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安史之乱”成就了韦应物,令他从“流氓到诗人”?

岳晓瑶


白居易《与元九书》提到韦应物曾言:"

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韦应物以山水田园诗最为有名,这些作品具有高雅明净、澄淡精致的韵调,承袭了谢灵运的清新、陶渊明的自然,以及王维的空灵、孟浩然的冲淡,同时又自有高远韵调,因此能够在大历。贞元诗坛自成一家。

然而,韦应物的绝大多数作品却是创作于安史之乱后的代宗。德宗时期,在此之前的韦应物,非但与"诗人"这一身份无半分关联,并且还是个恃宠而骄的轻狂少年,这在他日后所作的《逢杨开府》中可见一斑,他这篇带有自传性质的诗中写道:"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出生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韦应物在十五岁时以显赫家世进入宫廷,成为玄宗的近侍,倚仗名门望族的身世和宫廷侍卫的身份,韦应物度过了横行坊间、顽劣放浪的少年时代。难以想象,正是这样一个任侠负气的少年,历经安史之乱后竟能够逐步成为唐代诗坛独树一帜的名家,与王维、孟浩然以及后世的柳宗元并称为"王孟韦柳"


武皇升仙去——盛唐余韵,兴衰变迁的现实关怀

马嵬之变后不久太子李亨自行登基,玄宗被尊为太上皇,开天盛世的盛唐气象就此落幕。对于成长于开天盛世的韦应物而言,安史之乱的战火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宫廷侍卫的生活经历使他曾经亲眼目睹了盛唐的繁华,如今又目送了它的消亡,这使得韦应物清雅闲淡的诗歌中不时会显现出昂扬壮大的盛唐余韵。即使已至中唐时期的大历十三年(778年),在《寄畅当》中仍有:"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何必事州府,坐使鬓毛斑。"这种刚健明朗的余韵持续影响着韦应物的诗歌风貌。

这场浩劫带给韦应物的除了对繁华的念念不忘,更为重要的是的他动荡离乱中所亲历的苍生离乱与民间疾苦。这场动荡中,即便是韦氏这样的名门望族也未能幸免于难,作为贵族少年的韦应物在这一时期近距离地接触到社会底层群体的生活,使得他日后的创作中出现许多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即使取得功名后,也时常会生发出作为官吏的自我反省,如《观田家》:"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以及《寄李儋元锡》中的:"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此间对于底层人民的同情与观照,与战乱中所见普通百姓的遭遇不无关系。这种对于民生疾苦的关切,在其后宦仕生涯中针砭时弊的内容也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把笔学题诗——读书求仕,弃武从文的身份转变

韦应物现今可见是诗歌作品皆作于安史之乱后,可以说,安史之乱称得上是韦应物诗歌创作的开端。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出逃,作为宫廷侍卫的韦应物流落失职。曾几何时,韦应物还是个不屑于通过读书考取功名的轻狂少年,他也一度"少年游太学,负气蔑诸生"(《赠旧识》)。战后的满目疮痍使他从盛唐大梦中惊醒,决定折节读书,这一举动不仅开启了韦应物的诗歌创作,也促使他的性情、心态发生一系列转变。

一方面,决定通过科举求仕体现了社会动乱之下一个轻狂少年的觉醒,从玩世不恭向忧国忧民的转变。在他创作的第一首诗歌《骊山行》有"干戈一起文武乖,欢娱已极人事变。"动荡的时局使他失去了盛唐时期得以顽劣放荡的依凭,激发起他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思与批判,他在《鸢夺巢》、《金谷园》、《长安道》等作品中,以传统文人的济世思想针砭时弊,对统治者的奢靡腐朽进行批判,体现出文士对于国势衰微的关切,

