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县历史上的关隘

本县堡寨建筑自古就有。盛建于清同治年间至民国初年,以避兵燹匪劫。虢镇地区的东、西、南、北四堡子、上王乡石嘴头的柳家堡;磻溪的党家堡、双基堡;天王的王家堡、寨子村;阳平的第六寨、千河的寨子村等均以堡寨而名。堡和寨子不论川道、塬区、丘陵和山区皆建,即筑有高大围墙的村落。境内的堡寨以秦王寨较为著名,(在今固川乡坊塘铺村)。秦王寨又名三交城,俗称冯家寨。三国时,司马懿为拒诸葛亮而筑此城。其地山峰高耸,三面陡峭如削,唯西南有一小道可入;顶端平坦广阔,有盈池,土地肥沃,可耕种。前秦亡,乞伏乾归自称秦王,史称西秦。西秦太初十三年(400),乞伏乾归迁都苑川(三交城),故称秦王寨。清末民初时尚有房屋等古建残存,遇有战事,当地人民即避居其上。

宝鸡县历史上的关隘

本县主要关隘有大散关、箭舌关。大散关今属宝鸡市辖区内;箭舌关又名千阳岭,在今县功镇北与千阳县交界处。千阳岭北起陇县八渡镇之关村河南岸,南到本县贾村原后之斩断山,一梁横呈,绵亘近百里。唯箭舌关处为一凹口,为古时交通要道,今宝平公路从此通过。历代此关多战争。后梁末帝贞明六年(920)十二月,蜀将陈彦威出兵散关,破岐王李茂贞15000兵于此。宋绍兴元年(1131)抗金名将吴璘在箭舌关击退北来金兵,使其兄吴玠在和尚原大战金兀术取胜。民国时期,常有武装匪徒在此抢劫来往客商,民国政府曾在此关傍山筑有碉堡,驻部队防守,以卫交通安全。本县关隘尚有今新民乡至赤沙、香泉的灵宝峡,从香泉到陇县的五峪峡,六川河乡的石门峡等,唯灵宝峡最险要。灵宝峡长约2.5公里,两旁石山高耸,中宽仅丈余,消水河从中蜿蜒流淌。清末民初时,峡北口有一寺院,名日石窑寺,沿山就势而修,常有土匪藏身寺内,拦路抢劫,后被焚毁。

宝鸡县历史上的关隘

烽火台又名烽燧,俗名烟敦,古时一种报警设施,建于高山耸岭以土筑成。今县功镇的葫芦沟村至新街菜园到陇县,沿途山头仍有多座烽火台的残迹尚在。相传,筑于西周时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