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滿洲八旗旗主是幾品官?地位如何?

更上一層樓g


八旗旗主是幾品官?事實上八旗旗主並不是官職,而是世襲爵位,俗稱鐵帽子王,位比之前歷朝歷代的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在清軍入關前後他們處於清王朝權力的頂峰,然而在清朝入關之後他們的實際權力是呈下降趨勢的,直至最終被幾乎完全剝奪了所有權力。儘管清朝中後期的八旗旗主已不再掌握政治實權,可依然享受各種特權優待,基本上成為了無政治權力卻擁有豐厚待遇的閒散王爺。要說清八旗旗主權力的演變過程,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八旗制度的起源。

八旗制度是在女真人原有的氏族制度基礎上發展而來:最初由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演變而來——女真人集體狩獵時的指揮者稱為牛錄額真,其所指揮的狩獵集體稱為牛錄。發展到後來女真各部族之間彼此征戰也採納這種狩獵團隊的模式組建軍隊,但作戰畢竟比圍獵需要更強的組織協調性,為便於統一指揮大規模的作戰,需將若干個牛錄組成一個更大的單位,以旗幟為標誌作導引而不使方位錯亂。旗幟在滿語中稱為“固山”,因而這個高於牛錄的最大的單位即稱為固山,漢語稱“旗”。

明神宗萬曆十二年(1584年)出身建州左衛的努爾哈赤興兵,以黑旗為幟。明神宗萬曆十七年(1589年)建州三衛統一,統治人丁也不斷增多,努爾哈赤另設紅旗軍親領,將黑旗軍交由胞弟舒爾哈齊指揮。明萬曆二十一年(1601年)前後努爾哈赤對牛錄組織進行大規模改造與重建:規定300人為一牛錄,5牛錄為一甲喇,5甲喇為一固山,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當時努爾哈赤麾下共有四大固山,分別使用黃、白、紅、藍四種不同顏色的旗幟,所以又稱黃、白、紅、藍四旗。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建州已經吞併除葉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甚至連一部分蒙古部落也歸附了努爾哈赤。與此同時努爾哈赤打算正是脫離與明朝的隸屬關係,自行建國稱汗。此時努爾哈赤的兵力已不下五六萬,相比初建四旗時規模幾乎翻了一番。於是努爾哈赤將原來的黃、白、紅、藍四旗進一步析設為八個旗——即在原來的黃、白、紅、藍四色軍旗上鑲邊,於是就誕生了正黃、正白、正藍、正紅、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也有說法稱:所謂正黃、正白、正藍、正紅四旗本來叫做整黃、整白、整藍、整紅四旗,因為整面旗幟分別為黃、白、藍、紅四色,而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則鑲嵌了邊角。

八旗在滿語裡稱為八固山,八旗旗主又叫固山額真。努爾哈赤親自統領正黃旗和鑲黃旗,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統領正紅旗和鑲紅旗,努爾哈赤的八子皇太極統領正白旗,努爾哈赤的嫡長孫杜度統領鑲白旗,努爾哈赤的五子莽古爾泰統領正藍旗,努爾哈赤之侄、舒爾哈齊的次子阿敏統領鑲藍旗。各旗內部設有甲喇額真、牛錄額真,由歸附努爾哈赤的女真各氏族的貴族首領擔任,擁有大量的財富、奴隸和耕地,同時後金政權的官職也多由他們兼任。尤其是輔佐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的費英東、額亦都、何和理、扈爾漢、安費揚古五大臣的家族幾乎世代擔任八旗內部的甲喇額真、牛錄額真等職務。

在八旗內部各自的旗主擁有很大的權力——努爾哈赤的命令通過各旗旗主下達到最基層,朝廷大事由八旗旗主共議,對外征伐所獲財物八家均分,努爾哈赤的繼承人由八位旗主協商產生。各旗內部的平民稱為固倫,他們“出則為兵,入則為民”,“無事耕獵,有事徵調”,必須世代當兵,不得隨意離開牛錄,沒有遷徙自由。固倫有自己的耕地和性畜,也有因戰功獲得的少量奴隸。努爾哈赤通過八旗旗主向他們徵兵役和力役,也向他們索取耕牛和各項雜物。

