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年羹尧自己不作死,雍正会杀他吗?

第一军情


年羹尧的结局绝对是自己作死,在皇权时代只能是唯一的结果,如果不是雍正,换做其他皇帝,他也是一样的结果。可以说年羹尧一手好牌被自己打得稀烂,怪不了别人。

年羹尧应该算是一个文武全才,但不是一个懂政治的人。


年羹尧自幼读书,科举进士出身,以翰林院庶吉士的官职进入仕,然后升任翰林院检讨,开始做的是文职。而且不到三十岁就升任四川巡抚成了封疆大吏,可谓是官场得意。

四川近青藏,在康熙末年的青海准噶尔蒙古作乱的时候,年羹尧在四川作为清军的后方供给出了很多力,得到康熙皇帝赏识。后来转成武职,授予定西将军,但因为说错了话被夺职。后来因为跟着平逆将军平定策凌敦多布之乱有功又起复。然后在康熙六十年被授川陕总督,成为西部要员。然后在青海平定土司叛乱有功,几乎已经超过了延信的地位。

所以,年羹尧不是在雍正朝受到重用,而在康熙朝一直就被重用。但肯定雍正和年羹尧关系密切,所以在继位后召允禵回京,让年羹尧和延信一起掌管了抚远大将军的军务。过了五个月,雍正就下旨西北军事都交给年羹尧办理,并且特别通知了延信,实际上就是让延信听命于年羹尧,等于从延信处夺权,把西北的军事指挥权都交给了年羹尧。但这个时候年羹尧只有权力,还没有任命。直到又过了几个月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才正式授予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可见雍正对于年羹尧的任用是分步骤的,不是突降其命。这样让人觉得任命年羹尧主要是为了保障西北平叛。

所以雍正在夺权的时候也是分骤来的。


也许雍正刚开始并没有想把年羹尧免职治罪,是年羹尧自己不懂时势。青海平叛之后年羹尧以不世之功受到朝野瞩目,这时候应该想到后路。但年羹尧过分参予了议政以及官员选拔,这个结果就是朝臣们蜂涌附之。这等于分了皇帝的权而且夺了皇帝的威望,雍正当然不能忍。

而且年羹尧格外自大,连怡亲王允祥和“舅舅”隆科多都不放在眼里。那么巴结年羹尧的人不会真心想和傲慢的人交好,只是为了攀附权势。年羹尧自己又非常不知道收敛,除了任用官员全凭己意,受收贿赂之外,最要命的是自命不凡不守臣道。

年羹尧把自己的同僚视为下属,即便是蒙古诸王、额驸这样的王公贵胄都要对他行跪拜礼。年羹尧从西北进京述职,路过直隶,直隶总督李维钧都要出城跪迎。年羹尧的放纵越来越过份,甚至连皇帝的侍卫也敢任用充为杂役。对于雍正宠臣、怡亲王允祥,年羹尧也敢随便攻击,借着允祥的宅第说怡亲王“矫情伪意”。

发展到后来年羹尧甚至想在四川私自铸钱。如果有了钱,又有军队,还有满朝官员相附,恐怕就算年羹尧自己没有野心,也迟早要被推上篡逆这条路。

雍正当然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于是决定打击年羹尧的势力。雍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那些不满年羹尧的人打好招呼,组成倒年势力,比如受过委屈的李维钧等。第二就是直接警告年羹尧,“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但是年羹尧并没有听劝,凡事不知小心,在向雍正报祥瑞的时候写错了字,引起雍正大怒。当然写错字只是个导火索,但是这种态度说明年羹尧丝毫不知悔改。


于是雍正朝讨伐年羹尧序幕揭开。雍正调换川陕官员,去掉年羹尧的亲信,让他丢掉了自己的根据地,同时雍正放出舆论怀疑年羹尧有不臣之心。当被调任杭州又失了圣心的年羹尧地位一落千丈的时候,满朝的官员这时纷纷顺着圣意揭发年羹尧。

于是雍正直接令年羹尧自裁,结果了一代大将军的性命。青海之功随之灰飞烟灭。


沅汰


诚邀,如题。都说年羹尧作死,那么他到底干了什么呢?

