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過《易經》嗎?讀後有什麼收穫?

后街與你談天說地


正在學《易》,收到這個問題,自然忍不住尚在三界內、五行中的我內心想動動心思的那一絲慾望,一家之言期望可以拋磚引玉。與諸君共修,共成長。

聖人仰觀於天,俯察於地後演八卦,有易;由此可見,《易》是聖人文化,是聖人智慧。而後老子釋暗易,有《道德經》始有道家文化;孔子釋明易,有禮樂論語,始有儒家文化。然後才有華夏文化中的至高定位【大道之源,群經之首】。不知易不可為將相,不知易不可為太醫,不知易不可為君子,一部《易》傳承近八千年來,幾乎耗盡了歷朝歷代大思想家和大哲學家的智慧去研讀,去註釋,據可靠考證,有《易學》以來,歷史上各門各派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對《易》的註釋性著作和理論達六千餘種類,可見其在歷史中的巨大影響力和崇高地位。

《易》在現代,特別是自西方科學家認定計算機的數字程序的靈感起源於易學的八卦符號後,眾多的理論和科學發現幾乎都能在易學中找到其理之根或其學說之源。特別是在量子論中,易學裡的一句【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就已經告訴了我們,在物質無限格物的話,最終所有的物質不過都是一股能量場而已(而這能量場一定就是中國醫文化和道文化中的氣),至此你才能明白什麼是天人合一了吧!原來在其小無內的境界下,你和宇宙能量是一體的,這難道不就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嘛!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陰陽之道,互為體用,萬事萬物不離易,故而《易》應為宇宙道德之憲,其餘皆是易下的一個門類而已。

學易,才是你真正悟透人生,開悟智慧,知名大運,扭轉乾坤的智慧之選。



傳真道雲之光


《周易》是典型東方神秘主義的經典,是東方神秘主義世界觀的基礎,也是儒家、道家的世界觀的來源。

同時,也是因為深受易文化的影響,導致華夏文化無法萌生出理性思維、邏輯思維與科學。在近代科學革命的過程中被西方拋在腦後。

如今,已是科學的時代,許多當年認為“玄而又玄”的問題,早已經被科學家們搞清楚了,弄明白了,有了證據確鑿、邏輯有力的科學認識。人們完全沒有必要再從《周易》裡面去找那些故弄玄虛的隻言片語的根據。

楊振寧曾經對於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如何阻礙了科學觀念的形成與發展,有過非常精闢的點評!

當然,總有一幫神棍,有些中學都沒念過,他們只是打著周易的幌子招搖撞騙,算命、測字、看風水、忽悠。

《周易》在我國傳統典籍中是最有特色的,也可以說是東方神秘主義的代表作。儒家以它為“五經”之首(易、書、詩、禮、春秋);道家以它為“三玄”之一(老、莊、易),無論研究天文、地理、音樂、兵法,還是研究聲韻、數學、武術、氣功,還是古典醫學,古人都喜歡援引、藉助《周易》的學說。至於江湖道士煉丹,術士算命,更是以它為招牌。

《周易》的思維模式、人生道理、象數理論,深深地影響甚至支配了中國乃至中華文化圈內各國人的思維習慣。

《周易》的“對待”思想,與辯證法的“對立”思想是不同的。辯證法是說事物具有正反兩面性。《周易》的“對待”觀則是指:對立面的兩方實則相互依存、互為條件,並且可以互相轉換。

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陰陽五行,相生相剋”。《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陰陽,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根據其屬性可分為兩類,陰類和陽類。陰陽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物極必反。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間又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

難怪古人總結稱:“《易》者,變也。”

一部《周易》就是一部“變經”。這種變通的思想,增加了為人處世的靈活性。相對於西方人的只認死“理”,中國人的靈活多變,可謂更“通人情”。

但這種變通思維,如果運用於科學研究,就會忽視了物質的個性、特性。

水化成氣、結成冰,那是物理變化。氧氣、氫氣經燃燒生成水,那是化學變化。用“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相互轉化之說,顯然難以看到其間的本質區別。

最後,必須明確一點,《周易》並非哲學,更非科學。哲學、科學都是遵循理性思維、邏輯思維。《周易》則是一種故弄玄虛的神秘主義的東西。試想,古人直到明末清初才知道地球竟然是個圓球,他們還一直以為“天圓地方”,天地是某個大力神用斧子劈出來的,認為中國就是宇宙的中心。

《周易》在今天,還有沒有價值?當然有價值。但僅限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文獻價值,它最應該呆的地方就是博物館。不應該在把這種老土過時的神秘主義的東西進一步拔高化、神聖化、神秘化,任由其忽悠!