另一方面,战乱爆发,韦应物举家离开战火纷飞的长安城,前往宝义寺避难。青灯古佛的寺院生活使得韦应物狂放心性得以收敛,心境趋于清心寡欲,李肇的《唐国史补》有:"韦应物立高洁,鲜食寡欲,所坐焚香扫地而坐。"这一时期与佛教的结缘,对于他日后仕途蹭蹬后通过静默参禅的方式释放痛苦有着重要影响,也成为他山水田园诗中的清远韵调的渊源所在。

养病绝嚣尘——宦海无常,官场失意的放归自然

政局的动荡昭示着唐王朝历经安史之乱后不可挽回的衰败,也令求仕报国的韦应物在腐朽的官场一次次遭受打击,最终放归自然,也成就了他最为后世称道的山水田园诗

战乱结束后韦应物担任洛阳丞,他为官正直,却因秉公执法而被诬陷,不得已弃官而去。少年时的意气风发已在他逐渐看清官场险恶的过程中被消磨殆尽,现实的破败,使得他陷入深深的绝望

,正如《温泉行》中:"可怜蹭蹬失风波,仰天大叫无奈何"所表现出的无奈与悲哀

此后虽几度入仕,但对时局的失望已经使韦应物的心境已然超越了生不逢时的痛苦,转而趋向于消极避世的淡漠与超脱痛苦的高远。人生理想的失落使他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日常生活,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妻子去世、身患疾病等接踵而至,韦应物最终转而以佛道思想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在向往隐逸中消解现实的困境。在他最为有名的《滁州西涧》中,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清冷的意象与寥落的诗境,宦海浮沉如雨后湍急的潮水,而自己则愿如孤舟远离喧嚣,以孤寂清冷的隐居生活自适。

这种清雅闲淡所蕴含着的避世倾向,开启了由盛唐清新高远转向中唐冷漠孤寂诗歌风貌的先声,盛唐时期积极用世的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在韦应物这里一步步转变为真切的归隐山林的消极心态。

安史之乱对于韦应物所处的时代状况和他自身的生活轨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过着轻狂浪子式生活的他立志读书,转变为忧国忧民的文士,浩劫之后的王朝又使得韦应物逐步淡出政治,在消解痛苦的过程中成为上承盛唐下启中唐的重要诗人。


一往文学


韦应物出身于世家大族,曾祖父做过武则天时期的宰相,而自己则是个富二代,一个十足的纨绔子弟。

十五岁的时候就担任唐玄宗的贴身侍卫,可能是因为自己年少无知,也可能是因为从小家庭富庶的原因又受皇恩的关系,韦应物从年少的时候就开始横行乡里。这在他的诗作中记载“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每天游手好闲,结交了很多的狐朋狗友,白天就和狐朋狗友玩游戏,到了晚上就到处调戏良家妇女,百姓敢怒而不敢言,毕竟自己家里有钱有势,如果天下太平的话,他可能就这样横行霸道,无恶不作地过完一生了。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也可以说是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韦应物横行霸道的日子开始成为过去式,安史之乱爆发了,随着安禄山的起兵造反,繁荣的大唐王朝开始由盛转衰,唐玄宗还对安禄山十分相信,认为他不会造反,玄宗晚年昏庸无道,加上用人错误,很快长安失陷,唐玄宗仓皇出逃,可是唐玄宗逃走的时候没有带上他这个贴身侍卫,马嵬兵变,唐玄宗的皇帝生活走到了尽头,韦应物也就失去了靠山,“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皇帝升天,自己也虎落平阳,处处受到欺凌,以往、盛气凌人,欺凌霸市的韦应物,很快就从天上跌落到了谷底。虽然祖辈父辈都是有才有财,有权有势的人,但是到了他这一辈,成了大字不识一个·,还家道中落的人,这一前一后,差距太大。从小没有受过苦难的韦应物一时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但是他的生活不能随着自己家道中落而堕落下去,自己要尽快变得强大起来,生活还要继续,虽然自己大字不识几个,但是可以学习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奋发图强,他开始学习,慢慢走向仕途,将自己不堪回首的往事全部删掉,开始自己新的人生。