年羹尧凭借位高权大,经常干预朝政中的事物,争夺同僚的权力,滥用朝廷的威势擅作威福。

年羹尧嚣张到什么程度呢?据史料记载,当西北罗布藏丹津反叛,雍正不得不启用年羹尧作为西北抚远大将军,令他统兵御敌,并且将西北五省的大权交给了他,可谓恩宠日盛,然而年羹尧自恃功高,骄横跋扈之风日甚一日。他在官场往来中趾高气扬、气势凌人:赠送给属下官员物件,“令北向叩头谢恩”;发给总督、将军的文书,本属平行公文,却擅称“令谕”,把同官视为部属;甚至蒙古扎萨克郡王额附阿宝见他,也要行跪拜礼。而且按照清代的准则,凡上谕抵达当地,当地大员必须迎诏,行三跪九叩大礼,跪请圣安,但雍正的恩诏两次到西宁,年羹尧竟“不行宣读晓谕”。这是对雍正的大不敬,雍正自然极为不满

那么如果年羹尧自己不作死,雍正会杀他吗?

小编以为难说,虽然民间传说,雍正为人狠毒,对官员更是前所未有的严苛,但是实际上雍正一朝也并不是没有善终的官员,比如为人虽狂,却忠于雍正的李卫,足可见雍正也是一个重情义的人,如果年羹尧不作死,按照其以前的功劳,雍正帝未必会对其下手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历史上的年羹尧和《雍正王朝》中的年羹尧还是有出入的。年羹尧的家族从明朝开始就是官宦世家,他爹是湖广巡抚年遐龄。他们家本是八旗中的下五旗,属于汉军镶白旗。所以后来雍正会给年羹尧的妹妹抬旗。雍正当时是雍亲王,正好管着镶白旗,年遐龄全家此时就成了雍亲王的门人。

年羹尧读书非常厉害,21岁的时候便中了进士,后来还成了庶吉士。他是康熙三十九年的进士,那一年全国一共305个人,庶吉士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可想而知,年羹尧日后必成大器。年羹尧也的确不负众望,九年之后便成了内阁学士,三十岁不到便做到了四川巡抚。后来,他更是成为四川总督、平西将军、川陕总督。这一时期都是在康熙当政的时候。

从他的个人经历来看,年羹尧是正经的科举出身,真正的读书人。年纪轻轻,他就凭借自己的才能在康熙年间成为了封疆大吏了。

雍正继位之初,根基不稳,他更需要依仗像年羹尧这样的封疆大吏,毕竟年羹尧的妹妹也是雍正的侧室。雍正早期最为依赖的三个人就是年羹尧、隆科多、怡亲王允祥。

年羹尧也的确没有辜负雍正,担任了抚远大将军以后,成功的平定了叛乱。这极大的提高了雍正的威望。

在此期间,雍正对年羹尧是非常宠幸的,加官进爵。

不过,雍正三年的时候,年羹尧便被打压。这也就是说,年羹尧被雍正宠幸的时间并不长。他从权势熏天到自杀身亡一共才14个月。

至于他的罪名,大清的皇帝要杀你,你是跑不了的。

所以年羹尧之死和他自己作死关系不太大,最关键的还是雍正的帝王之术。

像年羹尧那样的封疆大吏,个人生活作风上面总是能够被人找到问题的。毕竟他父亲也是大官,自己一辈子顺风顺水,年纪轻轻便能够位极人臣,飞扬跋扈,不懂得收敛是非常正常的。

换做任何一个人也是这样呀。

毕竟在他那个位置,如果谨小慎微,百官赞扬,老百姓称颂,结局也未必好。说不定他死得更早。毕竟一个如此受人欢迎的大将军,手里几十万大军,年纪又轻,如何让皇帝安心呢?

像他那样的重臣,有那么大功劳,即使真的犯罪了,只要不是造反,怎么也罪不至死呀。

说白了,还是雍正不信任他。

早期只是宠幸拉弄年羹尧,等皇位做稳了,便一个个都清算了。

后来的,隆科多不也是这样么。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雍正上位后功莫大焉的他嚣张作死也好,韬晦低调也罢,都会被雍正所杀。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一、梳理一下当时朝廷主要二个矛盾:

一方是以雍正皇帝为首,包括朝廷内有十三阿哥,张廷玉等少部分文官。在外则有年羹尧,李卫,田文敬等地方大员,其中,年羹尧和李卫是跟随雍正多年的奴才,也是他的左膀右臂。

