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的,不一定真實

你以為的,不一定真實

01

前天是七夕情人節,朋友圈,路邊到處都在曬鮮花。

同事小王卻悶悶不樂。

因為一天都要過完了,她的男朋友還什麼表示都沒有。

兩人戀愛快一年了,他總是很遲鈍,根本不記得什麼節假日,更別指望禮物。

很多次都是小王拐彎抹角的各種明示暗示,他就跟根木頭一樣,為此,小王沒少跟他發火。

按理說這樣的男朋友早該換了,但是他對她還是很好的,只要小王明確提出要求,基本都是有求必應。

甚至跟小王講,有什麼直接說,不要總讓我猜,我猜不到你又生氣。

男朋友畢業名校,現在收入也不低,聽話,孝順,在父母眼裡是難得的青年才俊。起碼小王的父母還是很中意他的。

下班回家後小王看到男朋友兩手空空的回來了,既不叫自己出去吃飯,也沒有禮物,小王委屈的不得了。

鬧了半天彆扭,小王終於說出今天是情人節,自己想要一份禮物的想法。

男友才想起來,加了一天班,什麼都忘了。

最後兩人終於出去吃了飯,男友專門買了一大束鮮花給小王,還發了大紅包,小王這才高興起來。


你以為的,不一定真實

02

以前經常和關係要好的同事出去K歌。在熟悉的人面前我經常是麥霸。

還好唱的不算難聽,一曲終了,就著背景樂歡呼鼓掌,自我感覺良好。

後來公司每每有活動,尤其需要表演的時候,總有人推薦我上臺獻唱。

很清楚的記得一次,怎麼推脫都推不掉,只好硬著頭皮上了。

然後一上去,看著臺下那麼多雙眼睛,真的是兩眼一黑,就差沒暈倒了。

緊張得手不知道放哪,後背,掌心,腳底全是汗,而且感覺別人已經注意到我的汗了。

緩和了下情緒,背景樂響起來,跟著節奏開始唱。

唱了一段,不知道記錯詞沒,反正腦子是懵的。唱的時候不看觀眾,自我閉著眼睛陶醉。

等到一小節結束,中間的那段空白時間不需要唱的時候,往臺下一瞅,又開始出現登臺時的狀況。

尤其一看到那麼多雙眼睛都盯著自己,感覺自己每個毛孔都被看清了。

多想逃下臺去,並在心裡暗想,再也不上臺了,也不去KTV當麥霸了。

後面的歌我也不知道怎麼唱完的,唱了些什麼,只記得最後響起了掌聲,然後趕緊下臺。

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久久不能平靜,看到主持人在臺上談笑風生,旁若無人,真心羨慕。

活動結束後和同事探討自己的表現,問他們有沒有看出我的窘迫,他們居然說挺好的。讓我倍感意外。

直到我看到了被洞悉錯覺這條小理論才明白,很多時候,其實是我們自己以為被人看穿了,其實不然。


你以為的,不一定真實

03

心理學有個被洞悉錯覺。研究表明,人在緊張、愉快情緒狀態下個體均傾向高估他人對自己內部狀態的洞悉水平,即產生被洞悉錯覺。意思是說,我們會覺得我們的情感對於他人來說很容易看透,但實際上卻不是。

所以很多時候,比如情侶吵架,尤其女孩,自己覺得自己已經表達得很清楚,可是對方還是不明白自己的意思。

比如上臺表演的時候,自己的窘迫肯定被人全看在眼裡,而事實上,觀眾很多時候只注意到你臉微微發紅而已。

有個小故事說,一個妻子讓丈夫下班後買5個包子回來,如果看到賣西瓜的,那就買一個。

結果是丈夫回家,帶著一個包子。

因為他在路上看到賣西瓜的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經常在工作中領導覺得自己的意思已經表達清楚了,而下屬在執行的時候會出現偏差了。

有個小遊戲叫異口同聲,讓四個人站一排,看完一個成語後,從左往右四個人同時念出自己的那個字,讓站在對面的那個人猜。

結果是,幾個人一起拼命說了好幾遍,對面那個人還是一頭霧水。

而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已經說得足夠清楚,足夠大聲了,怎麼他還是不明白呢?

這裡面就是一個被洞悉錯覺。你以為你表達得非常清楚了,而事實上並非如此。


04

大多數時候,我們對事件的解釋並不是客觀的。

解釋他人的行為時,我們會低估環境的影響,高估個人性格和態度的影響;而對於自己的行為,我們則更多地歸因於情景環境的影響。

這是因為我們作為行動者和觀察者時,觀察事情的角度不一樣。

如果能夠意識到這點,就會更客觀審視自己與他人,做出更理性的判斷。

所以,你以為的,很多時候並不一定是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