將農特產品賣出大山。

完善的基礎設施,是振興鄉村的硬件要求。以打通農村基礎設施“最後一公里”為統領,近年來瓊中率先在全省推進管道燃氣進村工程、“水環境治理項目PPP模式”,將路網、水網、電網、氣網、光網“五網”建設與改水、改廁、改路相結合,讓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現質的飛躍,也倒逼出一場鄉村生活方式變革。

1改陋習樹新風 倒逼生活方式變革

琼中以人居环境整治倒逼乡村生活方式变革,建设现代化宜居乡村

瓊中上安鄉什黑村新貌。本報記者 陳元才 攝

以前,每次酒酣飯飽後,長征鎮潮村新村村民王家華都會犯難。不為別的,就為一件事:上廁所。

“以前基本都是上山‘打游擊’,怕被蛇蟲咬,也怕被別人看見。”王家華說,也有部分村民會在村裡搭棚建個旱廁,可時間一長,旱廁裡變得臭氣熏天、蚊蠅亂飛,還是會逼得他們跑到外面偷偷解決。

直到2016年潮村進行整村推進,政府免費幫村民們建起三格式無害化戶廁,王家華再也不用為如廁犯難。“現在家裡新修了衛生間,沒有臭味,用水一衝就乾淨了!”王家華介紹,如今村裡家家戶戶都安裝了一體化化糞池,糞便在池子裡貯存、發酵,剩下的廢水經過管道排入汙水處理站進行淨化處理,讓他連連感嘆既乾淨又衛生。

結合水環境治理工程,自2015年起瓊中全面開展農村改廁建設工作,將糞汙接入農村汙水處理系統,截至目前全縣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7.02%。曾經渠邊、林邊、田邊隨地便溺的陋習漸漸消失,村民們的衛生習慣也悄然變革。

變革,不僅僅限於廁所。隨著瓊中全面實施城、鄉、村一體化燃氣管網項目,村民們的烹飪習慣同樣發生著改變。“現在不用找柴火,也不用擔心煤氣罐空了,做起飯來又快又幹淨!”正值午飯時間,灣嶺鎮中朗村村民王英梅將天然氣閥門打開,爐灶上瞬間竄起一道藍色的火苗,快速翻炒片刻,幾樣香噴噴的家常菜便被端上桌。

沒有煙熏火燎,不用砍柴燒煤,隨著一根根天然氣管道翻山越嶺接入村寨,如今在瓊中已有4288戶農村及鄉鎮居民,同王英梅一起邁入“清潔能源時代”。

“我們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僅是為了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更希望以此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讓農民在共建共享中擁有更多獲得感。”瓊中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張長豐介紹,譬如在實現農村自來水管網全覆蓋之餘,瓊中還為每個村配備飲水消毒設備,這是該縣不斷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縮影之一。

2路網光網入村寨 物資信息暢無阻

琼中以人居环境整治倒逼乡村生活方式变革,建设现代化宜居乡村

改造後的瓊中貓尾村新村不僅通了燃氣,還有百兆光纖入戶,村民生活更方便也更幸福。本報記者 陳元才 攝

對於營根鎮加釵村村民們來說,每年的豐收季是最歡喜也是最惆悵的日子。“得把地裡的稻穀拉到鎮上去賣,可村裡沒有一條像樣的路,大夥兒只能一趟趟肩挑手扛。”加釵村黨支部書記王萬興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村裡祖祖輩輩在田埂旁踩出的一條條坑坑窪窪的泥土路,天晴時騎著摩托車還能勉強出行,可遇到下雨天稍不注意就會打滑,村民們只能捲起褲腿趟泥水。

直到2016年,一條條筆直平坦的水泥路從村口延伸到阡陌田頭,騎摩托車不怕摔了,小轎車能開進村了,村民們最盼著的新興產業也湧了進來。“修完路沒過幾個月,村裡就引進公司帶著大夥開始養殖竹狸,這在以前哪敢想?”望著村口緩緩駛來的收購車,王萬興用力地跺了跺腳,膠鞋踩在水泥路上的堅實感,讓他感到分外踏實。

不僅是加釵村,如今在瓊中,一筆筆涉農惠民資金陸續被整合成或長或短的水泥路,從村口到田頭一路兜兜轉轉,連成四通八達的鄉村路網,也讓物資、信息流轉得以暢通無阻。

比水泥路更快的,是一條條百兆甚至千兆的光纖網線。自2017年5月啟動“千兆到鎮(區)、百兆入村(戶)”光網戶戶通脫貧惠民工程以來,瓊中的黎村苗寨一改“靠腿辦事”“靠問知事”的落後現象,不少村民也趕上“雙十一”等風潮,體驗起城裡的“光速”快捷網絡購物。

“以前家裡的電視只能收到幾個頻道,一到颳風下雨天便是滿屏雪花點。由於沒有網絡,家裡的電腦更是成了擺設。”營根鎮百花村村民楊玉萍說,“光網到戶”豐富的不僅是他們的文化生活,更帶火了當地農副土特產的銷售,自從村裡實現了光網全覆蓋,她負責運營的百花村電商服務站2018年營業額達115萬餘元,其中線上交易額為98.8萬,佔比約86%。

3誰受益誰負責 長效管護有機制

琼中以人居环境整治倒逼乡村生活方式变革,建设现代化宜居乡村

瓊中什運鄉方板村地質災害移民重點項目完工,村內道路、排水管道等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圖為村民喜遷新居。本報記者 陳元才 通訊員 林學健 黃詳纓 攝

鄉鎮、行政村、自然村道路硬化通達率100%,農村集中供水普及率逾98%,農村電網供電全面覆蓋,4288戶農村及鄉鎮居民實現通氣,行政村4G、光纖網絡實現全覆蓋……當鄉村“五網”基礎設施逐步覆蓋至瓊中10個鄉鎮544個自然村,所展現出的“點多、面廣、規模小”這一特點,也讓管理維護成為其可持續性運行的難題。

項目建成交付使用後,日常管理誰來負責?瓊中將目光聚焦於“五網建設”的直接受益主體。

4月22日一早,紅毛鎮牙挽村牙挽一隊脫貧戶王家雄在下地幹活前,先來到了村中的水塔處檢查蓄水、出水情況。“每天早上一睡醒就來看看,要是水小了,我們就得排查原因,及時維修。”自2018年8月起被聘為村裡的安全飲水管理員,王家雄便肩負著“供水”責任。

經過崗前培訓過的他,如今幹起換水管、換接頭、維修水管等工作可是一把好手。就在幾天前,他日常“巡水”時發現水塔不進水了,連忙叫上牙挽二隊的安全飲水管理員王國強,一起到3公里外的山上引水源頭處排查,發現是水管接頭脫落才導致了漏水。

“我們合力換完水管,又回到村裡把一隊和二隊的水塔清洗、消毒了一遍。”王家雄說,如今他們管護村莊供水,不僅能領到每月800元的工資,自己和村民們也能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按照“誰受益、誰負責”原則,瓊中將“五網”建設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在各鄉鎮設立農村公路管護員、村級飲水安全管理員、汙水處理設備管護員等20大類農村公益崗位,讓貧困村民實現家門口上崗就業之餘,也讓農村基礎設施“一次建設、長久使用、持續發揮效用”的理念得以落地。

琼中以人居环境整治倒逼乡村生活方式变革,建设现代化宜居乡村

文字:李夢瑤 於偉慧 秦海靈 陳歡歡

瓊中宣傳感謝您的關注

琼中以人居环境整治倒逼乡村生活方式变革,建设现代化宜居乡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