但是科考毕竟没有那么容易,有的人终其一生也不一定能够考得上,韦应物也没有例外,但是他的文学才能被朝廷所注意,从那个时候一直到五十五岁去世一直在朝廷担任着职务,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以前横行霸道鱼肉乡里的韦应物,当上父母官之后却处处为百姓着想,忧国忧民,两袖清风。

另外,除了自己的命运改变,他还从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变成了盛唐时期的一个著名的诗人,另外也是因为他的诗歌,让朝廷得以看到他身上的发光点。我们小时候肯本里的《滁州西涧》,他的诗歌白居易曾评价道“高雅闲谈,自成一家之体”,可见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也是非常高的。另外他能很好的继承陶渊明的诗歌风格,并能创作出自己的特色,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韦应物的一生是非常精彩的一生,从一个飞扬跋扈的纨绔子弟,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因为家庭的巨变,转而发奋图强,成为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并能自成一家,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木剑温不胜


初识中唐诗人韦应物,是源于他的那首诗《滁州西涧》。

其中那句“野渡无人舟自横”,不仅描绘了一种幽静、旷远的意象,更代表了一种淡泊宁静的心境,颇有禅意的感觉。于是,一下子由一首诗喜欢上了一个人。

其实,韦应物小时候并不让人省心。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家世显赫,作为一名高干子弟,从小被娇纵惯了。

他虽然聪明,却不爱读书,整天和一群小混混一起,玩乐、闹事。

十足的小霸王一枚。

家人拿他没办法,于是在他15岁时就将他送进皇宫,成了皇帝身边的一名侍卫。

原本指望着在皇帝身边能有所约束,奈何唐玄宗本身就是个只知沉溺于声色犬马的昏君。“上梁不正下梁歪”,侍卫们耳濡目染,也是个个飞扬跋扈,惹是生非。

而韦应物更是做过不少坏事:横行街道乡里,窝藏亡命之徒;白天公然赌博,晚上甚至做出强奸邻居妇女之恶行。

因为忌惮于他的身份地位,衙役也不敢抓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扬长而去。

也许是因为年少吧,总之,日子过得极其荒唐,而他自己却丝毫不觉得,反而颇感得意。

然而,似乎是一夜之间,他的好日子忽然就结束了。安禄山叛乱,大军逼近京城,唐玄宗仓皇逃路,根本不可能顾及这小小的侍卫。

作为名门望族,韦家也被叛军洗劫一空。于是,韦应物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流落于京城的街头。昔日的耀武扬威一下子失去了资本,不得不夹紧尾巴做人。

巨大的落差,将他一下子从云端拉到谷底,被狠狠地摔疼了。困顿之极,甚至连饭都吃不上。

说到这儿,各位一定很好奇,那纨绔子弟韦应物已经落魄至极了,他又是如何从“流氓”逆袭成为大诗人的呢?

有书君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因为磨难,让他明白了荣华富贵如浮云。

那天,他漫无目的地来到华清池。看到昔日灯红酒绿、富贵繁华的温柔乡,如今却成了野草弥漫、山石嶙峋的荒凉之地,内心不由得感慨万千。

昔日当侍卫时定制的裘皮大衣已经破旧不堪,难以遮挡住阵阵寒气。而伴他出行的曾经的高头大马,更是羸弱不堪,步履蹒跚。幸亏碰上了一个好心人,给了他一杯酒,聊以驱寒。

在这样的境遇面前,他的内心波澜起伏,并深刻地意识到: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都可以在一瞬间凋敝零落,连贵为九五之尊的皇帝都有身不由己的时刻。

我一个小小的侍卫,更是卑微如蝼蚁。只是可笑我过去怎么就那样飞扬跋扈,盛气凌人呢?

