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仁:建設“五個體系”增強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獲得感

铜仁:建设“五个体系”增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获得感

2016年,新建移民集中安置點96個,14541戶64102人已全部搬遷入住。

2017年,新建移民集中安置點31個,計劃安置25262戶113463人,2018年6月底前全部搬遷入住。

2018年,新建移民集中安置點17個,計劃安置26278戶115750人,預計2019年6月底前全部搬遷入住。……

铜仁:建设“五个体系”增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获得感

近年來,我市結合區域實際穩抓落實,緊扣搬遷群眾幸福感,易地扶貧搬遷各項工作有序進行。

4月10日,市委、市政府印發了《中共銅仁市委銅仁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和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工作的實施意見》,著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工作“五個體系”建設,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融得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群眾搬得出

铜仁:建设“五个体系”增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获得感

統籌資源配置,合理調配公共教育和衛生資源。“以前,孩子們去上學要走1個多小時,現在方便多了,只要走十幾分鍾就能到學校。以前做夢都沒想到有這麼好的生活。”2017年,袁新芝一家搬遷到碧江區響塘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下,孩子們順利進入到安置點附近的公立學校學習,告別了以前一個多小時的上學路。搬離原居住地,孩子的教育保障是搬遷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我市易地搬遷工作充分滿足群眾的教育需求,編制《銅仁市中心城區易地扶貧搬遷學生安置方案》,規劃安置學校(園)55所,目前新建學校已有8所投入使用,同時簡化轉學手續,實現有意願在安置地就讀的隨遷子女100%入學。要實現搬遷群眾“搬得出”,各項惠民基礎設施建設是必不可少的,醫療基礎設施就是一個重要方面。我市規劃新建、改擴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院、站、室)102個,已投入使用87個,從遷出地調配醫療服務人員50名到遷入地工作,其餘15個正在按時間節點有序推進。

铜仁:建设“五个体系”增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获得感

整合服務資源,大力提升服務供給水平。我市對搬遷人口較大的安置點,設置專門的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站)35個,提供上門服務;搬遷人口較少的,由鄉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提供服務,在社區治理、民政、社保、治安等領域推行大數據“一站式”辦事服務。目前,全市在安置區已建立3個智慧社區,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提升了服務質量。

落實參保工作,強化社會保障服務。按照“應保盡保”的原則,目前已有2201戶6878人享受城市低保,10763戶45962人享受臨時救助;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則,群眾可自主選擇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或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按照群眾自願原則,帶動群眾選擇參保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或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對年滿60週歲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繳納養老保險金按政策進行減免。完善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增強脫貧內生動力

铜仁:建设“五个体系”增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获得感

要實現搬遷群眾“穩得住”,提高群眾致富能力是關鍵。我市積極完善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引導搬遷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

積極動員群眾參加就業培訓。我市通過就業服務協理員入戶走訪、電話短信等多種方式,精準掌握勞動力培訓和就業需求,現已實現安置點就業創業幫扶臺賬全覆蓋。全市2016至2017年度項目搬遷戶中,有勞動力家庭38679戶,已穩定就業37825戶68775人,“1戶1人以上就業”落實率為97.79%。全市計劃從2018年開始,用三年時間完成對全市7.2萬名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的培訓工作,現已完成培訓19114人,培訓後實現就業8179人,培訓後初次就業率為67.28%。

铜仁:建设“五个体系”增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获得感

多措並舉,確保群眾充分就業。加大創業扶持力度,各類扶持政策向搬遷群眾傾斜,優先享受“雁歸工程”“小額創業貸款”“3個15萬元”等創業就業優惠政策。其中,大龍開發區已成功實現305人自主創業,年收入均在3萬元以上。探索建立結對幫扶機制,積極引導企業結對幫扶搬遷群眾。引導貴州新聯爆破集團公司等民營企業積極參與結對幫扶工作,為搬遷群眾提供就業崗位、就學資助;成立就業創業服務機構,提供相關服務。通過在安置點成立就業創業服務中心,開發公益性崗位,聘請109名搬遷群眾為協管員,服務搬遷群眾;多渠道挖掘就業崗位,已累計發佈市內外崗位信息54.29萬個;引進扶貧車間進安置點,認定和扶持就業扶貧示範基地,帶動搬遷群眾就業增收。我市已成立就業扶貧示範基地(示範企業、示範產業園)16個、引進就業扶貧車間14個。其中萬山區引進景航製衣廠和三紅楓製鞋廠,已吸納300餘名搬遷群眾在車間務工,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由地方政府或部門出資,有針對性地開發“五員”(保潔員、護路員、護河員、護林員、調解員)等崗位,專門用於安置搬遷勞動力。碧江區開發保潔員1100個,玉屏自治縣開發保潔員、護路員、護河員、護林員、調解員2021個,重點保障就業困難群眾的就業需求。

