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才是用戶體驗

如果你是因為美女封面圖才點擊來的,那說明在感知層做的用戶體驗還不錯。

進入正題,我們每天都在提“用戶體驗至上”,也在收集著用戶的反饋,傾聽用戶的聲音,針對用戶感性的體驗都是想當然的是一些局部的小問題,但是系統學習了“用戶體驗”之後,用戶體驗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

廢話不多說,先來一張圖

原來這才是用戶體驗

第一次看到這張圖的時候,說實話,沒看懂。一線同學在第一次接觸用戶體驗這個東西的時候,都是比較淺層次的感知層,這個功能不好用,那個功能有bug,這個問題目前系統還解決不了等等,系統的去看這個產品的各個層次的優劣,才能全方位的瞭解這個產品的用戶體驗如何。

在講幾個層次之前,我們先看個例子

百度在中國的成功很多人歸結於Google退出中國,在2003年中國的互聯網算是PC互聯網的起步,互聯網上面的內容並不多,所以大家想看什麼內容,基本可以從新浪、搜狐或者網易這些門戶網站來瀏覽就可以了。

百度在2003年做了百度貼吧,2005年做了百度知道,百度做了大量的資源建設。所以在資源層面,Google是沒有足夠的內容提供給用戶,即使提供了,可能也是百度自建的內容。

在抓取內容方面,百度也在不遺餘力的加大建設,並且聯合了站長的能力,不斷的持續積累自己的資源,能力圈得到不斷的擴充。

所以在資源層和能力圈層,百度都比Google佔有優勢,所以百度勝出是必然的。

後面我們根據這幾層結構再看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百度的信息流與頭條之爭

戰略存在層

產品存在的價值才是決定產品是否能不斷成長的根本動力。

  • 搜索存在的價值是人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快速的獲取答案和知識,而不用去翻書查字典或者按照瀏覽網頁的方式去尋找。

  • 滴滴打車存在的價值是人們再也不用路邊招手去叫出租車,而且可能打車費也會比出租車便宜(最近空姐遇害事件我們姑且先放到一邊)。

  • 微信存在的價值是我再也不用通過昂貴的短信費用來聯繫朋友,並且朋友最近的一些動向我也能通過朋友圈來查看,解決了被動和主動社交的問題。

  • 頭條存在的價值是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在休閒的時間裡面不知道乾點什麼,你來頭條他能讓你知道你喜歡什麼。

他們做的很厲害麼(當然從技術角度來看,還是很厲害的)但是從產品來說還是存在不少小問題,從戰略角度來看,這些產品的存在是真真實實的解決了廣大用戶的需求,讓用戶能夠持續的依賴。

所以,你在做產品之前要問自己兩個問題:

  • 我們要通過這個產品得到什麼?

  • 我們的用戶通過這個產品得到什麼,他們為什麼依賴我們?

能力圈層

能力圈是在戰略方向的指引之下能夠提供給用戶的服務。

比如搜索是讓用戶以最快速度找到目標答案並完成消費。所以以百度為首的這些搜索公司,在不斷的提升這個能力的範圍。最開始是鏈接所有的網頁,後來出來阿拉丁卡片,簡單的內容可以直接搜索得到,省去了跳轉的成本(比如我經常用日曆),再後來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務,比如順豐單號的查詢,以及直達號的嘗試。未來為了提升用戶消費的速度,小程序一定會在百度生根發芽,並且比起微信的小程序生態,發展速度更快(

因為更好的契合了用戶有目的性的搜索需求,這個場景下更適合小程序的發展)。

但是能力圈的建設一定要圍繞戰略方向來做,否則只能是驢拉磨。

在做能力圈的時候也要問自己兩個問題:

  • 我們要做哪些事情,具體提供怎樣的確定性?

  • 我們不做哪些事情,對這些事情堅決不碰。

第一個問題,很多做產品的同學應該想的比較清楚,但是第二個問題,對於產品做減法或者說比較剋制的產品經理很少很少。張小龍曾經說過,微信能做的東西太多,但是每件事都比較謹慎,做到用戶很自然的使用你的產品。

資源結構層

資源是能讓你實現戰略意圖和提供服務能力的基礎。

毛主席一句話定義了“資源”,就是“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

可以看看搜狗的發跡史。在百度和谷歌的重壓之下,搜狗不僅活了下來,而且還上市了。這個就來自於王小川對於資源結構的佈局。王小川頂住壓力,將阿里系移出自己的董事會,引入騰訊,並且說服馬化騰來增持,所以才有了現在搜狗的位置。搜狗的流量70%來自於騰訊的導流(包括騰訊瀏覽器以及微信的搜索),同時微信的公眾號為搜狗提供了充足的彈藥,所以這就是搜狗的資源結構。

