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跟死囚有一个约定:让他们回家处理后事,四百死囚无一爽约

古代处理死刑犯有秋后问斩的规定,唐太宗做皇帝以后,对死刑特别慎重,在历史上留下慎刑的佳话。

作为天子,他总是对死囚案件亲自审理,以避免出现冤案。他深知人死不能复生,所以审案非常审慎,起初要求官员要三次奏报,后来改为五次奏报。这样做的结果,狱中的死囚基本上就没有错判的了,他们可以说都是应死之人。

唐太宗跟死囚有一个约定:让他们回家处理后事,四百死囚无一爽约

但是,即便这样,还是出了状况。贞观六年的一天,唐太宗接到大理寺卿的一份奏折。奏折中要求皇帝特许提前处决死囚犯,原因是这些死囚犯整天在狱中嚎哭不已,而哭泣的原因倒不是因为冤屈,而是惦念家中的父母亲人。唐太宗看完奏折后不仅没有准奏,反而亲自到狱中探望死囚。太宗见到这些死囚,看到他们一脸哀戚。这些人虽然都是十恶不赦的罪犯,但他们也是大唐的子民,太宗对他们心生怜悯,他忽发奇想,居然跟死囚们订立了一个生死之约,在这个约定中,他准许死囚回家跟亲人团聚,但是必须在九月之后行刑前准时回来接受死刑。

唐太宗跟死囚有一个约定:让他们回家处理后事,四百死囚无一爽约

对于这个生死之约,很多大臣不无担心,他们不相信这些人能如约回来受刑。但太宗却力排众议,坚持把这些人都放了出去。390名死囚就这样都回家跟亲人团聚去了。

九个月之后,奇迹出现了,390名死囚,在无人监督,无人催促的情况下,全部回到了监狱,无一人不回,也无一人逾期。群臣百姓都叹服皇上的英明。囚徒们当然更加感激皇帝的仁德。而太宗也被这些囚徒的行为所感动,他于是下诏全部免除他们的死罪,改判流放。

唐太宗跟死囚有一个约定:让他们回家处理后事,四百死囚无一爽约

赞同的声音

对于太宗的做法,后人有不同的评价,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白居易就曾经在诗中盛赞太宗:

“死囚四百来归狱”、“以心感人人心归”。

而司马光也这样赞扬太宗:

“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唐太宗跟死囚有一个约定:让他们回家处理后事,四百死囚无一爽约

但是反对的声音也很强烈,最有代表性的是欧阳修。对于这件事,欧阳修写了专文进行评价,他的那篇文章题目叫做《纵囚论》。文中,欧阳修甚至指责唐太宗这样做乃是“逆情干誉”,意思是说太宗这样做违背人情,目的是为了沽名钓誉。他还特别指出了纵囚有三不:

不足信、不足誉、不足效。

意思是这样做不足为信,不足赞誉,也不足效仿。他认为,即使是三百多君子也未必能尽守信用,他们之所以能如约归来,与其说是守信,毋宁说是担心违约会给他们再增加一个欺君之罪的罪名。死囚和太宗都知道死囚们逃不出官府的手心,所以不如按约归来。无论是死囚还是太宗的做法都不足誉。至于效仿的价值更没有,这样的事情只可偶一为之。

唐太宗跟死囚有一个约定:让他们回家处理后事,四百死囚无一爽约

反对者的声音

对于这件事,有人甚至拿太宗弑兄篡位的事来说事。说他这么做不过是伪善,一个对自己的手足如此残忍的人,对囚徒大发善心,不是邀名是什么。有人还指责太宗,对囚徒的仁慈,就是对受他们伤害的人们的不公。

笔者观点:

不过笔者对此事也有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太宗的做法不合法理,但顺乎人情。他大胆放囚徒归家,显示了一位杰出君王的胸襟和气度,这件事也彰显了大唐气象。至于提到他弑兄的事,应该说这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事,弑兄实出无奈。

分享有趣有料的历史故事和观点,我是醉爱谈历史,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