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一年给溥仪的400万两银元,有多少购买力呢?

侃砍历史


1912年清帝退位时,根据清室优待条例,民国政府应该每年付给逊清小朝廷400万银元作为补偿。

当然,在谈判的时候其实是400万两,这和400万元可是区别不小。按照当时的换算,一块银元等于0.72两,也就是一两白银约合1.3块银元。

由400万两变成400万元,其实就是打了七折,我们的小宣宣已经吃了不小的亏。

那么,400万银元是个什么概念呢?



据1911年的清廷财政预算,当年的财政收入大概在3亿两白银,400万应该说不多。

按当时内务府的估算,整个皇宫如果节省一点,200万大概也够,但问题是:

这400万银元可不是给小宣宣一个人用的,整个皇宫,太监宫女内务府,还有已经断了粮饷的旗人都要周济,其实根本就不够。

更重要的是,讨论这400万如何花,其实都是多余。道理十分简单:

这就是画饼充饥!

哪来的400万银元?谁给你?想多了!



自始至终,民国政府也没有真正履行过规定的义务,也就是说,从来也没有按照协议每年给过400万。

也就是袁世凯在位那四年,好歹还象征性的拨了几十万,等到袁世凯翘了辫子,之后的民国政府那是一分钱也没给过,还什么是400万不400万的?

做梦吧你!

当然,民国政府没钱这是事实。再说了,小宣宣不过是落毛的凤凰不如鸡,给他也是多余。

至于什么契约精神不精神,那是没有的,从来也不曾有过。

枪杆子的年代,谁理你啊!还不是谁拳头硬,谁说了算!



不给钱也就算了,还有更狠的,1924年来了个姓冯的大个子,直接就抢啊。

怎么着,不想走?再不走,我可就要下令景山上开炮了!

所以说,这种问题问出来,基本就是个画饼充饥、极具讽刺的笑话啊。

笑笑也罢。历史嘛,知道了细节,不笑倒怪了。


坑爹史册


首先说一下,清政府灭亡后,北洋政府最初和清政府的协定为每年给予逊清小朝廷400万两白银。等袁世凯领导的北洋政府铸造新币之后,将400万两白银改为400万银元。因此实际上北洋政府负责给予溥仪的费用分为两种情况。



四百万两白银购买力

1912年溥仪退位时,民国政府对于边疆的满、蒙、疆、藏地区统治力薄弱,所以为了顺利过渡,袁世凯重申了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口号。同时也为了安定以溥仪为首的满清皇室,签订了《清室优待条件》。

条约中规定,保留溥仪的帝号和内务府的财产,而且还需要每年给予400万两白银的费用。



绝对值计算

清朝时期1两白银为37.3克,现在的白银价格在3.5元每克左右。以此为计算标准,通过计算得出,清朝时期一两白银的绝对价值为现在的130.55元,而400万两白银就是【5.222】亿人民币。

相对值计算

清朝光绪年间,根据军机处的记载,直隶地区的谷子为每石一两四钱六分。而清朝时期一石的重量120斤左右,我们以120斤计算,清朝时期1两银子便可以买到82斤左右的粮食。现在的谷子价格在2元到4元之间,我们折中一下,以3元计算,也就是说清朝1两银子约等于246元。400万两白银为【9.84】亿人民币。




四百万银元购买力

民国初年,由于清政府的灭亡,时局出现了一定的混乱,所以当时的市面上流通着十几种货币。但在1914年时,民国政府颁布了《国币条例》,确定以“银元”为中华民国的货币,而“银元”就是我们俗称的“袁大头”。从此之后,北洋政府便将给予溥仪的400万两白银,换成了400万银元。

当然换成银元之后,对于北洋政府的负担更轻了。因为一块银元总重七钱二分,含有银89%,铜11%。也就是说一块银元仅仅含有六钱四分白银,约合23克左右。如果仅以白银而言,北洋政府瞬间少给了溥仪三分之一的财物。



民国初年,米价相对恒定,约为每石[120斤]6银元,也就是说1银元可以买到20斤大米。如今大米价格在3到5元之间,以4元计算的话,一块银元的购买力约合80元人民币,400万银元相当于【3.2】亿人民币