2.因为落魄,让他意识到靠人不如靠己。

痛定思痛,他终于沉下心来,深度思考人生。

他意识到,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要想依靠外在的力量,过不劳而获的生活,是多么幼稚可笑。

回首荒唐不堪的过往,他不由得感到汗颜。为曾经犯下的过错,为浪掷的青春,深深地后悔。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不是我们处在什么位置,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出发。只有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也只有努力,才能拥有安身立命的资本。

3.因为知耻而后勇,让他走上了努力学习,学做好人的道路。

知耻而后勇,让他立誓要奋发向上,潜心于学。他希望通过读书,用知识的力量来武装自己,与过去的自我挥手告别。

产生了这种强烈的愿望后,他有幸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父辈世交杨开府收留了他,并送他去国子学读书。

于是,大龄青年韦应物终于进了学堂,老老实实的做起了学生。这一回,他真的是脱胎换骨,由内而外发生了蜕变。

经历过苦难的磨炼,浪子回头的韦应物,格外珍惜求学的时光。他不再有物质上的欲望,吃得很简单,穿的更不讲究。但居住的地方,却一定要焚香扫地而坐,他觉得,如此才能让心灵更加安宁。

经过系统的学习,他在学业上突飞猛进,收获颇丰。后来,他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不断的上升。他的诗作,也喷薄而出。

他从县令做起,最终成为封疆大员、朝廷显宦。经历过国家和个人的巨大变故后,韦应物早已褪却了昔日的骄纵与奢华。他勤政爱民,淡泊质朴。并以自己的一支笔,为黎民百姓代言。

要不是因为安史之乱,韦应物的一生,也许只不过是由小混混转为大混混的过程,而世人也无以得见他那清新淡雅、富有禅意的诗作了。

这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啊。看来,苦难并非全是坏事,有时候,它也能给人带来不可思议的力量。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从无赖到清官:“浪子回头”的大诗人

中唐诗人韦应物是长安人,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叫韦挺,在武则天时曾担任过宰相。

少年时期的韦应物,像许多官二代一样,是一个飞扬跋扈的恶少。凭借家世,只有十五岁的韦应物成为了唐玄宗的内廷侍卫,得以出入宫闱,扈从游幸。他和其他侍卫一起,在长安城里横行霸道,惹是生非,搞得老百姓看见他们就躲得远远的。玄宗的声色犬马,上行下效之下,也使得他们更加骄奢淫逸。后来,韦应物回忆这段生活,在《燕李录事》一诗里写道:“与君十五侍皇闱,晓拂炉烟上赤墀。花开汉苑经过处,雪下骊山沐浴时。”

但好日子很快就到头了。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逼近了长安。玄宗皇帝仓皇奔逃,连许多后宫嫔妃、王公大臣都来不及带走,更何况是韦应物他们这班小侍卫,他们只能作鸟兽散,各奔生路。

叛军进城后,从不知生活艰难的韦应物失去了一切依靠,流落街头。为了吃饱肚子,他四处游窜,不知不觉又来到了当初陪伴皇帝经常来的华清池。过去灯红酒绿,富贵繁华的帝王园囿,如今却是荒草遍野,温泉冷寂,山石清寒。幸亏遇见了一个朋友,招待了他一顿酒饭。韦应物感慨万分,写下了一首《温泉行》,其中有这样几句:“一朝铸鼎降龙驭,小臣髯绝不得去。今来萧瑟万井空,唯见苍山起烟雾。可怜蹭蹬失风波,仰天大叫无奈何。弊裘羸马冻欲死,赖遇主人杯酒多。”

昔日的骄横侍卫,如今成了丧家之犬。艰难痛苦让韦应物明白了人生的道理,他下定决心,要告别过去的浮浪奢侈,重新做人。

后来,一个姓杨的世交长辈收留了他。韦应物仿佛变了一个人,他一改过去的生活习惯,少食寡欲起来,常常“焚香扫地而坐”,并且立下志向,开始刻苦读书。

浪子回头金不换,韦应物的辛苦没有白费。从代宗广德年间开始,他重又走上仕途,从县令开始,一直做到了滁州、江州、苏州刺史,也曾在朝中担任过太仆少卿兼御史中丞,直到德宗贞元七年 (791年)退职。过去的无赖少年,成了地方大员、朝廷显宦。