铜仁:建设“五个体系”增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获得感

與此同時,我市加快盤活遷出地資源,做好安置點產業配套工作。堅持“政府主導,貧困戶參與、企業化管理和保本微利”的原則,建成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後續扶持發展有限公司15個,按照“政府主導,群眾自願”的原則,鼓勵有條件的安置點建設家庭農(林)場315畝,有效解決搬遷群眾就業問題,激發內在發展活力。完善文化服務體系,實現群眾“融得入”

要實現搬遷群眾“融得入”,加強思想引導是關鍵。我市全力推進搬遷群眾文化生活服務工作,為搬遷群眾構建完備的文化服務體系,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加強社區公共陣地建設。我市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截至目前已在安置點設置文化服務中心(文化活動室)46個、文化廣場106個、書屋51個,配備健身器材52套、燈光音響設備64套,電視廣播“戶戶用”已實現全覆蓋。

铜仁:建设“五个体系”增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获得感

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實施送文化進安置點活動,以感恩奮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把國家惠民政策、感恩教育、社會美德、城市生活規範等內容融入文藝節目中,把文藝演出、公益電影放映等文化惠民活動送進安置點。截至目前,已為搬遷群眾進行文藝演出400餘場次,公益電影放映600餘場次;實行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開展公共文化延伸服務。利用流動圖書車開展圖書延伸服務等,定期選派文化工作者到安置點為群眾提供優質、便捷的文化服務。2018年共開展輔導800餘次,開展圖書延伸服務300餘次。同時引導群眾主動參與文體娛樂活動,通過在安置點挑選文藝骨幹、組建文藝隊伍、安排文化志願者為搬遷群眾提供文娛項目培訓。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提高治理水平

建好組織構架,提高社區治理水平。我市根據安置點人口規模,結合城市發展規劃,對安置人口規模較大的安置點,適當調整安置點周邊鄉鎮(街道)行政區劃,新建基層黨委(黨總支),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同時,為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對搬遷人口規模不大的安置點,成立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對搬遷人口較少、不具備單獨成立社區的安置點,納入所在村(社區)統一管理。截至目前。我市新成立社區23個,覆蓋39個安置點。

統籌黨群一體建設。成立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老年協會、關工委等群團組織、經濟組織、自治組織和社會組織,發揮其在社區治理中的作用。其中大龍開發區從玉屏自治縣、德江縣、石阡縣及開發區選派年輕優秀幹部90餘名組建聯合工作組,入駐安置區全脫產開展後續工作。

完善治安防控機制。為保障搬遷群眾生活環境安全穩定,我市對3000人以上的安置點設置警務室,目前已建成社區警務室11個,配備民警30人、警務輔助人員56人,送證上門服務群眾7399人,另有19個警務室正在加緊建設當中。此外,還通過織密巡邏防控網、視頻監控技防網、格式防控網、重點行業和單位內部安全網、治安防護網等“五張網”,有效防範化解安置區矛盾糾紛,有力維護了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完善基層黨建體系,築牢戰鬥堡壘

建立健全黨組織體系。我市積極構建“新區黨總支、社區黨支部、功能黨小組”三級組織架構,在街道黨工委領導下成立黨總支,黨總支下設社區黨支部,支部下設管理服務型、創新創業型、勞務輸出型、文化發展型、道德模範型5個功能黨小組,重點做好社區治理、糾紛調解、就業創業、社會保障等服務,加強黨組織體系建立健全,為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內在保障。

規範社區黨組織運行。按照建立健全社區黨員代表議事、黨員聯繫服務群眾等制度,全面推進社區黨務公開。大力提升社區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和號召力,激發群眾參與熱情,提升群眾對社區工作的知曉度和參與度。

推進“民心黨建+X”服務。我市緊緊圍繞公共衛生、鄰里互助、勤儉節約等,修訂完善居民公約,倡導和引導群眾移風易俗、規範行為,同時定期舉辦法律講座、放映法治電影、開展法治文藝節目表演等,增強搬遷群眾法治意識,引導搬遷群眾快速融入新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