同樣看看優酷,在投奔阿里巴巴之後,並沒有加到版權內容購買粒度,在自制內容上也比愛奇藝少,況且阿里很難有在流量上支援優酷的產品,所以愛奇藝超越優酷是必然的事情。

資源層的構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需要所有人靜下心來不斷努力建設。不經歷八十一難怎能取得真經。

角色框架層

角色框架是用戶對你的定位,以及你對你自己服務的定位。一個女人在家裡可以厲害,老公孩子都得聽她的,但是到了工作崗位,她還是得聽你的領導的。一個消防員在發生火災人們紛紛逃離的時候,是必須往前衝的,這些都是角色定位。

角色定位想改變也是很難的。人人網原來的名字是校內網,它的定位是同學社交,用戶人群是學生,但是隨著學生不斷畢業,也就不再用這個產品了。當陳一舟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已經晚了。將校內網改名成人人網的意圖是擴大到更大範圍的社交,但是中國還有微信、QQ等這些巨無霸的社交產品,已經不允許人人網再擴大他們的勢力邊界了,所以人人網就此沒落了。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現在百度實行的“搜索”+“信息流”的雙引擎,在用戶的眼中,百度提供的就是搜索的功能,如果想讓用戶再加上一個信息流的功能是需要不少成本,所以用戶的認知想改變實在是太難了。

感知層

感知層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就是我們一直以來認知的,顏色、佈局等等。這是用戶使用產品適合的第一個接觸的東西,是用戶的第一印象,這是很重要的東西。就像你去相親,如果第一印象很不好,後面就很難發展下去。用戶是很挑剔的。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對於用戶的時間的爭奪更加激勵,下面拿出百度的信息流和今日頭條,從這五個層面來做一下對比。

上面百度和Google之爭,百度佔得內容和能力圈的優勢。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也在不斷的加大自己對於內容資源的建設。現在當屬微信的公眾號是當今最大的內容生產平臺,並且這個平臺目前是封閉的。所以百度目前最大的對手當然是騰訊。如果未來騰訊想重新做搜索,兩個公司必有一戰。這個先放到一邊,我們看看百度的信息流與今日頭條在這五個層次上的差別。

戰略存在

  • 兩者的存在價值都是一樣的,都是在用戶休閒的時間,提供給用戶喜歡的信息,來幫助用戶消磨時間。

能力圈

  • 在信息流這個產品形態下,能力圈比拼的是誰能夠更精準更及時的將最優質的內容推送給用戶,並且不斷的給用戶

    驚喜。這對於推薦系統來說是最難的部分。百度在這一年在能力圈的追趕上將技術優勢很好的體現了出來,能力圈也不斷的在接近頭條。

資源層

  • 資源層就是優質內容的建設。頭條下大力氣來加大內容資源的建設,可以看到張一鳴高瞻遠矚的戰略洞察力。微博關閉頭條的抓取,頭條簽約知乎的大V,這些都可以看出來資源對於信息流產品重要程度。從百度和頭條的兩家公司來看,百度有百家號,頭條有頭條號。從內容量、補貼力度和公司的重視程度來看,頭條顯然更佔優勢,尤其是在視頻內容方面。更可怕的是,現在頭條的矩陣產品:抖音、西瓜、火山、懂車帝、圖蟲等等這些產品,都源源不斷的給頭條輸送彈藥。這就是頭條用當你百度對付Google的方式來對付百度,這一點很可怕。百度一定要引起重視,一旦頭條號的資源內容建設達到一定量級,未來做內容的公司都很難追上。

    如果頭條想做搜索,那誰也說不好。

框架角色

  • 百度給人認知是搜索,即使現在有意在淡化這個印象,但是想改變用戶的認知是很難的。頭條有個天然的優勢就是他的名字“今日頭條”,這個是自帶光環效應的名字,在這一點上,在沒事的時候,想不讓人想起頭條,都很難。

感知層

  • 這個評判大家可以拿出來對比一下

在以後的工作如何做系統的用戶體驗,可以試試這五層的拆解,也許會使得努力的方向更加明確

原來這才是用戶體驗

感知層的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