關於周易是不是哲學?以及中西方思想範式與路徑的異同,詳情可以關注本人頭條號,查看中西思想文化比較方面的長文。




科普平論猿


前幾年讀書,學漢語言文學,讀四書五經,五經,詩書禮樂易。易,五經之首。古時,易醫相通,都是講究的陰陽五行平衡,相生相剋。相沖相害。五行分別代表五臟六腑。當時讀易入迷。讀了二十多年。如痴如醉。還曾幫人推八字,卜筮搖卦。(玩笑,玩笑,別認真,認真了就不好了。純粹自己做個遊戲而已)。乾隆年間,乾隆皇帝親自主持。編撰了四庫全書。然後才將易醫分門別類。把易歸為術數。。。當時為了讀通易經也讀了一些醫書,除了中醫常識。還有黃帝內經素問。說了這麼多啥意思。中醫國粹,傳統文化,千年歷史,源遠流長。中西醫對疾病的解釋兩碼事。甚至矛盾。看病可以藉助現代科學技術。檢查確診。急病救治。藥可以吃,針適當打,水最好別掛。中藥的調理還是比較好。中醫講究的天人合一。人在自然,就依靠自然。自然界的所有,與人息息相關。治療用自然,調理靠自身,膏藥,推拿,針灸,湯藥。。。靠譜。木主春天,主風,主肝,膽。肝不好,注意養生,小心犯病。主筋,筋骨疼,注意調養。主魂。所謂,菜花黃痴子狂。有神經的家裡看好。。。有些病無所謂去治,過了這個季節自己就好了。這期間注意調養就好。有時候一去掛水沒病也治出病了。。。我不是醫生,我說的話不做數。只是調侃而已,千萬別當真。


后街與你談天說地


讀過,通過各種方式斷斷續續在學,我相信每個學習過易經的人,不管他的理解如何,一定會潛移默化對自己的言行產生變化,我也不例外。

首先是世界觀的認識變化,過去相信個人的後天努力與奮鬥,現在雖然依然努力奮鬥但也相信先天的安排。

其次是日常行為的變化,易理充分體現了儒家的哲學思想,要求讀書人做一個君子,走正道、求上進、又該止則止,慢慢的日子生活中不再那麼固執了,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偏執於結果。

再其次是遇到一些重大決策,自己拿不準意見時不再跟著感覺走,而已會綜合一些其他因素,慎重決定。


金辰財易


我讀易經花了三個月時間,把不懂不明的詞丶字查完後,並在旁邊全盤寫下註解,但這遠遠不是起步的標準,猶如狗咬烏龜,不知何處下手。我們知道,光講易理,只是揭開了周易的殼蓋,易說,理之妙,亦可憑。憑據在何處?憑據者人操作與實踐的過程,要從實際的開篇入,如周易與預測,實例解,先後天八卦的起源與變通,八卦相重動變六十四卦,由初至上爻的陰陽變法至384爻止,各宮卦序與命名都耍熟記於心,除了卦的生克,還有互卦之克,上下之克,變卦之克,在配上六親五行,與納甲,還耍配合天地日月之時節數來細查其吉凶,我想啊,其內容過於龐雜,非一般述士所為!


卓清德1


《易經》即《周易》,讀過。不僅讀過一本,而且讀過另一完全不同的,七十年代出土、九十年代整理出版的馬王堆帛書本。

先說通行本。通行本《易經》與《易傳》合為一體。

《易經》部分,包括,一,符號,六十四卦卦符,卦符為“一”形與“_ _”形稱之爻的符號組成。二,文字,卦辭,爻辭。三,六十四卦排列成序,卦序:第一卦乾,第二卦坤,,第三十三卦遁,,第六十四卦未濟。

《易傳》部分,其《彖》、《象》附於《易經》每一卦中,《文言》專附於“乾坤”二卦中。《繫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附於《易經》之後。

帛書《周易》,《易經》與《易傳》完全分離,各自成書。

帛書《易經》,1,卦符不同為“一”與“八”形。2,卦名多有不同。3,卦辭、爻辭多異字,但內容與通行本大致相似。4,卦序完全不同:第一卦鍵(乾),第二卦婦(否),,第三十三卦川(坤),,第六十四卦益。

帛書《易傳》包括,《繫辭》、《二三子問》、《衷》、《要》、《繆和》、《昭力》。

帛書《易傳》僅《繫辭》章名同,但不分上下篇,且文字大不相同,如,無“太極”、“四象”,而是“大恆”、“四馬”。

兩個不同的《易經》都託文王之名。兩個不同的《易傳》都託孔子之名。

《史記太史公自序》有“《易》曰:失之毫釐,差以千里”。這句家喻戶曉的成語,如今任何版的《易經》即使《易傳》也不見蹤影。

失之毫釐差以千里的《易經》!


趙日金141



熊先生28639


大家都不知道的事經過科學家的研才知道的才是科學,比如以前誰也不知道地球是圓的,經過科學家的研究才知道地球是圓的,這才是科學,大家都知道的事不能算科學,比如大家都知道有男人有女人,有白天有黑天,有冬天有夏天,也都知道吃飽了不餓,這能算科學嗎?


金竹銘


易筋經七十二絕學不知跟易經有沒關係,一佛一道,書名又亦佛亦道


八民哥


我讀《易》的感想是:不要從目前書店大多《易》書中學。那種《易》書,大多開篇就講卦及卦辭、爻辭,書後是孔子對《易》的註解,這種書讀了容易讓人掉入卜筮的境地而認為《易》就是一本卜卦的書,那樣讀《易》就毫不意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