当然还有人以普通人工资计算。据记载民国初年的工人的月工资为3元到11元不等。我们以7元计算,一个普通工人的年收入为84块银元。400万银元也就是一个普通人4.7万年的工资。2017年我国人均收入为59000元。通过换算得出,400万银元等于【27.73】亿人民币。



再说溥仪的钱够不够招兵买马

实际上从以上数据就可以看出来,民国给溥仪的钱根本就不够招兵买马。当时士兵的月饷为5块银元,如果拉起一支5万人的军队,仅仅每年军队的工资就需要支付300万银元。

当时汉阳造步枪每支36块银元,5万人又需要180万银元。每一万颗子弹810块银元,每个士兵配备20颗子弹,又需要8.1万银元。这样算来早已经超支了,根本就不可能购买其他武器装备。

以此可以看出,溥仪每年领取的400万银元根本就不可能会拉起一支队伍。



当然后来由于民国财政紧张,而且溥仪经常违反《清室优待条例》的规定,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400万银元也经常拖欠甚至不给,到了最后,溥仪甚至被冯玉祥赶出了紫禁城。


我是越关


清帝退位时,北洋政府许诺每年给予溥仪四百万两的赡养费。说实话,这笔赡养费用真的不算少了,比宣统初年一些落后省份一年的税收都要高出不少。

试问,溥仪一年的赡养费比一个省一年的税收都要多,这笔钱还算少吗?


但是,如果以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溥仪的这笔钱,其实也不算很多。

首先、北洋政府许诺的四百万两赡养费,并不是每年都会足额发放。尤其是北洋政府铸造银元,并以银元为法定流通货币后。四百万两白银就变成了四百万银元。由于银元的一元相比于白银的一两,成分缩水了大约三分之一。因此这就导致溥仪每年的赡养费,就缩水了三分之一。

后来,冯玉祥驱赶溥仪出宫,把赡养费削减到每年五十万元,溥仪的养老费就又被砍掉了一大截。

所以袁世凯许诺给溥仪的四百万两,实际上并没有四百万两白银。撑死了就是四百万元袁大头,并且还经常拖欠不给。




第二,袁世凯许诺给溥仪的赡养费,并不是给溥仪一个人使用。当时溥仪虽然退位,但是紫禁城内的宫女和太监,他们的衣食开销也都指着溥仪。

按照溥仪自己的说法(溥仪自传),他在退位后,负责管理宫廷开支的内务府,存在严重的中饱私囊的问题。

比如,溥仪还在宫里时,曾经有一次让人清查内务府,结果清查的账目结果,让他这个对钱没概念的人都傻眼了。

1905年——慈禧70大寿,当年内务府的总开支是不到70万两。

1916年——没什么大事,当年内务府的总开支是264万两。

1920年——没什么大事,当年内务府的总开支是238万两。

众所周知,慈禧是比较奢侈的人,她活着的时候,内务府的开支也不到70万两。可是在溥仪退位后,在宫里用人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内务府的开支居然比慈禧时期还要多三倍左右。这些钱,显然就是被内务府的官员给贪污了。

真正落实到溥仪身上的开支,能够有十分之一就算多的了。

因此,虽然北洋政府答应给溥仪的赡养费不算少,但是溥仪真正能自由支配的钱,并不是很多。



那么,假如北洋政府足额发放四百万两,溥仪也能杜绝贪污腐化的问题,这笔钱能不能武装一支部队呢?

答案是:太可以了。但是用这笔钱武装出来的军队,不足以让溥仪对抗北洋政府。

俗话说得好,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仗是非常耗钱的一项活动。北洋时代,军费的开支都是以千万为基础计量单位的,百万银元都是毛毛雨。

1914年,北洋政府公布了当年的开支,其中军费占了1.6亿。

1922年,奉系与直系爆发直奉大战,奉军12万人出关,最后仅2万人逃回关外。按张作霖自己的说法,六天赔了3000万。

1926年,北伐军誓师北伐,宋子文这个财神爷是凑够了6500万的老本后,蒋介石才敢带着十万北伐军北上湘赣,讨伐北洋军阀。

在当时,姑且不说打仗所需要的开支,就说维持一支军队的花费,也是很高的。养一个师的开销,每月没有三十万大洋,军队就有哗变的风险。并且,这还不包括服装费、装备费的开支。