在将近三十年间,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江州、苏州一带作地方官吏,所以世称他为韦江州或韦苏州。

这时期的韦应物,为人朴实淡泊,为官廉洁自守、勤政爱民。他心怀百姓疾苦,并时时反躬自省,为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而自责。他在《寄李儋元锡》一诗里写道: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韦应物这种忧时爱民的仁者心肠,感动着后世的读者。沈德潜评论说: “是不负心语。”“不负心语”,也就是有良心的话。

苏州刺史任满之后,韦应物没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为官清廉,家里竟然一贫如洗,没有路费回京城候选,只能寄住在苏州的无定寺。在贫病之中,他不久就客死异乡。

韦应物是中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后人常常以“王孟韦柳”并称。他的山水诗简约优雅、清新自然,而又饶有趣味,代表作就是那首《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山水优美,韦应物在这里做刺史的时候,有了空闲,就会徜徉在滁州的西涧。这里景致幽静,使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诗意和禅境。涧边的幽草,树上的黄鹂,夜雨后涌动的春潮是那样的美妙,而“野渡无人舟自横”,却又是何等的从容淡定。


万卷纵横眼欲枯


提到韦应物,可能朋友们更多想到的就是《滁州西涧》这首诗,而关于他本人的经历,可比清新秀丽的诗篇重口味复杂多了。

韦应物家世显赫,但名门的优越生活并没有给他好的修养,虽天资聪颖却不学无术,15岁时被家人送进宫做了唐玄宗的贴身侍卫,这个身份,让他更飞扬跋扈了。白天游手好闲跟狐朋狗友混在一起,晚上甚至强占民女,活脱脱一个流氓。然而惧于他的家世身份,被欺凌的 人只能是敢怒不敢言。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韦应物的为非作歹的日子最终也跟着结束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没能跟着唐玄宗一起出逃,失去了主子的庇护,他一朝失势,沦落为一条丧家之犬。生活的巨大落差,让韦应物一时间难以接受,但蝼蚁尚且贪生,何况是经历过大富大贵生活的他,又怎么甘心就此了却残生呢?于是乎,一场浪子的逆袭生涯开始了!


反思过自己之前的人生,过得还真是混蛋 。过了几十年,自己居然还是个文盲。于是这 哥摒弃了之前交结的狐朋狗友,走上了读书学习的道路。加上老天给的好脑子,很快就学有所成。他的才学引起了朝廷的注意,然后出仕,做了地方官,体恤百姓,关心民生,成了合格的父母官。然而这并不足以 让他名垂青史,真正使他出色的,是诗歌。

韦应物后来的岁月里,创作了大量诗歌。诗歌中体现的多为他对人生、友情、自然的感悟。诗歌语言清丽淡雅,闲适动人。下面仅举例供诸君欣赏:

《简卢陟》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PS:如果想了解更多古今中外的文人逸事、语文考试相关、典故、语言等文化的话,可以点个关注哦!


病不言


当你听到一个唐朝人姓韦,而且籍贯是关中的时候,一定不可忽视,那是当时不得了的高门大族。


《旧唐书》里就直截了当地说,唐朝建国以来,姓韦的人才灿若繁星。到底有多少?唐朝近三百年间,姓韦的光宰相就有二十多个,当时有句俗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意思是姓韦的和姓杜的这两家,地位高得地球快装他们不下了,离天只有一尺五了。一尺五才多宽,比最瘦的人腰围还细。韦氏家族当时娶老婆和嫁女儿,都是选门当户对的,光和皇室通婚就达三十多次。


