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腳”的東山鮑魚走遍天下

上週,我們簡單介紹了“佛系”島嶼東山島,以及當地久負盛名的鮑魚產業。果然在這吃貨當道的年代,優質的海鮮食材對於網友們的吸引力非同一般,也就難怪近幾個月的趕海視頻能接二連三地刷爆自媒體。本週我們將更深入地走進東山鮑魚養殖,看看東山鮑魚憑何在國內獨樹一幟。

“無腳”的東山鮑魚走遍天下

東山縣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溫和。歷年平均氣溫20.8℃,年平均降雨量為1134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12.8小時,相當適合鮑魚生長。其中潮流通暢、水域潔淨無汙染的東山島更被稱作“鮑魚島”。

“無腳”的東山鮑魚走遍天下

東山縣開發鮑魚的歷史由來已久,但在20世紀七十年代以前,東山縣鮑魚主要是依靠天然採捕。直至1972年,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及東山鮑魚珍珠培苗站組成鮑魚科技組,在東山島進行雜色鮑魚人工育苗和培殖試驗,前後歷時四年終獲成功。至此東山鮑魚開始進入規模化養殖時代。

“無腳”的東山鮑魚走遍天下

眾所周知,被譽為“海八珍之冠”的鮑魚擁有相當高的經濟價值,但同時鮑魚自身也相當嬌氣,對於養殖環境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不論是養殖場選擇、水質保證、人工措施,還是成品後的採收和運輸貯存環節,稍有不慎就會“全軍覆沒”。

“無腳”的東山鮑魚走遍天下

可以說,東山鮑魚的養殖歷史本身就是一場與自然的博弈,東山人謹遵著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九孔鮑、雜交鮑(黑鮑)、雜色鮑等品種迭代令東山鮑魚養殖始終保持著較高的成活率。

“無腳”的東山鮑魚走遍天下

2006年,根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國家質檢總局組織了對東山鮑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申請的審查。經審查合格,批准自2006年8月17日起對東山鮑魚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2015年東山鮑魚又獲國家地理註冊商標,東山縣通過聯合鮑魚生產企業制定統一生產流程和標準,形成以地理標誌產品生產為核心,生產、加工、物流等“一條龍”的完整產業鏈,極大提升了東山鮑魚的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

“無腳”的東山鮑魚走遍天下

如今,東山縣已是中國沿海最大的鮑魚養殖基地,也是全國最大的縣級鮑魚育苗基地,全縣有專門用於皺紋盤鮑育苗場1200多家,水體養殖面積7萬多平方米,年育鮑魚苗10億粒以上。鮑魚苗種銷往山東、大連、江蘇、浙江、廣東、中國臺灣等七八個沿海鮑魚養殖省份及地區。

截至2010年上半年,東山縣有鮑魚育苗場、養殖場1700多家,出口鮑魚貨值達2408萬美元,出口國遍佈全球五大洲,年產值6億多元。

“無腳”的東山鮑魚走遍天下

至此,經過了東山人近50年的不懈努力,“無腳”的東山鮑魚最終實現了走遍天下的華麗逆襲,以其肉質柔軟細嫩、味道鮮美的特點,繼續為國內外食客所津津樂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