因此,即便北洋政府每年给足了溥仪四百万两白银,他也养不起一支能够对抗北洋政府的军队。这笔钱,袁世凯敢给,就是知道即使给了溥仪,他也威胁不到自己。



其实,溥仪他是守着金山在叫穷,宫里的金银财宝,在当时是一笔巨额财富。(由于袁世凯希望清室能够尽快和平退位,以完成政权的更替,故在谈判时,没有将皇宫藏品中的文物从皇室私产中剥离出来。导致宫里的很多珍贵文物都变成了溥仪的私产)

比如民国十三年时,溥仪的岳父荣源替他做了一次抵押。他把宫里的金编钟、金册、金宝和其他金器,抵押给了北京盐业银行,换取了八十万元。并且,这笔抵押是按照荒金折卖,相当于就是贱卖。如果按照文物的真实价值来抵押,绝对不止这个数。

而这样的抵押甩卖,每年都有好几宗。因为宫里的东西太多了,被溥仪抵押出去的,跟宫里的库存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

据溥仪回忆录的说法,他十六岁那年,有一天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他叫太监打开建福官那边一座库房。库门的封条很厚,至少有几十年没有开过了。打开库门后,溥仪看见满屋子都是堆到天花板的大箱子,箱皮上有嘉庆时期的封条,里面是什么东西,谁也说不上来。

然后,溥仪叫太监打开了一个,里面全是手卷字画和非常精巧的古玩玉器。后来溥仪派人调查,很快就弄清楚了,这是珍贵文物都是当年乾隆自己最喜爱的珍玩。乾隆去世之后,嘉庆下令把那些珍宝玩物全部封存,装满了建福官一带许多殿堂库房。而被溥仪所发现的,不过是众多仓库的其中一座。

事后,连溥仪自己都纳闷了:我究竟有多少财宝?我能看到的,我拿来了,我看不到的又有多少?



过了一段时间,溥仪发现宫里总是莫名其妙的丢东西,于是他让内务府查账。结果不知道是不是得罪了某些人的利益,导致宫里莫名其妙的发生了一场大火。

后来根据内务府的调查数据,发现在这场大火中,烧毁了金佛二千六百六十五尊,字画一千一百五十七件,古玩四百三十五件,古书几万册。其后,内务府把北京各金店找来投标,一个金店以五十万元的价格买到了这片灰烬的处理权。这个金店的工作人员把熔化的金块金片收敛,从中居然拣出了一万七千多两黄金。

按照当时黄金与白银的比价,溥仪又当了一次冤大头。当然了,溥仪资本雄厚,他本人无所谓。 

民国十三年,溥仪被赶出皇宫。随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在北京《京报》上,公布了当年宫廷的收入抵押金银古玩款,高大五百多万元。从这一看,北洋政府每年拨付给溥仪的人钱,真的不算什么。



所以说,北洋政府每年拨付给溥仪的四百万元现大洋,只是溥仪的零花钱,是他维持自己在宫里奢华生活的基本开销。这笔钱如果拿去武装军队,只是毛毛雨,远远不够。不过如果溥仪把紫禁城里面的宝贝都卖了,把汇集了明清两朝,二十多位皇帝从民间搜刮的宝贝都给卖了,他倒是有可能组织起一支强大的军队。


Mer86


据《1918-1980年北京社会状况调查》记载,在北京,一块银元可以买16斤大米,四五斤猪肉,120个鸡蛋,6尺棉布。

按照现在的物价来算,一般买个鸡蛋1元,一银元相当于现在的120元。

400万两银元,相当于现在的4.8亿。(银元)

这笔送来的钱,对溥仪这样的末代皇帝来说,不光自己可以过着体面的生活,也可以做点其他,对自己更加有益的事情。

在北京政变之前,溥仪,以及一种清朝旧臣、遗老,用着国民政府给的400万银元,继续在紫禁城过着舒适、有威严的生活。

溥仪虽然退位,但他的皇帝地位,在许多人心目中依然没有太大变化。

袁世凯虽然在北京建立了民国,但对这位退位的皇帝,依然是尊敬有加。逢年过节,袁世凯总是前来拜年;隆裕太后去世,袁世凯宣布全国降半旗,以示哀悼;溥仪娶了皇后婉容,外国使节、国民政府纷纷祝贺,北京城也因为溥仪的婚礼,而各位光彩。(溥仪在紫禁城)