在固倫之下各旗還擁有為數不少的包衣阿哈,翻譯成漢語就是家奴的意思。包衣其實就是奴隸,主要的來源是戰俘,也有平民因貧困淪為包衣的情況。包衣和主人住在一起,替主人從事農耕、狩獵和服各種家內雜役。主人可以任意凌辱、鞭答和買賣他們。《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先就是世居遼東的漢人,後在努爾哈赤征服遼東的過程中淪為女真人的包衣,隸屬正白旗。

可以說八旗制度是一套軍政合一的制度:八旗子弟出則為兵,入則為民,無事耕獵,有事徵調,無論後金朝堂或是軍營的官職均由他們充任。這是一套融合政治、軍事以及經濟生產活動於一體的組織制度。

隨著後金政權的擴張,不僅女真各部全都臣服於這個政權,而且越來越多的蒙古部落以及遼東關外的土生漢人也歸附了這個政權。皇太極繼位後為更好地管理歸順自己的蒙古人和漢人,仿照八旗制度編制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此時各旗旗主彼此地位平等,共商國是,皇太極作為大汗(後稱帝)在政治上具有更高的地位,但在八旗組織架構下並不具有中原皇帝那樣專斷獨裁的權力。事實上清王朝在入關之前實際上並不是一個像中原王朝一樣的高度集權的專制王朝,而是更類似於歐洲中世紀的貴族社會——滿洲八旗貴族所組成的議政會議實際上執掌著國家的最高權力。其實這在遊牧民族中並不是什麼稀奇事:三百多年前蒙古人就通過忽裡勒臺大會處理國家大事,而滿洲人的八王議政會議大體上與蒙古人的忽裡勒臺大會類似。

在《舊滿洲檔》中記錄了在八王議政體系下八大旗主貝勒和眾大臣對天盟誓的誓文,其中有這樣的內容:“政務上汗不得恣意橫行。汗承天命執政。任何一位旗主貝勒若欲為惡,擾亂政務,其餘七位旗主貝勒集會議之,該辱則辱之,該殺則殺之。生活道德謹嚴、為政勤奮公正之人,即使主國之汗出於一己私怨,欲罷黜貶降,其餘七旗之人對汗可以不讓步。”從這份誓文可以看出:當時八旗旗主的權力之大甚至可以對汗王的權力構成一定製約。天命七年(1622年)三月初三清太祖努爾哈赤召開八王議政會議,在這次會議上確立瞭如下原則:一、繼承努爾哈赤汗位者若不聽取八王之言,不行善道,則八王可以更換新汗。新汗與八王齊坐,共同受國人朝拜;二、八王與新汗共同議處軍國大政;三、八王有共同斷案、做出裁決的權力;四、八王有權授予官職,任免各旗將領。五、人口、牲畜、金銀、緞帛等戰利品需在八旗之間平分。由此可見這時的八旗旗主是出於王朝權力巔峰的人物。

當然汗王是不會心甘情願接受八旗旗主的制約的——皇太極在繼承汗位後採取一系列手段強化汗王的權力。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更是仿照中原漢制稱帝,這其中就暗含構建中央集權體系,改變八王議政舊俗的想法。不過皇太極並沒徹底剝奪八旗旗主的權力——皇太極死後正是八王議政會議確定由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繼位。直到康熙年間以八旗旗主為代表的八旗權貴階層仍擁有相當的權力:儘管在此之前皇太極和順治都通過引入中原王朝的制度強化君主集權的程度,但直到康熙繼位之時清王朝仍沒完成由八旗貴族共治模式向君主專制過渡的全過程,這一時期八旗的旗主貝勒們都具有較大的權勢,這種權勢實際上對渴望建立君主專制制度的康熙皇帝是一大挑戰。鰲拜就是康熙皇帝早期所面臨的八旗權貴勢力的典型代表——康熙要強化自己的權力就必須加大漢臣的權力,使漢臣在朝中具備與主張維護滿洲舊俗的八旗權貴分庭抗禮的實力,而鰲拜恰恰是主張維持滿洲舊俗的八旗權貴勢力的代表性人物。在鰲拜看來:清朝的江山是滿洲八旗貴族子弟共有的。如果將大清帝國比喻成是一家大公司的話,那麼八旗貴族子弟都是這家公司的股東,鰲拜則是其中較大的股東之一。然而在康熙眼中:清朝的江山就是我愛新覺羅·玄燁的,其他人都不過是朕的奴才,你鰲拜居然想從朕手中分走一部分股權,是可忍孰不可忍?康熙和鰲拜的矛盾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就是強化君權和維持滿洲舊俗之間的矛盾,鰲拜從來沒有任何叛逆之舉,充其量就是仗著軍功飛揚跋扈而已,這在鰲拜看來是合理的——既然清朝的江山是滿洲八旗貴族子弟共有的,而自己為打下這江山立下過汗馬功勞,那麼自己趾高氣揚一些有什麼說不去的呢?然而在康熙眼中:這江山是朕的,你鰲拜身為一介家奴竟敢如此目中無人!事實上這是兩種錯位的理念,事實上鰲拜代表的不只是他本人,在他身後有一大群懷有類似理念的在滿洲舊俗體制下的八旗權貴既得利益者,而康熙打擊鰲拜的行為其實也是在告誡這些人:時代變了,今後的時代註定將是君權至高無上的時代,所有人都必須臣服於君權之下。

