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萬尾大馬哈魚苗在東寧放流


35萬尾大馬哈魚苗在東寧放流

放流儀式開始。


35萬尾大馬哈魚苗在東寧放流

放流儀式現場。

23日上午,由東寧市人民政府和黑龍江省永續自然資源保護公益基金會聯合舉辦的大馬哈魚放流活動,在東寧市鮭魚孵化放流站舉行。當天共放流秋鮭大馬哈魚苗35萬尾。我國首個河流公益型保護地在此同時揭牌。

據瞭解,這是東寧市開展的第31屆魚苗放流活動,已累計向綏芬河水系放流大馬哈魚苗1000多萬尾。綏芬河是我省境內目前被發現的唯一擁有大馬哈魚洄游產卵的水域,大馬哈魚放流活動旨在通過增殖放流的方式,恢復或增加大馬哈魚種群的數量,改善和優化該水域的群落結構。

35萬尾大馬哈魚苗在東寧放流

35萬尾秋鮭大馬哈魚苗放流入水

據悉,東寧市人民政府和永續自然資源保護公益基金會已於2017年8月簽署了《黑龍江省東寧市人民政府、黑龍江省永續自然資源保護公益基金會合作框架協議》,擬建立東寧綏芬河社會公益型保護區。今年1月正式簽署合同後,東寧綏芬河水系成為我國第一個河流公益型保護地。未來20年,東寧市綏芬河大馬哈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核心區將由永續自然資源保護公益基金會和黑龍江省環境保護教育學會共同按合同協議進行保護,並將其打造成一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河流魚類多樣性的示範工程。

35萬尾大馬哈魚苗在東寧放流

放流儀式上“帶大馬哈魚回家!”活動志願者簽名。

增殖放流:

大馬哈魚是黑龍江、綏芬河、圖們江流域的一種洄游性珍貴魚種。但是,近幾十年來,由於多種中國大馬哈魚自然種群數量及分佈逐年縮小。需科學人工增殖放流是世界上保護大馬哈魚種群、提高魚苗成活率通行方法,能夠幫助它們擴大野外種群和洄游地域,每一輪長達7個月參照野外積溫條件的科學培育,最終將在4月末、5月初放流江水,與野外的種群一起降海長大。

保護地託管:

東寧綏芬河下游是黑龍江省現今僅存的天然的大馬哈魚產卵場,且每年擁有幾千尾大馬哈魚洄游。管護區域為綏芬河東寧段灘頭魚、大馬哈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核心區7公里河道及兩岸常水位線向陸50米。

“讓大馬哈魚回家”:

“讓中國大馬哈魚回家(TAKE ME HOME)”公益項目2015年啟動,是由眾多中國企業家發起的公益性的河流生態環境保護項目。由永續自然資源保護公益基金會提供資金和資源支持,黑龍江省環境保護教育學會協會與撫遠市大馬哈魚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具體執行。項目以撫遠為起點,逐步向黑龍江、烏蘇里江全流域、綏芬河流域、圖們江流域輻射,恢復東北河流指示物種大馬哈魚種群及其他漁業資源,最終恢復河流生態系統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