韦应物就生活在这么一个家族,他从小上的肯定是贵族学校。还买什么学区房?以他们家族的资源,自己就可以建一个学区。


韦应物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737年,是唐朝最繁华富足的时候。他祖父韦令仪,当过从四品上的宗正少卿;父亲韦銮,是知名画家,对做官不大在意,只做到宣州司法参军,从七品下。


总之,韦应物家世富贵,十四岁就参加工作,进皇宫当了侍卫,跟着唐玄宗出入,别提多威风。这种皇宫侍卫,当时称为“左右卫千牛”,选拔条件很高,不但要出身好,而且要年轻,长得英俊,上班的工作服都绣着花,非常华丽。


在这种氛围下,不出所料,韦应物长成了一个恶少,喜欢窝藏逃犯,欺男霸女,但因为他的身世地位,官府多半不敢立案。一直到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盛世崩塌,让他的心灵受到了很大震动,他突然换了性格,洗心革面,开始专心读书,这年他23岁。韦应物的官运也不差,爵位到扶风县男,食邑三百户,也就是说,扶风县有三百户人家的税款不是交给政府,而是交给他;官做到苏州刺史,从三品,属于高干,所以后世也称他为“韦苏州”。


55岁时,韦应物死于苏州。


用户4130325716


诗人很少有坏人,如果有,年轻时的韦应物应该算一个。

不信?看看韦爷下面写的这首自叙诗就知道了。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

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白了说就是:

我年少时仗着玄宗皇帝的宠爱,是长安银枪小霸王。

横行街头巷尾,家里窝藏的都是亡命徒。

白天我去赌钱,晚上去撩邻居家姑娘。

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

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警察来了又怎样,我站在皇宫的白玉阶上,谁敢抓我?

骊山大风大雪的晚上,还在长杨宫里陪皇上打猎。

那时候我就是个文盲,整天沉迷于饮酒作乐。

这首诗叫《逢杨开府》,是韦应物五十多岁时,写给发小杨某的一首青春回忆录,虽有装逼的嫌疑,但无不散发着诗人内心的坦诚心境。

摇色子把妹,身在宫廷,朋友却多是黑社会。如果韦应物有别名,应该叫小宝。


看来,金老爷子在写《鹿鼎记》前,是研究过韦应物的。

大家都知道,韦小宝之所以能得到皇帝的恩宠,是因为他是能说会道、人品爆棚的小桂子。

可是,韦应物又是凭啥能耐得到皇帝的恩宠进入禁卫军的呢?

原来,城南杜陵住着当时两大家族,京兆杜氏和京兆韦氏。从汉朝开始,韦杜两家就是跟着皇帝混,是典型的士大夫阶层。

皇帝选禁卫军,喜欢从韦杜两大家族的子弟里选。

没错,投胎小能手韦应物,正好出生在杜陵韦家。少年韦应物,就这样莫名其妙的被玄宗皇帝选中了。

如果你看过《阳光灿烂的日子》就会发现,一个荷尔蒙旺盛的少年,多么渴望保卫伟大领袖,那是一件特别值得炫耀的事。

韦应物十五六岁,就当上了三卫郎,主要工作就是保卫伟大的玄宗皇帝。

玄宗狩猎,他陪着;玄宗接见外国领导人,他跟着;玄宗带杨玉环到华清池洗澡,他......在门外候着。

这样的身份,家里藏个亡命徒,赌个钱撩个妹,偶尔耍个小流氓,警察敢抓吗?

