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再窮不能窮孩子,再窮不能窮讀書”,你是怎麼看的?

百花爭春我為先


不管你出生在哪裡,只要你的學習成績好,高考的分數高,那麼,即使家中父輩們再苦再累,你都可以沒有任何懸念的上一個比較好的學校。然後通過學習環境的提高,學習的積累來開闊自己的視野,你就可以走出原來出生的舊環境。所以我們才會說“再窮不能窮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當然了,也會有很多的家庭條件不好,父母即使砸鍋賣鐵,吃糠咽菜也要讓孩子讀書,這既是一種流傳下來的傳統觀念,也是因為相信教育,自然會對教育有一種認同感。心中篤定教育可以給我們普通人,尤其是處於弱勢地位的群體提供一個公平合理競爭的展示平臺。

現在這個時代,人們對知識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知識通過閱讀可以增加,多讀書可以讓你見識到不一樣的東西,開闊了你的眼界,只有開闊了眼界,才有可能有更好發展。
貧窮也許是老天給你安排的一把爛牌,讀書就是你翻盤的機會。要是自己放棄讀書了,那就是自己真的輸在了這裡。所以,再窮不能窮孩子,再窮不能窮讀書,這是一句最俗的話,也是一句真理。歡迎留言交流,關注家庭育兒思維,一起輕鬆育兒。


家庭育兒思維


再窮不能窮孩子,如果按照字面上的理解,大部分人認為不能在經濟上窮孩子,實際上這個窮更多的是指思想上的貧窮。

現在的孩子們大多生活條件比較好,至少和我們這一輩比,不愁吃不愁穿,能夠免費享受九年義務教育。

可能是我們這一輩的人多少吃了點苦,以及我們父母那個年代的人經濟條件更差,所以現在條件好了,幾乎儘自己所能給孩子創造最好的生活條件。

富養孩子這時候就興起了,這個理念沒錯,但是這裡的富養更多的是關於孩子精神的養育,希望孩子的精神人格不要窮。

下一句再窮不能窮教育。教育是一個國家的文化根本,是一個國家能否得到發展的重要因素。

文化興國。回顧我國的歷史變遷,可以瞭解到歷史上每一次重大事件都和文化相關。

孟子周遊列國,靠的是雄辯,是知識。毛主席的筆桿子政權……

一個有文化的國家才能發展長遠。



喬言兒


我曾經讀過一本書上面的表達是這樣的人們常說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這原本是指國家再窮再困難,也不能減少對教育事業的投入。教育是立國之本。古今中外皆然。窮了教育,也就苦了學生。學生無望,國則無望。再苦不能苦學生,在其原意之下,即加大教育投入為學生提供更優越的學習條件和環境,使其能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較輕鬆地掌握更多知識和技能,將來為國家、為社會服務。從這些年的實踐看,教育方面的投入逐步在加大,社會各方也有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學生的學習條件和環境有了顯著改善。從這個角度看,學生的“苦”確實減輕了些,然而,站在學生的視角上看。這種苦非但不見輕,某些方面更為深重。

高考指揮棒還在橫舞,學校間的分級分等仍在誘導,“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依然流行。一切源於此的死讀書讀死書,苦了學生,勞了教師,累了家長,最終與教育的初衷漸行漸遠。要真正做到不要苦了孩子,除了教育投入外,從根本上改變教育教學模式,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培養創新創造型人才方為王道。盼著孩子們不要再如此苦下去。教師是教育事業實施的主體。教師就是教書育人的,沒有教師何來教育。窮了教師,也就窮了教育。因此,不能窮教育,也就不能窮教師。故而,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學環境,提高教師待遇,即不能苦孩子,也不能窮教育,二者都是不可偏廢的。



泥鰍小辣椒


現在再窮不能窮孩子,今後無論貧窮、富貴您將是孩子的絆腳石。孩子從小成為家庭的中心是可怕的,這樣環境下成長不見得懂得感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