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的五皇子很有实力,为何没有参与夺嫡?

钰眀


夺嫡之战可是大清王朝里的重头戏,历史上记载最多故事的是康熙和乾隆的时代,夺嫡故事在康熙时代是最为激烈的。

康熙有二十四个儿子,但是继承王位的有且只能有一个,本来康熙是将胤礽立为储君的,如果没什么变故那他就是下一任的天子。

但是因为康熙在位过久,再加上政治观点不同,继任的太子当然是坐不住的,自然是和父亲有很大的矛盾的,最终也是落得一个被废弃的结局,这也印证了一句话,无情最是帝王家啊。

康熙将胤礽的位置废了后,其他的皇子们对皇位早就觊觎很久,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就开始了夺嫡之路。

这些皇子们形成了“九王”的团体。其中最出色的有八阿哥胤禩,他的支持者丝毫不比太子胤礽差,许多的文武百官都是对他持支持态度的,甚至在阿哥中也有好几个人是他的忠实粉丝。

竟争王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你的地位不能低,出身要是纯正的满族人,其次就是实力问题。

那五阿哥胤祺在这两个方面都是占有绝对优势的,但是他却是这场夺嫡之战的观众,自己竟然放弃了皇位。

五皇子很有实力,为何没参与夺嫡?

胤祺的母亲可是正宗的满族妇人,也就是康熙的宜妃,文献记载这个女人八面玲珑,很聪慧,为康熙生了三个儿子,这其中一个就是五阿哥。

五阿哥的出身就很正统,不像其他皇子是汉人妃子所生,相比较而言胤祺是地位较高的。胤祺从小是在孝庄太后身边长大的,成长环境就比其他皇子略胜一筹。

看过宫斗剧的都应该了解有的皇子是太后养大的,那可是至高无上的荣幸,自然更利于以后的生存。这样有优势的五阿哥终究也没有参与这场恶战,一直都是置身事外的状态,这也太让人无解了。

他的条件这么好,就算自己不主动参加,但是也一定会有人来拉他的,况且自己的弟弟也参与了,甚至一些汉人所生的阿哥们也参加了夺嫡之战了,五阿哥没参加是难以置信的。

主要原因

一、不过他放弃竞争可能是和他的性格有关系,康熙曾经评价说他心底善良,敦厚老实,雍正甚至在他的碑铭上写道"秉性和平",称其具有谦逊有礼的良好品质。

他的性格也阻碍了他参与夺嫡的步伐,为人太过于谦逊,没有强烈的好胜心。

这些性格的养成其实也离不开孝庄太后的教导,太后虽然教子有方,但是胤祺的性格真的不够鲜明,是不利于以后的立足的。

二、胤祺也是稍微有点智力低下,对于骑马射箭很在行,但是大清是很注重学习汉文的,许多阿哥都要从小上课学习汉族知识,但是五阿哥在九岁的时候才刚刚入门,学习能力也不够强。

三、最后一个原因是胤祺的脸毁容了,在康熙亲自带兵出征时,安排胤祺率领正黄旗的兵将出征,不料却摔下马,脸上留有疤痕。

虽然康熙对五阿哥时宠爱有加但是毕竟皇帝是一个国家的门面,所以也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放弃了胤祺吧。

胤祺虽有优势,但是人生坎坷,最后也只能做一个贝勒过好一生了。


小小嬴政


康熙皇帝的皇五子胤祺,实际上实力是非常出众的,在所有康熙皇子中,有着非常强的竞争力。

康熙皇帝的皇五子胤祺,生于康熙十八年(1680年),与参与了“九子夺嫡”的九阿哥胤禟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同为宜妃郭络罗氏所生。

在康熙所有的三十五个儿子中,胤祺也算是其中的佼佼者,具备着加较强的实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胤祺的出身并不卑贱。

胤祺的生母是康熙的“四妃”之一的郭络罗氏,按照“惠宜德荣”的排序,其地位是要高于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和三阿哥胤祉的生母荣妃马佳氏的,并且宜妃郭络罗氏是康熙非常宠爱的妃子。

