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再穷不能穷孩子,再穷不能穷读书”,你是怎么看的?

百花争春我为先


不管你出生在哪里,只要你的学习成绩好,高考的分数高,那么,即使家中父辈们再苦再累,你都可以没有任何悬念的上一个比较好的学校。然后通过学习环境的提高,学习的积累来开阔自己的视野,你就可以走出原来出生的旧环境。所以我们才会说“再穷不能穷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当然了,也会有很多的家庭条件不好,父母即使砸锅卖铁,吃糠咽菜也要让孩子读书,这既是一种流传下来的传统观念,也是因为相信教育,自然会对教育有一种认同感。心中笃定教育可以给我们普通人,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竞争的展示平台。

现在这个时代,人们对知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知识通过阅读可以增加,多读书可以让你见识到不一样的东西,开阔了你的眼界,只有开阔了眼界,才有可能有更好发展。
贫穷也许是老天给你安排的一把烂牌,读书就是你翻盘的机会。要是自己放弃读书了,那就是自己真的输在了这里。所以,再穷不能穷孩子,再穷不能穷读书,这是一句最俗的话,也是一句真理。欢迎留言交流,关注家庭育儿思维,一起轻松育儿。


家庭育儿思维


再穷不能穷孩子,如果按照字面上的理解,大部分人认为不能在经济上穷孩子,实际上这个穷更多的是指思想上的贫穷。

现在的孩子们大多生活条件比较好,至少和我们这一辈比,不愁吃不愁穿,能够免费享受九年义务教育。

可能是我们这一辈的人多少吃了点苦,以及我们父母那个年代的人经济条件更差,所以现在条件好了,几乎尽自己所能给孩子创造最好的生活条件。

富养孩子这时候就兴起了,这个理念没错,但是这里的富养更多的是关于孩子精神的养育,希望孩子的精神人格不要穷。

下一句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根本,是一个国家能否得到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化兴国。回顾我国的历史变迁,可以了解到历史上每一次重大事件都和文化相关。

孟子周游列国,靠的是雄辩,是知识。毛主席的笔杆子政权……

一个有文化的国家才能发展长远。



乔言儿


我曾经读过一本书上面的表达是这样的人们常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原本是指国家再穷再困难,也不能减少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教育是立国之本。古今中外皆然。穷了教育,也就苦了学生。学生无望,国则无望。再苦不能苦学生,在其原意之下,即加大教育投入为学生提供更优越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使其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较轻松地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将来为国家、为社会服务。从这些年的实践看,教育方面的投入逐步在加大,社会各方也有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学生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有了显著改善。从这个角度看,学生的“苦”确实减轻了些,然而,站在学生的视角上看。这种苦非但不见轻,某些方面更为深重。

高考指挥棒还在横舞,学校间的分级分等仍在诱导,“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依然流行。一切源于此的死读书读死书,苦了学生,劳了教师,累了家长,最终与教育的初衷渐行渐远。要真正做到不要苦了孩子,除了教育投入外,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培养创新创造型人才方为王道。盼着孩子们不要再如此苦下去。教师是教育事业实施的主体。教师就是教书育人的,没有教师何来教育。穷了教师,也就穷了教育。因此,不能穷教育,也就不能穷教师。故而,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待遇,即不能苦孩子,也不能穷教育,二者都是不可偏废的。



泥鳅小辣椒


现在再穷不能穷孩子,今后无论贫穷、富贵您将是孩子的绊脚石。孩子从小成为家庭的中心是可怕的,这样环境下成长不见得懂得感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