由此,可见这位虽然退位的末代皇帝,在民国时期的影响力。而此时的溥仪,作为年幼无知的孩子,更是快乐享受着这一切。

但冯玉祥将他赶出了紫禁城,溥仪悲惨的一生,就开始了。

离开了紫禁城,溥仪刚开始,居住在载沣的府中,随后因为害怕国民政府的迫害,逃入了日本使馆,随后又到了天津。

作为曾经高高在上的皇帝,如今却颠沛流离,遭受民国政府的侵扰,这让溥仪,逐渐怀念曾经的帝王生活。

于是,溥仪开始合理利用国民政府给的资金,寻求各种复辟的力量。

在天津租界,溥仪皇帝的特殊身份,让各国使节,对溥仪也是格外关注、尊敬。许多不对华人开发的区域,也对溥仪开放。受到如此礼遇的溥仪,对于列强,顿时好感顿生。

首先,溥仪花费了不少银元,开始洋人的生活,穿西装,参加各种聚会,积极与满清遗老,以及军阀张作霖、段祺瑞等人,列强联系。

起初,段祺瑞等人深受袁世凯的影响,准备将溥仪迎回紫禁城,延续后逊清小朝廷,但随后时局逐渐变化,段祺瑞下台,张作霖心怀鬼胎,最终无一成事。

但溥仪没有灰心,自己还有满清遗老的支持,400万银元的财力支持,接着寻找外援。

在内部力量全部耗完之后,溥仪开始求救于日本。(溥仪满洲复辟)

日本在北京、天津、东北的势力强大,对溥仪来说,是最为有效的外援。为了尽快复辟,溥仪不顾众人反对,投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怀抱,远赴东北,成为了伪满洲国的名义领袖。

至此,溥仪已经完全走向了历史的对立面,成为了日本的帮凶。

在满洲的皇宫中,溥仪虽然一直在严密的监视中,但体面的生活,依然让他迷恋,难以完全逃离这里。

这个时候,400万银元,对他而言,已经没有什么了。

不过,自从北洋政府垮台了,溥仪的400万银元,也就没了,溥仪也没啥生存技能,不投靠日本人,也没有活路了,到时候,可能当时的新闻就会出现:末代皇帝溥仪,带着皇后、嫔妃,在大街上乞讨,这又要成了民国时期的劲爆娱乐新闻了。(铁帽子王拉车,被溥仪痛骂,丢了皇室的脸面)

所以说,作为末代皇帝,溥仪为了生存,在加上他贪图富贵、安逸的生活,投靠日本人、复辟满洲,对他而言,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岁七夸父


《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第二款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那么这400万两银子(400万银元)是什么概念?有多少购买力呢?

买米的话相当于多少钱?

据历史记载,400万两银子,超过了1908年黑龙江和贵州省一年的总收入,两地收入才311万两银子。哇,民国对溥仪真不赖啊,让一一年吃掉两个省多的收入啊!北洋时期(1912年至1919年)的一块银元等于10角等于100分等于1000厘。这1000厘折算成文,各地不同,但都大于1000文。最高的是湖南长沙、云南为1500文,最低的是广东广州1011文。1917年的米价每石为三元六角,每石约125斤,也就是一斤米约三分钱。现在大米一般都价格都在3元以上,也就是那时的3分钱大概能合今天5元还要多。要知道那时可是16进制,直到1959年我们才能改成一斤十两。折算成米话一分相当于今天的1.6元,1元相当于今天的160块,400万元也就是6.4亿人民币了。

如果折算成房价那就逆天了。

大家都知道鲁迅买房的故事。鲁迅1917年月薪300块,年薪就是3600块。而鲁迅的房子是在北京的三个四合院套在一起的大夶𡘙的别墅,才3675块,也就是一套四合院大概1200元。根据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最大的四合院成交价为11.8亿。如果溥仪都买成房子,那么简直是不可想象。更何况在故宫溥仪还有数不尽的珍宝呢?

我们再来看看在北洋时期拉起一支军队需要多少钱?

当军阀大帅一件惬意的事情,但要拉起一支军队,就溥仪那点钱,一点都惬意不起来。有道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北洋时期的士兵月薪一般5元,人家鲁迅都300元,什么叫有文化真可怕,这就是!一万个兵光吃,就需要5万元。还需要配备装备,为了更好地发展,军阀大多不支持国货,纷纷买欧美日本的。张作霖买白俄的二手枪都需要十三块钱,1万支枪就需要13万元。子弹十颗一块,十万颗也就一万块。此外,还要买装甲车,这就贵了,一辆车基本要把溥仪一年的生活费都给花光了。再说,一辆装甲车怎么能够?

