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成功得益于任正非的中年创业,也许成功来得太早并非好事

4月18日,美国《时代》周刊发布了“2019年度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入选业界泰斗类别。在记者的提名词中写道:“当任正非在1987年投资5600美元创建华为时,他并不是一位计算机奇才。然而,他的管理帮助华为成为了全球最大电信设备公司,去年营收达到1070亿美元,客户遍及170个国家和地区。除了尖端智能机,华为还是5G领域的先锋,这项革命性技术将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无人车和智慧工厂的发展。”

华为的成功得益于任正非的中年创业,也许成功来得太早并非好事

显然,所有人都认为是华为的管理成就了华为今天的成功,他们却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华为的清醒和冷静,华为清楚自己是谁,在干什么,面临什么处境,该如何应对。而这一切与华为的灵魂人物任正非密不可分。

华为的成功得益于任正非的中年创业,也许成功来得太早并非好事

提名任正非的《时代》周刊记者坎贝尔称,任正非现在发挥的影响力意味着不再有任何大国能够承受得起忽视华为所付出的代价。

看起来,《时代》周刊并不懂华为,也不懂任正非。

华为的成功得益于任正非的中年创业,也许成功来得太早并非好事

面对这样的高帽,华为放出一张飞机图片,并标注了一句话:“我们还在痛苦中,不知道能不能活下来”。结合华为当前面临的情况,这句话并非夸张,正是华为目前处境的写照,而华为知道如何应对。

华为的成功得益于任正非的中年创业,也许成功来得太早并非好事

任正非的清醒是一贯的,也许这得益于他自身的修养,更得益于他的中年创业。所以成功来得太早未必就是好事,能够在成功时保持清醒,在危机时能冷静处理,和成功的时机有关。

正是基于中年人面对成功的清醒,才有了华为在初创后及时从贸工技转向技工贸,确定了以技术做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也正是这种清醒,才促成了华为在掘得第一桶金后,不惜花费20亿请IBM改造研发管理体系,并持续受益至今。如果没有相当的清醒,有哪个公司愿意付出如此高价的代价提高自己的核心能力?如果没有中年人对人性的洞悉,哪有华为科学的考核机制和“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如果没有这种清醒,哪有华为多年来固守核心业务,不盲目扩大业务范围的定力?如果没有这种清醒,哪有提前布局芯片、操作系统的决心?如果没有中年人特有的冷静,哪有华为面临目前的国际打压,而不乱方寸的魄力?如果没有这种冷静,也没有华为的狼性。

这就是任正非,一个中年成功者,以他的定力和魄力,时刻提醒自己的目标后,收获清醒和冷静,传递给华为。

2001年,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里说:“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

管理关乎企业的发展,清醒和冷静关乎企业的生存。相信一家清醒、冷静,有先进管理机制的公司,一个非常努力的公司,即使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运气也不会太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