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过《易经》吗?读后有什么收获?

后街与你谈天说地


正在学《易》,收到这个问题,自然忍不住尚在三界内、五行中的我内心想动动心思的那一丝欲望,一家之言期望可以抛砖引玉。与诸君共修,共成长。

圣人仰观于天,俯察于地后演八卦,有易;由此可见,《易》是圣人文化,是圣人智慧。而后老子释暗易,有《道德经》始有道家文化;孔子释明易,有礼乐论语,始有儒家文化。然后才有华夏文化中的至高定位【大道之源,群经之首】。不知易不可为将相,不知易不可为太医,不知易不可为君子,一部《易》传承近八千年来,几乎耗尽了历朝历代大思想家和大哲学家的智慧去研读,去注释,据可靠考证,有《易学》以来,历史上各门各派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对《易》的注释性著作和理论达六千余种类,可见其在历史中的巨大影响力和崇高地位。

《易》在现代,特别是自西方科学家认定计算机的数字程序的灵感起源于易学的八卦符号后,众多的理论和科学发现几乎都能在易学中找到其理之根或其学说之源。特别是在量子论中,易学里的一句【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就已经告诉了我们,在物质无限格物的话,最终所有的物质不过都是一股能量场而已(而这能量场一定就是中国医文化和道文化中的气),至此你才能明白什么是天人合一了吧!原来在其小无内的境界下,你和宇宙能量是一体的,这难道不就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嘛!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阴阳之道,互为体用,万事万物不离易,故而《易》应为宇宙道德之宪,其余皆是易下的一个门类而已。

学易,才是你真正悟透人生,开悟智慧,知名大运,扭转乾坤的智慧之选。



传真道云之光


《周易》是典型东方神秘主义的经典,是东方神秘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也是儒家、道家的世界观的来源。

同时,也是因为深受易文化的影响,导致华夏文化无法萌生出理性思维、逻辑思维与科学。在近代科学革命的过程中被西方抛在脑后。

如今,已是科学的时代,许多当年认为“玄而又玄”的问题,早已经被科学家们搞清楚了,弄明白了,有了证据确凿、逻辑有力的科学认识。人们完全没有必要再从《周易》里面去找那些故弄玄虚的只言片语的根据。

杨振宁曾经对于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如何阻碍了科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有过非常精辟的点评!

当然,总有一帮神棍,有些中学都没念过,他们只是打着周易的幌子招摇撞骗,算命、测字、看风水、忽悠。

《周易》在我国传统典籍中是最有特色的,也可以说是东方神秘主义的代表作。儒家以它为“五经”之首(易、书、诗、礼、春秋);道家以它为“三玄”之一(老、庄、易),无论研究天文、地理、音乐、兵法,还是研究声韵、数学、武术、气功,还是古典医学,古人都喜欢援引、借助《周易》的学说。至于江湖道士炼丹,术士算命,更是以它为招牌。

《周易》的思维模式、人生道理、象数理论,深深地影响甚至支配了中国乃至中华文化圈内各国人的思维习惯。

《周易》的“对待”思想,与辩证法的“对立”思想是不同的。辩证法是说事物具有正反两面性。《周易》的“对待”观则是指:对立面的两方实则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并且可以互相转换。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阴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根据其属性可分为两类,阴类和阳类。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极必反。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又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难怪古人总结称:“《易》者,变也。”

一部《周易》就是一部“变经”。这种变通的思想,增加了为人处世的灵活性。相对于西方人的只认死“理”,中国人的灵活多变,可谓更“通人情”。

但这种变通思维,如果运用于科学研究,就会忽视了物质的个性、特性。

水化成气、结成冰,那是物理变化。氧气、氢气经燃烧生成水,那是化学变化。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相互转化之说,显然难以看到其间的本质区别。

最后,必须明确一点,《周易》并非哲学,更非科学。哲学、科学都是遵循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周易》则是一种故弄玄虚的神秘主义的东西。试想,古人直到明末清初才知道地球竟然是个圆球,他们还一直以为“天圆地方”,天地是某个大力神用斧子劈出来的,认为中国就是宇宙的中心。

《周易》在今天,还有没有价值?当然有价值。但仅限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文献价值,它最应该呆的地方就是博物馆。不应该在把这种老土过时的神秘主义的东西进一步拔高化、神圣化、神秘化,任由其忽悠!