溥仪其实很差钱

400万元看着很多,其实溥仪养活的人可不少,宫女、太监、亲卫一大堆,而且溥仪大手大脚,也爱摆谱。一年400万块,每每还捉襟见肘,有时竟然还变卖故宫的珍宝度日。退一万步说即使,溥仪有足够的钱拉起一支队伍,他也拉不了。因为北洋早在退位待遇里都派民国军队保护溥仪。溥仪在故宫,形同软禁。更何况溥仪那时还只是一个青少年。400万块,看着相当于两个省,其实那两个省最穷的省,如果按最富的江苏省来看,溥仪一年的开支也就是一个县的收入。


福垊


溥仪退位后,南京临时政府规定的对满清皇室的优待条件里确实有一条是每年向其拨款400万元,但是且不说北洋政府从来没向皇室全款支付过这笔钱,就算是支付了,这些钱也不够紫禁城里满清遗老遗少的生活支出。

原因是,虽然清帝退位了,但在紫禁城里已然还存在着一个管理皇室生活的机构—内务府,内务府的官员负责皇室成员起居生活的一切费用支出,而他们本身是非常腐败的,这也就导致了溥仪不管有多少钱最终都会被这帮人所贪污,所以何谈用这些钱招兵买马?更何况,1924年北京政变后,冯玉祥修改了优待条件,其中将原先拨给清室的400万改为50万,说是每年继续给溥仪50万,但冯玉祥将他赶出紫禁城,这笔钱冯玉祥能给吗?后来溥仪不得已而逃到天津日租界,寻求日本人的庇护,由此可以看出北洋政府根本不会给溥仪钱了,事实上溥仪自退位后也经常变卖宫内的文物珍藏来支撑自己的生活。

当然了“溥仪没有钱”也只是相对于曾经的皇室生活,而在当时他还是非常富有的,因为优待条件规定紫禁城里的一切都属于他个人财产。但是从小在深宫中长大的溥仪如果没有外力的支持是根本不会想到要去复辟的,没这个心也没这个胆。

那么抛开溥仪有没有钱不谈,我们再来看看当时银元的购买力,以此来想象一下,400万银元是个什么概念。

1元袁大头重量是7钱2分,其中含银6钱4分,占到了整个银元的89%,由于成分含量都有严格要求,所以袁大头成为当时的主要流通货币。因为民国不同时期银元购买力也不同,所以这里也只能分析一个大概。

民国时期,一石大米在6~10块银元左右,一石是160斤,平均下来1元银元可买16~26斤米,如今的米价平均一斤3元,这么算来的话是不是就可以说一元银元就相当于今天的48~78元?答案显然不是这样的。

我们不能忽略银元所在的那个特殊时代,那个时代大米还是比较贵的食物,普通人很难常常吃到,所以如果论购买力的话,一元银元可比现在的100块要强的多,而价值也绝对比今天的100块要值钱。

1918年,曾有外国学者调查过北京郊区人们的生活水平,最终得出维持一个五口之家一年的最低生活水平需要100块银元,平均下来每月还不到1块银元,如果以这个数据作为一个参考值的话,一元银元在那时候的购买力确实很强。


我们可以再来看一些数据,鲁迅先生在北大当教授时月薪是300块,他曾经花了800块在北京买了套四合院,而当时普通工人的工资平均在6块左右,毛主席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时月薪是5块。

所以400万银元的购买力有多强,大家心里应该有个大体认识了吧,能在北京买5000个四合院,但是4亿人民币能在今天的北京城买这么多四合院吗?