从出身上来说,尽管胤祺的出身比不上太子胤礽和十阿哥胤䄉,但是比起出身卑贱的八阿哥胤禩、庶妃所生的十三阿哥胤祥以及其他年幼的阿哥们,还是有着一定的优势的。

其次,胤祺受到康熙的器重,再加上他自己有功,被康熙封为和硕恒亲王。

胤祺非常受到康熙的重视,在康熙亲征噶尔丹的时候,胤祺成为为数不多的随同康熙一并前往征讨的皇子,还有一位就是大阿哥胤褆。在这期间,胤祺就开始统领正黄旗大营兵马征战,积累了一定的功勋。

在这之后,胤祺也非常出色完成了康熙交给的其他差事,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祺被康熙册封为“和硕恒亲王”,同时受封还有胤祺的两位哥哥,三阿哥胤祉和四阿哥胤禛,而胤祺也是仅有的在康熙朝时期就获封亲王爵位的三位康熙皇子之一。

再次,也是胤祺最具优势之处,便是胤祺是由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太后抚养长大的。

按照清朝后宫的规矩,品阶较低的后妃生育的皇子自己是没有资格抚养的,需要交给其他品阶较高的妃子来抚养皇子,例如,雍正出生的时候,其生母德妃乌雅氏品阶较低,康熙就是将其安排给当时还是皇贵妃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的,八阿哥胤禩也不是由自己的生母抚养长大,他的养母是大阿哥胤褆的生母,惠妃那拉氏。

胤祺也不是由自己的生母宜妃郭络罗是抚养长大,而是由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太后抚养长大的。孝庄太后在后宫中的地位那是无人可及的,由孝庄太后抚养,并且孝庄对其是宠爱有加,非常的喜欢,这也让胤祺自己的身份瞬间高了很多。

所以,正是具备了这些优势,让胤祺在康熙所有的皇子当中,也算是出类拔萃,身份和实力都非常出众的。

胤祺并没有参与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最为关键的因素便是性格问题。

康熙对于胤祺的评价是“心性甚善,为人淳厚”,就连日后的雍正皇帝都称其为“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

造成胤祺性格如此亲和的最为主要的原因便是来自于抚养他的孝庄太后。

孝庄太后此时年氏已高,早已性情和蔼,不问政事,开始安享晚年,而孝庄太后自从皇太极去世后开始就一直潜心礼佛,这些都影响着年幼的胤祺,这也使其的性格更加类似于孝庄太后。

而另一方面,孝庄太后亲手促成了康熙与索尼的孙女,康熙的结发妻子、第一任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联姻,他更喜欢也更希望的是太子胤礽继承皇位,也就不会对其灌输夺嫡争位的思想,这就使得胤祺从小就心性平和。

在“无情最是帝王家”的皇室家族,善良与仁德往往就是一个人最大的缺点和劣势,也将很难在激烈斗争的宫廷中安身和立足,所以胤祺索性就退出了皇位的争夺。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胤祺在所有康熙的皇子中,汉化程度并不高,文化层次也比较低,可以说是半个“文盲”的存在。

不得不说,这也与孝庄太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孝庄太后来自于科尔沁蒙古,精通是满文和蒙文,对于汉文掌握并不好,而在抚养胤祺的九年岁月中,孝庄太后也是只教其满蒙文字和文化,使得胤祺在此期间对于汉族的文化知之甚少,相对于从小就接受四书五经和儒家经典教育的康熙其他皇子,在文化程度上,胤祺确实是出在了下风。

而这一点也将直接影响到日后的政务处理等方面,因而成为了胤祺的一个重要的劣势所在。

正是因为没有参与“九子夺嫡”,胤祺在雍正继位后得到了优待,最终也是得以善终。

胤祺没有参与“九子夺嫡”,使其没有成为雍正的政敌而遭到清算和报复,相反,雍正对于自己的这位弟弟给予了足够的尊崇和器重。

雍正不仅保留了胤祺和硕恒亲王的爵位,还对其委以其他差事,就连被雍正赶出宫的康熙妃子,胤祺的生母宜妃郭络罗氏,雍正也是交代给胤祺照看。

雍正十年(1732年),五十四岁的胤祺因病去世,雍正为其上谥号为“温”,胤祺也算是寿终正寝。

而雍正对于胤祺的亲弟弟,九阿哥胤禟可是没有如此的尊重。雍正刚一即位就将九阿哥胤禟发配到了西北大营之中。随后在雍正四年(1726年),将胤禟削宗夺爵、圈禁致死,就连名字也改为了“塞思黑”,可以说受到了最为残酷的惩罚。