这首诗记录的是748年的事,当时的李白已经下岗六年;高适在为高考备战苦读,杜甫还在为房租发愁;大名鼎鼎的王维,也闷闷不乐,跑到终南山在雪地里写生。

诗坛的大佬们,没有人对这个小混混多看一眼,甚至,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

如果大唐一直这样安静的繁华下去,韦应物很可能就这么一直顺利的混下去,到老做个不大不小的武官,从小混混变成老混混,混完他满地鸡毛的一生。

而此时的北方,一个叫安禄山的大胖子,领着小胖子史思明,对着长安大吼一声:我们要吃唐僧肉。 安史之乱爆发了。

这天早晨,韦应物像往常一样,骑着他的宝马去上班。

进了宫门,只感到人们神色紧张,步履匆匆,一片寂静中,似乎隐藏着惊天大事。

韦爷下了马,吊儿郎当冲一个同事喊: 嘿,boy,帮我打个考勤。

朋友一脸神秘,贴到他耳朵上说: 韦队,还打个毛考勤,要打仗了。

“打仗?跟谁打? ”

“安禄山呀! ”

“兄弟淡定,伟大神武的皇帝陛下,一定会带领我们取得伟大胜利。 ”

“呃...皇帝陛下已经连夜跑路了…”

原来,渔阳鼙鼓后,安史叛军从北方一路杀来,洛阳、长安相继沦陷。唐玄宗得到消息,身先士卒,带着亲信和杨玉环,连夜逃往四川。

安禄山是一名优秀的土匪,进了城,直奔那些“朱门”、“王孙”家去,金银珠宝,用骆驼一车车运走。

没来得及跑的豪门子弟、官员家眷,甚至李唐皇族的老弱,见一个杀一个。

安史之乱持续七年,诗人们的日子很难过。

王维、储光羲被叛军绑了;王昌龄被叛军杀了;岑参被迫走向了战场;杜甫天天逃难小儿子也饿死了;李白一不小心上了永王的贼船,被朝廷派兵讨伐,而领兵讨伐他的人,正是他的好朋友高适。

韦应物是大家族,被洗劫一空。城南韦杜,只能吃土。大量韦家人,逃难去南方。现在广东、福建的韦姓人,很多都是当时的望族后代。

韦应物只得四处流窜,昔日那个“身作里中横”的纨绔子弟,现在连饭都吃不上。



在《温泉行》的结尾,韦应物回忆了当时的惨状:

可怜蹭蹬失风波,仰天大叫无奈何。

弊裘羸马冻欲死,赖遇主人杯酒多。

简单翻译说就是:我蹭蹬失势,仰天大叫也没用。我的马也病了,穿着破大衣,差点冻死,幸亏遇到一个好心人,请我吃了一顿酒菜。

那顿酒估计把他喝醒了,他突然发现,自己誓死保卫的皇帝,把他们抛下,连个招呼都不打。几百年的家族荣耀,在乱军面前,瞬间碎成渣渣。

安史之乱强大的破坏力,让韦应物明白:靠天天会塌,靠山山会倒,这世界什么都靠不住,只能靠自己。

他想:算了,不做保安了,也不做韦爵爷了,我要写诗。 像王维一样,为自己写诗。像杜甫一样,为这个乱糟糟的世界写诗。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变,真的很难。很多坏人的“改正”,往往是迫于现实的压力。

但是,我们不能小觑了苦难的力量。

韦应物的“改正”,是彻彻底底,改头换面。 可以说,唐朝诗人里,他是一个奇葩。

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大神,都是幼儿园时期就开始读书了,而韦应物拿起书本时,已经23岁。

想想看,一个像韦小宝一样的文盲青年,要写诗得有多难,总得先认字吧。

韦应物把自己关在家里,悬梁刺股,刻苦读书,“东邻姬”主动上门都装作没看见。

他还报了各种培训班,进步飞快,快到让老师惊讶,五道杠都不足以表扬他。

据班里的学习委员回忆,那段时期的韦应物“为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 无欲无求,焚香扫地。

