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記--傑米•戴蒙

紐約華爾街(wall street)是紐約市曼哈頓區南部一條大街的名字,長不超過一英里,寬僅11米。它是美國一些主要金融機構的所在地。兩旁是陳舊的摩天大樓,這條街上集中了紐約證券交易所、聯邦儲備銀行等金融機構和美國洛克菲勒、摩根、杜邦等大財團開設的銀行、保險、鐵路、航運等大公司的總管理處。各公用事業和保險公司的總部以及棉花、咖啡、糖、可可等商品交易所。華爾街是金融和投資高度集中的象徵,這條街承載著太多的輝煌。而從這條街中走出了無數的金融專家及大鱷,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下傑米•戴蒙。

人物簡介

傑米·戴蒙(Jamie Dimon),金融天才,華爾街的傳奇人物,摩根大通新CEO,世界上最讓人敬畏的銀行家。傑米·戴蒙是世界上最讓人敬畏的銀行家。他是全球500強最年輕的總裁,《財富》雜誌評選的25位最具影響力的商界領袖之―,《名利場》雜誌"信息時代百名權勢人物"排行榜TOP10之一,深得奧巴馬的信賴。

名人傳記--傑米•戴蒙

2016年12月14日,榮獲"2016年最具影響力CEO"榮譽。 《福布斯》2018年"世界最偉大領袖"榜第33名。 2018年5月,福布斯十大最具影響力CEO排名第五。

人物經歷

1956年,3月13日傑米·戴蒙出生於美國紐約。

戴蒙本科畢業於馬薩諸塞州的塔夫茨大學,是波士頓僅次於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五大名校之一,他主修心理與經濟學。

1982年,戴蒙獲得哈佛大學MBA。畢業後進入當時的美國運通公司,給時任美國運通總裁的桑迪·威爾當助手。

1985年,6月戴蒙跟隨華爾街的傳奇人物桑迪·威爾一起從美國運通被"放逐",兩人在紐約曼哈頓的西格拉姆大廈一套公寓裡住了一年,共同謀劃,以圖東山再起。

1986年,他們一起前往馬里蘭州接管了巴爾的摩商業信貸公司。

1988年,巴爾的摩商業信貸公司與 Primerica公司合併。

1989年,併購巴克萊金融公司。

1992年,Primerica收購旅行者保險27%股份

1993 年,從美國運通手中買回希爾森,並最終經過一系列併購,形成旅行者集團。

名人傳記--傑米•戴蒙

1997年,戴蒙和桑迪的關係變的異常微妙,起因是戴蒙拒絕了桑迪的女兒傑西卡在其麾下的晉升要求,戴蒙對辦公室政治既沒時間也沒耐心。桑迪對戴蒙很惱火,聲明否認戴蒙是他的繼任者。他們的爭吵低劣粗俗起來。董事會第一次懷疑他們的個人裂痕能否癒合。

儘管如此,他們在做交易的立場上是一致的,不斷併購是他們創建金融帝國的力量源泉。在花旗"終極交易"之前,桑迪把目標鎖定在了最有名望的JP摩根身上。但合併未果,桑迪沒能走進掛著老摩根畫像的走廊。

1998年,4月他們長達十餘年的合併行動臻至巔峰,旅行者集團與花旗銀行價值700億美元的交易之後,誕生了龐大的新花旗帝國,桑迪·威爾與花旗原CEO約翰·裡德共同執掌新花旗。傑米·戴蒙與桑迪·威爾一起,又回到了紐約。花旗和旅行者合併不久後,傑米·戴蒙與桑迪·威爾這對黃金搭檔失和,戴蒙被迫離開花旗。

1999年,戴蒙在芝加哥重出江湖,任美國第一銀行(Bank One)CEO。離開花旗之後,戴蒙也花了很長時間來反省他和桑迪的關係,最終握手言和。

2001年,戴蒙用短短几年時間,把美一銀行儼然打造成一個 "西部花旗"。

2004年,美一銀行被JP摩根大通以580億美元收購,合併後規模僅次於花旗集團,戴蒙出任合併後J.P.摩根大通的COO一職。

2006年起,傑米·戴蒙正式接替威廉·哈里森成為摩根大通新CEO。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下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貝爾斯登和美林先後被收購,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轉變成商業銀行,美國銀行和花旗集團接連宣佈鉅額虧損,而戴蒙領導的摩根大通成為全美唯一一家沒有受波及的銀行。

2013年,儘管全年因若干法律訴訟而必須支付超過200億美元的罰款或相關費用,戴蒙依舊帶領公司收益將近179億美元,股價上漲了33%。

2014年,股東會議中以77.9%的支持率,股東們給戴蒙加薪至2,000萬美元,這比去年提高了近74%。

投資理念

傑米·戴蒙與之前介紹的那些投資家有很大的不同,他不是通過市場交易獲取利潤的投資家,而是通過華爾街最成功的銀行家。

傑米·戴蒙的商業理念就是“為最壞的事做準備”、“行動第一,戰略第二”,這兩點同樣適合普通投資者。

名人傳記--傑米•戴蒙

為最壞的事做準備

“商業沒有模式可循,你必須有一套自己的邏輯,開發出自己的戰略。你可以對照著別人挑戰自己,但不要模仿任何人。”身經百戰的戴蒙自有一套鮮明的邏輯,每到一處,他都把人員重組、風險管理、成本削減和標準等貫徹到底。