一方则是以八爷为首,包括九阿哥,十阿哥以及大部分文官。他们认为雍正皇帝得位不正,而且刻薄寡恩,所以他们费尽心机,处处与雍正作对,希望颠覆其帝位,拥戴八爷上位。

双方的斗争焦点就集中在年羹尧身上,在当时雍正以贪腐案为切入口查八爷党;但是八爷却把年羹尧踢皮球踢出去。意思就是,雍正既然要查贪腐,那就公正一点,连年羹尧一起查了,否则八爷党也不用查了。死保年羹尧,肯定就站在了几乎整个文官集团的对立面,这种众叛亲离的后果雍正肯定承担不起,那结果只有年羹尧死,才能让双方达成妥协。

年羹尧是雍正皇帝同八爷党斗法暂时失败的牺牲品。

二、1722年11月13日夜,康熙帝溘然长逝 。20日,皇四子胤禛登基接受百官的朝贺,并改第二年(1723)为雍正元年,胤禛是为雍正帝。之前颇被看好的长子胤礽、十四子胤禵都只能望位兴叹、徒唤奈何。

可以肯定的说雍正之所以能荣登大宝,君临天下,主要获得守卫京师的步军统领隆科多和手握重兵的川陕总督年羹尧的支持。隆科多是雍正的舅舅,年羹尧是胤禛做皇子时府邸里的旧人,他的妹妹被雍正纳为妃子,二人也算亲戚。

后来,势焰熏天的年、隆二人恃宠生娇、居功自傲,开始独揽大权,擅作威福,贪赃纳贿,大开卖官鬻爵之门,公然结党营私,并不谨守君臣之道,肆意妄为,开始为雍正所忌。

史载,1725年12月,议政大臣罗列了年羹尧所犯的92大罪,请求将其明正典刑 。在处理年的同时,隆科多也被革职拿问,后被定41大罪,圈死于禁所。

置他于死地的恐怕还是和他知晓雍正神秘上位一事的来龙去脉有关 。似乎可以这么说:年、隆若不死,雍正就无法安睡。

三、年羹尧借军功己变成了西北王,和当年的吴三桂以及刚战败的罗布藏丹增一样,很快就成为新的叛逆,尤其是他将属下将士打造的铁板一块,只知帅命不知皇命,若不及时处置后果不堪设想。

四、西北己有可取代年羹尧的将领岳仲麒,虽然军事能力稍次,但完全可胜任,再次随着战事平稳,当前首要问题是推行新政,但年羹尧一系显然是推行新政的阻力之一,必须解决,

五、年羹尧之前就是雍正的奴才,拿自己人动手更顺手,年羹尧桀骜不驯、草菅人命、杀人如麻、贪污腐败,居功自傲、私下勾结党羽,私自与蒙古王爷会晤,纳蒙古女人为小妾,吃饭叫用膳 ,睡女人叫翻牌子,任用官员叫年选,实乃大不敬之罪。

年羹尧这种腐败了还高调,生怕别人不知,正符合雍正要巩固皇权立威,推行新政必须反腐的要求。

我是美丽青春您真痘:如您支持我的观点,请点赞和转发。如有更高见解,请评论区留言!


美丽青春您真痘


如果年羹尧不自己作死,雍正不会杀他。雍正朝的好几位宠臣,比如鄂尔泰、李卫、田文静,都是因为小心谨慎,最后功成名就,寿终正寝。年羹尧个性张扬,骄傲跋扈,这在现代没什么,但是在君主独裁的封建时代,又遇到雍正这么个刻薄猜忌的君主,这就是死罪。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后中,年羹尧是雍正的包衣奴才出身,这让很多人产生了误解。那只是电视剧的艺术加工,事实上并非如此。

年羹尧是汉军旗人,但并不是包衣奴才,而且一开始也不是胤禛的属人。直到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大封皇子,年羹尧一家才随着所在的旗份佐领,被分到雍亲王胤禛属下,与胤禛建立了主属关系。但是此时年羹尧早已经通过科举走上了仕途,而且官运亨通,颇受康熙赏识。所以他与胤禛的主属关系只是名义上的,他不必像胤禛的其他属人那样巴结着主子胤禛。

年羹尧是进士出身,受到当时的权相明珠的赏识,娶了明珠的孙女,搭上了明珠的关系网,因此年羹尧结交了明珠关系网中很多权贵王公,比如胤禛的死对头九阿哥胤禟。年羹尧与胤禟的交往,也成为日后他获罪的原因之一。

