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丰镐遗址考古80多年,为何挖不出来更多的都城遗址?

商朝末期,周文王灭崇后,在沣水西岸营建丰京(今西安西南),将都城从岐周迁至丰京;之后,周武王时又在沣水东岸建立了镐京;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合称丰镐。

即《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载:“ 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 不服。皇王烝哉! 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 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 燕翼子。武王烝哉!”

「原创」丰镐遗址考古80多年,为何挖不出来更多的都城遗址?

丰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布局整齐的城市,开创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方整、宽畅、宏伟的先河,建构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总规制,成为后来城市总体布局的典范 。丰镐两京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座城市,也是周礼的诞生地。

丰镐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马王镇、斗门镇一带的沣河两岸,丰在河西,镐在河东。丰京和镐京一起并称为“丰镐”,是西周王朝的国都,历史上最早称为“京”的城市,也是中国最早期的城市,作为西周首都沿用近三百年,又称宗周。

「原创」丰镐遗址考古80多年,为何挖不出来更多的都城遗址?

尽管考古已经基本确定了丰镐的城址和遗址面积,通过多学科的精确定位,确定了丰镐两京的遗址面积总计近17平方千米。

虽然溢美之词更是溢于言表,然而自1933年以来丰镐遗址考古挖掘了80年,但是80年来取得的结果却是令人失望。

1、丰西马王村、客省庄的所谓大型夯土基址,丰东花园村、普渡村的所谓宫殿遗址群,其最大建筑基址1600平米,作为王都的宫殿显得非常狭小,文化内涵极为稀少,同时这些所谓的大型建筑基址和同时代的墓葬区紧密相连。这样的布局和丰镐作为王都身份很不协调。

2、《周礼考工记》记载的王都营建模式: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右社,市朝一夫。这个王都布置规则和丰镐遗址的考古结果格格不入。

3、丰镐遗址考古不见大型铸铜作坊,不见大型祭祀场所,不见城墙,丰镐周围不见西周高等级墓葬。

4、周原地区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窖藏,和甲骨文。而所谓西周都城的丰镐遗址,就不免让人失望。青铜器窖藏,值得一提的有1961年10月沣西张家坡村东出土的53件,有铭文的只有32件,但并不属于单一贵族家族;1973沣西张家坡村东(马王村西)出土二十余件,有铭文的10件。若丰镐当年有贵族聚居,经西周末年犬戎之乱,与周原同理,这里自应有不少青铜器窖藏,但结果也令人失望。

三代考古以来,在已经有条件考古发掘的遗址中,夏代的二里头、商代的偃师商城、郑州商城、殷墟遗址,都有大型宫殿遗址,都有平面图,唯独丰镐只有一个遗址保护区域规划图,这又是为何?

「原创」丰镐遗址考古80多年,为何挖不出来更多的都城遗址?

「原创」丰镐遗址考古80多年,为何挖不出来更多的都城遗址?

也许从下面论述可以找到答案!

楚平王时,令尹阳匄去世,囊瓦成为令尹。他加修国都郢城,将郢都扩建为三个城池,分别称纪南城、郢城和麦城,三城以"品"字之形,互为犄角。后来吴军攻破郢都,昭王逃到随国,全城包括囊瓦的家产在内都成了吴国人的战利品。

故《左传·昭公二十四年》有载 :

楚囊瓦为令尹,城郢。沈尹戌曰:“子常必亡郢。苟不能卫,城无益也。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守在诸侯。诸侯守在四邻;诸侯卑,守在四竟。慎其四竟,结其四援,民狎其野,三务成功。民无内忧,而又无外惧,国焉用城?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守已小矣。卑之不获,能无亡乎?昔梁伯沟其公宫而民溃,民弃其上,不亡,何待?夫正其疆埸,修其土田,险其走集,亲其民人,明其伍候,信其邻国,慎其官守,守其交礼,不僭不贪,不懦不耆,完其守备,以待不虞,又何畏矣?《诗》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无亦监乎若敖、蚡冒至于武、文,土不过同,

慎其四竟,犹不城郢。今土数圻,而郢是城,不亦难乎?”

可见,早期楚国建立郢都之时,郢都和丰镐一样,也是没有城郭的。

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最初阶段。三代的都城遗址,主要有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周原遗址、丰镐遗址、洛阳周王城遗址等。从发掘资料看,三代都城遗址除少数外,大多也未见城墙遗迹,但都包括有宫殿建筑、手工业作坊、一般居住址、墓葬等遗存,而且这些遗存明显地呈现出分区分布的特点。而宫殿建筑分布区为都城的宫城区,是都城的重点所在,一般都处于都城的中心部位。

中国古代都邑城郭形态总结如下图所示:

「原创」丰镐遗址考古80多年,为何挖不出来更多的都城遗址?