咸鱼闲聊


首先要说一下,没有400万两银元的说法,400万两白银和400万银元是两个概念。从理论上来说,400万两大约能维持两个半师,而400万银元,则差不多只有一个半师了。

根据《清室优待条件》,开始约定每年给清室400万两白银,以供清室使用,不过后来发行银元以后就改称了400万银元,而一银元含白银六钱四分,所以后来实际一年清室经费是256万两白银。

不管是400万两还是400万银元在当时都是很大一笔钱了,根据不同商品计算,其购买力有所不同,不过既然题主问用这些钱招兵买马,那么我们直接看下当时编练一支军队需要多少钱。

编练一支军队最大的开支是两项,一是开办费用,包括购买军械、招募士兵等,这项开支除了弹药之外差不多是一次性的;二是维持费用,也就是部队所需的军饷和日常训练费用等,这项开支则是长期的。

袁世凯在1904年3月的《筹款添练常备新军片》中曾经提到,建设一镇新军约需建造费20 万两,军装器具等需15万两,军械弹药等需100万两,三项合计,大约是135万两。另外还需要招募士兵,当时招募士兵一般需要给一笔安家费,一镇新军有12512人,这安家费也是不小一笔开支,所以编练一镇新军,开办费用要在150万两以上。

而更大的开销则是维持费用,1905年北洋六镇新军共开销饷银8995200两,差不多算下来就是平均一镇需要150万两白银,而且这150万两仅仅是官兵日常的军饷、办公费用、骡马饲料费等,这还没算日常训练、军队调动、弹药损耗、军服等等各种开支。

所以清室经费看着多,用来养军队还是养不起多少,以400万两白银算,编成两个半师以后清室经费只够支付部队的维持费用,而400万银元则差不多只能维持一个半师。

而且清室日常开支也不少,溥仪、皇太妃、宫里太监、宫女、护军的日常费用,还有一些遗老遗少、王公大臣的俸禄,杂七杂八算起来,开销也是很大的。另一方面民国政府当时局势混乱,军阀林立,财政上也是非常紧张,自己都不够用,这清室经费更是能拖就拖,能欠就欠。

所以这清室经费连维持溥仪和他的小朝廷都不够,溥仪需要变卖宫里的文物来补贴开销,又怎么有余钱来招兵买马。而且就算溥仪励精图治,省吃俭用攒钱招兵买马,估计第一时间就被民国政府派兵给围剿了,所以这一切都只是理论上而已。


不沉的经远


1912年,宣统皇帝溥仪下达退位诏书,将政权拱手让给袁世凯。但清朝灭亡后,袁世凯并没有把溥仪赶出紫禁城,而且还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待遇(仅限紫禁城后半段)。

作为溥仪的退位条件,北洋政府还在《清室优待条件》中承诺每年会支付清朝皇室生活费用400万银元。同时,还派了专门的卫戍部队来保护溥仪的安全。


当时北洋政府给溥仪每年400万银元的生活费用,平摊下来一天的生活费/1万多银元。对于当时的普通家庭来说,400万银元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完。不过,溥仪自幼当皇帝花钱大手大脚惯了,而且他又不会理财,所以经济方面总是捉襟见肘,竟然还要不断变卖宫里的古董和珠宝。

因为每年虽然有400万银元的生活补贴,但除了溥仪自己的开销以外,还要匀给那些太监、侍从、宫女,而且还要照顾前清的皇室遗老。所以这笔钱看似很多,但其实根本不够用,更别说用来招兵买马了。
(解放后,溥仪家也买了黑白电视剧)


不过,民国初年的一块大洋购买力倒是很高的,当时3块大洋就可以买一头耕牛,而且鲁迅在北京教书的时候买了一套四合院才花了800块大洋。

考虑到通货膨胀和房地产泡沫的缘故,民国初期的一块大洋应该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600块~800块。因此,400万银元就相当于现在的24亿到32亿左右。对于当时的普通百姓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历史的荒野


1912年2月12日,清皇室颁布了《退位诏书》,宣告着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清王朝覆灭。

同日中华民国通过了《清室优待条件》:

1、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2、岁用四百万两,由中华民国拨用; 3、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4、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5、大清皇帝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清室优待条件》里的400万银元到底值多少钱

其实民国初期的“袁大头”还是相当值钱的,6块银元在当时可以购买1石大米(约178斤),也就是说1块银元能得米大概30斤,按照米价3元1斤来算的话,1块银元能值人民币90元,400万银元就是3.6亿人民币!