当时的胤禛,摆出一副孤臣的样子,从不拉帮结派,显然不可能去结交春风得意的年羹尧。后来胤禛从自己属下的佐领中挑选侧福晋,恰好选中了年羹尧的妹妹,两个人才结为郎舅关系。

不过就算如此,两人的关系也一直若即若离,因为年羹尧此时官运亨通,他有资本去观望局势,看哪位皇子会隆登大宝,而不是把宝全压在胤禛身上。而且年羹尧自视甚高,一向看不起别人,还经常跟顶头上司闹别扭,以他的性格,也不可能去巴结奉承胤禛。

不过当九子夺嫡进入斗争白热化后,胤禛决定让年羹尧死心塌地地跟着自己。他一边打压,一边拉拢,终于降服了自己这位大舅子。康熙驾崩后,年羹尧在西北替胤禛看住了任抚远大将军王的十四阿哥胤禵,雍正得以顺利登基年羹尧因此立下大功。

雍正登基后,年羹尧又以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的身份击溃了罗卜藏丹津,取得大捷,平定了西北。一时间,雍正对年羹尧的宠爱无以复加,甚至很多政务都与年羹尧私下商议。

雍正在给年羹尧的朱批中说了很多肉麻的话,比如他说:“我二人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令天下后世倾慕流涎就是矣。”还有“卿之感固一日不能忘,而朕之怜实不能一时不念也。”但是年羹尧并没有在奏折中诚惶诚恐,感激涕零,所以雍正感到自己的媚眼抛给了瞎子看,心中日益对年羹尧不满。因为年羹尧太骄傲了,写不出这么肉麻的话。另一位重臣鄂尔泰就不像年羹尧这么骄傲,经常在奏折里吹捧雍正,对雍正感激涕零。所以雍正一直对鄂尔泰非常满意。

前面说过,年羹尧性格张扬跋扈,现在得到皇帝的宠信,尾巴更是翘到天上去了,他不仅对其他官员大臣们无礼,而且插手各种政务。年羹尧的不可一世,得罪了很多大臣,比如他绕过吏部直接推举了很多官员,得罪了吏部尚书隆科多;他在战时独掌西北财权,又得罪了主管户部的允祥。隆科多和允祥都是当时雍正的宠臣,雍正费尽心思弥合他们与年羹尧的矛盾,可惜年羹尧并不给面子。

更严重的是,西北大捷后,年羹尧回京庆功,他的倨傲无礼,也得罪了敏感的雍正皇帝。君臣二人的性格是如此不合拍,矛盾最终爆发。

而雍正的性格也很有趣,他爱一个人,能把对方捧到天上,恨一个人,能把对方打入地狱。他一开始雍正把年羹尧捧得有多高,现在年羹尧摔得就有多狠。

首先雍正在奏折朱批中给年羹尧各种挑刺,敲打他,比如说他把“朝乾夕惕”写为“夕阳朝乾”(据《清实录》,而《清史稿》则做“夕惕朝乾”)。

然后雍正采取了明升暗降的方式,将年羹尧由川陕总督升为杭州将军,但实际上是免了他抚远大将军的职务,调虎离山,解除年羹尧的兵权。年羹尧赴杭州途中,走到江苏仪征时停了下来,写奏折说希望能进京面圣,当面诉说冤屈。结果雍正大怒,将其降为闲散章京,听候新任杭州将军安置。

接下来,雍正让大臣们讨论年羹尧是否有罪,并决定将年羹尧槛送进京。

最终雍正给年羹尧定下九十二款大罪,让年羹尧自裁了。

如果年羹尧的个性不那么张扬跋扈,也许他会像鄂尔泰或李卫那样全始全终吧。



梦露居士


要说雍正王朝最大的功臣,那就非年羹尧莫属了。他在平定了西北叛乱后,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他虽然忠于雍正,并为雍正取得皇位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但他在后期由于不可一世、狂妄自大,最终导致雍正对他起了杀心。

其实,雍正一开始并不想杀年羹尧,即使他手握重兵,功劳颇高,但是雍正还是非常信任他的。更何况,雍正在刚继位的时候,内外矛盾重重,雍正只能任用能打仗的年羹尧在西北地区为自己获取政治资本,转移朝廷上的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甚至可以说雍正当时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交给了年羹尧。