戴蒙進入美一後,把費用削減了15億美元,解僱了原管理團隊的大部分人員,引進在旅行者集團和CitiI時培養的一批“忠臣”,重組了一支隊伍。從2000年虧損5.11億美元,到三年後盈利35億美元,美一實現了里程碑似的轉變。

戴蒙的管理類型是一種讓人摸不透的混合物,他的原則極度的保守,行動卻極其的活躍,甚至帶有侵略性,並伴隨著妄想控制一切的衝動。

“他總是未雨綢繆,為最壞的事做準備,認為經濟蕭條隨時可能到來。”美一銀行的風險管理首席Linda Bammann說。

戴蒙接手美一時,美一已身陷“四面楚歌”,他到任後第一個行動就是建立一套複雜的風險管理系統,這套系統督促銀行多樣化風險,該系統發出的警告 使美一銀行在科技泡沫破碎前,減少了向世通和其他科技公司上百億的高額貸款,也躲開了橫掃包括摩根在內的其他 對手的高信用損失。

行動第一,戰略第二

戴蒙的管理類型絕非師從課本。他從四處蒐集資料入手,儘可能多地與組織中各個層次的人談話。在總部,他只有半天是用來開會的,其餘的時間他或者 與執行人員邊走邊聊,或者給辦公室經理,系統分析員,銷售代表,當然還有客戶打電話詢問有關事情。對戴蒙來說,這是發現隱藏問題,瞭解每一個業務操作流程 的最好方式。

但是這種“微服私訪”也引起了不滿,甚至一些跟隨戴蒙多年的執行人員談到這個問題也流露出怒氣,“你永遠也別想出去度假”,Bammann說, “他會跟你的手下人談,並自作主張實施變動。”但是戴蒙的這種警覺也有好處,“在旅行者集團,從清潔工作,到資產抵押證券的承銷,事無鉅細沒有他不知道 的。”“在美一也一樣”。你別想拿任何自我感覺良好的天花亂墜的話忽悠戴蒙,事實是怎樣的,他早就清楚了。

戴蒙手下的人對他絕對的忠誠,他在每一個領導的公司都建立了一種良好的個人關係。“Travelers的每位員工都感覺是他的私人朋友”。最明 顯的是,員工都願意追隨戴蒙,因為他是一個重視結果的激勵型領導者。“他會把你逼瘋的,但我信任他,並願把我的生命都交給他。”1991年被戴蒙僱傭的 Miller說。

戴蒙周身散發著一種魅力,這是一種員工、股東甚至華爾街的分析師都能感覺到的無形力量。儘管戴蒙接手美一時,美一的狀況極度的糟糕,扭轉這種局 面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投資圈裡的人無疑都懷有一種期待,而這均源於戴蒙的魅力。戴蒙對公司的方方面面,從改革,領導力,到客戶均有自己的理解。

“每一次例會我們都應當關注對手的行蹤,認清怎樣才能更好地服務於客戶。過去,顧客的抱怨都隨風而去,執行官從不瞭解。如果你不知道這些問題,怎麼能去彌補,又怎樣去完善自己?你應當從客戶和員工那裡尋找答案。”

儘管戰略的重要性不可小視,但相對於行動來講還是屈居第二。戴蒙說,他寧願領導一個行動高於戰略的高層管理團隊,而不是戰略一流,執行能力弱的組織。

“我認為領導力是一種特權,一份責任,一種榮譽。領導者的工作應當是最困難的,而不是最少的。你不能因為一晉升就以為天下無敵了,因此長出一口氣,‘現在萬事OK了’。你應當每天都接受挑戰。”

上述兩點看似商業管理的理念,但是對於投資是很有幫助的,任何時候都要考慮最壞的結果,很多著名的投資家在分析基本面時有一個準則,若公司破產現在的現金頭寸和可變現資產是否能夠承擔現有的債務,如果能夠承擔那麼公司破產的可能性極低,就算破產公司也能夠從容應對。行動第一更是投資者必須具備的一種特性,很多人會說我看到某個標的非常好,漲了很多但是當時沒有買,為什麼不買,既然邏輯正確就應該行動,紙上談兵最終毫無收穫。

小馬有話說

傑米·戴蒙的經歷無法複製,在一個特殊的年代,使用不斷併購的方式實現了資本的擴張,建立了屬於他的兩個金融帝國。

投資者們不會因學習戴蒙成為銀行家,但可以將他成功的理念付諸於實踐,在投資市場擴張自己的版圖。這裡我又不自禁的想到道家哲學,萬法歸宗。萬事萬物儘管形式上變化多端,其本質或目的不變,最終都歸於道。雖然領域並不完全相同,但是本質一樣,通過那些提煉的東西,能讓我們更好的投資。

關於戴蒙的著作很多,如果投資者們對這位華爾街最敬畏的銀行家感興趣,可以購閱進行更深入的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