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善之王”许家印:从企业家到慈善家有多远?

慈善,已经成为许家印身上众多标签中最显著的一个。

4月16日,2019中国慈善企业家榜出炉,许家印以40.70亿元捐赠额位居榜首。这已经不是许家印第一次获得“首善”,早在福布斯中国慈善榜单中,许家印已经三次夺得榜首。

“首善之王”许家印:从企业家到慈善家有多远?

在许家印身上,再获“首善”已不算是什么新闻,年复一年,但也正是这种年复一年的坚持让人觉得弥足珍贵。

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得的是坚持做好事,道理我们都懂,能真正做到的人并不多,况且是像许家印这样真金白银、持续不断的源源付出。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慈善事业领域的最高政府奖——“中华慈善奖”,从2005年设立起,许家印的名字八届都在其中,这一点让很多同行望尘莫及。对许家印而言,慈善不止是一种情怀,而是他的“主业”。

连续斩获“首善”,八次获奖背后,是许家印构建的一个“慈善王国”:

这20多年来,许家印和他的恒大集团,一直在为慈善事业做贡献。据统计,他的捐款次数超过百次,总金额更是超过了120亿;

这其中既有扶危济困、助医助学、修路建楼等传统的输血式慈善;更有发挥企业家精神、诠释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和家国担当的精准扶贫式慈善。

而当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毕节扶贫。恒大选派出2108人的扶贫团队常驻乌蒙山区,无偿投入110亿,通过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就业扶贫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到2020年帮扶毕节市103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一个企业改变了一个区域、几代人的命运,缔造了“中国当代文明搬迁”奇迹,成为扶贫史上的典范样本。

可以说,称许家印一声“首善之王”并不为过。

2018年,恒大荣登世界财富500强,更是以602纳税额亿蝉联房企“纳税王”!这是新时代企业家的风范,也是新一代慈善家的样本:将企业做大做强,开创全新的商业模式,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缴纳更多税收,解决更多就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参与国家和时代的进步!

1

新一代慈善家样本——“纳税王”许家印

中国系统化的慈善史可追溯到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转型的一个历史时期。甲午战后,近代中国发生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运动,慈善事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嬗变。

近代中国社会慈善家群体正是当时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个人命运和时代息息相关,不少企业家富则回报乡梓,太平盛世造福天下,战乱之际则投效国家;在商业上勇于创新,在公共事业上不计回报,社会责任一直与企业经营相伴。他们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与社会责任从事的各种救助活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整体进程。

这种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已植入中国企业家的骨髓。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以许家印为代表的新型企业家,塑造了新一代慈善家样本。

许家印曾在全国两会上表示:“作为民营企业依法依规,专心专注,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解决更多的就业,上缴更多的税收,这就是最大的民生”。

和上一代以救助活动为主的慈善企业家相比,许家印这一代企业家,应该尽到的第一重社会责任,就是把企业做大做强,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解决更多就业、上缴更多税收,充实经济发展的内涵,为大国崛起尽一己之力。

这方面恒大的表现可圈可点。恒大总资产1.88万亿,年销售规模超6000亿,累计纳税超2300亿,员工14万人,每年解决就业260多万人。

近日,在乐居财经推出的所得税排行榜中,中国恒大凭借602.18亿的所得税排名第一,成为内房股的所得税“纳税王”,日均纳税2.6亿......

“首善之王”许家印:从企业家到慈善家有多远?

以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将企业做大做强,跻身世界企业强林,这是企业家商业精神最真切的写照;当企业做大做强之后,许家印心中坚守的那份社会责任感,让他不忘初心、回馈社会、投身国家战略,不断拓展慈善的领域和内涵,这则是新一代企业家慈善精神的展现。

2

超越企业家的社会担当

像每一位乐善好施者一样,捐赠是许家印慈善之路的开始。

恒大的第一比慈善捐款发生在1998年,那时恒大刚刚成立两年,整个企业还在筚路蓝缕的创业阶段。但面对当年的特大洪灾,许家印和恒大集团立马出手捐赠500万元;