可是年羹尧在西北打仗的时候独断专行,有时候也只能独断专行,损害了很多人的利益,在朝廷上树敌无数。仗没有打结束,雍正只能默许甚至支持年羹尧的行径,没人敢对天子抱怨,对年羹尧产生怨言。但在西北打仗胜利,年羹尧回京后看似表面风光无限,但他仍然我行我素的独断做法,直接导致雍正的反对者把怨气都集中撒在了年羹尧身上。

虽然雍正也知道年羹尧替他背了大部分黑锅,但经不住反对者集体上书,说年羹尧桀骜不驯、草菅人命、杀人如麻、贪污腐败,甚至还还居功自傲、私下勾结党羽等,这些罪名虽有些夸张,但也基本属实。所以雍正再怎么念恩情也不得不办他,于是只能不断降级贬官,以安抚群臣,保他性命。但是年羹尧却忘了他再怎么有功劳,也终究是为人臣子,不知道低调妥协,却疏忽了自己曾经手握重权,可以给皇权带来极大的威胁,还一个劲的跟雍正叫板。最后雍正迫于朝廷中各方势力的压力和稳固皇权的考虑,不得不处死年羹尧。也就是所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年羹尧如果自己“不作死”的话,雍正也有可能是不会杀他的。


第一军情


我们应该都特别的熟悉,乾隆以及雍正时期的那段历史,比起乾隆来说,可能雍正的故事我们了解的要更加详细一些。还记得,当时雍正作为康熙的儿子参加了九子夺嫡,最终他成为了胜者,也就是我们现在了解的雍正皇帝。雍正皇帝之所以能够称帝,完全取决于他身边有两个大臣,一个是隆科多,而另外一个则是年羹尧。他们两个都手握大权,并且辅佐雍正登基。

抛去隆科多不提,今天我们主要要讲的就是年羹尧。可能很多人都认得年羹尧,年羹尧在雍正刚成为皇帝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封疆大史,后来他还在西北作战,并且手握兵权,可以说是深获隆恩。皇帝也特别的宠幸他,后来年羹尧又把自己的妹妹年世兰嫁给了雍正,从那之后,年羹尧的地位又高了一点。

雍正也很看重年世兰,并且把她封为了贵妃,后来雍正还一直在提升年羹尧的官,让他成为了除了自己之外,在朝廷当中官位最高的一个人。所以,很多的朝中大臣都开始靠拢年羹尧,而年羹尧也在朝廷里面拉拢重臣,希望能够为自己所用,正因为如此,所以年羹尧才引起了雍正皇帝的不满。

年羹尧经常把自己和皇上进行对比,有的时候也不怎么尊敬皇上,态度也没有以前那么谦卑了,所以,雍正自然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对待年羹尧。虽然,从面上看不出来有什么改变,但心里已经想要灭掉年羹尧,只不过现如今还没有自己的亲信罢了。就在这个时候,年羹尧拉拢了很多大臣,形成了自己的小团体。

并且还帮一些人进朝为官,比如说后来的汪景祺。汪景祺多次都考过进士,但从来没有考上过,身为一个举人,但没有办法进朝为官,是他的憾事,所以他找到了年羹尧。年羹尧也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幕僚,并且开始帮助汪景祺。后来,年羹尧做事越来越没有谱,汪景琦再怎么劝他也没有用,后来汪景祺还写了一首诗,诗中大有看不起雍正但是褒奖年羹尧的话。

这话后来被雍正得知,那个时候雍正早就已经除了了年羹尧,所以也在打击年羹尧的同党。正好看到了汪景祺的那首西征随笔,借此为由杀了汪景祺,并且还把他的人头挂在菜市场示众,十年之后才摘了下来。现如今,这件事一直都被流传着。


傲娇的小农人


这个问题用电视剧《雍正王朝》为背景来看可能会清楚一些。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年羹尧是雍正在潜邸时的包衣奴才,但是年羹尧本人是进士出身,是康熙一直在提拔重用的精明能干的文武全才,在康熙朝,年羹尧从一名参将一直升迁到陕甘总督这个封疆大吏的位置。

在雍正还是四阿哥胤禛的时候,年羹尧作为胤禛的心腹,为胤禛的夺嫡之争立下过汗马功劳,其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作用,就是在九子夺嫡的最后关头,成功的通过控制十四阿哥胤禵的二十万大军的粮草供应而控制住了十四阿哥胤禵带兵进京用武力夺回皇位的可能。