相比较于自己的弟弟胤禟,胤祺也算是得以善终了。


雍亲王府


有关于千古一帝康熙大帝的话题一直是后世所热衷研究与探讨的热门话题,他开创了中国清王朝的盛世,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在位时间最常的皇帝,前后一共在位将近六十二年之久。

讲到其在位的时间之久,我们就可能会联想到康熙晚年时期他的子嗣们对皇位的争夺,史称“九子夺嫡”。

根据史料记载,康熙的一生寿命很长,活到了六十九岁才驾崩,如此长的寿命和在位时间与发生“九子夺嫡”事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康熙晚年时,他一共拥有24个儿子,且都已经长大,而年纪的成熟也恰恰造就了野心的膨胀与滋生。

当时有九个很有野心和作为的皇子企图争夺储君之位,并且勾心斗角,互相残害,丝毫没有兄弟之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

但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并不是“九子夺嫡”事件的细节,我们都知道,康熙除了这九个儿子很有作为,其他的儿子的成就也并不差,特别是以很有实力的五皇子胤祺为主,他深受康熙喜爱,也完全拥有争夺储君之位的各项条件,但是历史记载,他却并没有参与皇位的争夺。

那么他为何不去尝试争夺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康熙的五皇子名叫胤祺,他生于康熙十八年,在众多皇子中属于较为年长的。他从小便因为心性纯良,骑射武艺优良,深得康熙喜爱。

在康熙三十五年,葛尔丹叛乱,胤祺随着父亲一起征讨平叛,那时他就已经可以独自掌控率领正黄旗大营,他熟读兵法,率领军队屡建奇功,康熙对其颇为赞赏。

这时的他也在众皇子中崭露头角,一枝独秀,被康熙先后晋封为多罗贝勒和和硕亲王,并赐号为恒亲王。在康熙年老后,在众多皇子中,五皇子胤祺依旧是各个皇子的佼佼者,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权势。

拥有实力的他为何不参与储君太子的争夺呢?其实有两点原因。


一、生性善良,为人敦厚

我们都知道,踏上皇位的宝座的路必定是充满了腥风血雨的,杀兄弑弟,阴谋诡计都是家常便饭。康熙晚年时,许多皇子都开始互相算计,勾心斗角,但是五皇子胤祺却因为生性善良,为人敦厚,所以他不愿意看见兄弟之间自相残杀。

尽管他拥有许多的爱戴者,有足够的实力,但是他在康熙晚年时期几乎呆在自己王府内,从不过问储君争夺之事,仿佛是有意避开一般。就连康熙也评价他心无名利,持躬谦谨。


二、没有结党营私,缺乏根本

皇位的争夺的基础首先就是先需要建立自己的势力,这一点四皇子爱新觉罗·胤禛和八皇子爱新觉罗·胤禩都深知其道,所以他们都在私下里拉拢朝臣,积聚势力,为以后的储君之位争夺铺平道路。

但是五皇子胤祺却缺乏此方面心机,尽管有大臣想要向他靠近,他也不拉拢,不结党营私,所以尽管他功劳很大,拥有很多职权,但是却缺乏储君争夺的根本,身为皇子的他又怎么会不知道自己去争夺又是枉然呢?

所以他干脆放弃了皇位的争夺。在雍正帝继位后,他依旧秉承着和平谦恭的秉性,所以最后雍正帝也并没有为难他,他也是康熙众多皇子中少有的几个得到善终的。


夏目历史君


胤祺的能力和背景都非常强大,不输任何一个参与夺嫡的皇子。


胤祺的生母是宜妃郭络罗氏,是九阿哥胤禟的亲哥哥。从小是由孝庄带大的,比苏麻喇姑带大的十二阿哥胤祹还不一样。


实际上几乎康熙朝甚至雍正朝的重大事件,胤祺都和其他皇子一样都经历了,而且都有胤祺的身影。晋封多罗贝勒、晋封亲王、康熙亲征噶尔丹、胤礽两次被废、托合齐案受赏、雍正解决政敌,给胤禩胤禟起名,都有胤祺的身影。