在康熙擒鰲拜以及之後一系列強化君權的措施作用之下以八旗旗主為代表的八旗權貴階層的政治權力日漸趨近於無,他們逐漸成為了只享受優厚待遇而不掌握政治權力的閒散王爺。雍正年間八阿哥胤禩一度試圖通過恢復八王議政的祖制削弱雍正皇帝的權力,然而這一計劃未能成功,此後八旗旗主徹底虛位。在失去政治權力後八旗旗主所享受的優待政策並沒受到任何影響——整個有清一代始終堅持“首崇滿洲”的國策:八旗子弟除了在皇家當差的之外,不從事任何其他職業。那些為皇家當差的有“俸祿”,無業的則由朝廷按時發“月錢”。一個旗人從出生到死亡的一切費用全由國家承擔,以致於後期的八旗子弟既不習文也不練武,飽食終日飛鷹走狗。清朝滅亡後遺老遺少們在總結清朝滅亡的教訓時曾算過一筆賬:國家為供養一個旗人從出生到死亡的一切費用需要150萬兩費用。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核心制度,甚至可以說是清朝的根本制度,形成於努爾哈赤時期。

努爾哈赤為了統御女真各部,建立了一種軍政合一的制度,將麾下的女真各部分為4個大的建制單元,也就是旗。起初,努爾哈赤只設立了黃、白、紅、藍4旗,而後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清朝的八旗制度初步形成。後來,努爾哈赤又設立了蒙古八旗,皇太極設立了漢軍八旗,八旗制度日趨完善。


每一旗的最高首領為該旗旗主,旗主既是本旗的最高軍事統帥,同時也是本旗的最高行政長官,在本旗之內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因為這些旗主的權力過大,努爾哈赤自然是不會讓外人去擔任,因此這些旗主都是努爾哈赤自己家族的人。比如說,努爾哈赤死前,八旗旗主分別是:

  1. 正黃旗旗主:努爾哈赤
  2. 鑲黃旗旗主:努爾哈赤
  3. 正紅旗旗主:代善(努爾哈赤次子)
  4. 鑲紅旗旗主:嶽託(代善長子 )
  5. 鑲藍旗旗主:阿敏(努爾哈赤同母弟舒爾哈齊次子)
  6. 正藍旗旗主:莽古爾泰(努爾哈赤第五子)
  7. 正白旗旗主:皇太極(努爾哈赤第八子)
  8. 鑲白旗旗主:杜度(努爾哈赤長子褚英長子)


努爾哈赤死了之後,皇太極繼位,八旗內部又經歷了一輪洗牌,但是八旗旗主依舊是由於努爾哈赤的後人擔任。而且,在努爾哈赤到順治年間,這些旗主都是實權派,清朝的八王議政制度的參與者基本就是這些旗主,他們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朝廷的政令。

不過,從清軍入關開始,就開始不斷的削弱這些旗主的實力,朝廷還派了官員去協助這些旗主管理各旗,這些人被稱之為八旗都統。

自康熙時代開始,八旗旗主應該是名存實亡。按照當時清朝的爵位制度,宗室男性成員都會獲得相應的爵位,從高到低分別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奉恩輔國公、奉恩鎮國公、不入八分奉恩鎮國公、不入八分奉恩鎮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

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奉恩輔國公、奉恩鎮國公這幾個級別,從他們獲得爵位開始,便會自動成為領主,統領數個或者數十個佐領。(佐領,八旗的組成單位,每個旗由數十個佐領構成,比如鑲黃旗在清末時期有84個佐領)