最终,被普遍认为最有可能继位的十四阿哥胤禵被侍卫领班图理琛带领的大内侍卫独自一人“护送回京奔丧”,而年羹尧率领他的大军一直监视着十四阿哥胤禵一路上的举动,这一切十四阿哥心知肚明,他应该非常后悔听了他亲哥哥的话让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来保障自己的粮草供应和后勤保障。

四阿哥胤禛登基做了雍正皇帝之后,年羹尧就得到了雍正的更大的重用,在青海的罗布藏丹增叛乱而清军平叛不利的危机时刻,雍正可以说是力排众议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并给予了节制西北五省的军政事务的大权,这看起来是雍正对年羹尧的极大的信任,但实质上,雍正此举几乎就是“孤注一掷”。

雍正对年羹尧的信任其实是有限的,年羹尧对雍正的忠诚度也是有限的,在九子夺嫡的过程中,八阿哥胤禩也是两次想把年羹尧拉到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年羹尧的态度很暧昧,四阿哥胤禛为此对年羹尧严厉的训斥和威胁,年羹尧才断了“改换门庭”的念头。

所以雍正对年羹尧一直是既“戒备控制”又“大胆使用”,这一方面说明,年羹尧的能力出众,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刚刚登基不久的雍正确实是无人可用。

被寄予极大希望的年羹尧,最终没有让雍正失望,在雍正几乎是竭尽全力的支持下,年羹尧平息了青海的叛乱,平定了西北的局势,雍正是深深地松了一口气。

雍正的这一口气憋的实在是太久,而他所背负的压力也是实在太大,他几乎快要被压垮了。

雍正登基之后,就一直处于处处碰壁的境地,他的对手,廉亲王允禩和他的八爷党对雍正处处掣肘,按照雍正的说法就是“打横炮,使邪劲”。

而雍正登基最开始的“三板斧”也是几乎全都办砸了:

清理地方藩库的亏空,雍正用了隆科多推荐的诺敏当山西巡抚,结果诺敏给他导演了一场“欺骗朝廷”的闹剧,雍正不得不下“罪己诏”才算过关,

开设恩科科考,雍正用了廉亲王允禩推荐的上书房大臣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做恩科主考,结果闹出一场“科考舞弊”,“试题泄露”的丑剧,雍正不得不杀了张廷璐和诺敏以平民愤。

三板斧也就寄希望于年羹尧的这一板斧了,所以年羹尧的“西北大捷”就是一场及时雨,也是一针兴奋剂。雍正算是“满血复活”。

可以想象雍正的狂喜之情,在这个特定的失控情绪下,雍正对年羹尧说了很多的“掏心窝子”的话和“过分肉麻”的话。这些“朕的恩人,大清的恩人”以及“朕亦心疼你”和“做一个君臣知遇的榜样”的迷魂汤,灌的年羹尧迷迷糊糊的就真的把自己当成雍正的恩人和大清的恩人了。

其实雍正的期望,是想树立一个榜样,也想彰显他这个皇帝对于功臣的礼遇和态度,同时希望年羹尧自己清醒理智,并且谦卑的摆正自己的位置,这样的君臣关系才算完美。但事与愿违。

年羹尧并没有按照雍正的希望的那样,清醒理智谦卑,而是已经得瑟的不像样子了。当然,雍正的那些肉麻的话也是年羹尧得瑟的资本之一。

得瑟的年羹尧目空一切。就是廉亲王显然是“僭越”的“百官跪迎”的圈套,年羹尧的反应似乎是从云中还没落地。面对跪迎的百官和下马相迎的诸位皇子,趾高气昂的拍马而过,毫无任何自谦之意。这个举动激怒的就不仅仅是那些跪迎的百官,就连那些王工贵族们也是心中愤愤不平。

雍正其实是想极力的扭转这个局面的,他不断的给年羹尧台阶,但是这个年羹尧就是不给雍正面子,执意要成为“西北王”甚至是“一字并肩王”,他对雍正未能给他“封王”还是心怀不满。