400万银元够不够用

400万这个数字听起来惊人,用来维持“小朝廷”的开支肯定是绰绰有余的,但是事实上满清皇室一直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民国政府拖欠优待费:民国政府虽然之前承诺每年支付给清皇室400万银元的优待费,但是中华名国“口惠而实不至”,优待费年年拖欠,“小朝廷”自己又没有经济来源,久而久之经济形势自然困顿无比。

皇室开销大:溥仪虽然成了亡国之君,但是遗老们皇亲国戚的排场一点没减。溥仪、婉容、太妃这些人就豢养着八九百名的太监宫女,三四百名的护军,此外位皇家服务的师傅、侍卫、医生、花匠、画匠等等更是数不胜数,再加上内务府贪污的侵蚀,开支就更大了。

而且溥仪本人也是个挥金如土的角色,光宠物狗他就养了近百条。其中很多是国外进口名犬,一条就得好几千大洋,溥仪消费之巨由此可见一斑。

正是因为收不抵支,溥仪后来便让太监拿着很多古董去典当,
由此损失的珍宝不计其数,让国家财产遭受了重大的损失,惜哉!痛哉!


晓史才能明事


翻完清朝最后几页历史,我觉得溥仪是幸运的,在取消帝制之后,北洋政府给清朝皇室的优待相当可观。据统计,每年给皇室的生活费,高达四百万两白银。这个数目,即使在现在,都是一个惊人的数目。

那么,有人要问了,这四百万白银到底值多少钱?这个问题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白银兑换问题,这四百万两白银不能等同于现在的每克白银几十块钱。现在的白银叫做商品,而当时的白银,叫做货币。

什么叫做货币?其实说白了,也是一种商品,只是得到法律的认可,变成一种等价物。

说的再直白一些,以前是物物交换,比如几个鸡蛋换一筐青菜,一头骡子换一匹马之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觉得这样换比较麻烦,就统一规定了一种东西当作等价物,比如在商朝,就采用贝壳当等价物,比如一匹马换十个贝壳,一筐青菜换一个贝壳,于是大家都很欢喜,也就方便了商业贸易的开展,也就形成了货币。

随着历史的变迁,货币从贝壳,到铜钱,到真金白银,再到纸币,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但它的本质却没有变化。

因此,给清朝皇室的这四百万两白银,就是类似于人民币的货币。既然是货币,那就要有一定的购买力,而购买力往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翻开历史的书页,我们会看到这样的记录,那就是一旦遇到饥荒或者战乱,一斗米可以达到数千钱或者上万钱,但太平盛世的时候,尤其又遇到丰年的时候,一斗米可能只有几文钱而已。也就是说,当经济崩溃,或者战乱频繁的年代,钱是不值钱的。

据现代人分析,清朝的白银购买力在康乾盛世时候,应该是最强的,一两银子可以买到一百五十斤大米,那么换成人民币,就是750元。而当时的国家,是处于严重的战乱时期,整个国家打成了一团糟,这时候的购买力,是很难以常理推断的。

但我们还要注意另一个关键性细节,就是金属货币和纸币的不同点,同样都是法律所认同的货币,但真金白银自身也是有价值的,而纸币,其实本质上还是纸,一旦纸币贬值,那么多大面额的纸币,其实也和厕所里的废纸没有啥区别。

可白银就不一样了,对于这种贵重金属,就算它的购买力虽然也会有起伏,但整体而言是处于稳定状态。老舍先生在茶馆中也有这样的一个细节,大兵到王利发的茶馆闹事的时候,王利发为了息事宁人,给大兵孝敬了一些纸币,结果被大兵一阵鄙视,声称不要纸币,要现大洋才行。

这个故事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来,在兵荒马乱的时候,金属货币远比纸币更值钱,也更保值。 那么,有人又要问了,既然满清皇室每年有这么多钱,难道不怕他们招兵买马,再来个复辟?

这四百万两如此惊人的数量,而且又都是真金白银,一定会十分值钱,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那就是在这背后,也受到了北洋政府的干预,换句话说,就算是清朝皇族手头攥着四百万两白银,也不一定能顺利花出去。

这就体现了政府对经济以及货币的控制,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北洋政府给满清皇室的白银是银锭,而不是当时社会上流通的货币银元,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满清皇室想要用这笔钱,就不得不兑换成流通的货币,如果兑换不了,除非在黑市,否则有白银也用不了,而以当时满清皇族的境遇,虽然可以保证衣食无忧,但也不可能有再多的想法。更何况,因为战乱不止,其实这四百万两真正到手的,其实并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