因此,自康熙以後,八旗中每一旗都會有多個領主,只是每個領主的地盤大小不一而已,每旗中擁有佐領最多的那位領主就相當於改旗的旗主。

不論是旗主還是這些領主,都屬於皇室成員,擁有非常高的爵位,他們的爵位等級都屬於“超品”,和朝廷中文臣武將的品級不是同一個體系。


小鎮月明


清朝滿洲八旗旗主根本就不是官職,而是一個如同王公侯爵一般的世襲貴族爵位,在清朝建立前期,他們站在了清朝權力的頂峰,而在清朝中後期之後,地位雖然沒有改變,但是權力卻180度轉角直下,幾乎被剝奪掉了所有的權力。


清朝滿洲的八旗旗主們是沒有品級的,一般無法用尋常朝堂中用到的品級來衡量。

如果非要用朝堂中的品級來衡量的話,我覺得清朝滿洲的八旗旗主們應該是朝堂中的超品品級或者極品品級。

清朝滿洲八旗旗主們的身份

在清朝時期,能擔任滿洲八旗旗主的人,身份都非常尊貴。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滿洲八旗的旗主都是由什麼人擔任的,然後再說其他。

滿洲的八旗中,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三支旗的旗主身份最為尊貴,直接由清朝的皇帝擔任。

皇帝是清朝的最高權力中樞者,如果要說品級的話,只有極品可以形容他們地位的尊貴。

除了清朝的上三旗之外,其餘的鑲白旗是由清朝的歷代肅親王世襲擔任的、正藍旗是由歷代豫親王世襲擔任的、鑲藍旗是由歷代鄭親王世襲擔任的、正紅旗是由歷代禮親王世襲擔任的,鑲紅旗是由歷代克勤郡王世襲擔任的。

從上面我們可以知道,清朝的八旗旗主們不是由皇帝直接擔任的,就是直接由親王、郡王們擔任的。

而清朝時期的親王、郡王們身份也非常崇高,除了清朝入關時期便立下赫赫功勳的外人之外,其餘時期的親王、郡王們,只有皇帝的兒子或者兄弟們才有資格擁有這般爵位。

如果要說這些親王、郡王們的品級是多少的話,那就只有超品可以概述他們地位的尊貴。

旗主們的權力變化

清朝早期的時候,滿洲八旗旗主們在權力和地位上都站在了整個清朝金字塔的頂端,那個時候他們除了自己的尊貴爵位之外,還可以操控著自己所屬旗中的旗務大權,可謂是權威並重。

不過在清朝中後期之後,他們的權力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在皇帝對八旗的權力架構進行了調整之後,八旗旗主們的權力瞬間被架空了起來。

從此,旗主的身份不再是賦予他們權力的權杖,而是變化成了一身幾乎無用的華麗外衣,僅給他們的身份多增添了一身華麗。

滿洲八旗中的都統

除了這些八旗旗主之外,清朝滿洲八旗中倒是擁有著一個統籌全旗大權的官職,這個官職就是八旗中的都統們。

八旗中的都統和旗主們不同,他們是流動的職位,而不是世襲的爵位。

清朝前期,都統大多數由各旗的旗主們推薦擔任,那時候他們雖然擁有很多權力,但是要聽從旗主的安排。

而在清朝中後期之後,都統們則直接由朝廷調遣,從那時候開始,八旗所有事情都是完全交由他們掌握、處理的。

這些都統們本身是有品級的,他們的品級就是從一品,相當於現如今的副國級官員,地位非常尊貴。

所以說這就是清朝滿洲八旗旗主們地位的重要性,他們本身是沒有品級概念的,不過這並不影響他們的地位,在清朝除了皇帝之外,他們的身份是最為尊貴的。


孤客生


在明朝萬曆二十九年,努爾哈赤整頓女真部落,將部落編為黃、白、紅、藍四旗,到了萬曆四十三年,又增設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這時滿清的八旗制度正式得到確立,八旗就變成了兵民合一的組織。最初滿清八旗每旗各有一位旗主,這位旗主才是每一旗的最高統治者,對本期內的旗人有生殺大權,但是旗主並不是官職,每旗設都統一名,由旗內推薦或旗主擔任都統,都統才是官職,一般為從一品。