尽管年羹尧不断的挑战雍正的底线,包括当着雍正的面表演一场“只知军令不知皇上”的卸甲“打脸戏”,以及面对雍正提出来的几乎算是请求的三个要求全盘否决的“分权”态度,雍正总体上选择的是“忍让”,忍让的目的并不是对年羹尧信任和欣赏,而是实在是不愿意让他的政敌和朝廷官员们看他和年羹尧之间反目成仇的笑话,坐实了“狡兔死,走狗烹”形象和口实。可惜的是年羹尧真的是“被猪油蒙了心”,丝毫不去体量雍正的苦心而一心想做他的“西北王”。

年羹尧的不可一世,飞扬跋扈,惹恼了一个集团,他惹恼的是“清流集团”,这个集团的代表就是左都御史孙嘉诚。

孙嘉诚是一个眼里不揉沙子的一心只为江山社稷,只忠于雍正皇帝的“铮臣,正臣”,年羹尧的不可一世,随意僭越以及贪腐奢靡让以孙嘉诚为代表的清流和年羹尧“杠上了”。

中国文人当中的“清流”往往是认死理一根筋还不怕死,“文谏死”是他们的追求,一旦和年羹尧杠上,那就是“你死我活”。

而另外一个势力,就是以廉亲王允禩为首的八爷党看到的是一个让雍正微信扫地的机会。八爷党希望年羹尧死是的确为了让雍正和年羹尧这个“君臣相知的榜样”出丑,重要的是让雍正出丑。

这两股势力的目的高度一致,无论是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让雍正下不来台,而允禩为首的八爷党是躲在“清流”的后面煽风点火,强化清流们对年羹尧的仇恨。

这个局面让雍正十分为难,也是分恼火,一方面对清流们不依不饶感到恼火,也对如何处理年羹尧感到为难。

直到年羹尧杀了他派到西北大营辅助年羹尧推行新政的清流领袖孙嘉诚,雍正才算真正的对年羹尧彻底失望,他知道,他希望的那个“君臣相知的榜样”已经无法追求,年羹尧已经进入“走火入魔”的状态。

事情发展到这个程度,廉亲王允禩的八爷党在后面煽风点火的效果就更加厉害,清流们的意思就是“一人一口吐沫也要淹死他”,死杠变成了“死磕”。

到了这个时候,如果雍正还要硬保年羹尧,那可就是彻底得罪了“清流集团”,同时也会让皇亲贵族集团彻底失望,雍正已经没有选择,年羹尧是非死不可。

在这个问题上,直到最后一刻,雍正还是抱有幻想,他问张廷玉:难道年羹尧非死不可吗?张廷玉的回答非常坚决:年羹尧犯下的不赦之罪太多,再保的话,皇上您必然是“人心尽失”。

和天下的清流们的人心向背相比,雍正必然会不得不放弃年羹尧,尽管这种放弃让他的威信受损,但是年羹尧的“不配合”也让他对年羹尧恨之入骨。

让李卫去杭州传旨赐死年羹尧并监刑,是雍正最后一次利用年羹尧,他用年羹尧的下场来警示他的另一个心腹李卫,让他明白怎么才能做到“君臣相知”的榜样。

这个作用还是起到了,李卫和雍正之间还就真的就成了“君臣相知”的榜样。

假如年羹尧真的能做到“清醒,理智,谦卑”的话,他也会是君臣相知的榜样。他的下场肯定是自己找的,其实是他自己逼着他的主子痛下杀手。

但这一切,雍正本人也是有很大责任的。是他的娇纵造成了年羹尧的极度膨胀,陷入不可一世而不能自拔。


步武堂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亘古不变的道理。但是可能藏,也可能烹。到年羹尧与雍正这个具体的例子上,还必须得全面分析下。