可见,在更早的夏商周之时,除了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大多数都邑皆是宫城+郭区的形制。究其原因,不外乎都邑皆因“城”而“市”,城市的形成先有城(宫城)后有市(郭市),市是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宫城之外只有郭区,少有城郭。二里头遗址、安阳殷墟、丰镐遗址、齐都临淄、鲁都曲阜,以及春秋战国时的洛阳王城、晋都新田、秦雍城、楚郢都等等,皆是如此。

而古人又崇尚大都无防(有城无郭,有宫城无郭城)的建城原则,以及御敌于外的忧患意识。正所谓“山河之固,在德而不在险”,故有《左传》云:“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守在诸侯。诸侯守在四邻;诸侯卑,守在四竟。慎其四竟,结其四援,民狎其野,三务成功。民无内忧,而又无外惧,国焉用城?”即是此类说法。

到了春秋战国之后,都邑大都无防(有城无郭)

不再适合列国纷争不断的形势。

故东周和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都城的大发展时期。东周时,列国并存,群雄争霸,战争频仍。为了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列国都城无不都筑有高大的城墙及其一些辅助的防御设施,出现了历史上筑城的一个高潮。

各国多筑建既有宫城、又有郭城或宫城、郭城并列的都邑。这个时期的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郑都新郑等等,都已开始筑建外郭城。

「原创」丰镐遗址考古80多年,为何挖不出来更多的都城遗址?

齐都临淄

「原创」丰镐遗址考古80多年,为何挖不出来更多的都城遗址?

郑韩故城遗址

上面说到的楚国囊瓦加修国都郢城而被吴国攻破,显然是战国时代修建外郭城的开始。至于后面秦都咸阳、汉都长安、洛阳宫城+郭区的形制,显然是有城无郭时代的孑余。

「原创」丰镐遗址考古80多年,为何挖不出来更多的都城遗址?

秦都咸阳只有宫城,找不到外郭城

到了东汉以后,宫城+郭城开始成为一个都城的必然形制,高耸的城墙彰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东都洛阳城、北宋汴梁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这些城内的里坊格局,外围的高大城郭,从而构成了帝国都城最鲜明的物化表征。

而大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中轴线"设计,则构成了帝王自命天子,是以大建九重天庭,"坐北朝南,殿宇接天",试图构建君之权"受命于天"的象征。

「原创」丰镐遗址考古80多年,为何挖不出来更多的都城遗址?

北魏洛阳城

「原创」丰镐遗址考古80多年,为何挖不出来更多的都城遗址?

隋唐长安城

「原创」丰镐遗址考古80多年,为何挖不出来更多的都城遗址?

明清北京城

总结:

夏商周时期的城市遗址,甚至更早的陶寺遗址,只有宫城遗址,没有外郭城的不在少数!有城无郭(有宫城+无郭城)的形制现象也不是个例。

「原创」丰镐遗址考古80多年,为何挖不出来更多的都城遗址?

陶寺遗址

而商周时的丰镐遗址,显然也是有城无郭的典范。像丰镐二京的宫城区似偏于都城北部的情况,当是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形势有关。

也可以据此做出以下推断:

若丰镐位置无疑,丰镐遗址现在发现不了城郭遗址,恐怕以后也很难发现了。而多数人所言的丰镐遗址遭历代破坏没有发现城郭之说,恐怕也非实情。

另外,中国都邑的筑建形制也在随着历史不断改变着。从已知的夏商周三代都城看,宫城+郭城城郭制在这时已经形成,但并不多么成熟。具有代表意义的像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既有宫城,又有郭城,宫城与郭城内外相套,形成大城套小城的格局。而这也只是少数,大多数的三代都城遗址未见城墙遗迹。

但可以看出的是,即便没有城墙,而宫殿区的大规模集中分布,明显的与作坊区、居住区以及墓葬区等区分开来,形成了都成的宫城区。安阳殷墟的宫城区外围虽未见城墙,但却设有防卫沟,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宫禁标志。宫城区作为都城的重点区域,一般都居于都城的中心部位。

而到了秦汉之后,宫城+郭城开始成为一个国家都城的主流,统率全局的"中轴线"设计,更是都城形制的浓厚一笔。

当然,今天城市规划多依据地形而建,显得更合理些,中轴设计也只能成为附加部分了。

然而,由于今人拘泥于后世常见的城郭并立特征,即便发现不少此类有城无郭(大都无防)的现象,却说不出个所以然,也只有许宏等少数人研究,比如他在《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中少有提及。

《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许宏著

《春秋左传》左丘明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