根据清朝《圣祖仁皇帝实录》,在康熙35年征噶尔丹时,命太子胤礽监国,一到八阿哥随军出征。大阿哥胤禔最大打先锋;八阿哥胤禩最小跟随康熙坐镇中军;其他阿哥各领一旗大营随征。四阿哥胤禛率领的是正红旗大营,而五阿哥胤祺率领的就是正黄旗大营。

但是有三点制约了胤祺的参与夺嫡。

首先,胤祺的性格不适合夺嫡。

胤祺“心性甚善,为人淳厚”。这个和孝庄的功劳分不开,事实上由于胤礽名分早定,所以在培养其他皇子方面,康熙也好孝庄也罢,考虑的更多的是,倾向于将皇子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劳五好青年,目的是为了帮助胤礽,拱卫好大清江山。孝庄和苏麻喇姑带大的皇子,在道德和人品上都是非常高的,也都是有资格有能力参与夺嫡,但都未参与夺嫡的。


胤祺的人品甚至是得到雍正认可的。雍正10年(1732年)胤祺死的时候,雍正给的谥号是“温”。隔了两年,雍正想起这个弟弟,还命人立碑勒铭,称其“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

其次,胤祺的汉化程度相对其他皇子不是很高。


我们看《康熙王朝》孝庄似乎都是说的汉语,其实不然,入关以后,清朝的后宫说汉语的并不多,而蒙语和满语才是主流。胤祺在9岁出阁读书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汉语。所以弓马骑射胤祺没得说,但是写文章,看奏折。对于胤祺来说,至少没有胤禛和胤禩顺利。

再次,胤祺在康熙35年亲征噶尔丹的时候,中流矢破相,脸上留下了疤痕。

康熙虽然对胤祺恩宠有加,但是在二废胤礽之后,为什么没有把选嫡目光落在胤祺身上,这应该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大清继承人的仪表那是重大的面子工程,不容有闪失。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为什么要刻意忽略胤祺?


炒米认为主要是这个人物的个性特色不太突出。他参与了几乎其他角色都参与过的重要历史事件,但是个性并不鲜明。他的角色主要被胤祉和胤祥这两个角色分掉了。而且他的存在也不符合胤禛和其他皇子间产生“空档”,他的能力与背景可以说和胤禛不分上下,会影响观众关注点。


炒米视角


夺嫡是一门艺术活,涉及到皇子的出生、意愿、才能、运气、皇帝的喜好、大臣的支持等一系列因素,成了就能黄袍加身,败了就会后事难料。

康熙的皇子很多,龙椅却只有一把,夺嫡成功的概率不大,失足的可能不小。作为皇子,只要不捅出篓子,在身份待遇上一般都不差。康熙的皇子里面,就有人看得非常透彻,夺嫡是趟浑水,不如退一步,平平安安地当个富贵王爷,五阿哥便是其中之一。

五阿哥名叫胤祺,是很受康熙宠爱的宜妃所生,同母弟弟就是八爷党的骨干胤禟。

胤祺从小由孝庄太后和孝惠章皇后抚养,这是连皇太子胤礽都得不到的特殊待遇。

在康熙朝,皇子的出生以及抚养人对于皇子的地位至关重要。

胤禩夺嫡失败,很大原因是受低微的出生导致。胤禛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从小就由佟家的孝懿仁皇后抚养。

孝懿仁皇后自己没有儿子,就将胤禛当亲儿子对待,让他在康熙面前加了很多印象分。在胤禛继位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隆科多,就是这位皇后的亲弟弟。

胤祺能被康熙的祖母抚养,这简直就是天大的面子。很自然,康熙对胤祺也会高看,每次出征都将他带在身边,让他18岁就能独掌正黄旗大营。他若想夺嫡,起码在身份上比其他阿哥更有竞争力。