关于周易是不是哲学?以及中西方思想范式与路径的异同,详情可以关注本人头条号,查看中西思想文化比较方面的长文。




科普平论猿


前几年读书,学汉语言文学,读四书五经,五经,诗书礼乐易。易,五经之首。古时,易医相通,都是讲究的阴阳五行平衡,相生相克。相冲相害。五行分别代表五脏六腑。当时读易入迷。读了二十多年。如痴如醉。还曾帮人推八字,卜筮摇卦。(玩笑,玩笑,别认真,认真了就不好了。纯粹自己做个游戏而已)。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亲自主持。编撰了四库全书。然后才将易医分门别类。把易归为术数。。。当时为了读通易经也读了一些医书,除了中医常识。还有黄帝内经素问。说了这么多啥意思。中医国粹,传统文化,千年历史,源远流长。中西医对疾病的解释两码事。甚至矛盾。看病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检查确诊。急病救治。药可以吃,针适当打,水最好别挂。中药的调理还是比较好。中医讲究的天人合一。人在自然,就依靠自然。自然界的所有,与人息息相关。治疗用自然,调理靠自身,膏药,推拿,针灸,汤药。。。靠谱。木主春天,主风,主肝,胆。肝不好,注意养生,小心犯病。主筋,筋骨疼,注意调养。主魂。所谓,菜花黄痴子狂。有神经的家里看好。。。有些病无所谓去治,过了这个季节自己就好了。这期间注意调养就好。有时候一去挂水没病也治出病了。。。我不是医生,我说的话不做数。只是调侃而已,千万别当真。


后街与你谈天说地


读过,通过各种方式断断续续在学,我相信每个学习过易经的人,不管他的理解如何,一定会潜移默化对自己的言行产生变化,我也不例外。

首先是世界观的认识变化,过去相信个人的后天努力与奋斗,现在虽然依然努力奋斗但也相信先天的安排。

其次是日常行为的变化,易理充分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要求读书人做一个君子,走正道、求上进、又该止则止,慢慢的日子生活中不再那么固执了,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偏执于结果。

再其次是遇到一些重大决策,自己拿不准意见时不再跟着感觉走,而已会综合一些其他因素,慎重决定。


金辰财易


我读易经花了三个月时间,把不懂不明的词丶字查完后,并在旁边全盘写下注解,但这远远不是起步的标准,犹如狗咬乌龟,不知何处下手。我们知道,光讲易理,只是揭开了周易的壳盖,易说,理之妙,亦可凭。凭据在何处?凭据者人操作与实践的过程,要从实际的开篇入,如周易与预测,实例解,先后天八卦的起源与变通,八卦相重动变六十四卦,由初至上爻的阴阳变法至384爻止,各宫卦序与命名都耍熟记于心,除了卦的生克,还有互卦之克,上下之克,变卦之克,在配上六親五行,与纳甲,还耍配合天地日月之时节数来细查其吉凶,我想啊,其内容过于庞杂,非一般述士所为!


卓清德1


《易经》即《周易》,读过。不仅读过一本,而且读过另一完全不同的,七十年代出土、九十年代整理出版的马王堆帛书本。

先说通行本。通行本《易经》与《易传》合为一体。

《易经》部分,包括,一,符号,六十四卦卦符,卦符为“一”形与“_ _”形称之爻的符号组成。二,文字,卦辞,爻辞。三,六十四卦排列成序,卦序:第一卦乾,第二卦坤,,第三十三卦遁,,第六十四卦未济。

《易传》部分,其《彖》、《象》附于《易经》每一卦中,《文言》专附于“乾坤”二卦中。《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附于《易经》之后。

帛书《周易》,《易经》与《易传》完全分离,各自成书。

帛书《易经》,1,卦符不同为“一”与“八”形。2,卦名多有不同。3,卦辞、爻辞多异字,但内容与通行本大致相似。4,卦序完全不同:第一卦键(乾),第二卦妇(否),,第三十三卦川(坤),,第六十四卦益。

帛书《易传》包括,《系辞》、《二三子问》、《衷》、《要》、《缪和》、《昭力》。

帛书《易传》仅《系辞》章名同,但不分上下篇,且文字大不相同,如,无“太极”、“四象”,而是“大恒”、“四马”。

两个不同的《易经》都托文王之名。两个不同的《易传》都托孔子之名。

《史记太史公自序》有“《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这句家喻户晓的成语,如今任何版的《易经》即使《易传》也不见踪影。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的《易经》!


赵日金141



熊先生28639


大家都不知道的事经过科学家的研才知道的才是科学,比如以前谁也不知道地球是圆的,经过科学家的研究才知道地球是圆的,这才是科学,大家都知道的事不能算科学,比如大家都知道有男人有女人,有白天有黑天,有冬天有夏天,也都知道吃饱了不饿,这能算科学吗?


金竹铭


易筋经七十二绝学不知跟易经有没关系,一佛一道,书名又亦佛亦道


八民哥


我读《易》的感想是:不要从目前书店大多《易》书中学。那种《易》书,大多开篇就讲卦及卦辞、爻辞,书后是孔子对《易》的注解,这种书读了容易让人掉入卜筮的境地而认为《易》就是一本卜卦的书,那样读《易》就毫不意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