1999年,许家印投身于国家希望工程建设;2001年,捐赠近300万元作为广东省治安基金;2002年,向广州市教育基金会捐资100万元;2008年,恒大集团捐款超1100万元支援汶川地震灾区;

2009年,恒大携手中国扶贫基金会,一次性捐助3000万元开展“恒大慈善万人行”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紧急救助十类特困人士,为中国扶贫慈善事业探索出一条新路。该活动成为中国扶贫基金会2009年最重要、捐款额最大的一次大型公益慈善活动;

2010年,恒大向玉树地震灾区捐款500万元;2011年,在“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上,恒大累计捐赠总额达3.18亿元,成为捐赠额最大的企业代表……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后不久,中国扶贫基金会对外宣布,恒大集团第一时间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2000万元。这是地震灾情发生后第一个作出反应的大型企业集团,也是当时捐款最多的地产企业集团。

······

不难发现,恒大总在灾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就将捐款物资安排到位,为灾民提供帮助。更难得的是,很多次捐赠都处在许家印困顿时,而他并未因此放弃对灾区人民施以援手。

“首善之王”许家印:从企业家到慈善家有多远?

比如说1998年的特大洪水,那时恒大仅成立两年,当时的流动资金总金额,也没有几个500万,许家印还是毅然决然的捐赠500万。又比如2008年恒大上市失败,许家印备受煎熬,可他还是在汶川地震时拿出1100万元。

达则兼济天下或许更容易,穷则独善其身更是人之常情,“穷”还不忘兼济天下,这份情怀就让人增添几分钦佩了。

出身贫寒的许家印,不仅体验过一日三餐仅有“地瓜、窝窝头和盐水”的生活,即便到了大学也没钱读书,靠着国家奖学金才支撑起整个学业。正因为如此,许家印更加懂得公益慈善所能带来的改变之力,不忘初心的责任情怀,才在许家印身上体现得如此淋漓尽致。

3

世界扶贫史上的创新:毕节模式

经过十多年的捐赠之后,许家印的慈善观念发生了变化。他逐步认识到慈善是一个系统、完整的事业,此时随着恒大的日益壮大,许家印的慈善之路也随之愈加开阔。

2015年,恒大投资110亿元,致力于贵州毕节的扶贫事业,助力百万人脱贫。

贵州省市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脱贫难度最大的省份,毕节市又是贵州市的“贫困硬骨头”。地处乌蒙山区,全中国最穷的山区,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山沟零散住着人家,都是破烂不堪,漏风漏雨的草房或者破瓦房,留守儿童还处在解决饥饿,追求生存边缘,一眼望去看不到任何希望。

对恒大来说,这是真正的“攻坚战”。这次可不是单纯的金钱捐赠,恒大选派2108人的扶贫团队常驻乌蒙山区,通过搬迁、产业、就业、教育扶贫,从内到外的从本质上改变毕节贫困群众生活状态。

针对基本丧失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群众,恒大计划投入44亿元,在毕节10个县区建设12个移民搬迁社区及50个新农村,解决毕节市22.18万(5.2万户)贫困户的移民搬迁,同步配建教育、商业等设施,配套适宜贫困户就业的产业。

“首善之王”许家印:从企业家到慈善家有多远?

移民搬迁是个庞大的工程,恒大免费为这些基本丧失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群众免费提供簇新的小楼房,还要配套床铺、桌椅、厨卫、电视等家电家具。让那些住在漏风漏雨、没水没电的破瓦房,山洞的群众瞬间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这等于是生生造出了一个“现代城”,看过的人无不感慨万分。

搬迁之外,恒大还进行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帮助村民通过养牛、种菜、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及就近劳务,获得稳定的年收入,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2018年底,大方县175个贫困村、18万贫困人口将实现全部稳定脱贫。这是世界扶贫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世界扶贫创新模式典范。

毫不夸张地说,这可能是全世界最优秀、最卓越的企业家才能做好的事情。这已经不是为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是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即它们在主观上是为了实现社会公益性目的。这是成功的社会企业和社会企业家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突出标志之一。

这也印证了许家印常常诉说的情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很多的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这一切都得益于党的政策和全社会的支持。恒大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国家给的、社会给的,恒大理当担起先富帮后富的社会责任。”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