然而康熙对胤祺的评价是“心性甚善,为人淳厚”。这句话是康熙对胤祺人格的肯定,说他是个老实人,也是间接宣告不会传位于他。

善良的老实人只能当王爷,当不了皇帝。单位表彰员工时,老实人只能拿好评和优秀员工奖,升职的大多是“奸诈”员工。皇帝要懂得帝王心术,要用权谋驾驭群臣和王公,善良敦厚的胤祺不适合。

胤祺受太后熏陶,也会有自知之明的智慧,面对康熙的评语,他是听得出弦外之音的。

有一次征战时,胤祺的脸被敌方的军箭划伤,严重破相,形象受到很大影响。

《雍正王朝》中,孙嘉诚本该是探花,结果因形象有碍观瞻而被降低名次,这个事件虽是作者虚构的,但是很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大清的皇宫中,明里暗里都会以貌取人,不太可能选一个“其貌不扬”的皇子当皇帝。

胤祺的亲弟弟已经深度参与了夺嫡之争,如果他再搅和进去,只会让竞争更加激烈、局面变得更加复杂。

康熙已经被夺嫡搞得焦头烂额,如果看到胤祺跳进来,对他的好评就可能变成差评。皇帝的评语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前途,胤祺好不容易树立起的良好口碑经不起夺嫡失误的风险。万一自己和胤禟都败了,宜妃这一支就全完了。

胤祺有夺嫡的身份优势却无夺嫡的意愿以及手腕,远离了夺嫡之争,反而受到命运的眷顾,康熙不仅对他印象良好还赐他亲王爵位,到了雍正朝胤祺也能得以善终。


秋媚读史


康熙末年的“九子夺嫡”是清朝历史上最血腥的一次皇位争夺战,其中的许多的情节因“看点十足”还被拍成了影视剧(如《雍正王朝》等)。但有一点很奇怪,老大胤褆有“大爷党”、嫡长子老二胤礽有“太子党”、老三胤祉有“三爷党”老四胤禛有“四爷党”、最后就是以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誐为首的“八爷党”,老六胤祚早夭、老七胤佑生下来就是个跛脚,失去了承继大统的资格,那么老五胤祺按理来说非常适合加入这场“战斗”,却为何没有参与呢?



胤祺是适合参与夺嫡的,他有足够的资本和优势!

  • 年龄合适

胤祺生于康熙十八年,康熙帝驾崩的时候他不过四十岁出头,正是当时一个封建统治者的“黄金年龄”,既不用担心年少政治经验不足,也可以避免年纪太大因而失去了年轻时的胆色与果敢。

  • 出身不低

胤祺为康熙宜妃郭络罗氏所生。“妃”是清朝皇帝的第四等妻子(从上往下分别是: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出身虽然算不上很高贵,但也绝对不差,按照宗法社会“子凭母贵”的原则来论,胤祺的地位应该在康熙诸子中处于中上等水平。 况且参与夺嫡的老九胤禟还是他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弟弟都能参加的“政治活动”,作为兄长的胤祺怎么可能没有这个资格呢?


  • 孝庄喜爱

胤祺一生下来没多久就被太皇太后养在宫内,孝庄对这个重孙子也是疼爱有加。而孝庄在康熙心中的地位自然不必多言,爱屋及乌,康熙也不可能不对这个五阿哥高看一眼。 而且后来乾隆皇帝弘历也被康熙留在宫中教养,和当年的胤祺如出一辙。至于为何胤祺没有能够和弘历那样成长为一代帝王,其中缘由便值得深思了。


胤祺没有参与夺嫡的根本原因是他秉性善良、不善权谋!

一、素以铁石心肠、心狠手辣的雍正皇帝在他死后都在碑文上赞他说: 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

二、康熙五十六年,孝惠皇太后病重,年逾六旬的康熙因伤心过度,身子也垮了。胤祺害怕父亲劳累过度使病情恶化,因而对康熙说:“皇父圣体违和,一应事务臣可照料”。

这话虽然出自一番好心,但却隐藏着极大的危险,要知道封建社会的皇权是超越了骨肉亲情的,而胤祺这话不就是在明目张胆地夺权吗(虽然胤祺这里只是想要代替康熙举行典礼,并没有直接涉及到政权)?当年“废太子”胤礽说了一句“从古至今没见过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就惹得康熙龙颜大怒,让他更加坚定了废太子的决心,如今胤祺说这话也难免不会步其后尘。