开始时雍正必须得用年羹尧,西北大捷后并不是西北就没战事了,从清初开始因洪承畴那句:不可使云南一日无战事,清初的统治者与地方镇守者都为这句话操碎了心。年羹尧是儒将,是汉臣,他当然深知这句话的精髓。因此西北打胜后,也留足了楔子,如放走首凶罗布藏丹增,而且必须大量驻军,每年仍要大量军饷,自己可拥兵自重。由于雍正对先祖的经验教训认识很深,否则也不会强力推行新政,所以雍正当然不会让三番的情况再出现,一定会彻底解决西北问题,至少会雪藏年羹尧的。可以说西北刚打完胜仗的初期,雍正仍需要年羹尧,从雍正重赏年羹尧,将年羹尧妹妹升为皇贵妃,又大量提拔年羹尧的人可见一斑。当然可能是政治上,军事上的需要。但是随着西北战况的变化,出现了新问题,首先年羹尧借军功己变成了西北王,和当年的吴三桂以及刚战败的罗布藏丹增一样,很快就成为新的叛逆,若不及时处置后果不堪设想。其次西北己有可取代年羹尧的将领岳仲麒,虽然军事能力稍次,但完全可胜任,再次随着战事平稳,当前首要问题是推行新政,但年羹尧一系显然是推行新政的阻力之一,必须解决,第四年羹尧之前就是雍正的奴才,拿自己人动手更顺手,更易立威,年羹尧就是被田文镜举报而落马(原著与电视剧不同,原著中写是邬思道给田文镜写的举报材料)。有了上述理由后雍正果断出手,先扣了年羹尧的亲兵,然后直接将年羹尧降了十八级(原著和电视剧不同)。其实这时雍正仍不想一下杀年羹尧,毕竟前有主仆亲情,中有不世军功,后无谋反之实。雍正自己也不想,至少不想公开杀年羹尧,以免落个“枉杀功臣,兔死狗烹”的骂名。但是雍正要巩固皇权,推行新政,巩固皇权要立威,推行新政就必须反腐,年羹尧最大最显眼的恰恰是腐败了还高调,生怕别人不知,这或许也有自保一讲。正是年羹尧的高调腐败危及了雍正的皇权,阻挡了雍正推行新政,雍正果断公开杀之,的确可以说是no do no die。



为什么说年羹尧高调也是自保呢?因为年羹尧之前是雍正在潜邸时的奴才,深知雍正手段,若选择归隐,也难保不象高福儿,坎儿(周守诚)那样被雍正暗杀。因此年羹尧高调也是自保的一种方式,他也是在赌,赌雍正为了名不会杀自己。


综上所述,应了邬思道那句“和天子共患难易,共享乐难”。年羹尧在西北大捷后,未积极转型(如象允祥,李卫,田文镜,甚至邬思道那样),不但自己对雍正的可用价值丧失(共患难),相反还成了威胁皇权的隐患(共享乐),因此雍正一定会杀年羹尧,或明或暗,最终年羹尧的高调促使雍正选择了明杀。


吆哥一一


年羹尧死于两个字“过了”,他必须死的原因只有一个:结党营私,尤其是他将属下将士打造的铁板一块,只知帅命不知皇命,这才是他的取死之道。


手握重兵,领军在外的大将,功高盖主的重臣备受猜忌自古有之,基本上没有例外。所以这些大将重臣除了出将入相、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天赋能力之外,必须掌握一门专业才能得善终结善果,那就是:自污。

替秦国开疆拓土、攻城克地、大功于国的王翦,深谙自污之道。每每临阵都要向秦王嬴政索要大量田宅产业,不惜做的非常过分,以使嬴政放心将全国六十万大军交给他。他私下对二儿子王苗说:“秦王嬴政把六十万大军交给我,不这样做,他能放心吗?这个仗还能打吗?我不是在为子孙谋田产,而是在替自己找活路。我请了一次,秦王不相信,再请两次、三次呢?秦王嬴政就会相信的,把六十万大军交给我也就不会再有过多怀疑了。”果然,秦王对左右人说:“求田问舍,昔日以为王翦是真英雄,今日看来王翦也并非是真英雄啊!”最终王翦能够安享晚年,寿终正寝。

汉高祖刘邦的肱股之臣萧何,为了自污,上演一出欺行霸市、侵占田地、与百姓争利的戏码,最终还被刘邦下狱。但总算保住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没有像韩信、陈豨似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手握重兵的大将自污是本分,是保命手段,必须得给皇帝以把柄,让皇帝随时随地都有理由将自己拿下才行。所以,年羹尧所谓的死罪里像是骄横跋涉、贪污腐败、目中无人都不是过错,甚至才皇帝眼里这都是可爱的表现,但是,唯有一条是皇帝万万不能忍的。那就是在功高震主、手握重兵的情况下还结党营私,任用私人打造小集团,这就彻底挑战了皇权的底线,是皇帝万万不能忍的!宋朝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前朝的鳌拜操握权柄、结党营私。这些都过去没多远,在雍正心里清楚着呢。

所以年羹尧死就死在不知进退,逾越界限,实际上就是“过了”。

头条小树洞,心理小助手,半夜睡不着陪聊专家。欢迎关注,欢迎私信撩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