一个扫地僧,即将横空出世。

彼时,盛唐的大神们都一个个离去,公元770年,曾经的小杜,也走完了最后的生命历程。

浪漫的盛唐诗坛,突然暗淡下来。

难道唐诗的香火要断了吗? ‘擦’的一声,在扬州的扬子津上,客船中的韦应物点上了一炷香: 佛祖保佑,这盛唐诗坛的香火,且让我来传递吧。



少年时期的古惑仔生涯,青年时期的家道衰落,中年时期的官场沉浮,这些经历似乎在他身上发酵了。

四十多岁,韦应物做了滁州刺史,他的诗也迎来了巅峰。

这一年春天,仍然是在滁州,韦应物一个人到郊外散心。 那是一个山涧,溪水边花草丛生,黄鹂在树上歌唱,一阵春雨说来就来。

美,太美了。那一刻,韦大人似乎真的“若有神助”,一首叫《滁州西涧》的神作,跟那场雨一起从天而降: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对这首《滁州西涧》,我只说一句:仅凭“春潮”两句,韦应物就可以站在唐诗第一梯队。

杜甫去世的前后两年,有四个孩子刚刚出生。他们是韩愈、白居易、刘禹锡和柳宗元。 这四人尚未踏入诗歌江湖的20年里,唐诗的长河基本是断流的。

某个阴冷的雨天,白居易、元稹,还有那个“锄禾日当午”的李绅,正在为新乐府运动要不要向杜甫看齐而摇摆,韦应物送来了春天的消息。

中唐诗坛,开始浪奔浪流。韦应物真的像一个扫地僧,初看,他就是在扫地,没有技术含量,再细看,扫帚上刻着八个小字:改邪归正,传递香火。

晚年的韦应物,就是一个看透世事、心怀慈悲的老僧人。 做江州刺史,他是个工作狂:“到郡方逾月,终朝理乱丝”。

后来又做苏州刺史,看到百姓流亡,他惭愧得不好意思拿工资,他写诗道: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退休后,他没有一点家产,跑到苏州的永定寺,吃斋念佛、耕田读书,走完了传奇的一生。

从“好兄弟讲义气”的韦爵爷,到“察民情写民生”的韦诗人,他吃尽了一个时代的磨难,才悟透了这山高水远的人生。

但无论如何,我想,韦应物都不会感谢苦难,安史之乱永远只会是诗人心中的痛。


南宫寻欢


韦应物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韦銮是唐代的知名画家,善画花鸟、山水、松石,官职为“宣州司法参军”,县处级干部。韦应物从十五岁就在中央混,给唐玄宗李隆基当近侍。因为条件的优越,韦应物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流氓”,“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韦应物后来曾写诗回忆这一段历史,“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韦应物把自己的“无赖”行为归结为“恃恩私”上,父亲营造的家庭条件优越和皇帝对他的宠幸,是他成为“无赖”的主要原因。韦应物做过什么“无赖”的事呢?“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里中是街坊邻里的意思,横是横行霸道的意思,韦应物在街坊邻里横行霸道,而且到了家里私藏朝廷钦犯的地步。“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樗蒲是古代一种赌博游戏,窃是窃取,强奸的意思,韦应物白天去赌场混,晚上去奸污邻居的女子;“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韦应物犯下如此大罪,但因为他家的权势与他的无赖霸道,就连官府也不敢逮捕他。说明韦应物并非小混混,而是大流氓了。“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韦应物年轻时,虽然在太学学习,但却一字不识,是个文盲,每天只知饮酒作乐。

但安史之乱,结束了韦应物的“流氓”历史,玄宗西逃,给了韦应物沉重的打击,他失去了原来的权势,任人欺凌。此时韦应物方才醒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洗心革面,开始学习。终过发奋学习,韦应物由“流氓”成为中唐著名的大诗人,并当上了苏州刺史。唐朝时发现的石鼓文,也因为韦应物说其象“石鼓”而命名。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历史春秋网


这与他的亲临其境的感受和所见所闻有关,安禄山之乱让他恍然大悟,以皇帝为代表的皇宫贵族竟然如此不堪一击,究其原因还是贪图享乐,不求进取,置国家安危与不顾。这一切可能唤起了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于是一改以往的流氓颓废,发奋图强。加上出身名门和以后的丰富经历,让他最终成为了著名田园诗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