那麼旗主的地位如何呢?我們從旗主和皇帝之間的關係來說一下,最初的八旗之間是沒有高低之分的,只是在滿清入關之前,皇太極親自統領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三旗,才形成了上三旗下五旗的區別,後來多爾袞把自己的正白旗納入上三旗,上三旗就變成了鑲黃、正黃、正白,下五旗為正紅旗、鑲紅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上三旗是由皇帝親統,上三旗所有兵丁皆為皇帝的親兵,所以上三旗是沒有旗主的,通常上三旗負責皇城的守衛,皇帝的貼身侍衛也是上三旗中挑選,上三旗才是八旗的核心部分。

那麼什麼樣的人可以擔任下五旗的旗主呢?通常下五旗的旗主,一般是由親王,郡王來世襲擔任。和珅是千古第一貪,他是正紅旗的旗人,在乾隆皇帝面前備受寵幸,權勢滔天,當嘉慶皇帝才登基時,他作為乾隆皇帝的傳話筒,嘉慶皇帝也要對他畢恭畢敬,看過《鐵齒銅牙紀曉嵐》的人應該都有印象,和珅在蘭州時被同為旗人的金爺收拾了一番,老老實實的給這位金爺下跪磕頭,只是因為這位金爺是和珅的旗主,即便和珅這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地位也不如一個落魄的下五旗旗主,旗主的地位可想而知,當然這個部分應該是杜撰的,但是我們藉此說明的是,旗人地位再高,對於旗主而言,仍然只是奴才。

在最初八旗才成立時,旗主是本旗內的最高統治者,有很大的權利,八旗兵在入關初期,戰鬥力也是很強的,各旗人數有多有少,很多朝廷高官也是來自各旗,特別是從一品的都統,最初也是由每一旗自行推薦,每旗都擁有一定兵權,所以特別是下五旗對皇權是有一定威脅的,從順治皇帝開始,清朝的歷任皇帝就在逐漸削弱諸王對八旗的控制,集中皇權,特別是在雍正一朝,又在下五旗設立由皇帝直接指揮的旗分佐領,由諸王,旗主們控制的府屬佐領,在關係上被確立為隸從於旗分佐領,也就進一步削弱了旗主對旗內的統治權。所以在清朝進入正軌之後,八旗下五旗的旗主們,雖然在地位上看似升到了超品的位置,但是實際上他們的權力卻被逐漸架空了,從握有對本旗旗人生殺大權的統治者,變成了只能作威作福,吃空餉的花架子。


玄坤


滿洲八旗即整黃旗、鑲黃旗、整藍旗、鑲藍旗、整白旗、鑲白旗、整紅旗和鑲紅旗。而這八旗的最高領導者就是各個旗的旗主。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旗主並非是官職,它只是一個稱號,類似於皇帝這樣的稱號而非官職,所以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旗主是無品無級的,但是作為八旗旗主他們的權利卻是巨大,那就是掌握一旗的所有旗人的所有事情,甚至是生死。而在八旗中最高的官職是從一品的八旗都統。



在滿清除了整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的旗主是皇帝兼任外,其餘的五旗旗主都是皇室入八分的顯貴們,包括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和輔國公,而這些王爵全部為超品,所以從另外角度來說旗主也可以說是超品。但是無論如何,即使旗主是無品的,他們的地位也是超然的,也是無人可小覷的。作為八旗旗主他們在本旗內擁有絕對的權利,甚至可以決定旗內的旗人的生死,任何旗人都不可違背旗主的命令。可以說只要這個人是隸屬這個旗的旗人,無論他在朝廷當的官有多大,無論他的權利有多大,甚至即使這個人也是皇親國戚,他在本旗的旗主面前依然是一個奴才,他依然得要畢恭畢敬的。



在滿清的歷史上八旗旗主實力最大的時候是在努爾哈赤至順治初期這段時間。此時的滿清八旗旗主是可以與皇帝共治天下的,而且國家大事也需要皇帝和八旗旗主共同商議才可實行,而到了皇太極死後,清朝的皇帝甚至需要八旗旗主的同意才可登基為帝,所以可以說此時的八旗旗主權利無疑是巨大的。



但是直到順治中期,隨著皇太極時期功勞卓著的八旗旗主的相繼去世,再加上後繼無人,八旗旗主的權利相繼被皇帝收回,直到乾隆年間,八旗旗主徹底淪落為皇帝任意蹂躪的的存在。不過這個蹂躪僅僅只是對皇帝而言,但是對於其他人,旗主依然是至高無上的存在,本旗旗內的所有人都還是需要聽從旗主的。就好比《鐵齒銅牙紀曉嵐》中金大煙袋對待和珅那般,和珅那個時候可以說是權傾朝野,勢力大到無邊,但是卻還是要對於一個落魄的金大爺俯首稱臣,甚至被逼著只能下跪,為什麼?無他因為金大爺祖上乃是整紅旗旗主,而和珅作為整紅旗的旗人,金大爺就是他的老主子,他不跪能行嗎?這就是規矩和祖制,無人敢反對