不过康熙在听了儿子的这句话后并没有表现出过激的反应,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我在,尔何可代理耶?朕务期躬尽典礼耳。”,说不能让胤祺代理,原因是想要自己亲自来完成。这就足见在康熙心中他这个儿子“无意朝政、忠君爱国”的形象早已根深蒂固。

试问一个对权力没有欲望的人又怎么会对皇位感兴趣呢?对他来说一个荣华一生、无忧无虑的亲王怕是比什么都强,而这一切他早就已经得到了 (康熙四十八年,胤祺被封为“和硕恒亲王”),就更加没有理由掺和嫡位之事了。


棍哥观史


五皇子胤褀参与夺嫡,他的身份地位是够了,但他的性格和政治基础决定了他参与不了争夺皇位。

胤祺是宜嫔郭络罗氏(宜妃)所生,自小交由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扶养。被康熙册封为和硕恒亲王,是最早被封为亲王的皇子之一。他的身份地位在皇子中算很高的,他没有参与夺嫡主要有三个原因。

不是康熙心中能做大事的人选

康熙经常对几位年长皇子的学习进行考核,但基本每次都没有五皇子。另外,满清是游牧民族,康熙十分重视皇子们的骑射技术,他经常会带皇子们去守猎,但每次也没有带五皇子参与。这只能说康熙对他在政务上是没有期望的。



没有外力支持

八阿哥胤禩虽然母亲家族身份不高,但八阿哥善于搞外交,人缘好,在夺嫡得到九、十、十一皇子和众大臣的支持。四阿哥胤禛的养母是身份尊贵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胤禛视她为生母,也正是佟家在胤禛夺嫡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胤祺生母宜妃娘家身份不高,胤祺自己为人忠厚,不善于交际,所以他如果参与夺嫡,在朝廷中能获得的支持太少。



性情善良,与世无争

胤祺的温顺善良是朝野公认的,康熙皇帝曾这样评价胤祺:“心性甚善,为人醇厚。”所以就算条件具备,估计兄弟相残,以命相博的事情他是不会参与的。

胤祺没有参与夺嫡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一生享受荣华富贵,在心狠手辣的雍正手下能得善终,这不是比其他的皇子下场好很多?




花木童说史


是皇子也不一定有争储的资格,有些年纪太小,毛孩子自然被排除在外,有的皇子母亲是汉人,出身低微,在宫里资历太浅,她的儿子也不会有竞争的资格。后宫中,母凭子贵,子以母荣,母亲出身高贵宫里地位名份又高,如果再生个皇子,那就是锦上添花,母子都更得宠更具有竞争优势。

五阿哥胤祺的母亲是宜妃郭络罗氏,其育有三子,另两个就是九阿哥胤禟和十一阿哥胤禌(早逝),宜妃据称是一位八面玲珑的妇人,极其会做人,她还有个妹妹也是康熙后宫的贵人,宜妃郭络罗氏极受康熙宠爱。还记得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的宜妃么,她就是郭络罗氏的原型。

另外胤祺还是由太后博尔吉特氏(孝庄)扶养成人,受到老太后的青睐恩宠。所以五阿哥胤祺先天条件都不错,本来有足够的资本去参与诸皇子的帝位之争,只可惜后来只能沦为看客,也是命运不济。


在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时,胤祺统领正黄旗出战,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负伤,并且不巧的是受伤部位是在脸部,被破了相的胤祺从此失去了帝位争夺的机会。他也就自甘认命老老实实做个皇子贝勒,再没有啥多余的想法。

康熙曾经评价胤祺说他心地善良,为人淳厚,身有残疾而退出争储队伍的还有先天腿瘸的七阿哥胤祐,雍正后来称胤祐谨慎小心,安分守己。其实谁不眼红九五至尊的宝座呢,只是现实如此,明知不可为只能低调保守而已,并且他们都不参与“九龙夺嫡”的戏码,既不烧八爷的热灶也不撩四爷的冷灶,应该比较符合他们父兄给予的评语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胤祺心地善良,敦厚老实

龙生九子,总有一些淡泊名利的人


读史格物


不知道,无心权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