可以說終清一朝,旗主的身份都是超然啦,尤其是上三旗,即整黃旗、鑲黃旗和整白旗。這三旗的共同旗主就是當今的滿清皇帝,那自然這三個旗的旗主地位就是至高無上的,畢竟是皇帝,誰敢犯上呢?而下五旗的旗主們雖然地位比不上皇帝,但也只是比皇帝低罷了,跟其他人比起來,他的地位可是很高的,畢竟滿八旗就是滿人的全部,不管是王爺還是滿人他們都有屬於自己的一旗,而只要是旗人他們就需要聽從旗主的話,也就必須服從旗主。


澳古說歷史


如果把八旗比做一個董事會的話,那麼八旗旗主就相當於董事會里的股東,而皇帝就是手下股份最多的董事長,努爾哈赤最初只設立了四旗,分別是,紅白黃藍,後來又增設到八旗,而努爾哈赤自己便是正黃旗和鑲黃旗這兩旗的旗主,後來順治帝又在多爾袞死後把多爾袞所轄的正白旗收歸到了手下,這樣一來皇帝一人就成了三旗旗主,也由此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


每個旗主都是本旗的最高統帥,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這就相當於每個股東名下的股份都是屬於股東所有的,因此擁有這麼大的權力地位的旗主身份不可能旁落他人,只能是由自己身邊的人來擔任,除了努爾哈赤自己擔任旗主的正黃旗,鑲黃旗外,其他旗的旗主都是由努爾哈赤的兒子孫子侄子來擔任的,後來皇太極當了皇帝后八旗內部雖然進行了一番洗牌,但八旗旗主依舊是由努爾哈赤的後人擔任。

儘管八旗旗主在本旗中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但他們還是要聽從皇上的吩咐,這就好像董事會的股東雖然都有著自己的股份,但最終還是得聽從董事長的安排。在清初的八王議政制度中,八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朝廷的政令,這跟董事會的股東也很是相像,董事會最終做何決定是要由董事會全體董事舉手表決的,董事長也無權更改,因此在清初的時候八旗旗主擁有著很大的權力,後來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八旗旗主的權力便逐漸減弱。


如果把整個大清王朝比做一個公司的話,那麼努爾哈赤就是整個公司的創始人兼第一任董事長,公司裡的董事都是自己的家裡人,而且董事的位置是世襲的,接任自己位置的都是自己的後代,後來隨著各任董事長不斷加強自己的權力,最後整個董事會就董事長一個人說了算,而每個股東只需要守著自己的那份股份安然享樂就行了,名義上仍是自己股份的所有者,但真正的權力已經所剩無幾。

至於八旗旗主是幾品官的話,那麼只能說是無品或者超品,這就好比你問公司裡的股東在這個公司中擔當多大的職務一樣,整個公司都有我一份,你說我多大的職務?八旗旗主在清初的時候確實有著這麼大的權力和地位,說整個天下有他們一份都不為過,後來八旗旗主的權力雖然不斷被削弱,但其地位依然非比尋常,依舊是整個旗內子弟名義上的領袖。


舉個例子,在《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和珅雖然在當時權勢滔天,但在一家酒樓裡依舊被金爺逼的步步退讓,甚至下跪磕頭,無他,只是因為和珅出身於正紅旗,而那位金爺正是正紅旗的旗主!電視劇裡雖然可能有所誇張,但也說明了八旗旗主的地位,旗內子弟即便是做了再大的官,在旗主面前依舊是低上一頭,即便這位旗主可能已經沒有了實權。


籬上青


八旗制度為當時滿洲統治者的主要統治工具,這種制度也是一種按旗編戶為兵、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以旗為號,旗分8種顏色,分別為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

圖為清朝乾隆年間,八旗軍統領印。

鑲就是鑲邊,正就是整面的意思,早些年努爾哈赤創八旗制時只有滿洲八旗,將自己的兒子、侄子分別封為各旗旗主,後來滿洲人進關建國後旗兵不限於滿洲人,也有其它民族,所以八旗又分為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等,但是核心仍然是滿洲八旗。

圖為晚清八旗子弟射箭圖。

最初的分封是鑲黃旗旗主為阿濟格,努爾哈赤第12子;正黃旗旗主為多鐸,努爾哈赤第15子;正白旗旗主為皇太極,努爾哈赤第8子,後來的清朝開國皇帝;鑲白旗旗主杜度,努爾哈赤孫子;正紅旗旗主代善,努爾哈赤第2子;鑲紅旗旗主為嶽託,努爾哈赤孫子;鑲藍旗旗主阿敏,努爾哈赤侄子;正藍旗旗主莽古爾泰,努爾哈赤的第5子。

圖為八旗鎧甲服。

皇太極即位後調整了八旗,把鑲黃旗和正黃旗收歸自己統領,加上之前的正折旗,屬於皇帝率領的就有三個旗,於是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和下五旗在政治上差別很大,紫禁城內的侍衛只能由上三旗擔任,下五旗只能在紫禁城外擔任保衛工作。因為有等級差別,後來的皇后、皇太后上位後可以把孃家改籍入鑲黃旗等,稱為“抬旗”。

圖為生活糜爛的晚清八旗子弟。

在八旗裡,旗主的地位是世襲的,清軍入關後朝廷對八旗實施恩養政策,只要是旗內人,從生下來到死雲,可以不從事任何勞動生產,由國家包養起來,月月領取錢糧。旗主在清初的權力非常大,一個旗民終生都要聽命於即時不任公職的旗主,所以順治、康熙、雍正都削弱旗主的權力,八旗由朝廷委派的都統來管理,慢慢地乾隆以後旗主就像一個退休的國家級幹部一樣,只是象徵性的榮譽,沒有任何實權,除非任公職。


圖文繪歷史


想要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整明白,八旗是怎麼回事,很多答主只知八旗,卻不知八旗到底是怎麼回事,尤其是很多人將八旗和滿洲八旗混為一談,實際上滿洲八旗的正規叫法應該是八旗滿洲,對應的應該是八旗蒙古、八旗漢軍。

先有八旗,再有滿、蒙、漢三個主要組成部分,有人理解為八旗為24旗,我認為不是那麼準確,其實還是八旗當中,每個旗中都有滿蒙漢組成。

在努爾哈赤時期,八旗的確可以稱為滿洲八旗,八旗中大多都是滿洲人,後金建立後,滿洲逐漸降服蒙古各部落,為了加強管理,皇太極時期又編制了八旗蒙古,隨著清軍的發展,投降和俘虜的漢軍逐漸增多,1642年皇太極又整合了八旗漢軍,這樣就形成了滿蒙以騎兵為主,八旗漢軍以火炮為主,形成攻堅與野戰完備的作戰系統。

整明白了八旗制度,還得整明白清朝的行政制度。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後稱的是“大汗”,也就是說後金這個政權其實跟蒙古的部落性質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正因為如此,皇太極繼承努爾哈赤汗位後積極進行變革,並且稱帝,建立大清。

即使建立了大清,在行政制度上,也和明朝有著很大的差別,其中的八旗制度就是最特別的,八旗制度即使行政制度也是軍事制度、也是生產製度,按照皇太極的話說“我國兵民為一,出則備戰,入則務農。”要是用大白話解釋就是,這根本就是一個山賊plus,除了搶劫,平時也務點農。

八旗就是維持這個組織的根本性制度“以旗統人,以旗統兵”,八旗擁有軍事、行政、生產三方面的只能。

說到這裡,大家就應該明白了,八旗不管是旗主還是裡面的長官,都和正常的九品行政官銜八竿子打不著一下,在順治入關之前,滿洲可以還沒有建立起一套類似明朝的官員制度,直到順治入關後,才承襲明制,由原來的“軍國”改變“國家”。

然而,即使在改制之後,八旗也是特殊的存在,不參與到正常的行政管理中,用清朝皇帝的話說,八旗乃國家根本。

清朝一直將八旗看作是一種世襲的軍事制度,是國家常設的專業化軍事組織,對國防有著重要的作用,為此,清朝入關後對八旗的給養很優厚,八旗騎兵的餉銀比一個七品縣令還要多一半,可見八旗在當時國家中的地位。

而八旗的旗主,更不在官員序列當中,努爾哈赤生前的旗主大致是自己掌管兩旗,其他的不是自己的兒子孫子,就是自己的侄子,簡直就是家族性八旗,除了皇帝之外,其他掌管八旗的旗主都是和碩貝勒(相當於最牛叉的親王),這樣的人在清朝前期的時候絕對是不會有官位的,因為在入關之前,這些旗主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國家領導人”。

在清朝前期的實行的制度中有一個“議政王大臣會議”,是清朝前期上層貴族參與處理軍國大事的制度,也算是最高權力機關,而八旗旗主都是裡面的重要成員,甚至包括諸貝勒。後來經過皇太極、順治、康熙等幾代皇帝的努力,才把議政王大臣會議給弄成名存實亡。

總體上來說,在前期八旗制度強盛的時候,旗主是沒有必要到朝堂上擔任有品級的官員的,八旗旗主除了皇帝掌管三旗外,也就剩下五旗了。

隨著八旗制度的衰敗,以及中央集權的加強,官職才逐漸重要起來,但是八旗子弟想要當官還是比漢人要容易的多,八旗旗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為都統(固山額真),順治17年,將滿、蒙、漢24位都統定為從一品,但是,旗主一般還是名義上的這個旗的主人,一般都是鐵帽子王中的一個,爵位都是超品的,官職就沒法再定級了。


史論縱橫


八旗旗主已經不能夠用官職來衡量他的權力了,能夠擔任八旗旗主之一的,要麼是皇帝本人,要麼是皇帝的兄弟子侄,不是一般人能夠擔任的。

所以八旗旗主沒有官職品秩,是超越官職品秩的存在,是屬於清朝的最高統治階層。


八旗制度的形成

什麼是八旗?八旗就是清朝滿族最基本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努爾哈赤統一了滿族各部之後,為了方便管理,所以講滿族人編為八旗,和平時期都是百姓,戰爭時期那麼就都是士兵了。八旗制度保證了滿族人的戰爭動員能力,是滿族最基本的軍事制度。

最開始的努爾哈赤只設立了四旗,那就是正黃旗、正紅旗,正白旗和正藍旗,後來由於滿族人數增長,努爾哈赤有增加了鑲黃旗、鑲紅旗,鑲白旗和鑲藍旗。滿族人被編入八旗裡面,每一旗的旗主是他們的領導者和統治者,旗主對他旗下的旗民有著生殺予奪的權力。


八旗旗主是何官職

八旗旗主沒有官職,他們是超越官職品秩的存在。一般都是哪些人擔任八旗旗主呢?在清朝入關之前,八旗裡面的正黃旗和鑲黃旗都是由最高統治者直接擔任的,像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就都是正黃旗和鑲黃旗兩旗的旗主,而其他的六旗旗主都是由最高統治者的兄弟子侄擔任。


到了清朝入關以後,到了公元1651年,多爾袞死了,順治皇帝開始親政。這個時候他又將正白旗納入自己的旗下,自己就成為了正白旗,正黃旗和鑲黃旗三旗的旗主,以後的皇帝都延續了這樣的做法。由皇帝充當旗主的三旗被稱為上三旗,而另外的五旗還是由皇帝的兄弟子侄擔任旗主,被稱為下三旗。


我的結語

由此可見,一般人根本沒有資格擔任八旗旗主,八旗旗主要麼是皇帝本人,要麼就是皇帝的兄弟子侄,他們是屬於統治階層的最頂端的,根本就不需要什麼官職品秩。


各位親愛的網友,你們覺得呢?


老魏聊歷史


上三旗(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是皇帝親自統領,然後指派一名王公大臣擔任都統。下五旗每旗有入關前就定的旗主王爺,(整白旗旗主多爾袞)禮親王為正紅旗旗主,克勤郡王為鑲紅旗旗主,鄭親王為鑲藍旗旗主,鑲白旗旗主為肅親王,正藍旗旗主為豫親王!其間旗名更換過,旗主也互換過,但除了多爾袞,無論豪格賜死,多鐸降級都沒剝奪旗主地位!但雍正後逐漸不讓皇族直接掌兵,旗主基本是名義上了!據說清朝滅亡好多王爺家都供奉著旗中的大纛(但宗人府舊檔出現了某王爺成某旗總族長的記載)。所以旗主有兩個意思一是旗主王爺,二是漢人帶地投主的旗人主子也成為旗主!至於管旗都統則不能成為旗主!所以旗主的品級要麼超品,要麼具體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